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养神的、爱做木匠的,明朝为何多是“不务正业”的皇帝?

黄元中


明朝的皇帝很奇葩,有只知玩乐的正德皇帝,专门炼丹修道的嘉靖皇帝,恣意声色的隆庆皇帝,躲在深宫死活不见大臣二十八年的万历皇帝,寻欢作乐身先死的泰昌皇帝,专门做木匠活的天启皇帝,这些皇帝之所以不务正业,其实与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

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给子孙后代谋福利,出台了两份永保朱家江山不变色的政治遗产。一份是《皇明祖训》,这是保护大明王朝的看家法宝。告诫子孙后代该如何做皇帝,如何管理好这个国家。一份是用制度强化家族特权。规定亲王府每年有五万石禄米,亲王子为郡王的,每年也有一万石禄米。还规定藩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大臣无论位置多高,也都要对亲王行拜礼。

朱元璋的两份政治遗产,造就了他的子孙后代不学无术、浪荡嬉戏、游戏人生的颓废生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努力照样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如此纸醉金迷的糜烂气息诱导出他们任性追求奇葩的行为。即使当了皇帝,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和责任心,当遭遇强势的文臣集体和宦官集体时,他们只能选择逃避或者举手投降。大明朝以朱元璋勤苦治国开始,到崇祯的呕心沥血上吊自杀收尾,中间这些奇葩皇帝们的所作所为早已把帝国精力耗尽,朱元璋抱着护犊子的心态来庇佑子孙,没想到却害了他们。


希荣文创


因为皇帝觉得“大明不值得。”

在明朝当个皇帝挺无奈也挺无聊的。

看《万历十五年》就能发现,皇帝从小就被按一个模板塑造,皇帝爱书法,对不起,字写出来能看就行,皇帝爱玩, 不行,玩物丧志啊陛下。皇帝晚上喝个小酒,这还了得,这不是往昏君路上走吗?

按照文官集团的想象,皇帝应该是一个勤政爱民、明辨忠奸、道德超然的神像,你不过是这个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其他的都交给我们这些文官来做就行了。

任何皇帝试图超越这个藩篱,都会受到文官集团的堵截。

最厉害的就是正德皇帝,他处处跟文官集团作对,他要给自己封官为将军,他要御驾亲征,他要微服私访,文官集团拦截失败,幸亏他早早死掉了,这就给文官集团敲响了警钟,如果有机会一定要给皇帝讲述这个反面教材。

所以一个皇帝在深宫之中就是按照模板来塑造,但皇帝也是人,他发现自己虽然看起来权力很大,但要干点事处处掣肘,动不动就有文官上书批评,遇见两个海瑞这样的,还敢给自己骂一顿。

自己说起来也很重要,但是少了自己还一点事没有,内阁会把应该他做的事情都做了。

于是皇帝作为一个人,就会消极怠工,个别性子不好的,会养宦官给这些文官作对。

实在无聊的,就躲在后宫不出来,开发自己的业余爱好。

大明不值得,人间不值得。


锦翼


这个可能是和祖上有关吧,要说这“奇葩皇帝”还是属明朝最多。从正德之后就特别“奇葩”先给各位说正德皇帝吧!这个正德啊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务正业,爱玩角色扮演”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呀不喜欢当皇帝,喜欢打仗,御驾亲征后赢了,还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给自己起名为朱寿。让他的文武百官不要叫他皇帝,叫大将军。还自封自己为国师什么的,想想多可乐吧。再者就是他的下一辈,嘉靖帝。这个嘉靖沉迷于长生不老之术,炼丹求药,信奉道教。但不得不说嘉靖虽然这个样子,在他在位四十于年里这个军政大全依然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的。接着就是嘉靖的下一辈,隆庆皇帝。这个就有意思了,就是一个字形容“淫”都到了什么程度呢?吃媚药,就是我们说的春药,用这个来提升自己的兴趣。说到这真是羡慕啊!这皇帝就是好,舒服。再接下来啊,就是隆庆的下一辈,万历皇帝。万历就出名了,从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之中可以了解到。这万历皇帝啊,不理朝政了,还专门和他手下的文官集团作对。你让我干什么,我偏不干,总是找各种理由来推脱。就说这么几位吧,明朝一共二十来位皇帝吧,几乎每个都是“奇葩皇帝”。这也可能和他们的制度有关吧。有司礼监和内阁一起把持着朝政,才能让这些“奇葩皇帝”得到机会吧!






想有一个霸气的名字


皇帝九五至尊,是天下权利最大的人,偏偏权利这东西,自己不抓紧,别人就会想要抢,于是皇帝也是天下最累的人。偏偏有的皇帝不愿累着自己,于是便开始放飞自我,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学道,有的还成了劳动人民,成了木匠,“皇帝”反而成了兼职。按理说国家有这样的皇帝哪怕一位就该亡国了,然而有这样的一个朝代连出了几位“荒唐”皇帝却坚持了几百年,这就是大明。


那么为什么大明出了这么多荒唐皇帝呢?小编认为这与明朝的宦官专权有莫大的关系!

有明一代,每一个不务正业的皇帝几乎都有一个著名太监陪伴着。

比如明朝著名“贪玩”皇帝明武宗,他宠幸的大太监名唤刘瑾,也是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刘瑾少年入宫,凭借好用的头脑,学会一身钻营功夫,得到大太监李广赏识推荐入东宫侍奉当时还是太子得朱厚照。这货倾心尽力讨太子欢心,不久成为太子心腹内臣。太子继位后,刘瑾连连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礼太监。

武宗也是个不省心的主,为了自己能有时间玩,居然批准刘瑾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对外他把贪淫乐的明武宗哄入豹房,并且炮制罪名,把敢于上书弹劾他的朝臣一网打尽。朝廷的一切决断由他独揽,成了无名有实的“立皇帝”;对内,他对皇帝隐瞒朝政,营造天下升平的假象。于是武宗从此专心玩乐,更加不务正业了


又如,明朝阉海第一枭淫,著名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本名李进忠,不过他和忠是在是没有关系。李进忠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唯一有用的技能就是拍马绝技,入宫不久,得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氏打得火热,地位和权势与日俱进。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借助客氏是皇帝奶娘的身份,魏忠贤开始揽权干政。他首先恩将仇报除掉恩公王安,后又逼走魏朝。他杖杀朝臣,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为历代阉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于是他献春药怂恿皇帝淫逸,甚至对皇帝说:“宫内的事情您做主,宫外的事有老奴呢”。于是明熹宗更加信任魏忠贤,更加专心做自己的木匠皇帝了。



一个人的失职离不开另一个人的纵容,可以说明朝皇帝不务正业,与太监的欺骗与纵容是分不开的。

您对这个回答还满意吗?


电视剧里看历史


《明史》越读越生气,除了朱元璋、朱棣两个不识字的皇帝搞得较好,明武宗明穆宗稍好,其他的尽做坏事——毛主席评《明史》。这应该是对明朝皇帝所作为比较客观的评价,实际上相比其他朝代,大明朝的皇帝确实不务正业,后世以清朝抹黑为由辩解。但以一些公认的记载来看,他们确实德不配位。如重用宦官,致英宗亲征被俘,弟弟登上大宝,英宗被放回也不想让位,直接软禁,后哥哥趁弟弟生病又夺回皇位。如明时,长期绝迹的倭寇屡屡袭扰,一群乌合之众的倭寇竟能攻下大明的城市,令朝廷头疼不已。还有炼丹的,当木匠的,几十年不上朝的,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堪称前所未有,个别只是偶然,普遍应是必然,则必有深因。



一、我们研究朝代国家时总是从大处入手,偏偏忽略了家庭家风。皇帝也是肉身,也有家,也是从小长大的,说偏点,和遗传基因也有关系。明皇岁能过六十的,屈指可数,大多不到四十而殁,身体状况极差,最短的一任,登基一个月就升天归位。在这种状况下,小皇帝多以年少登位,心智不成熟,于国事根本是不甚了了。另外由历任皇帝的所作所为来看,年幼时应没受过严格管束和系统训练,仓促登位的年青皇帝们不知道如何去管理这么庞大的帝国。



二、宦官当政,历朝将宦官提升到如此高度的也只有明。专门设立司礼监、东厂代理皇帝办事,让一群本该伺候人的货,去处理国政,能干好吗?前期还是打酱油的,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懈怠,宦官当道,出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特大号太监,一手遮天。太监是什么人?躯体残缺,本就行事阴损心智畸形。特长就是哄皇帝主子开心,正是眼中只有主子没有国家。平时费尽心机让皇帝高兴,把奴位坐稳为第一要务。皇帝年少正是贪玩之时,有人代劳再好不过,苦活累活交给奴才们,自己炼丹的炼丹,木匠的木匠,极尽荒唐。人之本性,谁对他好,谁让他高兴省心,就越加信任,至于少年们没有分辨能力,更是如此,长此以往,羽翼渐成,即使有心铲除,也是不易亦是不舍了。



三、监督机制瘫痪。历代有谏官机制,作用可大可小,终其明,只有一位海瑞,还差点横死。在昏君,庸官,阉党的搅和之下,这种劝谏的作用微乎其微,皇上依旧找他的乐子,大臣依旧捞着银子,宦官继续当着权。偶有明君面对这种乱局,只能改良一时,妄称“中兴”,对于这种制度上的腐烂一直持续到明亡。


百味乾坤


其实是中国人错觉,毕竟后来有勤政的大清。

明清时期,也是世界皇位退位时期。皇帝越不干事,国家越好,越干事,国家越糟。最典型就是英国,同时代的英国开始君主立宪,国王基本不干事了。皇位之争基本到了一战是最高潮,同盟会是皇帝国,协约国皇帝基本不干事了,协约国最大的意外是俄国,因为干事最后在一战被推翻了。

明代最后出了个干事皇帝崇祯,国家灭亡。其实崇祯哥哥天启皇帝政治上没有作为,但是善于木匠,是中国难得一见的理科皇帝。他同期的西班牙国王,法国国王,瑞典皇帝等等的理科水平都不如天启。因为据说天启是死在自己发明的船上,是当时时代理科最强皇帝,毕竟,发明船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太难了,需要极强的理科积累。在天启年间,纵然天下旱灾冻灾不断,但是国泰民安,只知道有魏忠贤之乱。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天启年间太监收税到了马来西亚菲律宾,吓得西班牙总督不敢说话,因为天启朝的海外船特别多,大量靠天启皇帝擅长的手工产品换外汇,买粮食到国内。

要是按照天启的时代发现规律,崇祯和天启一样不掌实权,任由魏忠贤当政,天下还不知怎样,因为魏忠贤是太监没孩子,皇室一脉肯定就在朱家,跑不了。


童琪雅


遍观中国各朝史书对皇帝有褒有贬,可以看出大部分史官有气节有操守,因为记录各任皇帝言行的“实录”要求真实性、客观性。“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正是因为史官们不畏生死的秉笔直书,我们才看到了各个帝王真实的一面。

我们看到了嬴政的一统华夏,也看到了焚书坑儒。看到了刘彻的横扫匈奴,也看到了穷兵黩武。看到了李世民的开疆拓土,也记住了武德九年。

可是,你能看到清代皇帝的污点吗?

明末的疯狂屠杀已经打断了文人士大夫的脊梁。人们在恐怖高压下各个噤若寒蝉,连时局都不敢评论,更遑论明式的海瑞骂嘉靖、大礼议事件。

想当年,万历皇帝要立福王为储君遭到大臣们竭力反对,欲立郑妃为后也被阻,连万历帝弥留之际遗命郑妃为皇后都被大臣否决。大臣们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是要遵礼制、循祖制。万历皇帝为什么不强制推行?因为大臣们宁死不执行。皇帝为什么不杀人?是因为他知道有某种规范、某种礼教比皇权更重要,即使贵为天子也无可奈何。

不否认清代有几位贤明的皇帝,但他们没有瑕疵吗?此时,世上已没有齐之太史、晋之董狐。

读史书不是考记忆力,也要动脑子。


史慰风尘


这跟开国皇帝劳模朱元璋废除相权有很大关系,之前皇帝大臣各司其职,大家相互平衡相互制约,老朱废除丞相,违背了游戏规则,老朱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干完用不用丞相没关系,反正我是劳模,可他的子孙不行啊,就滋生出内阁制 内阁首辅不是丞相却胜似丞相什么都管,这时候就会发现皇帝就算不管事帝国照样能够正常运行,皇帝也是人,闲下来就想找点事做,有喜欢玩打仗的 ,喜欢做木匠的 喜欢炼丹药的给人的印象就是明朝的皇帝多半不务正业。


木子羊啊


好几个大学士当秘书“内阁”工作好干多了,娱乐生活也得到了丰富。越勤政的皇帝其实越专政,啥都想管,累死自己拉倒。


行天入镜661


皇帝相当于公司的老板。不管事整个帝国还能运转正常,恰好说明整个企业框架和管理制度的先进。

可惜事实并不是问题提出的那样。明朝的皇帝并不是不管事,而是用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互相争权来玩制衡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