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代目前的处境是什么样子的?大城市立足的状况怎么样?

佳木春生


不同的农二代处境各不相同:

1.没有继续上大学的农二代:

没有继续进入大学的农二代,大部分都是学习了一门技术到外面打工了,混的好的也有一个不错的收入。

继续在家种地的很少,因为一是种地不赚钱且又脏又累,二是他们大部分也不会种地,有地的也都是让父母帮忙种。

而且他们没有上大学,或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有的上的技校,学习了一点技术,开始出去打工,因为步入社会比较早,也早早的在某一行业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力强的人有的已经开始自己单干的,干的好的都当上了老板,出入有车,在城市也买了房子。

因为他们没上大学,大多数结婚也比较早,有的有好几个孩子了,混的好的早就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把老婆孩子接到城市生活了,跟城市人没什么区别了。

至于在大城市立足这件事,在大城市立足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只有能力超强、眼光超好的人能赚的盆满钵满,在大城市买车买房,把老婆孩子接过来,这些都是少数。

大部分还是在大城市挣着一份高工资,回老家花,在老家三四线城市过着悠闲惬意的生活。

2.那些上了大学的农二代:

上了大学的农二代,大部分毕业时就24、5了。加上现在很多孩子都本硕连读,硕士毕业就27、8了。博士就更不用说了,毕业就32、33了。

大部分也都不会种地,选择进入一二线城市打工或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他们由于学历较高,出入职场的收入水平也较高,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现在迎接硕士生都是月薪15000起,本科也都是10000起。跟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小伙伴相比,他们虽然挣钱晚,但是起点高。

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劣势,由于毕业晚,大部分人毕业就分手,走向工作岗位又很难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所以这部分人结婚年龄较大,很多都是30以后才结婚。剩男剩女也是一大把。导致同学聚会时,小学同学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自己还是孑然一身。

说到在大城市立足这件事,这些上过大学的农二代也只有很少的人能立足:

一是大城市整体消费水平很高,房租、吃饭、购物等就会花掉很大一部分工资;

二是这些上过大学的农二代因为在城市生活时间较长,加之受教育不同。消费观念较激进,说白了就是能挣钱但是也很能花钱,大部分是月光族,能攒住钱的很少。

三是相对于那些没上过大学的农二代,这些人大部分从事等会是高科技私企的脑力劳动,而一二线城市的大型私企对于年龄的淘汰又很严格,基本过了35岁就会被淘汰。

所以当他们刚反应过来想要开始攒钱时,已经失去了年龄竞争力,所以只能逃离北上广深,这个时候好的手里有一二十万回老家干点小买卖,差的一毛没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也比比皆是。

当然还是有极少数混的好的人在大城市有了长远发展,能在大城市买套房子,买辆代步车。

综上,不论哪种情况的农二代,大部分都不会种地,也没有选择回到农村建设家乡。多数还是在大城市级挣钱,回小城市花。只有极少数能力很强的人留在了大城市扎根,继续奋斗。


牛得草新农


大家好!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的观点,同时我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农二代:在这里我用一句话形容农二代的的现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这也就是我的现状。作为农二代的我真的很迷茫,也很无奈,但是面对这样的生活,我们除了勇敢面对,也别无选择。

出身农村,虽然来到城市打工,但城市永远代替不了我对农村老家的情怀。城市也容不下我,因为父母在老家,亲戚朋友,人情世故都在老家。每年都过着农村,城市往返的生活。

这些年的努力与奔波好不容易有了在城市买房的年头,可是想想买了又能怎样呢?我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改变,还不是每年往返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唯一的梦想就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一直在城市长大,生活。

其实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我们都有自己的苦衷,也有自己的无奈,我想这就是人生吧!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我们能做的是认认真真生活,管他天意如何安排。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同时喜欢农村生活的可以关注我,我头条有我拍摄的农村生活短视频,都是真实的农村生活。我相信诚实守信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财富!






先峰回村


本人广西农村的,28了!大专毕业后,在南宁,东莞,深圳,柳州工厂上了几年班,钱没挣到,女朋友也没找到。前年回家种十几亩砂糖橘,明年挂果,不知道能不能有搞头?




果农小俊


本人就是一个非常纯正的农二代,我刚刚2017年毕业,由于是公费师范生,一毕业就分配回到家里的一所初中当老师。在外人看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毕竟不用毕业找工作那么麻烦。
说说目前在城市的生存现状吧。说是城市的话有点过了,因为我们全县总人口才17万人,九七年搬过来的新县城人口只有不到3万。我们县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一个农业大县,也可以放到现在来说是一个贫困县。因而我们教师的工资也比较低,但是房价上了8000。我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到手只有2600,今年转正到手有3000块钱了。现在教师待遇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有说我们待遇低,需要提高待遇,也有人说我们待遇很高了,知足吧!而我在县城的初中,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既没有乡镇补贴,又没有城市高一些的待遇。而且我们学校没有住宿生,没有小卖部。学校除了政府拨的教育经费,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所以也给我们发不出什么福利。我们老师的吃、住都需要自己解决,感觉自己在县城的生存挺惨的。

现在又要面临结婚这个问题。我这个年龄是最需要钱,但又是最没钱的。买房是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我是一个农二代,家里首付都很难拿的出来,更别说后面的装修,还有结婚的礼金,都需要很多钱。虽然现在比较艰苦,但是我相信以后我的生活会比较美好吧!


溺水的鱼XQ


农二代??

‘农二代大城市立足’。按年代划分,个人理解,这可能说的便是八零后与九零后。依题主的意思,应该说的应该不是大部分群体。七十年代全国人口约10亿,农民约有8亿。

现阶段的八零后九零后应该是现代化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了。八零后应该还有农村与城市比较明显的区分。九零后,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的区分在性质上应该是没有绝对的优劣了。在国家整体规划城镇化的基础上,农村与城市的绝对差别也模糊了。

在消失的包分配的就业政策以后,以及近两年农村土地改革和宅基地的使用权制度,再有城市户口迁回农村户口的硬性要求(除挂靠集体户口不享受农村土地政策外几乎不可能。相比较之前的农转非政策,现阶段非转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农村户口不再是贬低性的词。

自高考恢复以后,自国家入世以后,自计划经济明显改善以后,个人就业的竞争力除特殊组织架构外和户口是没有绝对关系的。学历为先,经验为先,技能为先的社会就业,一个简单的户口根本上是改变不了什么的。

从现阶段各大企业的管理位置年龄来看,最早的八零后现在离四十岁基本上咫尺之遥。而这个年龄基本上是各大企业的生力军与主力军。

从身边的朋友来看,城市户口的同学朋友基本上变成了创一代或创二代,这类发展好的相较而言确实不错,财富有上一代人计划经济或者说体制内的积累,发展相对轻松。农二代的朋友同学,在依靠自己积累的时候发展相对来说难度要高。务实性可能比城市户口要好(优中比优而言)。

很想举一些实例,但是没有系统研究的数据,不乱编数据了。也不做精确的对比了。也只是想到哪说到哪。

整体而言,自高考恢复以后,高考相对来说是人生中最公平的一件事,农村的孩子,通过高考脱离土地扎根城市以后,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差的。再有这几年城镇化的进程,国家提供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为农村早一批只能通过劳力创造财富的人群带来了很多机会,同时也带去了很多财富。

农村这几年的发展,村村通,合作医疗。除偏远地区,大部分农村现在务工回乡的农民工,机动车购置的数量增长很快。

近两年个别地方陋习造成的天价彩礼,其实也是变相的反应了一个现实,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水平提高对应的群体正是八零后九零后。

最后,因城市的发展导致的高房价,可能是八零后九零后城市户口的城二代与农村户口所面临现状最大的差别(安置拆迁)。以能力而言,农二代早已经今非昔比了。

勿喷。


Butterflyies香瓜


处境尴尬,大多农二代都不会做农活了也不愿意做农活,进城打工是唯一出路!



乌蒙山杨二小


农二代,不同付出不同现状吧,

第一知识改变命运,有通过学习这条路,变成了城里人,但比城二代压力要种,房贷要还,父母孩子要养。

第二手艺吃饭,一般手艺活都是农二代,赚钱可以,工作好找,但比较耗身体。

第三回归农村,利用自身条件,发挥吃苦传统,搞种植养殖,还有现代化平台,生活可以。

第四农活不会自己不学习,干些门槛低的活,社会地位低,自己养活自己也困难。


黑胖说


农二代有两种:第一种富农官农商农的二代,他们的生活简直就是充满阳光,别说是去了城市就算出国都能活得人模狗样的。另外一种贫农以及失去双亲的二代,在农村备受歧视与欺凌去了城市有文化的运气好可以平步青云,但大多数是哪怕你分数再高出来工作你也搞不过富二代,生活极其艰苦与无助!


一份传递信仰的肠粉


农二代,简单说目前分成三类了,第一类,通过学习,考上大学,走上求学路,第二类,没有看上学,也不想在农村待,出门打工,成了城市飘移族,第三类继续留在农村,继承学习和传承父辈的精神和手艺,


三农经济时讯


房子 车子 老公 孩子都有了 ,目前最主要的就是努力努力 给孩子好的生活。大城市的话 没有立足之地,还是在这小县城里努力打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