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噶尔丹实力堪比清朝,为什么感觉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

过山小猪


噶尔丹实力不如清朝,康熙击败噶尔丹并不容易,甚至有侥幸的因素存在。

1、噶尔丹的实力

噶尔丹继承自哥哥的汗位,经过对内部的整顿,绰罗斯部落主体都比较臣服他,有了较为稳定的兵源。对哈萨克汗国、叶尔羌汗国的征战让他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源。

(噶尔丹)

但土尔扈特、和硕特部都自成汗国,各过各的日子。外喀尔喀三汗都是黄金家族后裔,且拥有自己的宗教首脑哲布尊丹巴,和噶尔丹也不可能一心。

噶尔丹能依靠的就是绰罗斯部装备精良的骑士与来自拉萨第巴桑结嘉措的政治支持

(1688年形势图)

这些比起平定三藩,实现内部大一统的康熙来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且平台、败罗刹,康熙的权威也是非常之高。

2、乌兰布通的胜利是怎么回事?

土谢图汗与札萨克图汗的战争给了清王朝与准噶尔介入之机,双方作为共同调停人开始介入漠北蒙古事务。

(看噶尔丹军的行迹)

1688年,噶尔丹率军东进,一举击溃土谢图汗,之后击败车臣汗与札萨克图汗,哲布尊丹巴的牧场也被劫掠。漠北诸汗经过商议后,决定向清朝求救。

一直注重陕西、甘肃边防的康熙开始着眼漠北。对东北地区、漠南地区各部落要求出兵防御。在1690年,噶尔丹南下,清军迅速出兵,其中尚书阿喇尼在乌尔会河作战失败。

噶尔丹大军到达漠南地,到达京师北面乌兰布通,与福全大军相遇,双方作战竟日,难分胜负。清军在等待援兵,噶尔丹准备脱离战场。

(乌兰布通之战)

此战噶尔丹伤亡并不大,不利的是在向科布多撤退的时候遇上风暴冰雪;另一个是后方基地被端了,要不是老同学帮助连科布多都没有。

3、昭莫多之战

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伊犁后,噶尔丹的税赋、兵源地都没有了。只有一小块基地,扩张的地方也只能东向。

(昭莫多之战)

而有了漠北蒙古支持的康熙,更容易远征北上。在1696年费扬古将军在昭莫多击败噶尔丹的主力,并击毙他的夫人阿努可敦。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清军北征后勤供给)

噶尔丹的实力确实不如康熙,但康熙能击败噶尔丹的根源在于他后方的丧失,如果后方还在,康熙的备边成本将会大幅度提高。君不见和通泊一战后,雍正让河北山西修城墙的圣旨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我们总是听到康熙皇帝英明神武,灭葛尔丹,战沙俄,平三藩,收台湾,没事还能射三百只兔子,仿佛他无所不能,轻易摆平了一切一样,事实上怎样呢?

事实上,康熙打败葛尔丹,真的很不容易,而且双方的实力事实上,满清占了很大的优势,葛尔丹部一直是以两三万人来对抗十多万清军的。

葛尔丹在康熙年间给清朝带来了很大麻烦,史书记载葛尔丹东征满清,其实他能动员的总兵力只有三万人,这就和当时清朝能动员的实力错的太多了。

准噶尔实际控制最牢固的后方就是南北疆。当时统治区内的蒙古人人口有60万,维吾尔人有40万。再加上其他民族,总人口超过100万。按照常理,100万人口可以动用的极限兵力是20万。但是准噶尔每次对外战争动用的军队都不过三万。秦国500万人口可以养活100万军队。再比较一下后金汗国。后金汗国的女真人(主要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四部)40万却养活了6万军队。满清入关前的控制的人口也是100万,就动员了15万军队(满洲八旗6万、汉军4万、蒙古军4万,加上其他部队总共15万,算上后勤保障的军事人员一共19万)实在是因为准噶尔和南疆的维吾尔关系貌合神离,彼此不在一条船上,因此,断不会征召他们大规模从军,还要留下军队镇守威慑,蒙古这种游牧民族对通知区域的控制和中原王朝是不一样的,本身的松散加上不稳固,可以他可以动员的兵力并不多。

然而葛尔丹也算是历史上的一个枭雄,是有一些能力的,他和满清的蒙古小弟们打仗,打垮了不少,这时候康熙就坐不住了,和葛尔丹打了一仗,但这一仗非常不光彩的,千古一帝牛逼哄哄的去了,结果还没打仗就生了急病,飞快的逃走了,对外宣称是患了伤寒急病。随后葛尔丹和清军在乌兰布通决战,清军主帅是大学士佟国纲,结果大学士佟国纲战死,清军尸横数十里,葛尔丹以极少数兵力取胜后突围。最后到了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再次亲征,以三路清军约期夹攻,想要报一箭之仇,此时实力悬殊的葛尔丹正在忙于应付内乱,但还是以举族两万与清军决战,但战斗还未结束,葛尔丹就病死了,康熙也就算是打了个大胜仗,兴高采烈而归,其实这仗打的并不容易。



关河南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其实是个非常大的话题,只能简单说说。

第一,噶尔丹的实力无法和满清对抗

表面上噶尔丹的控制区面积很大,但实际上基本都是牧区,人口稀少。

噶尔丹自己的兵力和部署并不多,即便加上新控制的新疆地区,总人口不过百万人。

当然,按照游牧民族的标准,噶尔丹应该可以拿出大概十万以上兵力。

然而,噶尔丹很多部署只是归附,并不是直接控制。

比如新疆的阿帕克和卓,和噶尔丹只是互相利用。实际上,新疆的各族人民和维族的贵族,都对噶尔丹的横征暴敛、抢夺妇女极为不满,貌合神离而已。

所以,噶尔丹初期能够出动10万大军攻打新疆,但后期始终只有三四万兵力。

相反,满清当时人口高达1亿多人,国力强盛。依靠庞大的国家和人口基础,满清可以轻易出动几十万大军。

实际上,满清出动兵力和噶尔丹始终存在至少3倍以上的差距。

第二,噶尔丹年年征战,部落元气大伤

噶尔丹开始统一卫拉特,打了很多年;好不容易成为卫拉特的大汗,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又立即南征新疆;征服新疆以后,马不停蹄西征哈萨克、乌兹别克。

这一系列的作战,噶尔丹都曾遭遇失败,部署伤亡较大。

这种情况下,应该休养生息,等元气恢复再战。

然而,噶尔丹又迫不及待的东征,攻击满清庇护的青海和硕特与漠北喀尔喀。

这实属穷兵黩武之极。

噶尔丹的精兵在长达十多年的战斗中,消耗很多,部署很多都是老兵和少年。

这样的部队,已经没有以往的战斗力了。



第三,不懂政治,四处树敌

噶尔丹是一介武夫,不懂政治。

他的四面征讨,实际上是四面树敌。这些势力迫于噶尔丹强大暂时归附,但一旦噶尔丹主力离开境内立即独立或者反叛。

比如噶尔丹前脚刚走,新疆就反叛了。

更夸张的是,噶尔丹连卫拉特内部也没有搞定。

噶尔丹本来是继承了卫拉特领袖僧格的位子,却对僧格的儿子非常警惕。

在攻打满清之前,噶尔丹竟然下下手毒杀僧格儿子索诺木阿拉布坦,又试图谋杀另一个儿子策妄阿拉布坦。

策妄阿拉布坦不愿意坐以待毙,率领自己的部署反叛。

一瞬间,大量对噶尔丹不满的卫拉特人都来投靠,策妄阿拉布坦轻松占领噶尔丹的后方,切断了他的根据地。

噶尔丹因为正在外打仗,也无法顾及后方。

总之,噶尔丹其实内部和外部都一片混乱,所以一旦战败失利就很容易迅速瓦解。

至于唯一支持他的沙俄,其实就是嘴炮,在傍边说说现成话罢了。

噶尔丹却对沙俄非常信任。

第四,军事上过于嚣张

当时的清军,虽然没有入关时候那么厉害,也绝非弱旅。

他们刚刚经历了三藩战争,打垮了强悍的吴三桂的部队;随后,清军还击败沙俄,获得雅克萨战役胜利。

然而噶尔丹却请示清军实力,在两军第一次交锋的乌兰布通之战出动3万主力倾巢南下。

开始打了几个小胜仗,他更是骄傲自大。

结果呢,乌兰布通遇到10万清军主力,一战溃败,伤亡了三分之一的精锐。

被打成这样,噶尔丹仍然抱着清军没什么了不起的态度,随后又出动3万骑兵南下继续进攻。

结果,此次清军准备更充足,单单粮食就储备了高达半年。康熙帝玄烨亲率中路军3.4万出征,准备战略决战。

两军在克鲁伦河交手,噶尔丹打败,部署一部战死一部逃散,余部只剩下几千人,连噶尔丹之妻阿努可敦等被击毙。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到了这个地步,噶尔丹打不过又回不去,根据地尽失,前面又是强大的清军,只能死路一条了。


噶尔丹是蒙古历史上,最后一个能够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大汗。

噶尔丹死后,蒙古也就一蹶不振了。

说白了,噶尔丹一介武夫而已,根本不是康熙的对手。


萨沙


噶尔丹与康熙都是世间少有的战略家和军事家,然而,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两人终究要决出个高地上下,拼出个你死我活。

题主说噶尔丹实力堪比清朝,只是说对了一半:论军事实力,噶尔丹与大清实力相当,但在综合实力上却逊色太多;题主说噶尔丹很容易被康熙打败,则是全都错了,历史上康熙征讨噶尔丹,可以说的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明朝末年时,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即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漠西厄鲁特蒙古。厄鲁特又称卫拉特,又可分为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和杜尔伯特四部。

在努尔哈赤起兵时,就注意到联合蒙古对抗大明,到清军入关后,漠南蒙古各部已经归顺清朝统治,漠北喀尔喀蒙古和天山以北的厄鲁特蒙古也向清朝进贡。

就在清朝忙于着手统一全国之际,准噶尔部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了厄鲁特蒙古的霸主,开始侵夺和硕特及土尔扈特部的土地。这一点在大家所熟悉的《康熙王朝》中就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在康熙掌权时,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野心勃勃,他不仅打算做厄鲁特蒙古的霸主,还想统一蒙古,占领整个草原,同时与大清争夺土地。

面对日益强大的噶尔丹,康熙最初也束手无策,甚至不惜用和亲的方式来安抚噶尔丹,以便积蓄力量,准备征讨准噶尔。但随着双方矛盾的日益尖锐,最终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斗争,清朝历经艰难,才获取阶段性胜利。

从军队规模来看,当时清军是剩余噶尔丹所辖的准噶尔部的,但康熙深知准部骁勇善战,不可小觑,因而叮嘱前线统帅只需秘密监控,不得擅自出征。

然而,统帅阿尔尼不听康熙劝诫,好大喜功,擅自与噶尔丹开战,结果遭受惨败。此后,康熙再派裕亲王福全为左路军,恭亲王常宁为右路军,征讨噶尔丹。右路军与噶尔丹在乌珠穆沁相遇,清兵再次惨败,噶尔丹乘胜长驱直入,南下直捣离北京仅有350千米的乌兰布统草原,中外震动,京师戒严。

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左路军福全率中与噶尔丹展开殊死战斗,在火炮优势的前提下,获得惨胜,噶尔丹假意议和,退回休养。而康熙也随机展开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争取到了不满于噶尔丹的蒙古各部的支持。

此后,康熙决心倾尽全力征讨噶尔丹,除派重兵征讨外,还御驾亲征,誓死剿灭噶尔丹。最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噶尔丹兵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服毒自尽。

事实上,噶尔丹所率的准部在军事实力上确实与清朝不相上下,但噶尔丹终究没有康熙那样雄厚的大后方,在武器装备和军事补给上与清朝有着较大差距。但尽管如此,康熙战胜噶尔丹也是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


夕阳下的晚枫


清朝和准噶尔的恩恩怨怨持续了上百年,在乾隆朝的时候在真正完成了征服在康熙时期,双方一共打了七年,两度大战,康熙三次亲征才消灭了噶尔丹汗的势力。

清朝统一准噶尔的过程,并不是事先有计划的,三代皇帝身体力行完成了统一。实际上,清朝和准噶尔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三代皇帝的想法也是不断在变化的。从公元1662年到1762年,百年时间才彻底的解决了准噶尔的问题。

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是非常灵活的。通常情况下,周边的部落只要表示归顺,一般都会认为他臣服了。早期的时候由于准噶尔愿意名义上服从大清,所以清朝也没有打算去占领准噶尔。毕竟清朝初年的时候,主要的力量都是用来消灭明朝的残余势力,不能够多方出击。

康熙继位以后,先是整顿朝政,收拾了权臣鳌拜等人,然后开始了平定三藩之乱。在这期间,准噶尔趁机发展起来,噶尔丹汗不断的吞并别的地盘。

等到康熙二十年,噶尔丹取得了西藏的支持,并且还征服了天山南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他的势力迅速等到增强。不过康熙还是没有采取强力措施,尽量以和解的方式来讲解双方的问题,避免激化噶尔丹和清朝的矛盾。

不过等到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准噶尔和喀尔喀爆发了战争,准噶尔打败了喀尔喀。喀尔喀战败以后,有数十万的蒙古人逃往清朝的北部边境,这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如果康熙不收留这些人,喀尔喀将被吞并。可是如果康熙保护这些难民,必然和噶尔丹汗其冲突。所以准喀之战

成为了康熙对噶尔丹用兵的导火索。

果不其然,噶尔丹向康熙索要喀尔喀部落首领。后面,双方还进行过一系列的和谈,不过最终走向战争。康熙从康熙二十八年就开始进行周密的部署,大军在各个战略要地进行了集结。同时,康熙一方面没收了噶尔丹1500人的商队,另一方面他还派出使者,让俄罗斯断绝对噶尔丹的援助。

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康熙主动出击发动了乌尔会遭遇战。

康熙二十九年7月,噶尔丹吞兵乌兰布通,直逼北京城。不过康熙打败了他,但是并没有剿灭噶尔丹。

噶尔丹一方面表示对清朝顺从,另一方面则不断的招兵买马壮大自己。为此,康熙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因为康熙率大军远征,噶尔丹如果不交战,很容易又逃跑。等到康熙撤兵以后,噶尔丹又会卷土重来。

康熙三十四年的时候,康熙决定用计诱使噶尔丹大军前来,然后伺机消灭他。不过,康熙还是没有成功。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噶尔丹病死。

如果从康熙二十九年算起,一共花费了七年时间。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和题主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康熙似乎轻而易举地扫平了噶尔丹。或许,这种错觉正是《康熙王朝》带给大家的。事实上,历史上康熙与噶尔丹之间的较量,堪称与电视剧精彩千百倍,同时也更为惨烈和悲壮。

从个人关系来讲,康熙是噶尔丹的岳父,尽管这层关系是通过和亲建立起来的,但两人毕竟也算是一家人。然而,翁婿两人最终还是兵戎相见,挣了个头破血流。

要理解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还得从满蒙关系讲起。众所周知,清代一直同蒙古联姻、联盟,但绝非所有的蒙古部落均对大清俯首称臣。除了听命于清朝的漠南蒙古外,漠北蒙古和天山附近的蒙古诸部,最初只是向清朝纳贡。

当时噶尔丹所统辖的准部,就保持着相对的自由,而且势力强劲。一股势力强大时,就自然会扩张。噶尔丹凭借着自己的铁骑不断扩张,并企图侵占中原,与清朝分庭抗礼。

除了噶尔丹以外,康熙还要应对北方的沙俄。或许,大家对两件事都很熟悉,但却很容易忽视一点,那就是噶尔丹和沙俄的威胁是同时存在的。

权衡利弊之后,康熙认为噶尔丹的威胁更大,同时为避免沙俄支持噶尔丹,才在获得雅克萨之战胜利后,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换取了沙俄中立,进而腾出手来解决噶尔丹。

历史上康熙与噶尔丹之间的较量大致有三次,第一次清军惨败,第二次清军则是险中获胜,第三次则是倾尽全力进剿。

事实上,尽管噶尔丹败绩,但准部却并未就此衰败。说白了,在康熙朝和之后的雍正朝,都没有彻底解决准部的问题,直至乾隆时,才趁着准部内乱,趁机会师西进,彻底统一了天山南北。

回到问题中来,再讲讲准噶尔部为何落败:

首先,噶尔丹的军事实力和指挥才能确实堪称一流,但在综合实力上终究不及富庶的清朝。说白了,准部武力值虽强,却耗不起。

其次,康熙在战略上更胜一筹,他除了继续与漠南蒙古结盟,还稳定了沙俄,同时举行多伦会盟,赢得了原本中立的蒙古各部的支持。

再次,准部虽然骁勇,但内部纷争不断,即便噶尔丹在位时,也未能真正实心准部势力的统一,甚至仍有不少人觊觎汗位。

另外,清军的武器装备也要略胜噶尔丹,当时清军与准部作战时,所装备的火炮曾给噶尔丹以重创,这种优势是准部难以匹敌的。

总之,从军事力量来看,噶尔丹实力确实堪比清朝,但毕竟处于下风,而康熙击败噶尔丹,则也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绝非像影视剧所演绎的那般。


碣石樵子


据说跟现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也许很多人是受了连续剧《康熙王朝》的影响,想当然的把噶尔丹当成了一个难缠的对手,甚至以为他可以与清王朝分庭抗礼,但实际上他不具备这个档次,当清王朝正式动用全国力量对噶尔丹展开围剿时,他几乎难有还手之力,最终也让噶尔丹落了一个身死人亡的下场!

当然,在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的过程中,前后还是费了相当大的周折的,毕竟在康熙年间,清朝面临的战争不止来自于噶尔丹的西北,还包括更多的地方,也增加了当时清王朝太多的军事压力。



在康熙还未亲政的时候,在中国的南方剿杀南明残余势力的战争仍然在继续,光是清朝入关之后,这一系列的战争就持续了长达20年之久,好不容易擒杀永历皇帝,没过几年的太平日子三藩之乱再起波澜,一打就是八年!南方多个地域早已打成一片废墟,三藩之乱刚刚结束康熙又集中全力开展了平定台湾明郑王朝之战,收复了台湾并消灭了明朝最后一支正规力量,这个时候康熙执政已经过去了一半的时间,而噶尔丹的起兵恰恰就发生在三藩之乱期间。



由于三藩之乱期间,清王朝集中全力对付三个藩王的反叛,根本无暇顾及西北和北方各蒙古部落之间的混战,噶尔丹趁机起势连续扩张地盘,等到康熙消灭了三藩之乱和平定台湾之后,噶尔丹已经做大,甚至大有进逼北京之势,康熙自此有了平定噶尔丹的计划。

但此时的噶尔丹虽然在自己的军事力量方面达到了巅峰,但面对已经一统天下的清王朝,双方之间的差距仍然悬殊,尤其噶尔丹扩张是面对的只是分崩离析的各蒙古部落,而现在他要面对的是有亿万人口的大一统的清王朝,他所面对的已经不只是军事上的压力,而是国力上的碰撞,而他缺失的恰恰就是这个!



噶尔丹巅峰时在北方和西北虽然难有敌手,但苦于统治区域大多都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噶尔丹并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力来支撑他的真正发展,他的统治区域里人口不过百万,军事力量最大规模是也只在10万人左右,又考虑到其中有太多征服部落的人口和军队,又分布在广阔的北方和西北一线,一旦面对中央王朝的集中打击,根本难以集中全力反击,在随后康熙进行的三次反击战争中,噶尔丹所能出动的机动部队也只能在3万人左右,这样的军事力量来应对中央王朝举国体制的军事打击,最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在康熙展开的三次反击作战中,如何找到葛尔丹的主力部队和保障后勤,这些问题远比战场上如何战胜噶尔丹要大得多,一旦捕捉到他的主力噶尔丹根本无力应对,只能节节败退,最终在连续不断的打击下,曾经一时显赫的噶尔丹政权就此垮塌!


辽宁资深球迷


一个立誓要成为新一代成吉思汗的分裂者,为何在康熙的三次亲征后,被打得屁滚尿流?小编先简单说一下,噶尔丹虽然是一代枭雄,但是其控制的准格尔部落对比康熙领导的清朝,实力确实是大逊。

一、兵力

由于噶尔丹的政治结构松散,所以他无法直接控制以下部署。又因为忌惮附属政权造反,所以只敢用自己的人。因此准噶尔每次对外战争动用的军队,都不过三万。


反观清朝,由于领导的人口多,所以军队人数自然充足。凭借庞大的国家和人口基础,康熙出动几十万大军简直易如反掌。

数万对抗数十万,不亚于以卵击石。

二、统治能力

噶尔丹的统治能力较弱。在他统治准格尔时期,准格尔腹背受敌。对外,树敌良多。攻打清朝以前,多次四面征讨。看似统一政权,实则内部关系松散,手下多股势力不服。一旦噶尔丹的主力离开国境,他们便蠢蠢欲动。另外准噶尔和南疆维吾尔的关系,也一直貌合神离。


对内,压不下叛乱。攻打满清之前,噶尔丹毒杀兄长僧格的儿子索诺木阿拉布坦,又试图谋杀兄长的另一个儿子策妄阿拉布坦。难怪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会背叛了他。所以到后期,众叛亲离的噶尔丹疲于应付内乱。

三、外交:

噶尔丹连连征战,不懂得处理外交关系,四处树敌。为了统一国内,他南征新疆,西征哈萨克、乌兹别克。无疑,他的部队元气大伤。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还继续攻打清朝。

在外交上,已经陷入了“失道者寡助”。


而清朝稳定沙俄,与蒙古结盟。在两次击败沙俄之后,康熙签订《尼布楚条约》,换取沙俄不支持准噶尔的承诺。1691年,通过多伦会盟收服了漠北蒙古,并得到蒙古各部的支持。

另外从入关开始,清朝便与东蒙古进行联姻结盟,蒙古骑兵帮助满清建国。在清朝时期,蒙古王爷人数和满族王爷人数地位是完全相同的,可见清朝对于东蒙古的怀柔。葛尔丹所倚仗的蒙古传统军事集群优势,早已不复存在。


所以在最后一次康熙征伐准格尔的战争中,噶尔丹正忙于应付内乱,最后只能以举族两万与清军决战。在最后的昭莫多之战中,清军歼敌数千,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众叛亲离,绝望而死……


协虎战争史


噶尔丹是枭雄,康熙是大帝,两人对抗属于针尖对麦芒。但准噶尔汗国无论如何在经济和军事都赶不上蒸蒸日上的大清朝。

准噶尔汗国在鼎盛时期,已经成为中亚第一强国。大清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准噶尔汗国已经羽翼丰满,因此康熙对噶尔丹的态度非常谨慎。

准噶尔汗国有沙俄的火器支持,给清军造成不小的损失。直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康熙作出让步,换取沙俄不支持噶尔丹。

准噶尔汗国的衰败始于内乱,噶尔丹为汗位,试图谋杀其哥哥的儿子,最终导致汗国分化。噶尔丹实力衰弱,失去根据地,兵力锐减。

昭莫多之战后,噶尔丹已经走投无路。不仅兵力严重不足,物资匮乏,而且四处树敌,“回部、青海、哈萨克等”皆背叛他,土尔扈特汗国与大清结盟。唯一可去之处为投靠西藏,但康熙严禁西藏僧侣上层收留噶尔丹。

最终一代草原枭雄噶尔丹病逝,其部众归属大清。

噶尔丹实力不弱,他渴望像成吉思汗那样恢复蒙古帝国,但他生不逢时,成吉思汗时期,金国已走下坡路,而大清蒸蒸日上。


五味社


看到这个问题,静夜史想知道的是:这个“据”是谁?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集大成者,在多个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搞定了蒙古诸部,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在蒙古各部中,卫特拉蒙古中的准噶尔部是清朝最大的敌人,从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到1759年清朝彻底平定天山南北,清朝三代帝王,用了将近70年的时间,最终消灭准噶尔汗国,实现了对西域的征服。至此,这个常年与清朝为敌的强大势力,彻底被扫入历史的故纸堆。

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旷日持久,耗费巨大。虽然清朝通过一系列胜仗比如乌兰木通之战、昭莫多之战等成功奠定胜局,但是期间经历的败仗更多。比如:

  • 乌尔会河之战

1688年,在喀尔喀蒙古高原上,清军和准噶尔爆发乌尔会河之战,清军2万多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随后康熙御驾亲征,在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中才通过惨胜扭转了战局,并促成了1691年多伦会盟的成功,喀尔喀蒙古归入清朝;

  • 喀喇乌苏之战

1716年,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派大将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队突袭拉萨,拉藏汗阵亡,西藏全境沦陷。

1718年7月19日,清军派遣的湖广总督额伦特和侍卫色楞各两路大军在喀喇乌苏河遭遇准噶尔伏击,包括后勤民夫在内的超过35000名清军全军覆没。康熙震怒,但坚定了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的决心。随后皇十四子胤禵率领清军二次入藏,最终于1722年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

  • 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

1731年5月,策妄阿拉布坦死,雍正集合16万大军,发动对准噶尔的灭国之战。结果靖边大将军傅尔丹中计,在博克托岭、和通泊等处中伏,损失20000多人。清军不得不退守科布多,与准噶尔保持对峙。

此战后,清军放弃消灭准噶尔的企图,双方订约以杭爱山为界。


除了以上三次惨败,清军在和准噶尔的对峙中,基本处于败多胜少的不利局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

  • 准噶尔技术先进

准噶尔北临沙俄,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在技术层面已经完全碾压清军。这导致清军在相同数量的对峙中几乎占不到任何优势;

  • 准噶尔完成蜕变

准噶尔经过了噶尔丹以及策妄阿拉布坦等的经营,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游牧政权,准噶尔已经完成了卫特拉蒙古的统一,并以西域为中心发展成一个综合实力强悍的集权制国家,这使得清朝平定准噶尔难度骤增;

  • 清朝开始衰落

清朝方面,自1644年清军入关以来,清朝赖以起家的八旗劲旅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到三藩之乱时,很多八旗子弟已经上不得马,拉不开弓。昔日“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军队,已经走向荒废,清朝不得不倚靠绿营和蒙古军队平定边疆;


但是,最后清朝还是击败了准噶尔,收复了新疆。清朝之所以能逆转,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 清朝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

准噶尔之所以强悍,在于技术先进,主场作战,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达到8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但是,准噶尔汗国即使在巅峰时期人口也不超过100万人,多数时期人口也就50万左右。

而清军入关时,经过明末动荡和剃发易服等的残酷镇压,关内人口只有1900万户,而按照一户平均三口人的数量,清朝人口最少时也就不到6000万人。

但是到乾隆执政后期,清朝人口已经接近4亿,在人口数量上远远超过准噶尔。

这就意味着,即使清朝屡战屡败,不断全军覆没。但是因为人口众多,清朝依然可以组织起更多的军队和准噶尔玩消耗。

而准噶尔因为纬度高,气候干燥,人口出生率低,不可能在持久战中战胜清军。

说难听点,清朝输得起,而准噶尔耗不起!所以先倒下的一定是准噶尔。

  • 清朝的外交手段更加灵活

清朝和准噶尔的缠斗,不可能绕开北方的沙俄。虽然噶尔丹和沙俄一度联手进攻喀尔喀蒙古,但是清朝对沙俄作出的“妥协”明显更大。

为了集中精力全力对付准噶尔,康熙在两次击败沙俄之后,乘胜即收,签订《尼布楚条约》,对沙俄做出了较大的让步,换取沙俄不支持准噶尔的承诺。

不过,沙俄从来没有真正遵守过协约,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开始在贝加尔湖周边不断搞小动作,将喀尔喀蒙古传统牧场贝加尔湖据为己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再次做出让步,于1727年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确认了沙俄对贝加尔湖的占领。

此时的清朝处于国力上升期,之所以做出如此让步,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准噶尔。尤其是喀尔喀蒙古,清朝通过有意纵容沙俄的入侵,削弱喀尔喀蒙古的实力,使其强化对清朝的依附。

早在1635年,后金就征服了漠南蒙古,随后清朝于1691年多伦会盟收服了漠北蒙古,通过对蒙古各部又打又拉的方式,清朝皇帝成为蒙古的共主,在法统上占据了主动,使漠西蒙古阵营势力越来越单薄。

再加上对沙俄的笼络,使漠西蒙古在名义上孤立无援,为清朝彻底解决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1755年,清朝终于发动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之战!而这一天的到来,绝不容易!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