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之中有什麼講究?

傳說--白鬍子


曹操是魏公,後來晉為魏王,當時他對外宣稱代表的是漢天子,而不是魏國。孫權做過會籍太守,徐州牧,荊州牧,自稱吳主,這個吳主在被封為吳王之前,都不是官方認證的。


劉備是荊州牧兼益州牧。王當然要比公大,當時孫權的吳王,是在曹丕稱帝后,孫權向魏稱臣,曹丕以魏天子的身份封的。而且你要搞清楚其實古代所謂國的概念和現在不一樣的。


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大地,在古代叫做“天下”,統治天下的是天子,天子分封諸侯王,這些王被分封的地盤才是古代國的概念。被封為王的人才有權力建國,曹操被封為魏王,就有權建魏國,劉備自稱漢中王,就有權建蜀國。


但他們共同侍奉的最高統治者是漢天子。而孫權的吳國則是魏天子的臣屬。但是當他們各自稱帝的時候就不一樣的,他們都各自認為自己才是“天下”的統治者,而不是任何人的臣屬。


所以我們現在籠統的說的魏蜀吳國的概念,準確的說在他們是王的時候才叫國,而稱帝之後其實是”魏蜀吳朝“,就和唐朝宋朝之類一樣的,只不過在同一時期同時存在了三個朝代。


翡翠貓貓


三國魏蜀吳,被司馬氏先後所滅亡,從此三家歸晉。蜀主劉禪投降,司馬氏滅蜀,司馬炎篡魏建晉,司馬炎稱帝,後來東吳孫皓亦投降於晉。


其中曹奐、司馬炎的故事和漢獻帝、曹丕的故事差不多。曹丕篡漢建魏,司馬炎篡魏建晉,曹魏被司馬炎所篡,曹奐被封陳留王,蜀主劉禪被封安樂公,而吳主孫皓被封歸命候。

那為什麼他們一個是王爵、一個是公爵、一個是候爵呢?

古代爵位,對於王、公、候三個爵位,是王位最高,公爵次之,候爵在次之。

首先,曹奐能被封為陳留王,是因為他有禪位大功。雖然劉禪和孫皓有歸降之功,但畢竟不能和禪位之功相比。

司馬炎是從曹奐手裡取得帝位的,但他名義上卻是通過禪位的方式取得的。為了有了好名聲,司馬炎自己稱帝后,也對曹奐有一定的安撫,所以曹奐就被封了比帝位低一級的王爵。

同時司馬炎又准許曹奐上書不稱臣等一些高規格的權利。


其次,蜀主劉禪,投降後被封安樂公。

因為當時東吳還沒有投降,所以就用分賞劉禪的手段來安撫東吳,以便於將來更好的平定東吳。

同時劉禪在投降後,並沒有因為國破而有多大傷心,反而有“樂不思蜀”的典故。這也讓司馬氏對劉禪非常放心,所以就封他安樂公。

最後,孫皓被封為歸命候,是侯爵,比公爵低了一級。

因為當時三國東吳是最後一個被司馬氏消滅的,是最後一個投降的,所以地位也要比曹奐和劉禪要低。

同時東吳一滅,天下天平了,結束了三國時代,而劉禪被封為公爵,東吳投降的比劉禪要晚,因此孫皓的爵位要比劉禪低一個爵位,是為歸命候的候爵。


曹奐被封陳留王、劉禪被封安樂公、孫皓被封歸命候,雖然他們三人都是亡國之君,但他們後來都得到了善終,這也是歷來亡國之君結果比較好的。


中孚鑑


先投降的有糖吃,外加劉禪的智商比姓孫的高不少


行百裡者


抵抗激烈地位低些。反正刀在脖子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