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的洋生意还有钱途吗


早在清代,每年冬春农闲之时,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去外地“鸡毛换糖”,是义乌人的传统。义乌地处较贫瘠的丘陵地带,不适合农作物种植,但这却在义乌人的骨子里种下了独特的商业基因。

这个实有人口200万左右的小城市,有着100名亿万富翁和5万名千万富翁……从身无分文到千万身家,在义乌,“白手起家”的故事层出不穷。

如今,义乌的200万常住人口中,有三分之二是外来人口,这其中,还有常驻外商1.3万人。可以说,义乌的商人经营着一家庞大的“世界超市”,在这里,光具备精明果敢的商人头脑是不够的,还要有“与全世界做生意”的智慧。

“世界超市”的前世今生

在义乌坊间流传着一句话:“如果在义乌小商品城的每间店铺停留5分钟,那么差不多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看完全部商品。”

作为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公认的“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建于1982年,经过数次搬迁、扩建以后,目前拥有营业面积550余万平方米,共有5个分区,商位7.5万个,日客流量21万人次。

义乌小商品城主要经营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几乎所有的日用工业品,总共包括26个大类、180万个单品。2016年小商品城成交额为1105.8亿元,领跑全国各大专业市场。

此外,如今的义乌小商品城还搭建了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和展示中心。在商户管理和物流配送上,义乌也有着独到的优势。早在2003年,义乌就着手开发专业的电子市场管理系统,利用电脑和互联网对商家产品和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同时,义乌市还拥有健全的物流配套体系,实现了海运、公路、铁路、空运的综合物流配置,为商户降低了内销和外贸的配送成本。

“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

2014年11月,“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中国义乌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历时21天,最终抵达西班牙马德里,将载满物美价廉的商品送往这些国家的货架。“义新欧”正式纳入中欧班列,让义乌全面融入全球市场网络和产业体系,并赋予其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优势。

由于刚需日用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义乌近些年的外贸生意开始好转。义乌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3月,义乌全市进出口总额488.8亿元,同比增长23.7%;出口480.7亿元,同比增长23.0%;进口8.1亿元,同比增长84.3%。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74.6亿元,同比增长19.3%;市场采购贸易出口404.1亿元,同比增长23.7%。

目前,义乌市场已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外向度高达65%,义乌常驻外商有1.3万多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市场设立进口商品馆,经营8万余种进口商品,“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国际化格局初步形成。

洋生意进入“互联网+”时代

早在7年之前的2010年,记者也曾去往义乌小商品市场参观,当时市场内人头攒动,在各个商铺询价、看货的各色生意人络绎不绝。而到了2017年的今天,市场则略显得冷清,少了这些前来批发、采购商品的商人,义乌街头“的哥”的生意也算不上红火……

这绝不是因为市场衰弱了,而是“互联网+”让义乌小商品市场原本通过实体经营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今,许多买卖完全不需要采购者亲自跑一趟,只需通过线上下单,就可以轻松完成。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官方网站——义乌购,于2012年10月正式上线运营,把规模庞大的小商品市场“搬上网”,可将实体商铺进行360度全景展示。平台还有优选购、论坛等版块,以及巨便宜、众筹、转租转让、投诉处理、经侦平台、商铺服务等特色栏目。

2016年,该网站的在线总交易额突破60亿元,线下撮合交易额达到400多亿元。截至目前,义乌购平台在线总商品数量已达300万,日均浏览量(PV)350万次,日均访问用户30万人。

2017年,义乌购还推出了“义乌购国家馆”的全新项目,联合经义乌购认证的第三方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商,解决线上交易中产生的跨境支付、跨境物流以及清关报关等问题。在“国家馆”里产生的交易,能够达到“可管、可控、可溯源”的要求。目前,已有来自马来西亚、印度、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的有关企业与义乌购达成国家馆项目的合作意向。

重在发掘竞争优势

虽说在义乌做“洋生意”既能分享政策红利,也可享物流、电商等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具有较大的平台优势,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在义乌,洋生意就特别容易做呢?

显然,答案并不一定。

一方面,义乌小商品城在发挥集群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同质化产品之间的激烈竞争,如果商户不具备一定的创新实力,则只能掉入与同行“打价格战”的陷阱,后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另一方面,义乌小商品生意的“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市场中商铺高昂的价格。

如今天在义乌小商品城四区较好地段的一间仅十几平方米的商位,价格大约为120万元左右,相当于每平方米在10万元左右,一年的租金为20万~30万元之间。而在商铺价格最高的一区、二区,一间(十几平方米)商位的价格要达到200多万元。

此外,每街(小商品城的商位按区、门、楼、街来定位)的第一个门面,价格往往最高。许多商户为了满足商品展示、陈列的需求,通常会买或租下2间(二十几平米)商位。

可以说,如果要在义乌的众多“洋生意”中脱颖而出,不仅要具备跨越“高门槛”的生意实力,也要有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在偌大的义乌市场中选择了4个在外贸领域较为突出的个案,虽然他们的产品分别属于不同的行业门类,但都各自找到了做“洋生意”的门路——善于打造自身的优势。

如格美电器蔡正浩近年来一心在全球市场中打响自有品牌,他的产品以高性价比的优势在中东、欧洲业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通过渗入产品的前期设计、研发,进一步提高竞争优势。

星宝伞业张吉英在外贸领域起步相当早,已积累了20年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经验,她曾接受过央视及众多媒体的采访,善于市场沟通,树立品牌的辨识度。枫格花边欧金英在琳琅满目的花边市场中,专业做刺绣花边,并提供一系列外贸服务,开拓了中东、东南亚的市场。溢博针织何丹勤始终怀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她坚持产品质量的把控,拥抱创新,并十分注重外贸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从这些优秀的义乌生意人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敏锐的市场嗅觉,灵活的经营思路,以及创新开放的胸怀;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做“洋生意”过程的艰辛与坎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