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发展经历,更优越的人口比例,印度的制造业为何却不如中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国,拥有了工业目录中的全部类型,这里有人可能会质疑中国这个“第一工业国”的地位是否属实。从工业类目的全面性来讲,中国的完整度是100%,而美国是94%,其他国家则更低。从这个角度讲,说中国是第一工业国是有道理的。当然也有人将尖端制造业作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标准,也有其道理,这里不表。谈到中国,很多人会拿印度的国情来作比较,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和中国类似的人口红利,而且其人口的年龄结构比中国更年轻更合理。为什么印度的制造业水平进步看上去很慢呢?

相同的发展经历,更优越的人口比例,印度的制造业为何却不如中国

种姓制度和贫富分化

首先印度的制造业没有发展起来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其种姓制度的存在,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看不到废除种姓制度的可能,哪怕是名义上的。种姓制度造成了印度严重社会割裂和贫富分化,社会割裂造成的后果就是印度社会的内部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而贫富分化的后果则是印度底层的民众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受到过合格的教育的。

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人口的作用是关键的,但是不能只看人口的数量,还要看人口的平均素质和受教育程度,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民众是很难融入工业化社会承担社会分工的,基本上只能固定在他所出生之处的土地上。就工业化来说,这部分人口只是一个统计上的数字而已。

另外,一个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市场。严重的贫富分化造成了底层的印度民众购买力严重不足,没有需求自然没有市场。毕竟工业化产品最终是要流向市场的,没有发展的原动力自然一些产业就不会发展起来。少量的需求靠国外的进口就可以满足了。

相同的发展经历,更优越的人口比例,印度的制造业为何却不如中国

精英教育

上文中已经谈到过教育对工业化的影响,下面我们展开来说。我们知道印度是一个较为贫穷给国家,印度的GDP总量约为中国的1/5,而人口和中国差不多。即使在中国,我们也时常感叹还有一部分人挣扎在贫困线上,印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印度的教育资源是不足的。

经济水平的落后造成了印度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但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印度政府又选择了精英化的模式。重视高等教育而轻视基础教育,这就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比如印度理工学院是世界著名的学府,也造就了很多理工科的人才。但是由于轻视了基础教育,工业化所需的大量基层人员、熟练操作工是严重不足的。

而即使是印度培养出来的尖端人才,最后大部分依然是流向了欧美国家。印度理工学院被称为美国大学的预科班。随着中国的发展,也有很多印度人才到广东深圳等地谋生。也就是说,印度虽然培养出了一批尖端人才,但是这些人很大一部分最终“被掐尖”了。人才的外流让本来人才就较为短缺的印度更加捉襟见肘。这里和中国对比一下,有人认为清华和北大也是美国高校的预科班,但是由于中国高校的梯次建设,清北下面尚有C9高校,再往下还有普通985和211高校,即使清北的人才最终“被掐尖”,这些剩下的人经过努力学习还是可以满足中国工业化发展需求的。

相同的发展经历,更优越的人口比例,印度的制造业为何却不如中国

基础设施较差

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想要把原材料开发出来运输到工厂,再把工业产品卖出去,都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当然了路只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而印度的公路、铁路建设都是不到位的,尤其是铁路的运力严重不足。印度火车的“挂票”照片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统计数据上看,印度的机场总数在100个上下,中国是229个左右。铁路里程方面,美国有22万公里,中国12.2万公里,其中2.2万高速铁路,而印度仅有6.5万公里,几乎没有高速铁路。印度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很难支撑高速工业化的。

相同的发展经历,更优越的人口比例,印度的制造业为何却不如中国

政府的协调能力较弱

印度的中央政府对各个邦的控制能力并不强,这也造成了在进行大的建设项目的时候利益冲突和各行其是的现象,其原因也是很复杂的。第一印度目前依然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文字和语言,而“车同文,书同轨”是我国在秦朝就提出和实践的事情。第二印度的宗教很多,不同的地方的宗教不同。第三,由于印度的各个邦之间的产品具有相互竞争的关系,很多相邻的邦之间甚至不愿意修建铁路将城市节点连接起来。这种情况对于工业化显然是不利因素。

相同的发展经历,更优越的人口比例,印度的制造业为何却不如中国

总结

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缓慢,主要是受制于其种姓制度和严重的贫富分化,这个因素是决定性的。同时英国殖民者离开后,强行将古代从来没有实现大一统的印度地区捏合成一个国家,这也给印度的经济发展留下了隐患,宗教纷争和言语不通,极大增加了印度工业化的难度。至于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可以视为以上两点的延伸。如果印度将来想要实现完全的工业化,种姓制度的废除是必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