乾隆给儿子取名所有人名字里都有一字,为何就十五阿哥没有?

许暖年


因为避讳的问题。

十五阿哥原名中也有一个“永”字,但是太常用,所以乾隆就将其该做“颙”。避讳在历史上搞出不少事情,唐朝诗人李贺甚至因此而无法考进士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了显示尊严,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帝王、长官、圣贤、宗亲。所以《红楼梦》中林黛玉念到“敏”字的时候,都会念称“mi”,写的时候也总是缺一笔。

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历”字,则改作“暦”字。

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

历史上的避讳情况,李贺为了避讳无法考进士

避讳其实造成很多不便,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像汉宣帝刘病已一样那么通情达理给自己改名字。

比如蒯通,原名蒯彻,因为避汉武帝刘彻的名字,改为“通”。比如姮娥,估计很多人不知道是谁,但是说嫦娥就知道了,就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

司马迁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中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范晔父亲叫范泰,所以《后汉书》中叫“泰”的都改名成“太”了。

唐朝诗人李贺,因为父亲名字中带了个“晋”字与“进士”的进音同,被小人谗言,最终不得不放弃考进士。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便是借避讳的情况讽刺当权者蛮横自传,而百姓毫无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