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抬棺骂嘉靖,为什么嘉靖皇帝没有处置他?

一德格天1


哪里是嘉靖没有处理他,是嘉靖皇帝被身边的人劝住了而已

《明史-海瑞传》中,记载了这一段后来名垂千古的“海瑞骂皇帝”: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在海瑞将他那份大名鼎鼎的骂皇帝的折子递到御前的时候,皇帝的反应是扔到地上破口大骂:“把那小子给我抓过来,别让他跑了!”这个时候,一位宦官说:“这家伙素来脑子不大好使,听说他递折子的时候,已经买了一口棺材,还跟家里老小告别,这时候就在家等发落呢,他是不会跑的。”

皇帝沉默了。许久,他默默捡起奏折,好好读了几次,剩下的就只有感动和叹息了。这份折子放在内阁里好几个月也没有处理,倒是皇帝跟人谈起来的时候说:“他是比干一样的人物啊!可惜我不是纣王。”

不过你以为这事儿完了吗?当然没有。

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

此时的嘉靖因为嗑药磕得太嗨,已经疾病缠身,过不了几个月就要死了,他的情绪状态也变得很不稳定。有一次他召见首辅徐阶的时候,先是夸了海瑞:“海瑞说的都对啊,只不过我现在病恹恹的,管不了事咯。”

给自己开脱完了,突然皇帝又火了:“也就是我自己不爱惜身体,才病成这样。我要是病好了,能让他这么骂我!去,把那小子给我逮起来!”然后,海瑞就被扭送诏狱了。

但是,刑部给他定死罪的时候,皇帝却没有批复。至于是已经病得批复不了,还是不想批复,还是徐阶顶住压力,那就不得而知了。



青言论史




一篇奏疏引发的争议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户部主事(正处级)海瑞给嘉靖皇帝朱厚熜上了一道奏折,名字叫《治安疏》。这是一篇振聋发聩的好文章,450年余后,我们再重读这篇文章,仍然拍案叫绝。全文四千余字。

但是,这篇文章的魅力在于海瑞的直言敢谏。我简要解释一下核心思想:

尊敬的皇帝,我知道您是个厉害的人,但是这些年您都没有好好工作,目前国事很不如意,老百姓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您的年号是嘉靖,但老百姓说是家家干净,一贫如洗。您老是觉得自己的治理成绩比西汉的“文景之治”还要好,其实您不知道,您比“文景之治”差远了,差的太远了。



一般人看到这些话会的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气急败坏。对,常人都受不了,何况自视甚高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是明朝最自以为是、最自以为聪明的皇帝

嘉靖皇帝原本是皇室的旁支,他的父亲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个儿子朱祐杬,朱见深去世后,皇位由老三朱祐樘继承,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只有一个儿子,即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死后,没有儿子继承皇位。为此,朝廷只好从皇室中血缘最亲、宗法最合理的兴王朱佑杬家找皇位继承人,兴王朱佑杬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熜,所以朱厚熜就被大臣从封地湖北钟祥迎接到北京当皇帝。

一开始,群臣要朱厚熜认明孝宗朱祐樘为父亲,改认自己的亲爹朱祐杬为叔父。为了理清楚这个关系,朱厚熜在即位之初和大臣斗了三年多,不惜打死17位、打伤100多位大臣。



嘉靖皇帝是明朝最较真、格局最小的皇帝。在位45年,泄愤杀了包括内阁首辅夏言、兵部尚书张经在内的一批大臣。但是,朱厚熜也遭到了报应,16岁结婚后,一直没有生出孩子,28岁后才开始生出长子。后来,在江西道士邵元节的指点下,嘉靖皇帝陆续生下了8男5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靖皇帝冤杀了内阁首辅夏言等忠臣。老天的报应不久就来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16岁的太子夭折,嘉靖皇帝难过的几个月都缓不过来劲。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太子死后,嘉靖皇帝开始变得老实了,被上天惩罚怕了。太子死的时候,嘉靖皇帝已经45岁,此时还剩两个儿子:裕王朱载垕、景王朱载圳。

后来严嵩、严世藩父子乱政,嘉靖皇帝最后只是处死了严世藩,留下了严嵩的性命。严家父子专权乱政20年,要是换做年轻时候的嘉靖皇帝,严嵩家是要被诛九族的。



六十知天命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28岁的景王朱载圳在湖北封地去世,景王死后没有儿子继承王位。景王死后,嘉靖皇帝就剩下裕王朱载垕这一根独苗了,8个儿子,如今硕果仅存。

这个一辈子自视甚高的皇帝,在临终前被一个小小的芝麻官从自己打造的神坛重重摔落在地,真是造化弄人。换做20年前,谁敢对嘉靖皇帝骂一个脏字?

嘉靖皇帝为什么不处死海瑞?是有原因的。



客观原因是海瑞本身说的对,嘉靖皇帝看完海瑞的奏疏,冷静后找内阁大学士徐阶问情况,徐阶说,海瑞说的大体没错,当今确实民生多艰。

根本原因是60岁的嘉靖皇帝已经对天命有所畏惧,生了8个儿子,此时只剩下1个朱载垕。若是再杀忠臣海瑞,怕是这唯一的儿子也保不住。

同年十二月,嘉靖皇帝朱厚熜去世,海瑞大哭。为什么大哭,我想除了海瑞是忠臣孝子之外,还有感谢不杀之恩的考量吧!


坐看东南了


简单说来海瑞一身正气,又属于当时明朝官场中的第一清官领袖,又是检察御史,为国家鞠躬精粹,对个人来说明朝一团腐败,贪污横行,只有海瑞能守得住清贫,这一点在当时无人能做的到,所以海瑞抬着棺材上书嘉靖皇帝,已尽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但是嘉靖皇帝虽然20几年没有上朝但是他何常不清楚当时在明朝政府基层弥漫着腐败,堕落的风气,所有一切都必须由嘉靖掌控,而且海瑞作为官场中难得的清官,海瑞又是检察御史,管理全国的检察。



这是最好人选,从古致今流传着一句名言,忠言逆耳,嘉靖皇帝清楚所以被海瑞骂的狗血喷头都没有杀了海瑞,这说明嘉靖皇帝是个明君。


北风之神529


海瑞上《治安疏》痛骂嘉靖皇帝,把嘉靖皇帝执政四十多年来所有的错误过失统统列举出来,逐条批评痛斥,骂得有理有据,骂得酣畅淋漓。

“陛下宠幸邵元节、陶仲文等江湖骗子,整日修仙炼丹,期盼长生不老,可是你的师父陶仲文本人都死了,你又怎么可能长生?”,“陛下喜欢祥瑞,经常被奸佞小人欺骗愚弄,哪有那么多祥瑞?”。“民间传言,嘉靖者,家家皆净无财用也”,“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但海瑞又说:“皇上天资聪明,只要稍一节俭振作,朝纲就能整顿”。

嘉靖皇帝看了《治安疏》勃然大怒,对宦官黄锦说:“快去抓住这个家伙,免得他逃跑了”。黄锦说:“此人素有痴名,上此疏知道必死,早己准备好棺材,与妻子诀别,遣散了奴仆,他是不会逃跑的”。

嘉靖又忍不住看了几遍《治安疏》,知道海瑞虽然话说的难听,但确实是耿直忠良之臣,说:“此人相当于比干,可我不是商纣王呀!”。所以并没有杀死海瑞,而是关入大牢。

不久后嘉靖皇帝就驾崩了,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海瑞被释放出狱,海瑞听闻嘉靖去世也是悲痛欲绝,他骂皇帝是忠于明朝,希望明朝好,能有这样的忠良耿直之臣实在是荣幸之事。


流贼闻之心胆摇


嘉靖皇帝迷信“斋醮”,不理朝政。很多大臣投其所好,“争上符瑞”。朝中大臣杨最、杨爵看不下去了,上书劝谏他,结果却因此获罪。从此,再没人敢多说话。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担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把家人遣散了,买了棺材放在家里,准备了一份劝谏嘉靖皇帝的《治安疏》,上奏严厉批评嘉靖。

(海瑞直谏)

海瑞做的这件事,肯定是让嘉靖很不高兴的,但为什么,最终嘉靖并没有杀掉海瑞呢?

咱们先说,为什么说这件事让嘉靖很不高兴?

其一,嘉靖迷信“斋醮”,是因为他由于年迈,身体越来越差,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强身健体。当然了,他还不仅仅是想强身健体,而是想得道升天,“跳出三界外,不在红尘中。”但身强力壮、年轻有为的海瑞,偏偏要阻止他做这件事,他心里如何能高兴呢?

其二,海瑞抬着棺材上疏的方式,明显就是显示他嘉靖是昏君,而且是一个听不进劝谏的昏君。海瑞做的这件事,只能让自己扬名,让嘉靖皇帝被千夫所指。嘉靖心里如何受得住呢?

其三,嘉靖皇帝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倔强皇帝,他刚被杨廷和迎进宫当皇帝,就因为“大礼议“风波,和杨廷和及朝中大臣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大家还只能屈服于他。这么倔强的人,他怎么会高兴海瑞给他上奏呢?

咱们再来说,为什么嘉靖皇帝最终却没有杀海瑞?

(迷信“斋醮”的嘉靖帝)

嘉靖皇帝其实一直在杀不杀海瑞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咱们看看那一段时间嘉靖的表现,会发现很有意思。

先是刚看到《治安疏》的时候,立刻叫道:“趣执之,无使得遁!”就是说,赶紧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当有人告诉他,海瑞是准备了棺材来上疏的时候,根本就不会跑。嘉靖默然了,反反复复把奏疏又看了好几遍,还留在身边,好几个月。后来他的身体状况再一次恶化,召徐阶来研究禅让给太子的时候。这时候,他忽然又把海瑞抓起来。接着,刑部判了海瑞死刑,拿去给嘉靖签字的时候,嘉靖又一直不签字。这时候有个叫何以尚的,觉得揣摩圣意,嘉靖肯定会放了海瑞,于是上疏请求嘉靖放海瑞,嘉靖却勃然大怒,把何以尚痛打一百,还对他严刑拷打,让他交代是谁主使他干的。不过,嘉靖不杀海瑞,却也没放他。紧接着,嘉靖就驾崩了。

从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嘉靖在海瑞的问题上,实在是心情复杂得很。前面我们说了,他迫切想杀海瑞,但又有哪些因素,让他最终又迟疑不决呢?

(倒霉的何以尚)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嘉靖不想让别人说他是昏君。这一点,嘉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他杀了海瑞,天下人是肯定会骂他是昏君的。他自己都说过:“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他明白自己要杀了海瑞,一定会与纣王之类的人并列。

二是嘉靖心里明白海瑞说的有道理。这话也是他自己说的:“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他还说:“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他一边说自己不对,一边又为自己辩解。表明自己不理朝政,是因为身体很差。同时还埋怨海瑞,觉得海瑞完全不体谅自己。

还有一点,嘉靖可能对通过“斋醮”让自己身体变好一事,感到灰心丧气。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也觉得海瑞的话有道理。

三是嘉靖想把海瑞留给当太子的儿子,为儿子加分。儿子的情况与他不一样,是年轻有为的,不担心身体状况,就没有他那种感觉。他不杀海瑞,也不放海瑞,等他去世后,儿子当了皇帝,当就可以放了海瑞,重用海瑞。这样,不但给儿子加了分,他还可以利用海瑞解决积弊问题。


张生全精彩历史


要明白为何二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为何那没有对海瑞治罪,先得说明一个道理:用世界上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能不能抵挡的住世界上任何盾都刺得穿的矛的攻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有明一代,尤其嘉靖年间,明政府的权利中心是由皇帝、文官、宦官三部分组成的,而因为嘉靖“不理朝政(嘉靖自己称自己是无为而治,实际是他做裁判,裁定文官和宦官这两位竞争对手的输赢)”。为了牢牢掌控文官和宦官集团,嘉靖就需要制定“比赛规则”,这个规则必须非常难,难到双方都做不到,以便嘉靖这位裁判可以随时给任何一方亮“红牌(惩罚)”。同时,这个规则还必须是让两位选手都无法拒绝遵守的。这个规则就是儒家的完人标准,因为儒家是正统思想,无法拒绝,并且儒家又称人无完人,所以完人标准是最好的比赛规则,并且由于嘉靖皇帝游刃有余的运用,所以使得嘉靖时期的明政权能够屹立不倒。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就在嘉靖晚年,出现了一个完人,或者说是当时情况下,另遍野各方势力都认可的最接近完人的人。这个人就是海瑞,以天下为公,势不可挡的海瑞。嘉靖因为海瑞的出现很高兴,因为海瑞成了嘉靖手中衡量臣下的尺子。由于这把尺子是活的,而非书本中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把尺子在嘉靖手中成了一把利剑,无坚不摧,所向披靡。

我想,如果这把利剑指哪打哪,而没有因自己的想法要伤害它的主人的话,我想嘉靖会在自信和自满中开心的告别这个世界的,心中充满成就感。但不幸的是,利剑本天成,世人莫能有。所以,当这把刺穿一切的利剑,把锋芒指向可以抵挡一切的盾时,矛盾就出现了,要么剑折,要么盾破,二者只能取其一。

正如所问,盾让步了。为何?因为盾若不让步,失去的将是整个天下,而利剑不过是失去一个人性命。嘉靖虽然喜欢做无为而治的裁判,但他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裁判身份终有一天会传给自己的子孙,而自己一旦因为不遵守规则被选手剥夺裁判身份的话,那么……明政府将会大厦将倾。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嘉靖选择了保住自己的裁判身份和明政府屹立不倒。

所以说,束人先束己。


闲过信陵饮


1嘉靖被骂惯了;皮实

2那天是大典好日子;忌讳杀伐

3嘉靖快死了;整天穿道袍;最怕死人;

4徐阶不阴不阳;助攻;

5反常则为妖;参考勾践是怎么阴死阖闾的;没见过这种人;小萌萌。懵了,

6太像阴谋了;必须详查;

7杀神经病;不祥;铁赔


弃天帝的师兄


海瑞抬棺上本,一身正气。他本人极度守法,是当时官僚的模范,有很大的影响力。

另外海瑞写的奏疏,严厉抨击当朝,吏治腐败,边事废弛,贪污腐败。虽然针砭时弊,但是讲的鞭辟入里,嘉靖皇帝被深深感动,将海瑞收押在牢房,定了死罪,但是几个月后嘉靖皇帝突然驾崩,穆宗皇帝登基,释放了海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