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时候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时代傻瓜李博士


民国就是指实际意义上的中华民国,一般是指清朝灭亡后,1912年到1949年。中间虽然有很多时期依旧非常混乱,而且国家只是名义上存在,并且还有同时有好几个“政权”并立的现象。可是通常来讲,依旧把这段时间叫做为民国时期。



民国的这段日子是国家史上最动荡的时候,也是各种新事物传到中国来的时候,而且还是中国最为难受最被打压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们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同为国家努力。现在我们中国有几个民族,那段时期就基本上有几个民族,基本上是没什么变化的。

变化的只不过是划分条件的改变而已。如今中国有56个民族,还有几个待识别民族(如穿青人、摩梭人等),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民国时期和现在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只不过那时候并没有认真识别划分。

众所周知,中华民国早期的国旗是五色条旗,而五个颜色则分别代表中国当时人口最多的五个民族。当然了,这五个并不是民国所有的民族,只是这五个民族是当时的大族,有代表性而已。五色为红(汉族)、黄(满族)、蓝(蒙古)、白(回族族)、黑(藏族)。


值得注意的是,那时的汉族不同于如今的汉族。当时划分的汉族比现在的范围更加广泛,因为那时候没有细致的民族区分,所以现在的一些人数较少的民族在当时算在了汉族的一些宗族分支里。

还有满族不仅是纯粹的满族人,也有清朝时期入了汉八旗蒙八旗的大部分人。再者,当时的回族,是指广泛意义上伊斯兰教地区的各民族。以前称作回部,涵盖了包括如今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很多个民族。

另外还有,那是第一次讲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那时候政府想要打造一个拥有着像汉民族文化一样的新民族,但是如今的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大地之中的所有的民族,具有极好的政治寓意。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全国政令不一。虽然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但是中央政府除了国旗以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那些占领着一方土地的军阀压根就不和你玩。所以,这种情况下,政府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进行细致的民族识别。

各地军阀就更不会管这个事情,他们在乎的是地盘和人口,在乎自己手里枪杆子的数量,大洋的重量。再者,民国政府也没有细致划分民族的意愿,那时候民族的概念刚刚兴起,划分民族是不是有必要也受到了很大的争辩。

新中国建立后,对中国的所有类型的民族进行了辨别,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以绝对的人数优势成为第一大民族。这次的民族区分,是在机械地学习苏联的政策之中实施的,随即在全国民族地区建立了自治区和自治州之类的民族自治区域。


世界上有些国家和我们一样,进行细致的民族区分,而有些国家则并不进行民族区分。其中利弊,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说辞。就像,俄国就分了100多个,而美国却从来不去分这个东西。德国人的后裔,爱尔兰人的后裔,英国人的后裔,还有非洲的黑人后裔,全部都叫做美利坚民族,都是美国公民。

这是每个国家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日本这个国家,一样不进行民族划分,或者说淡化民族的划分,所以在日本人心里他们就只有一个大和民族,然而历史上日本也是有过很多民族的,最后随着慢慢淡化了民族观念,变为了一样的民族。

“尊敬的读友,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篇文章再会”


史之策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不仅国内军阀混战,还要抵抗外国人的侵略,基本上也没有谁会有这个心思做什么民族识别,都忙着打仗去了。

因此,民国时期的民族划分也非常的简单:汉、满、蒙、回、藏,一共五族,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纲领“五族共和”,当时北洋政府的国旗就是五色旗。



五族之说,源自于清末光绪时期一批满族的留日学生提出的说法:

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

自此以后,五族之说便成了一种比较通用的说法,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也采用了该说法,提出了五族共和。


实际上,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和现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当时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三大块:汉地十八省、满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说即出自此。

汉,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汉地十八省的人群。像云南、广西都属于汉地,那里的少数民族也被当成了汉族的分支,包括壮族。

汉地十八省:直隶,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


满,不用多说,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统治族群,兴起于东北一带(也就是满洲)。

回,指的是回部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的统称,包括现在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斯坦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的蒙古人。

藏,当时生活在西藏地区的人群。

实际上,当时的五族划分是个相当笼统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地域概念。虽然说的是五族,但并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没有被精确划分而已。主要是民国时期大家都忙着打仗去了,谁会花这个闲工夫去识别。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境内的民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识别和划分 这才形成了现在的56个民族。


胡史乱翔


在清朝的大厦倾覆之前,孙中山同盟会所喊的口号是驱除鞑坦、恢复中华,但是在1912年孙中山成立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时候,他却改变了自己的口号,采用了清末五族共和的说法。

这个说法在被孙中山于民国提出来后,后来的北洋各军阀也纷纷采用了这种说法,坚持了五族共和的理念,把孙中山最开始用的五族共和五色旗当成了当时的正统国旗。

民国时期五族共和中的五族

有很多人在不了解民国到底有多少民族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就会被五族共和这个说法给带偏了方向,以为民国时期就只有五个民族而已。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真要探究民国民族数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民国的民族数量不仅不止五个,甚至还要比我们如今的民族数量还要多上几个。

在说到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上面所说到的五族共和是什么意思。

五族共和并不是指民国时期只有五个民族,而是指民国时期五个影响力极大的民族。

在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五个民族分别是汉族、藏族、蒙古族、满族还有回族。



不过这里大家要注意的一点是,民国时期的回,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回族,民国时期的回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所代表的是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

其中既包括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回族,也包括了西北大地上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以及新疆的少数民族。

其他四大族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少族的原因

除了汉人之外,其他的四大族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区域实在太过于广阔,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又实在太过于庞大了。

他们四大族分别代表的是我国的四大区域:西藏、蒙古、东北、西北。

正因为他们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在民国取代了清朝之后,他们才会被单独排列了出来。

至于其他的少数民族,因为他们所生活的区域也有大量汉人的存在、是我们传统汉地范围的原因,所以在自身地区影响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才没有在当时单独排列出来。

在说完了民国时期的五族共和之后,接下来我们切入主题,我们来讲一下民国时期到底有多少个民族。

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一共有65个,其中除了汉人,其他的少数民族一共有64个之多。

往下我们从一个名单来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到底都有哪些:


所以说这就是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当时一共有65个民族、64个少数民族。


孤客生


民国就是指实际意义上的中华民国,一般是指清朝灭亡后,1912年到1949年,中间虽然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国家没有实质上统一,甚至同时存在好几个政府,但是一般来说还是称这一历史时期为中华民国时期,简称民国时期。

现在中国有多少个民族,民国时期就差不多有多少个民族,难不成还能消失了几个?数量的而变化只不过是划分条件的改变不同。如今中国有56个民族,还有几个待识别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民国时期和现在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只不过那时候并没有认真识别划分。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使用过五色旗,而这五色就代表中国的五大民族。当然了,这五个民族并不是民国所有的民族,只是这五个民族是当时的大族,有代表性而已。五色为红、黄、蓝、白、黑,分别代表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汉族不同于如今的汉族,当时的汉族比现在的范围更加广泛,因为那时候没有细致的民族区分,所以现在的一些人数较少的民族在当时算在了汉族的一些宗族分支里。其次,满族不仅是纯粹的满族人,也有清朝时期入了汉八旗蒙八旗的大部分人。再者,当时的回族,是指广泛意义上伊斯兰教地区的各民族,以前称作回部,涵盖了包括如今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十多个民族。

还有就是,当时最初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时,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那时候政府想要打造一个新的像汉民族一样的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而现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泛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合法民族,是公民概念。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全国政令不一,虽然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但是中央政府除了国旗以外,没有什么能够使其他军阀占据的地区看起来是一个国家。所以,这种情况下,政府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进行细致的民族识别,各地军阀就更不会管这个事情,他们在乎的是地盘和人口,在乎自己手里枪杆子的数量,大洋的重量。再者,民国政府也没有细致划分民族的意愿,那时候民族的概念刚刚兴起,划分民族的利弊也在争论。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我国境内所有的民族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总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以绝对的人数优势成为第一大民族。这次的民族区分,是在机械地学习苏联的政策之中实施的,随即在全国民族地区建立了自治区和自治州之类的民族自治区域。

世界上有些国家和我们一样,进行细致的民族区分,而有些民族并不进行民族区分,其中利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比如,俄罗斯有一百多个民族,美国就不进行民族划分,德国人的后裔,爱尔兰人的后裔,英国人的后裔,甚至是来自非洲的黑人后裔,都统称为美利坚民族,都是美国公民。这也许是每个国家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日本这个国家,一样不进行民族划分,或者说淡化民族的划分,所以在日本人心里他们就只有一个大和民族,然而历史上日本也是有过很多民族的,最后都在刻意淡化下成为了同一个民族。


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说说你的看法!

祝您愉悦!


无笔史官


民国的民族政策与划分问题,必须要分成两个时期来讨论。前后两个时期所秉持的理论内核存在本质区别。

这两个时期分别是:民国初年,以及蒋介石主政的国民政府时期。

民国初年,因为汉民族主义与继承清朝疆域的合法性之间有不相容性,民国政府不得已而打出“五族共和”的口号。

五族就是满、汉、蒙、回、藏五族。这里的回并不是指内地的汉回,而是指新疆的缠回。

这五族的划分是清朝的历史遗产。例如,下面这张承德避暑山庄的丽正门匾额,使用的五体文字,就对应着清朝的国民观念:

民国初年的“五族共和”口号,带有着权宜之计的特点。一个以汉民族主义起家的政权,显然不可能真正尊重少数民族国民。

1912年,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通过了《中国同盟会总章》,其中关于民族的问题,提出“实行种族同化”政策;蒋介石上台后,他将这种思想发挥到极致。

所谓的同化政策,实质上就是行大汉族主义之实。

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指出,满、蒙、回、藏都是汉族的分支,都是宗族。换言之,国民政府不承认任何民族的划分。对于一些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苗夷,这些民族的势力不如民初五族,所以也从来不被视作是民族。

总而言之,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政策带有大汉族主义的特点。但是很显然,这种做法让蒋介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HuiNanHistory


清帝(溥仪)退位诏书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华民国元年二月二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

第一道谕旨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真正的中华五族见诸公文应该是在《清帝退位诏书》中,“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合大清之下汉满蒙回藏之地为一中华民国”。

当时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三大块:汉地十八省、满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说即出自此。

汉,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汉地十八省的人群。像云南、广西、宁夏都属于汉地,那里的少数民族也被当成了汉族的分支,包括今天的壮族、回族、白族、土家、苗族、彝族等。

汉地十八省:直隶(指今京津冀),山西,陕西,甘肃(含今宁夏省),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含今重庆市),云南,贵州,广东(含今海南省),广西,江西,福建(含今台湾省),浙江,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

满,不用多说,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统治族群,兴起于东北一带(也就是满洲)。包括今天的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

回,指的是回部地区(今新疆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的统称,包括现在的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及巴音布鲁克草原、阿尔泰地区的蒙古人。

藏,当时生活在西藏地区及青海、四川川西的人群。包括今日的藏族、珞巴族、门巴族等。

在当初,现今的俄罗斯族、朝鲜族都不算中国的少数民族。

实际上,当时的五族划分是个相当笼统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地域概念。虽然说的是五族,但并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没有被精确划分而已。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境内的民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识别和划分这才形成了现在的56个民族。


吴越娇子


首先说说民国。

民国也称中华民国。一般认为民国时期指的是中国民国的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即1912年1月到1949年10月。

在文学中,这段时间也被称为现代。(近代是指1840到1912; 当代是指1949年到现在)。

说民族。

民国时期,我国总共四亿多人,也称四万万人。民族众多,汉族及少数民族总共数量应该在五十多个民族以上。


纠正一个常见误区:

民国时期最初的国旗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这里的五族是五大主要民族,并非当时只有五个民族。



五色分别代表:汉族以红色代表; 满族以黄色代表; 蒙古族以蓝色代表; 回族以白色代表; 藏族以黑色代表。

另外需要说的是,这五族各有包括,和现在的定义稍有区别。


青藤居士


民国时期的官方认可的民族是5个,即汉、满、蒙、回、藏五族,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发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的就职宣言原文


五族的认定,也得到了清朝的承认,只是顺序有所不同,1912年2月12日,清朝政府正式发布“退位诏书”,诏书里也说,“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的国旗“五色旗”,最初是同盟会在1906年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国旗方案(有很多方案,五色旗只是其中一个),最开始的五色旗的喻义完全是“汉文化”的,五色旗象征着汉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五行思想”,按照战国后期就已形成的阴阳五行理论,金、木、水、土、火的色相属性,分别用五种颜色来显示,金为白色,木为青色(接近蓝色),水为黑色,土为黄色,火为红色。

北洋时期的“五色旗”明信片


民国建立后,参议院通过“五色旗”为国旗的议案,同时按照五族共和的新说法,解释了这个国旗,这才以五色代表五族。这跟五色旗设计的初衷是完全不一样的了。

但实际上,“汉、满、蒙、回、藏”五族并不是一个很科学的民族划分,一是中国的民族不止这五个,五族理论,满、蒙、回基本上都在北方,藏在西方,却忽视了南方的众多少数民族,二是划分标准不统一,五族中的“回”,不是民族区别,而是一个宗教差异,当时所谓的回族,除了都信回教以外,内部的差异很大,根本不是一个民族。

五族理论的最大的缺陷,就是数量太少,不能涵盖和代表所有的中国人,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学术界一直在试图修正,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承认,特别是国民政府时期,“六族”说已经很普遍了,所谓六族说,就是在原有的汉、满、蒙、回、藏的基础上,加上“苗族”。


1928年,燕京大学的教授王桐龄写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中国民族史》,该书主张,“中华民国为汉、满、蒙、回、藏、苗六族混合体”,这部书是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讲授“中国民族史”的讲义,比较有代表性。

需要多说一句的是,民国时的苗族和现在的苗族也不完全一样,那时的苗族,基本上代表了整个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实际了涵盖了今天的苗族、彝族、白族、壮族等几十个西南族。


只爱潘多拉


民族问题一直都是重中之重,苏联解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民族问题。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就开始提倡五族共和,也一直强调五族和平和谐相处,当时还制作了五色国旗: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白)、藏族(黑)。


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宪运动的“五族大同”,当时的清朝末期,很多人意识到民族问题,尤其是满汉,于是开始主张各个民族混成一体,同时建议清廷放弃以满族为主体,实行“五族大同”。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汉满蒙回藏既然是在一个国家就应该视为同一种人,因为当时中华民国继承了清朝的全部遗产,当时中华民国领土分为22个省,并且明确表示各个地区和民族不能再建帝政,不允许再有藩属名称。各大民族应该内政统一,民国也不设专部,所有其他民族自己各省份一律平等,当时孙中山能有这样的想法确实是不多见的。


孙中山刚开始实行的时候,还是有难度,因为中国一直以来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得习俗和自己得意识,如果将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统一起来,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孙中山当时提倡大中华思想,大中华思想的政治核心其实就是五族共和,孙中山强调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人误解同盟会的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其实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虽然是指推翻满清贵族统治,但是并不针对每一个满人,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并不是狭隘的、反动的民族思想,后期孙中山自己也净化自己驱满排满的情绪,最后才上升到民族政治平等的思想。


当时的中华民国纷争不断,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民族问题,孙中山认为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解决之后,政治不平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时常强调五大民族同心协力,共同发展国家,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文明大国,这是五大民族的共同责任。

处理民族问题中国一直在进步,先是民族不平等,再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接着又是“五族共和”,到现在的56个民族是一家,甚至少数民族享有的政策已经远大于汉族,这也是一种进步,有人说身份证上更应该强调中国,将民族划掉,还取消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其实这样不可行,中国之所以是文明古国、文化博大精深,更多的是来源于各个民族,如果逐渐同化,失去了该有的传统文化,岂不是没有多样化,历史上之所以民族问题争斗多,那是因为统治者将自己所在的种族列为优等种族,将其他民族人视为下等人。


至于中华民国有多少个民族,政府承认的只有汉满蒙回藏五个,但是根据中华民国内政部委托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出版 《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研究》作为参考资料,分五个不同语系,有64个民族。如下图


羽评郡主


以上族称,吕思勉先生有详细解说。网友朋友需不需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