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捻管法?

专业书画定制


捻管法,属于指法动作之列,并不是必用的常规笔法。它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保证书写效果,使笔意状态保证先后一致,而进行大幅度调整锋向,转换笔势等,临时使用的一种技术处理方法。

捻管法动作要领,多以指头尖部适当捻转笔杆,目的是让笔尖和笔肚朝向某一方,意在写出预想的笔画形状与线质韵味……因此,捻管法作为调锋理毫的一个小技巧,不能随便使用,应该根据当时笔锋出现的情形采取的补救措施。

所以,我认为,捻管法实属特技笔法之一,多用于后期个性化创作。通常,在临帖训练过程中一般用不上,尤其是初学者,最好不要当作常规笔法运用,以免形成习惯性怪癖。

比如,写小篆是否捻管? 主要看用什么类型的毛笔。写小篆、金文,使用超长锋羊毫加健、弹性好的笔,或者长锋兼、肚小的。如图:


执笔姿势以拨灯法,或潘氏三指法为好,如图:


三指执笔法优点是,一般情况下,不用捻转笔杆,篆书笔画当中常见的圆转、曲折的地方,可以稍微加一点点绞转笔法,使毛锋理顺就可以了(属于调锋理毫技法)。

此外,千万不要用当今流行的假冒伪劣五字执笔法,如图:

上图是假冒伪劣的五字执笔法,根本不是陆希声的原创五字法。为什么呢? 这是沈尹默篡改后传播下来的。当今某些名家的执笔法更不可取,纯属个人不良习惯,比如田英章的执笔法……由于指头分布及其职责分工不合理,加之掌竖、腕沉……导致指法动作用不上(指头用力捏笔杆),造成单凭腕法去写字,于是,很多正常的笔法动作得不到有效施展,笔锋活动范围受到局限,写出来的形状和神采似是而非……谁若不信,自己做对比实验就知道了!

以上是我的教学心得。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信息,会有惊喜。谢谢支持!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捻管法,顾名思义,就是“捻管”,俗称“搓笔管”

搓: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揉,手拿一种东西在另一种东西上产生摩擦。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的,搓是用手掌,捻是用手指头。

这个特别有意思,因为古人执笔是“单苞”,也就是二指禅,就是用大拇指和食指。

这两个手指捻管

就跟我们今年“啐一口唾沫,用这俩手指头数钱一样”

比喻比较粗糙,意思是差不多的。

古人捻管,一定是建立在“二指执笔”或者“三指执笔”上的。

因为手指头越少,捻其来越灵活。

像魏晋时的书法,无论楷行草,都是有捻管的技法的,凡是到了唐宋,楷书法度严谨的,捻管就几乎不用了,行草书倒是一直存在捻管技法,直到今天。


捻管自篆书中来,为的是“保持中锋”,让力道不虚。

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绞转”

捻管主要是为了“调整笔锋”时刻让锋尖保持在中锋,这是篆隶要求。

或者,在行草书中,因为古人都是小字,多不过寸,也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进行捻管,二指三指捻管写章草或者张芝草书,非常快。

像这种汉简中,大量存在捻管笔法,因为字小,笔小,所以用的手指头不多。

二指捻管写起来最快。

有些汉简,简直就是捻管的天下,大多笔画全靠左右捻完成,左右摆荡,非常快。

曾经有两天,我临张芝草书的时候,我发现张芝的草书线条太厉害了,怎么写都写不那么“活”,写出来都是无生气的,当时我是三指执笔。

比较烦恼

就用笔在纸上画着玩,因为是画着玩,所以就用了二指,无意间捻了几下管,让线线条处有些相似的感觉。

于是就用二指加捻管法去写张纸,虽然写着慢,笔力不够,但是线条的弧度都对了,转折也容易了。

这就让我发现,古人的捻管技法得实用处。

这种方法,确实只能口传手授,打字或者发一段视频,着实解决不了。

不过这种方法在草书中肯定是活用的,可有可无。

即使用了,也是段位比较高的人才能活用。

像我们这些人,现在能理解就不错了。

理解和实用,临和创,是非常大的差距。


以上都是一些个人感觉,如果对大家有帮助,可以点一下关注。


梁宇航


一、 捻管是怎么一回事?


人们常说书法有法,但是书法的法是什么呢?当然书法爱好者都知道,藏锋、顿、运笔、提、按、挫等技法;在写字用力方面包括臂力、腕力、掌力、指力的运用等等。

捻管或转管是书写毛笔字的一种技法,但捻管是怎么一回事呢?通俗地说就是书写毛笔字时,将笔管顺时针、或逆时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捻动或转动,使笔锋经常保持顺畅的态势,使毛笔运行通畅,从而确保书写的流畅。

二、 捻管的作用与目的?

捻管的第一个作用使笔锋经常保持顺畅的态势,确保书写的流畅;捻管的第二个作用是通过捻管随时将笔锋调整在笔划的中央位置运行,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锋动笔,只有通过中锋动笔,最终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说白了,只有通过捻管才能使楷书的起笔稳健,才能使行、草书流畅的笔划似流动的水,象飘逸的云,才能使楷、魏体书法收锋做到苍劲有力的艺术效果。

三、 捻管书写的艺术效果?

力透纸背是怎么一回事?力透纸背不是泼墨成堆去晕染透宣纸的背部,而是通过中锋运笔使笔锋时刻在点划的中央运行,毛笔在运行的过程中将最后的余墨通过笔锋留在点划的中央位置,在宣纸背面表现出来的则是点划中间是一道浓浓的墨迹。所以说,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只有通过捻管才能实现,如果不捻管,整幅作品全是侧锋动笔,力透纸背无从谈起,何谈书法呢?如果不捻管,就做不到中锋动笔,没有中锋动笔,就不会有书法艺术上说的力透纸背。

四、 捻管动作的适用范围?

捻管动作的运用适用于大、小字。小楷要捻管,中楷要捻管,大字更要转管;行、草、隶、篆书的大小字都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运笔的过程中就做不到中锋动笔。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篆书只有横、竖、弧三个点划,横划与竖划把握藏、运、收就行,但弧的书写不捻管则做不到中锋运笔。

五、 不捻管书写毛笔字行吗?

不捻管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是表现效果不允许,前面已经说清不捻管不行的道理,这里就不再重复。二是草书字360度以上转动不允许。我说中锋运笔是通过捻管而实现的,要保持中锋运笔,必须大度数地转动或捻动笔管才能保持中锋动笔。例如草书繁体的寿 字:第一个圆弧是顺时针转动540度,一横起笔要逆时针转动180度才能将笔锋调整为中锋,一横收锋时再顺时针转动180度以上才能顺势藏锋写那一撇;第二个圆弧也是顺时针转动540度。要强调的是,这两个540度书写小些的字一次捻管还可以完成,但写大一点的字一个动作就无法完成,必须暂作停顿调整握笔动作后继续捻动笔管运笔,方能将这个寿字写好。

六、捻管技法的现状。

我三十年来通过对书法的临练与研究,发现目前在好多书法爱好者中间存在着一个普遍问题,一把将毛笔抓死,没有捻笔管动作,任意挥洒涂抹,整幅作品侧锋比比皆是,我认为这是对书法法则的一大缺失,虽然一些人在收锋的时候运用腕力去调整笔锋,但那个动作与捻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目前,对于捻管法则在书法学术界还有一些争议,孙晓云女士洋洋几十万字去论述捻管,我认为也是傍敲侧击、不得要领,不能使书法爱好者心领神会。田蕴章老师对捻管也有一些议论,但他的观点我还是不敢苟同,其实他的字写得那么好是与捻管有直接联系的,他自己如果不承认,不仿把笔与手指固定在一起,他一定不能自如地运笔,更不会写出那么好的字来。

捻管只是书法技巧的一种,真正要写好毛笔字,那是所有技法的综合运用,是政治水平、思想水平、文化水平、个人修养的结合与体现,只要不甘寂寞,几十年如一日替心去学,有几分耕耘,必然会有几分收获。


今曰书法


1书法中讲究中锋运笔,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饱满,具有立体感,所以自古以来练习书法的朋友,都非常重视中锋运笔。

2所谓的“捻管法”,自古就有,也是颇受争议。何为捻管法呢?就是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的转动毛笔,从而是笔尖保持在笔画中行走,以此达到中锋运笔的目的。

当代女书法家孙晓云女士一直再提这个问题!认为只有捻管法才能达到中锋运笔的效果。

3“捻管法”,其实就是一种野路子,不是主流!我们在写字的时候,尤其是写楷书的时候,为了保持中锋运笔,其实是手指和手腕的配合。捻管法只是讲究手指的转动,而忽视了手腕的作用,这是非常错误的用笔!


4宋代大书法家姜夔曾在《续书谱》中提到过,用笔要中锋取骨,偏锋取妍。所以一位的追求中锋也是不正确的用笔。必须中锋和偏锋兼用,才是书法用笔的高手,因为笔有八面锋!

5其次捻管法是非常不实用的一种运笔方法,平时书写大字,榜书的时候还可以用,那么书写小楷尤其是蝇头小楷,写行书,草书,也要使用捻管法吗?可笑至极,纯属胡扯!!!

在古代科举考试,学生答题全用小楷,一篇书写几千字,如果都用捻管法的话,岂不累死,笔岂不捻破?一点科学都没有。

6至于王羲之,赵孟頫等书法大家用不用,我们不得而知,之前我从来不实用这种野路子笔法!!!!


风雅书法


关于捻管,有人说源于邓石如。邓善用长锋羊毫,作弧度较大的线条时,为保证中锋行笔,在运笔过程中,边写边转动笔杆。

说白了,就是转动笔杆来调锋。


而调锋最常用的方法是提按。笔头按下去后,略往上提,即可调整笔锋,向各个方向运笔。

清代以前的文献中只说“使转”,意即提按,未提捻管,可以与制笔工艺有关。

以前只有硬毫,提按可解决调锋,清代出现长锋羊毫,笔锋软而长,仅靠提按可能不易调锋,于是长锋羊毫高手邓石如就想出了捻管。

对于初学者而言,先学好提按就行,不必管什么捻管。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捻管,就是书写时有捻动笔杆的动作,这是书写石鼓文(篆书)的专用技术。(其它字体的线条通过转腕都能完成)

众所周知,巨匠吴昌硕先生的石鼓文独步天下。然而,他的高徒们在书写石鼓文时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作品是一些对联与匾额。他们用石鼓文笔意书写的诗词作品很罕见,并且也没有他们的对联与匾额写的好。

这个现象就连书法成就最大的沙孟海先生亦复如此。奇怪吧? (而齐白石流的篆体写法,玩玩开兴就可,绝非正道书写法。)

就连沙孟海、王个簃、潘天寿、诸乐三等众高徒们,具备了如此深厚功力的人物也不敢轻易的篆写诗词,唯一的原因是不知“捻笔”技术,从而无法控制整幅画面字体之间的流畅性与协调性。

因为字少,我的这些师伯们可以靠强悍的功力书写着对联与匾额…

再从赵之谦与邓石如两位大家的篆书线条转折上的败笔(有偏峰失力,莫名的线条粗细失衡现象)可大胆的推断出~“捻笔”技术失传过!

这从篆书大家邓石如的精典作品《心经》中可得知,邓石如已经采用把圆角变方书写,但是还是在弧形线条中出现败笔。我用橙色标注,望各位方家指正。共勉!

吴昌碩先生能熟练的应用捻笔技术,可惜没有做总结。不然我早就应该学会捻笔技术了…





吕永亮


捻管,是一种执笔的方法。


上图为捻管执笔法图。

对于捻管,现代人全都理解成了一种笔法。纯粹属于望字生意。并有人专门为这个错误的理解进行自己都不能运用的理论阐释。孙晓芸认为,在书写的过程中转动笔管书写,就是捻管。但我并不见过她运用。自己不能运用而就轻率的做出理论结果,这样的理论就是臆想。

书法为古代人创造。他们对书法的理解和运用,比今天的我们有更深更直接的领悟。前人总结出的笔法包括:折、顿、挫、蹲、驻、提、转、抢、尖、搭、侧、衄等一共十二种笔法。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好这十二种笔法,对于所有的汉字笔画,都可以准确的书写完成。



书法自魏晋至今,历经一千多年,前人早已为我们总结出来了完备的理论与实际运用的方法。根本没有死角。你只需要照着他们的路子走,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若抛弃放在眼前的大路,非要去开垦一条新路,以人生百年来计,你有多少时间可以去抗衡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积淀?


子衿书法


执笔的方式有很多种,在古代的不同时期由于书写条件和环境不同,执笔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有握管法、单钩法、双钩法、捻管法、撮管法、拨镫法等等。

捻管法作为执笔法之一,其实就是运用手指捻动笔管,管随指转,锋随管旋。我这么说是不是有点不太明白,其实很简单,就是书写毛笔字时,根据实际需要将毛笔笔管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捻动或转动。


题主你问王羲之是不是用,这到让我想到了王羲之所著的《笔法论十二章》中曾经提过这个捻管法,书中是这样说的,“踠脚斡,上捺下撚,终始转折,悉令和韵……”


这里的“撚”其实就是捻的意思,就是要想使笔管,根据作者本人的需要,以自身为轴旋转一个角度,如果不用手指去“撚”动,就得需要肘和臂在很大的范围内活动,一个捻字,起码可以说明王羲之是用的。


在书法创作中,捻管法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我们也不一定非要说只能用这种方法,众所周知书法的执笔有多种样,与字体,习惯、坐姿都有关系。


而捻管法这个动作的适用范围也很广,比如说小楷、中楷都很适合,但是行、草、隶、篆书的大小字也可以使用,没有那么绝对的不能用这种说法的。


就像孙过庭在《书谱》里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成文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一切都是根据自身需要而定的,书法虽然有自己的体系,但是体系也是因人而异。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东家APP



当代书法名家赵金华作品


PGG888666




捻管或转管是书写毛笔字的一种技法,但捻管是怎么一回事呢?通俗地说就是书写毛笔字时,将笔管顺时针、或逆时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捻动或转动,使笔锋经常保持顺畅的态势,使毛笔运行通畅,从而确保书写的流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