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熊耳山發現神祕石室 疑為傳說中的“金匱石室”

嵩縣熊耳山發現神秘石室 疑為傳說中的“金匱石室”

嵩縣熊耳山發現神秘石室 疑為傳說中的“金匱石室”


西漢時期的緯書《遁甲開山圖》稱:熊耳山有金匱石室,禹藏圖書之所。唐書《初學記》、宋書《太平寰宇記》都有記載。那麼這個“金匱石室“究竟在何處呢?就在今河南省嵩縣德亭鎮佛泉寺村境內的蓮花頂上。

嵩縣熊耳山發現神秘石室 疑為傳說中的“金匱石室”


蓮花頂,在清代《嵩縣誌》中顯示為“梁王頂”。蓮花二字,乃叫轉音故也。蓮花頂海拔約1600多米,為熊耳山主峰之一,西鄰洛寧神靈寨,北鄰嵩縣天池山和宜陽花果山。峰頂平坦,現有無生老母廟一所,佔地約2畝。廟後西北約2公里的一個山嶺上,原相鄰有四座石室,因文革時期破壞,現完整石室只剩一座。這座石室為懸山頂式建築,前牆長2.9米,牆體及房頂全部用石板、石柱、石樑拼成,做工十分精緻,拼接的堪稱“嚴絲合縫”。門兩旁牆體對稱浮雕有花窗及奇怪的蜜蜂圖案。蜜蜂造型栩栩如生,頭頂祥雲,身浮花瓣,翅翼伸展,腹須靈動。

嵩縣熊耳山發現神秘石室 疑為傳說中的“金匱石室”


這些石室,即古籍中記載的大禹藏圖書的金匱石室。證據有三:

其一,蓮花頂為熊耳山的主峰之一,與古籍中所記的“熊耳山有金匱石室”地址符合。且熊耳山諸峰中,除蓮花頂石室外,別處並無石室發現。蓮花頂石室具有惟一性。

其二,就大禹的傳說來說,伊洛河流域是天下之中(先秦地理志《山海經·中山經》十二經中,至少五經記得是伊河洛兩旁的山脈),也是大禹的主要活動區,也是夏朝的核心區(《國語·周語》:“昔伊、洛竭而夏亡”)。大禹在蓮花頂西北側的洛河得到洛書,又在東南側20公里處的嵩縣境內的另一處名山——塗山娶妻並大會諸候,則在蓮花頂建藏圖書的金匱石室,是可以置信的。

嵩縣熊耳山發現神秘石室 疑為傳說中的“金匱石室”


其三,石室上神秘的蜜蜂圖案也為大禹石室提供了證據。《國語·晉語四》記載“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有蟜氏是個以蜜蜂為圖騰的部族。《大戴禮記·帝系》載:“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是為帝顓頊。……顓頊產鯀,鯀產文命,是為禹。” 可見夏禹為黃帝、顓頊之後。而禹所娶,亦有可能為塗山居住的有蟜氏女子。《大戴禮記·帝系篇》載:“禹娶塗山氏,塗山氏之子曰女蟜氏,產啟。”所以,就大禹和有蟜氏的淵源來說,在藏圖書的石室上雕刻蜜蜂,是不奇怪的。而這樣的蜜蜂雕刻,筆者在網上整整搜查了兩天,在它地的古建築上並未見到。

嵩縣熊耳山發現神秘石室 疑為傳說中的“金匱石室”


石室上無文字記載。惟石室內現有石人座像四個,較大者頭戴一前方後圓的平頂冠子,兩旁一個頭生兩角,一個挽一朝天髻,另一個較小的像為官員模樣。四人皆寬袍廣袖,惜脖頸、面目及頭飾均被近人彩繪、水泥加固,難以判定年代。就石人粗糙的作工來說,不似和石室同時做出的,應為後人附雕之作。當地人稱主石像為玉皇大帝。

嵩縣熊耳山發現神秘石室 疑為傳說中的“金匱石室”


再說那座無生老母廟。無生老母是近代小教對西王母的稱呼,此廟實則西王母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有記,也是大有歷史的。

《水經注·伊水》:“(伊水)又東北過陸渾縣南,《山海經》曰:滽滽之水,出於釐山,南流注於伊水。今水出陸渾縣之西南王母澗,澗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東流注於伊水,即滽滽之水也。”

蓮花頂,即《水經注》中所記的釐山;德亭河,即“滽滽之水”。因在接下來記載流過三塗山的伊水支流時,《水經注》又記載:“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幾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說明西王母祠在女幾山之南的山上,女幾山是一個比較清楚的座標,公認即今天的宜陽縣的花果山,南與蓮花頂緊鄰。則蓮花頂無論從山的方位、水的流向上,還是現有西王母祠實物上,都是符合記載的,且是女幾山南山頭中惟一符合的。

今德亭鎮佛泉寺村通往陽坡園的山澗魯豬溝即古王母澗。魯豬溝內清泉流淌,石崖高聳,近蓮花頂山腳下又變得平坦開闊,場面闊大,難怪酈氏要在《水經注》中記上其名。

洛陽曆史考古專家蔡運章老師雲:此處所記的西王母即大禹之妻,夏啟之母。大禹之妻為嵩縣人,故建祠於此。如此,則王母廟與後石殿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等待後人考證。

嵩縣熊耳山發現神秘石室 疑為傳說中的“金匱石室”


蓮花頂現屬國家級林業保護區,原始森林區。上又有眾多奇峰、怪石、密洞。筆者曾在當地嚮導帶領下,見到一處巨大的像形蘑茹石;又探入一處被巨石覆蓋的內有七八百平方米的溶洞……神秘、原始,而又人文厚重的蓮花頂,正等著更多的人去探險、去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