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追求安逸,但川軍為何如此彪悍?

單單單單車啊


川人的剽悍有其歷史原因,歷史上四川曾慘遭三次大屠殺,特別是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那兩次,四川人被殺得不足百萬,不得不從周邊(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河南、陝西、山東、安徽等省)大量移民。這些移民大都是在統治者皮鞭下強迫遷移的,歷時數月甚至超過一年的艱難里程,大多死於路途或逃亡,能最終戰勝難於上青天的蜀道而到達四川的,必然是身體強健而意志堅強之人,其後代當然也多少會遺傳和繼承他們的這些品格。

其次就是各地移民在到達陌生環境後為生存競爭而紛紛建立的各種幫會組織,後來都統一為覆蓋了四川大多數人口的袍哥會,"川軍"中各級軍官和士兵在軍中的地位也直接和其在袍哥會中的地位和"輩份"相關。打仗時,若師長沒跑,團長絕不敢跑,團長沒跑營長絕不敢跑......所以四川人多寧死不降不跑的死士。

說到川軍的戰鬥力,有以下史實可以證明:一是紅軍長征中主要的敗仗有四場,除湘江之戰外,其餘三次都是拜川軍所賜。土城之戰,老毛剛剛重掌大權,準備拿據說很弱的川軍祭旗,想從遵義北上從川南瀘州一帶北渡長江穿越四川腹地與川北的張國燾、徐向前會師,簡直視川軍如無物。結果還進四川,在貴州土城遇到郭勳祺的"模範旅",紅一、三軍團全上,朱老總親自指揮,最後連寶貝"幹部團"也押上,傷亡慘重還落了下風,若不是聽從川將劉伯承(剛恢復總參謀長職務)的意見及時回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長征也許就終止了。過了金沙江遇3到川軍中最弱的劉文輝,想打下小縣城會理休整補充一下,守軍是劉文輝一個團(號稱一旅),可彭德懷紅三軍團攻了一週竟連城牆邊都沒捱上,後面中央軍追兵只剩一天路程就追攏了,原計劃的從西昌到雅安的大路是沒法再走了,好在劉伯承及時做通了彝人頭領小葉丹的工作,紅軍才得以穿彝區甩脫追兵,後來的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不過是劉文輝故意放水,讓幾個民團去做做樣子給老蔣看罷了。一、四方面軍會師後,張國燾爭權不滿意,不願隨老毛和中央繼續北上,帶著紅四方面軍八萬人回頭過草地、雪山,要"活捉劉湘"、"打到成都吃大米",徹底觸及四川軍閥的核心利益,劉湘集結十幾萬川軍在雅安一線與紅軍決戰,百丈關一戰下來,紅四方面軍八萬人僅剩不到四萬,損失僅次於湘江之戰,有一期電視節目中,一位參加過百丈關大戰的老紅軍回憶:"那些川軍打起仗來比我們還亡命"。張國燾、徐向前不得不在入冬前帶領紅四方面軍第三次過雪山草地北上。

1937年7月,全面抗戰開始,劉湘為讓蔣介石安心遷都重慶,全國第一個表態全力支持中央抗戰,四十萬川軍全體出川分赴各地戰場。最為大家熟知的是鄧錫侯帶領的北路,步行幾個月到達陝西再轉山西參加忻口會戰,原答應的換裝沒著落,裝備簡陋、衣著單薄的川軍在山西戰場雖作戰英勇犧牲巨大但確實沒什麼出彩之處,後來搶了閻錫山的幾處倉庫(這些倉庫的軍用物資後來大多成了日軍戰利品)被告狀處分,被閻錫山趕離山西到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參加了徐州(臺兒莊)會戰,大家熟知的122師(師長王銘章)守滕縣,全師僅剩的三千多人幾乎全軍覆沒,傷兵不願做俘虜拉手榴彈自爆殉國。

川軍中戰績最好的是南路楊森的20集團軍,是第一個到達淞滬戰場的地方部隊,歸薛嶽指揮,一到達即奉令收復了32師丟失的頓悟寺陣地,讓各路另眼相看,然後全軍在大場血戰5晝夜,守住了陣地,直到韋雲淞的31軍和葉肇的66軍接防。而所率川軍18000餘人,傷亡高達7000餘人,楊森所屬之部是淞滬會戰中除裝備德國武器的王牌師中央軍88師、稅警團直屬隊外最能打的部隊,被評為淞滬戰場最能打的5個師之一,蔣介石立即下令優先給予補給換裝。武漢會戰後,楊森任27集團軍司令參加了南昌會戰和四次長沙會戰,在第一、二次長沙會戰中,主力74軍、10軍作戰不力,戰局危險,唯獨楊森在敵側後不遺餘力的攻擊日軍,殲敵數最多並延緩了日軍進攻扭轉了戰局,因此第一次長沙會戰後楊森即壓倒大把名將升任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三次長沙會戰楊森部更是大放異彩,先是在第一線新牆河阻擊日軍主力3、6師團三天不退,差點耽誤了薛嶽誘敵深入的"天爐戰法",後強令下才放棄陣地退往兩邊山區。在國軍佔據上風反攻之時,楊森20軍負責阻擊前來救援第6師團的日軍精銳獨立混成第九旅團(八路軍在關家堖圍攻的岡崎大隊也大多屬於該旅團),該旅團一天就擊潰了中央軍第58軍,可隨後遇到楊森這個硬碴,第九旅團被20軍圍困自身難保,其山崎大隊被133師圍困於珠影山,楊森的兒子親自率敢死隊衝鋒,一天全殲了山崎大隊。這是日軍戰史中承認的極少慘敗戰例之一。

抗戰中應徵入伍的三百多萬四川壯丁,大多分散補充到了中央軍各支部隊,到後期幾乎所有部隊幾乎都是四川人最多,其中有一支戰績特別突出,就是"中國駐印軍"。第一次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後,除新38師基本完好外,其餘部隊基本傷亡殆盡,重建新一軍、新六軍時,全國已大部淪陷,兵源枯竭,蔣介石不得不發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動員後方在校大、中學生參軍報國,四川、雲南、貴州等非淪陷區大中學生積極響應,先後共有8萬多人自願參軍入伍,其中四川學生近5萬人,全部空運印度蘭姆迦加入”中國駐印軍",這支部隊是唯一傷亡比小於日軍的中國軍隊,後來國軍"五大王牌"之中獨佔兩個。

還有兩支共軍中的川軍不得不提,一支是劉鄧的129師,其前身是張國燾、徐向前的紅四方面軍,雖最早1萬多人來自鄂豫皖根據地,但歷經反圍剿、長征、西征後,剩下組建129師的1萬多人已幾乎全是四川人了(這也是"老紅軍"中四川籍最多的原因)。還有一支是抗美援朝血戰上甘嶺的12軍、15軍,雖來自晉冀魯豫老根據地,但進入四川后老兵及中下級軍官絕大部分轉業入地方或地方軍分區,而以四川軍閥"起義戰士"和徵召的新兵補充進來入朝參戰,總共十二名(包括彭德懷)"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中,有四名(邱少雲、伍先華、黃繼光、胡修道)四川人,全部來自這兩軍,其中前兩者是"起義戰士",後兩者是新兵。

還不得不提到四川的女性英雄,最有名的是趙一曼、江竹筠(江姐)、張露萍、丁佑君,都是被俘後受盡酷刑寧死不屈。按特務們的說法,50%的共產黨人能做到不怕死,但99%的共產黨人挺不住酷刑,而女性就更為罕見了。

其他還有,對印邊境戰中最有名的"滾雷英雄"羅光燮是四川人,對越還擊戰中最有名的三個英雄之一阿爾子日(彝族)是四川人。

四川人的血性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形成的,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磨難而積累成的。



漢風62142901



川軍在抗日戰場上並不彪悍啊,當然四川為抗戰勝利貢獻很大,但是實事求是說,川軍表現並不如何出色,最多算及格,根本說不上彪悍。


早在1930年代中期,當時人對川軍的評價就不高,認為川軍“三多”:老婆比軍官多、軍官比士兵多、士兵比槍桿多;四川本地人士也認為川軍軍事技術拙劣,只配在四川當地耍耍威風,“技藝太低劣…只能騙騙自己人”。


另外,川軍在出川抗戰時也不得不承認從部隊開拔之日算起,部隊逃兵數量日益增多,“各連故參兵逃亡甚多,沿途拉夫充數者亦復不少”。


而同赴上海參加淞滬抗戰的桂系老兵回憶說,他第一次見川軍,還以為來了一群叫花子。


“怎麼看就像一支叫花子……他們的裝備,沒幾個人有鋼盔,身上扛著的步槍也是五花八門,甚至連鳥槍都有,不少人的腰上還彆著一根旱菸竿。也許是長途的跋涉,這些人的精神狀態很差,不少人面黃飢瘦的。行軍隊伍鬆垮垮,沒有隊形,三兩個一群,四五個一夥。一眼看過去,隊伍拉長得看不到頭,不像是打仗的軍隊,到像是逃難的難民。”


事實上早在北洋時代,川軍戰鬥力底下就“有口皆碑”,比如在護國戰爭期間,蔡鍔和唐繼堯等滇軍將領就對川軍戰鬥力評價很低,更別提由於四川長時間處於軍閥混戰,本身又遠離東南發達地區,造成川軍軍事技術和軍事裝備在整個民國各派系武裝中墊底。


以死守藤縣的川軍122師為例,全軍裝備低劣,不少士兵還手持冷兵器,步槍也以“單打一”的四川仿製七九式步槍為主,就連“漢陽造”都沒多少,輕機槍往往一個師才十幾挺,重機槍一個師才有兩三挺;火炮就更是奢望,全師只有幾門自造的迫擊炮。


而在出川抗日之前,川軍不少將領甚至為了給自己留下“東山再起”本錢,甚至還故意留下了一批武器裝備,這讓本來就裝備就差的川軍裝備就更差了。



這樣的軍隊開赴抗日前線,怎麼可能表現“強悍”?正如桂系老兵回憶,面黃肌瘦,行軍隊伍鬆鬆垮垮才是當時川軍的常態。


我們還是以死守藤縣的川軍122師為例子,在藤縣保衛戰結束後,122師代師長王志遠給孫震的彙報,整個藤縣保衛戰期間,122師參戰官兵3714人,戰死111人,負傷166人,失蹤476人。也就是說真實的藤縣保衛戰,川軍122師死亡不足700人就已經全軍潰敗了,“官兵爭相奪路,秩序很亂”。


除了戰鬥力很差以外,川軍大部分部隊戰鬥意志其實也不怎麼樣。比如抗戰初期選擇自殺的川軍145師師長饒國華,他之所以選擇自殺真正原因是他自己的起家部隊145師好幾個團不聽他的命令,擅自從廣德撤退,導致廣德丟失,他既憤慨於自己部下擅自撤退,又認為丟失廣德無顏見江東父老,一氣之下選擇了自殺,在他最後的訣別信裡還專門控訴了自己下面的團長不聽指揮,擅自撤退,導致兵敗。



抗戰中後期,川軍29集團軍在五戰區軍紀之敗壞,令當時軍法總監何成濬中將異常憤慨,稱之為“土匪式軍隊”、“禍國殃民之軍隊”,之所以何成濬如此不留情面,實在是因為川軍軍紀在五戰區太差了,29軍在襄陽等地到處搶糧,還毆打政府官員,襄陽一帶因被川軍搶糧而餓死的民眾數以千計。


當然,川軍也有表現很好的部隊,比如楊森的20軍,可謂是從最差雜牌軍經過8年抗戰的磨礪成為了國民黨甲等軍,再比如藤縣保衛戰外圍的川軍124表現就比122師強得多,給日軍殺傷也要大得多。但是這在整個川軍裡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川軍表現確實不佳。


陳誠在回憶錄裡也表示,武漢會戰後川軍各部幾乎處於崩潰狀態,軍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軍官,並且士兵企圖回川情緒嚴重,大批川軍士兵在宜昌等地徘徊。


總而言之,四川人民在整個抗戰過程中犧牲很多,為抗戰最終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都是應該大書特書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承認由於長期的軍閥混戰,使得作為一個派系存在的川軍無論從戰鬥力、裝備和軍紀在抗戰各派系中都是最差的。


最後我還要提醒大家注意,派系的川軍和四川軍人不是一回事,正如奉軍不等於東北軍人一個道理,抗戰後期3萬四川青年報名參軍,加入遠征軍和駐印軍,這些四川青年表現就非常好,戰鬥意志更不是老川軍可以相提並論的。


蘭臺


這個題目很有意思,四川省有8600多萬人口,如果算上重慶市的話,文化意義上的四川人有近1.2億。人口基數大,所以川人分佈在世界各地,接觸到川人的人也就更多。不同人眼裡的四川人也許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些共通點:四川人聰明,有“川耗子”之稱;四川人豁達,放得開,什麼不如意的事都能一晃而過;四川人勤勞,什麼苦都吃得下,農民工大軍裡川軍佔了相當大部分;四川人會享受,川劇、麻將、蓋碗茶代表川人的慢生活;四川人好吃,不管什麼食材到了四川人的飯桌上都變成了美味,等等。四川人形成這些鮮明特點有幾個原因:

一是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國,從李冰父子都江堰治水成功之後,成都平原風調雨順,成為千里沃野,糧食豐收,人口聚集,是為人間天堂。大詩人李白寫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間得及此間無”就是最真實的寫照。優越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四川人慢生活、會享受的特點,從視覺(川劇)到味覺(川菜)再到精神上的娛樂(麻將)一應俱全。

二是四川也並不是世外桃園,歷史上天災人禍從未間斷。四川處於長江上游,青藏高原流出的大江大河從崇山峻嶺傾洩而下,水禍不斷;四川盆地處於青藏高原的東沿,地質板塊極不穩定,鮮水河、龍門山、攀西等大型活躍的斷裂帶分佈較多,歷史上汶川大地震那樣的超大型災害多次出現。四川雖遠在西南,但並非偏安一隅,歷史上戰亂不止,從秦代司馬錯伐蜀到明末張獻忠屠川,成都平原多次十室九空。大災大難鑄就了四川人樂觀、豁達的習性,擦乾眼淚,依靠勤勞的雙手,川人照樣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三是四川本質上屬於一個移民省份。經歷明末清初的戰亂,四川人口銳減,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全省僅餘9萬餘人。康熙三十三年,朝廷正式頒佈了《招民填川詔》,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新中國成立後,1964年國家開始三線建設,大量軍工科研單位和軍工企業搬遷入蜀,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紮根四川。歷次大移民,既是民族的融合,也是生活習性的融合,造就了川人鮮明的性格特徵。

四是川人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塗。性格溫和,講理、講義氣,袍哥人家,決不拉稀擺帶。但在大義面前,立場鮮明,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近代,川軍突出表現就是內戰外行,外戰內行。打內戰,決不趕盡殺絕,見好就收,川內幾個軍閥基本都能相安無事。打外戰,川軍毫不手軟,350萬川軍出川抗戰,佔全國同期實徵1405萬人的1/5還強。根據國民政府統計,川軍在抗戰時期的傷亡人數約為全國抗日軍隊傷亡總數的1/5,居全國之冠!建國後,搞美援朝、中印戰爭、對越自衛還擊戰,川人均衝鋒在前,戰功赫赫!


等您1660年


小時候在北方上學,因為老山前線的宣傳,大家都讚美英雄,希望國境平安。後來到四川工作,國境戰事已平息多年。重勾起那場保衛戰的話題,是個滑頭能幹的業務員同事,他幾次主動提起,每次都瞬間嚴肅,摘下眼鏡揉著眼睛說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深度近視不能當兵上老山前線,最難過的是因消息封鎖誤過了迎接凱旋在子夜的英雄。在北方沒聽過有人這樣說遺憾上戰場的話,因為說了要被罵“二愣子”,在這裡說這話的人深情的說,旁邊一大幫男女替他遺憾。就是在十年前,四川幾輩子人都知道和自嘲著自己或家鄉軍隊是抗戰時是最大的“炮灰”,但居然沒聽過一句怨恨,反倒男人嘴裡隨口說的一句最看不起對方的罵人話就是“日本人”。久了就深刻的理解了這裡人了,不讓好好過,寧可與入侵(指外族)同歸於盡,也不讓自己和子孫淪為外族的奴隸(同族沒這個顧慮,當然沒勁頭打仗了,早點兒投降統一好早點悠閒過日子)。入侵者不一定害怕你裝備好人數多,就怕你團結不怕死,抗日時東北軍就是空手衝上去掐死幾個敵人或死守家鄉,而不是裝備整齊都那麼聽話的撤出來(同種情況四川軍隊會把土地自己的老人老婆孩子留給入侵者嗎?歷史上沒這種記載)。抗日時淪陷的各省區要是都還有些炮灰精神(而不是像樓主一樣只計算著各種優劣、利益得失、數據多寡上),而不是怕打不過就撤退或一味不戰而退中,不但進一步鼓勵入侵者的囂張氣焰,還擊垮了民族最後的自信。要不是後來的朝鮮戰爭中先烈的血肉之軀重新換回尊嚴,今天的你我,再過的好,也會在曾經的侵略者後代面前是一顆“奴才的心”。。。“炮灰”也好,“無川不成軍”也好,都是那個時代經歷過的人有資格評價的人的評價,但國人除了幸在盛世,笑看歷史,指摘前人的同時,實際也是有更多人意識到,與其算那麼多好賴賬,更不妨鼓勵下有情懷不怕死的人吧!畢竟再單薄襤褸也是擋在你前面為你(或前輩)擋過子彈的人。今天對川軍的感恩話題實際也沒幾年開始的,其實也是開始對半個世紀的輕蔑嘲諷的一種糾正而已。


回家去了


川軍就是近幾年被網絡上的四川人吹噓起來的抗戰英雄,誰都知道當年川軍的形象吧:雙槍兵。論戰鬥力川軍和湘軍桂軍陝軍差太遠了,為什麼當年有一句順口溜:寧打川軍一個團,不惹陝軍一個連。說明當年川軍的戰鬥力了。


長安畢加索


川軍彪悍正是為了捍衛四川人安逸的生活,同時也是捍衛整個中華民族的安逸。


在抗戰期間,四川一省承擔了全國兵源的五分之一還多,尤其是在東北、華北、華東、華南,這些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淪陷以後,能夠招募兵源的地方也越來越少。

四川作為中國抗戰的大後方,為全民族抗戰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從四川各地送往抗日前線的四川子弟兵有350萬之多,超過60萬川軍傷亡,位於全國各省市之最。

除了兵源,四川還提供了超負荷的稅收,抗戰八年,四川擔負了國民政府三分之一的財政支出。四川的鄉紳名流,甚至傷病、乞丐都是慷慨解囊,為國家抗戰獻金。

四川人其實喜歡安逸,沒事的時候我們更喜歡打打麻將,在茶館聊天吹牛擺龍門陣,但誰要破壞我們安逸的生活,咱們就跟他拼命
不只四川人喜歡安逸的生活,全國所有省市的人都想要安逸的日子。也沒有人願意承擔那麼重的枷鎖,但在那個年代,四川人不抗,川軍不抗,中國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歷史就在那裡


你不瞭解抗戰以前的四川軍閥,劉文彩家裡的劉湘和他么爸劉文輝之間的爭奪四川王讓四川戰火不斷最後在抗戰前夕在蔣介石的支持下劉湘打贏了做了四川王,整個四川軍人上百萬,抗戰爆發後劉湘致電南京擁護蔣介石為領袖調撥川軍30萬出川抗戰,由於在後方指揮的劉湘病重,致使川軍群龍無首有其他戰區接收,當時川軍裝備差,技戰術更不用談起,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面對日軍時根本不是對手,剩下的就只有拼命,不怕死,說白了,川軍就是一群炮灰,一群不怕死的炮灰,具統計抗戰時期出川抗日川軍350萬,陣亡70萬。瘦小的四川出川抗日的人,基本上和人高馬大的北方漢奸和偽軍人數差不多。


中山狼42


無川不成軍,十四年抗戰中川軍出川抗曰的軍隊340萬人,平均17個四川人中有一個參軍抗日,抗日軍隊中每5個人中有一個是四川人。十四年抗戰中,川軍足跡踏遍13個省,參加大小88次會戰,犧牲65萬人居全軍之冠,後方,三分之一財政支出由四川省擔負,供應糧食佔全國的38.5%。善良幸勞的四川人民在抗戰中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在南京保衛戰中,川軍21軍145師奉命守南線廣德縣,以土槍對抗日軍精銳師團的進攻。由於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和日軍血戰三天三夜傷之慘重。師長饒國華在出川前說過::我此去為國而戰義無反顧,萬死不辭。",最後彈盡糧絕自殺殉國。過去川軍內戰名聲不好,122師師長王銘璋出川抗日的時候無人肯要,最後還是李宗仁收留了他。在臺兒莊戰役中,王銘璋率122師幾千孤立無援對抗數倍日軍進攻,,王銘璋在城頭與日軍血戰最後大呼"抗戰到底"開槍自殺,全軍覆沒有一個肯投降。川軍的英勇驚天地泣鬼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四川省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國美喻,生活條件較好,人民生活安逸吃苦耐勞,只要生活能維持現狀輕易不會改變現有生活方式。但四川人愛國熱情和反抗異族侵略的精神和文化品格是讓全國人民敬重的,四川人的性格和愛國精神並不矛盾,當國家需要時敢於以掠式裝備對抗日軍,敢於刺刀見紅英勇作戰屢見奇功。在國家統一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年代裡,四川人吃苦耐勞,默默無聞,當遇到外敵入侵時會激起民族意識和反抗異族壓迫的鬥爭精神。這就是純樸善良的四川人。





關東俠客


並不是只有四川人才追求安逸,全國哪裡都一樣,大家都喜歡安逸。不過,四川人很會享受生活倒是比較有名,很多外地的朋友說去我們四川他感到非常幸福,他們覺得四川是一個有很多美食美女美景的地方,另外環境好,交通好,房價也不太貴,教育資源也很不錯(5個211大學),生活起來幸福指數很高,的確,我們四川的火鍋、川菜、麻將、茶館、白酒等全國聞名,作為一個四川人,我非常愛自己的家鄉。不過,這裡我需要指出的是四川人不是現代才有這麼高的幸福感的,最近在看歷史文獻,發現四川人生活幸福感強在古代就已經有記載了,《漢書》卷二十八說我們四川“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民食稻魚,亡凶年憂,俗不愁苦。”四川最舒服的在成都平原,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使這裡成為天府之國,四川人“俗不愁苦”的說法也為後世史家所引,《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蜀中廣記》、《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等皆載此說。萬曆朝《四川總志》第五卷,記載說四川人“俗不愁苦”之外還說四川人“俗好娛樂”,尤其是成都地區。嘉慶《四川通志》第六十一卷說四川“巴蜀土地沃饒其俗不愁苦”。我們知道成都美女帥哥很多,其實在古代就有人指出來了,《華陽國志》說咱們四川“土地活美,人士俊義”。

四川人生活這麼安逸怎麼川軍抗戰如此勇猛呢?其實川軍抗戰勇猛更多的是一種家國情懷。四川人生活安逸,但四川在北洋軍閥時代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別的地方軍閥是越打越少,就四川的偏偏是越打越多,當兵的多是窮苦人家,軍閥混戰也使讓四川人在物質上陷入了窮困,出川抗戰的川軍就是如此,雖然也是正規軍,但和別的軍隊比起來衣著破爛,武器彈藥不多。曾經川軍在第二戰區搶了閻錫山的軍火庫(不搶的話日本人也要佔領這裡),閻錫山大為光火,不要川軍了,這一支部隊後來被李宗仁第五戰區接收,參加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王銘章的川軍幾乎全軍覆沒,川軍從此一戰成名,打出了威風。四川人打仗不怕死主要是抗日時期打出來的名聲,整個抗戰期間川軍參戰人數最多(350多萬),犧牲最慘烈,所以有“無川不成軍”的說法。四川人追求安逸,但是誰願意當亡國奴呢?川軍武器裝備差,打仗沒有好的裝備就得靠勇氣去贏得勝利,越怕死就越死得快。當日本侵略者到來時,人人都有守土抗戰之責,打仗不怕死就是一種家國情懷,只有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在面對優勢裝備的敵人時才會不畏懼犧牲,打出中國軍人的血性。

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是過去那些英勇的人們為我們贏來的,大家要好好珍惜。


重說中國歷史


你們外省人體會不到我們四川人對於四川的歸屬感有多強烈!我不知道有沒有這類民調,我們的方言就註定了我們只能在西南使用,所以我們把雲貴川都看作是一家人,你有東三省,我有西南三省,我們不說老鐵雙擊666,我們只要用一個西南官話就能讓兩個不同省份的陌生人聊的很歡。說真的,作為一個四川人,去雲南貴州不用說普通話是很爽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