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過年的感覺越來越淡?

快樂小鎮


過年最開心莫過於是童年時期的過年了,小時候光是放寒假就開心的不得了,尤其是過年時候家長也不會多加管束,而且過年的那幾天作業可以暫時擱置,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成群結隊的去玩耍,一到過年就聚在一起,互相交換著糖吃,放鞭炮玩耍,或是拿著壓歲錢去買玩具槍,買自己想吃的吃的棉花糖等等,可以說過年的時候最開心的當屬小孩子群體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壓力也越來越多,過年也越來越被格式化,尤其是時過境遷,小時候的玩伴不在身旁,大家都在為各自的學業或者事業忙碌著,很難再像童年時候聚在一起玩耍聊天。雖然是過年,但一年又一年自己變得愈發成熟,身邊的玩伴也一個個不在身旁,多少會有一種寂寞感。


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手機,每個人都變成低頭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全家團聚在一起,看著春節聯歡晚會,看到小品哈哈大笑或是驚歎於歌手們歌聲的曼妙。而現在過年大家基本也是手機不離手,時刻刷著動態,在各種群裡面發著或是搶著紅包,再也沒有人可以把聯歡晚會完整的從頭看到尾了,連我們的父母可能也在微信群裡活躍,沒有了以往看晚會的積極性,所以過年的感覺越來越淡化。


當自己剛參加工作時,會就覺得過年也是一筆大的開銷,要置辦各種年貨,還要為家中的晚輩準備紅包等等,給自己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壓力,自然也很少感受到過年的歡快。

智聯校園 張小勇回答

智聯校園是智聯招聘旗下校園人才交流與大學生職業發展招聘中心,旨在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成長,如果想加入我們結識更多優秀大學生,可以私信留言,智聯校園期待你的到來


智聯校園


年關將近,誰不願過一個年味濃厚,祥和快樂的年呢?可年味越來越淡,使人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似的。我瀏覽了幾個網友的回答,我認為是對的。我著重從下邊兩方面談一點看法



。一,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現在平時吃的,喝的,穿的和過年幾乎沒有什麼兩樣,所以說每天都在過過去的年,或者說更甚之;過去一到年關,俗語稱"兒子要炮,閨女要花,老婆要衣裳"。"富人過年過吃,窮人過年過哭"。儘管現在貧富差距很大,老百姓無吃無穿的現象已不復在。所以過年吃好,穿好在人們心中已被淡化。



二,勞動強度增大,社會壓力增大。過去人們一到臘冬時節,就無所事事,閒暇之餘就搞點廟會,秧歌,高蹺,抬閣……什麼的,現在誰來組織?誰來搞?誰有時間搞?錢由誰付?這也是在淡化過年。記得去年一村民外出賣菜,直到除夕深夜才回到家,慌慌張張貼上了春聯,睡醒後將近來年初一的中午,一看春聯倒著貼了,只得撕下來重新再貼。如果自己種的菜刻賣了,麥田需澆水了,初二,初三就要下地勞動了。外出打工的過初六就要外出了。三,"錢"讓人少了親情,過去幾輩的老親戚,人們就會想"一年了,應該去給表……姑……拜個年了,現在要看你是否有錢,除了非去不可的親戚,一般的用手機就拜拜了,因為時間就是金錢,整個社會都是這樣,時間你耽誤得起嗎?


四,忽略了良好道德,風俗的引導及教育,讓不良的,非傳統觀念佔據了年輕人的心靈。若老人一講禮教,楓矩,年輕人總會說:"都什麼年代了,守舊。"



聞聲36


 還記得小時候,過個年上上下下一家人加起來20多個人,打牌,聊天,壓面,包餃子,炸果子等等幹什麼都在一起!年味十分的濃厚!可是最近幾年,可能都發達了。很多年都沒有在一塊好好的聚聚了,都底是因為什麼導致年味變淡,下面我就給大家分析分析!



1.條件越好,年味就越容易失去!

以前呢,大家都齊聚一堂。買年貨,如果有什麼特殊的食品,都會就在大年三十的時候才吃!老人的笑聲,大人的娛樂聲,孩子的鞭炮不停的作響!小孩一般三十晚上都會給長輩磕頭,紅包就刷刷的放進自己的口袋了,而現在發紅包已經失去了之前的過程。發一個不大不小的十幾個人搶來搶去!現在過年所有吃的都吃膩了。也沒有什麼團聚的味道了!現在家家戶戶經歷條件好了那個時候因為許多家庭都比較清貧,好吃的一般留在過年才可以吃到!所以過年完全只不過變成了一個形式而已,已經沒有之前那麼皆大歡喜了!



2、過年已經成了一種形式!

現在每一家的過年的形式已經定格了,三十的時候一家幾口做幾道菜,看看春晚,到十二點幾乎都休息了,之前還有守夜的習俗。晚上不能睡覺的!初一串門,找人喝喝酒。初二走爺爺奶奶輩,初三走姥爺家裡,媽媽會娘娘。過年也就無聊的三天。三天過了睡睡覺,看看電視就過去了。初六初七能走的,上班的幾乎都會自己的崗位了。現在的過年就走親戚,走完就全完成任務了。失去了以前的親情。趣味性顯然的越來越淡了!


3、手機的替代

現在包括小孩在內,吃飯,看電視,上廁所,無論幹什麼都會低頭玩手機。其實最嚴重的原因就是手機讓年味變淡了!以前爸爸的兄弟姐妹都會去爺爺奶奶的家裡一起過年。聊著自己的生活!一起開心,娛樂!可是現在你會發現沙發,臥室,廚房。每個人選擇一個地方去玩手機!一家人都很難聚起來,別說之前的那種人多的情況了!手機危害著每一個人的內心,麻醉著心理,無論過年的時候還是平時做事的時候都應該離開這個依賴品!其實我更喜歡那個有小靈通的時代!


窮極一生只為歸途璀璨


以前小的時候覺得年味很濃,現在隨著社會的變遷,感覺過年時都沒有那個味道了,只覺得和平常沒有什麼兩樣,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過年的感覺越來越淡了呢?


一、獨生子女越來越多


以前孩子多,過年的時候就會熱熱鬧鬧的。自從實行計劃生育和生活越來越好之後,人們普遍都只生一兩個孩子而已,生一個的越來越多了,如果只有一個的話,春節就只有和父母一起而已,沒有玩伴,顯得家裡很冷清。


二、通訊情況與交通狀況


以前智能手機不像現在這麼普及,通訊也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人們一直都沒有和親人見面了,春節過年的時候必定要回家看看。現在智能手機普及了,QQ和微信等即時通信聊天軟件的出現,使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和家人聊天通視頻,覺得春節不回去也沒多大關係了。


以前交通也不發達,出門在外的大多數就只有春節的時候回來,肯定會把春節過得熱熱鬧鬧的。現在交通很便利了,鐵路、公路、高鐵的出現及普及,使人們隨時都可以回家,因此春節回家的時候也像是平常回家一樣,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了。


三、花錢多


現在物價水平越來越高,春節時又要準備大包小包,還得給壓歲錢,請親戚吃飯……整個春節都在用錢。現在是個物質時代,沒有了以前過春節的快樂和年味了。


四、工作和生活壓力


物價水平升高了,人們的經濟壓力更大了。為了養活一家人,常常會有人在春節的時候繼續工作賺錢,就因為春節期間的工資比平時翻了幾倍,甚至幾天就賺得了一個月的工資,人們覺得與其回去花錢還不如繼續工作賺錢。


五、經濟迅速發展


自從改革開放後,我國的經濟發展是突飛猛進,經濟是發展了,但人情味減少了。現在人們都是“談錢色變”,不是“談情色變”了,就是對錢過於重視了,以至於忽略了春節時那種濃厚的過年氛圍和快樂的感覺。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過年反而沒有以前熱鬧了,年味也越來越淡了。希望大家在春節時能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回家去陪陪自己的家人,與他們共度美好節日。


——END——



如果你覺得過年的感覺越來越淡還有什麼原因,歡迎在下面留言和評論。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年年過年,年年味淡。

其實,國人還是普遍希望能過上一個快意春節的,但一年不如一年的熱鬧,讓很多人感到困惑也很無奈,於是很多人選擇以自己的方式過春節,這樣就無形影響了整體氣氛,這年味自然也就越來越淡了。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一種現象呢?以下七個方面大抵是癥結所在——

1,洋節日大行其道
春節前有聖誕節,春節後有情人節,兩大對於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洋節,讓原本最熱鬧喜慶的春節突然變得“生不逢時”,暗淡無光。畢竟年輕人是消費玩樂的主要群體,少了他們的喝彩與參與熱情,“老土”的春節任誰吆喝都不成氣候。
2,生活水平提高
國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平時吃飯穿衣都追求質量,到了春節,並沒有感覺到有什麼特別,無非是該添新衣的添新衣,該多買點菜的多買點菜,跟平時的生活其實沒有根本的不同,這就給人造成一種印象,過年就是該“多”的東西多一點,僅此而已。
3,人情淡而冷漠
這些年,人們口袋裡的錢多了,人情卻沒有了。以往拜年是很有景觀的,成群結隊的鄰居親朋好友紛紛上門互道祝福,而現在更多的人選擇了在最親近的人之間互動,有的乾脆一個電話一條短信就搞定拜年,美其名曰時尚,殊不知,這樣的結果是,拜年成了一種形式,而面對面的交流缺乏,人情愈顯空洞。
4,傳統文化被忽視
前些年過春節,有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吸引人們,比如舞獅子、玩龍燈、踩高蹺、猜謎語及一些自發性娛樂活動,但現在真正屬於民間自娛自樂的下里巴人活動,多被有一定檔次的陽春白雪活動所取代,這種貌似高雅的東西,未必能真正走近老百姓。他們看著生疏無趣,不感到隔膜才怪。
5,科技產品讓興趣轉移
科技產品的介入,也讓春節的娛樂方向發生改變。電視是一大禍首,它將上億觀眾吸引到那裡,並佔去他們太多的時間,有電視綜合症的人越來越多,能放棄電視節目走出去的人越來越少。如果設想沒有春節聯歡晚會,人們是不是覺得呆在家裡很悶,不跑到大街上去歡鬧都不行。而手機、電腦等等也成了更多不願出門者的消遣溝通的道具。
6,過年方式陳舊無趣
國人的過年方式總體來說,形式單一,內容陳舊,很難讓人感到新鮮有趣,甚至有過的一些能激起人們興趣的項目也逐漸消失了。當傳統的玩法沒有新的內容跟進,人們對過年的慾望就會變得索然,特別在物質水平愈高,文明程度更高的今天,玩豐富玩趣味要求也愈高,如果達不到,人們就不如選擇放棄。
7,社會壓力普遍增大

有人說中國人其實有一張苦大仇深的臉,這話一點也不假。即使是過春節,那笑容未必可掬。因為人們還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的背後,有很多的隱憂,比如物價,比如工作,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心理壓力,讓人們並不能忘掉春節過後的一些難以釋懷的事情。想讓他們完全放開地玩樂一回,並不容易。

作者簡介:身為90後處女座的我,時而毒舌又文藝。觀點犀利,一語道破。運用女司機的眼光發現問題所在,關注頭條號:逗趣夢夢,有什麼疑難雜症可以儘管來找我。


逗趣夢夢


曾經的年味都到哪兒去了

又是一年年來到,雖然過年是中國人最大的節日,仍然是華人世界最顯著的特徵。然而,過年,給人的感覺似乎越來越淡,總感覺年味不是今天這個味,而且明顯沒有了曾經的那種盼年來到的急迫,雖然春運依然很忙,各種車站包括飛機場也很忙,各種道路上的車流很多,各大商場的人流依然很多,但是,我們依然還是感覺到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許多,總覺得缺少了什麼。



為何年味給人的感覺越來越淡呢?仔細想想。

一是現在的經濟條件相比過去好多了,打牙祭不再是隻在過年才奢望。過去,由於經濟條件普遍不好,所以,過年之前,每家每戶都在忙這些,還有,過年時才添置新衣服。現在,幾乎沒有多少家庭有準備年貨的習慣了,幾乎都是現用現買。而只到過年才添置新衣服的習慣早已改變,什麼時候該添置什麼衣服早就添置好了,不存在要等到過年了。而沒有了這些,過年也就失去了傳統的味道。

二是房子條件的改善、政策的改變,過去的過年習慣已不可能再現。放鞭炮是曾經過年最大的象徵,但是,由於放鞭炮帶來的各種不好的影響,尤其是對環境的汙染,幾乎所有的城市都不允許至少是限制放鞭炮了,沒有了鞭炮,孩子也失去了更多的樂趣。

三是一場春晚改變了所有中國人過年的習慣。過去,過年時全家人都坐在一起,圍著火堆,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烤餈粑、燉豬蹄、喝茶、吃各種小吃,然後,大家總結過去,展望新年,給孩子發壓歲錢等,一家人有說有笑的

過年,是中國人最大的節日,也是中華文化最集中的體現,但隨著年味的日益變淡,而且這種變淡是經濟的發展、科技的日益發達、人們觀念的日益更新造成的,越來越多的人已對過年沒有了多少感覺,這對於中華文化是不是也是一場危機呢?一個民族沒有了顯著文化作支撐,那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又在哪裡?寫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丁丁擔心有點多餘,畢竟,時代在發展,也許在新的時代中,中華文化又會新的時代找到新的結合點,綻放出新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或許是這樣,也希望是這樣,這就要看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了,畢竟,在孩子的心目中,過年依然是最快樂的節日。


小彭悟悟


最重要的原因是經濟發展迅速導致親情的冷淡和經濟條件變好對過年期望相對的降低,再有獨生子女環境下相對熱鬧度減少。

1,獨生子女長大後家庭聚會相對冷清,尤其是城市,咱們父母那輩一家好幾個,我是北京的,奶奶家7個孩子,姥姥家5個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在的時候,叔叔姑姑姨舅舅們湊到一起,這些人的孩子們也會湊到一起,春節全是人,家長裡短熱熱鬧鬧,大魚大肉吃著,鞭炮放著,小屁孩們舉著燈籠一起玩,一大家子其樂融融,現在呢?你家3個,你父母,一共5個人,一張桌子都富富有餘,對於小孩子來說,年三十在奶奶家,初一再去姥姥家,至於咱們小時候那些兄弟姐妹,都成家了,他們也會去他們的父母家和愛人的父母家,對於你的家庭來說,堂表兄已經是遠親了。

2,經濟發展迅速,分家,拆遷,很多子女老一輩去世後留下的遺產房產打破了頭,以前拆遷幾萬塊錢,現在拆遷少則上百萬,多則上千萬,很多人們的親情根本敵不過鉅額的金錢誘惑,金錢面前無親情,結果不言而喻。

3,通訊情況與交通情況,以前雖然和堂表兄姐妹住在一個城市,由於私家車極少,所以接觸不多,撐死就打個電話,相互情況都不知道,只有春節才湊一起,那時候過年光看到他們在就很高興,現在微信隨時知道他們的動態,有事手機隨時聯繫,開個車就過去了,有時候倆月就能見好幾面。

4,花錢,別小看花錢,像我家聚會時候,壓歲錢每個孩子好幾百,小時候每人就一張大團結,10塊錢。現在有些親戚甚至帶孩子過來拿一圈壓歲錢就走了,各種飯局聚會結婚的高峰期,你的錢包還好受不?說實話,現在跟以前截然相反,很多人都躲著過年。

5,工作和生存壓力,不少人在春節這幾天上班的加班費能額外拿到幾千塊錢,相比春運人擠人,還要回家花錢,那還不如春節選擇加班呢,拿到錢最實惠。



對於我來說,過年的味道最濃的還是兒時,整個童年,每年最盼望的就是春節過年,除夕夜放鞭炮、吃嘎嘎、家人團聚、看春晚、得壓歲錢,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走人戶、祭祖上墳、逛廟會......每一項活動都那麼令人興高采烈,樂趣叢生。

回想小時候的大年三十,老人們都健在,舅舅姑姑親戚們都回來了,姊妹們也都來了,大家圍坐在一起,互相問候聊天,小孩嬉戲玩耍,雖然吃得不是山珍海味,卻其樂融融。春晚是必看節目,陳佩斯的小品、姜昆的相聲、冬天裡的一把火,全家人吃完年飯,濟濟一堂,一起看春晚,是最溫馨的記憶。守歲到十二點,和街坊鄰里的小夥伴一起放鞭炮,開心得不行。

我以前最喜歡吃東坡肘子,平時很難吃上,只有在過年團圓的時候,家裡廚藝最好的舅舅,才做那道菜。他會把肘子的皮拿到鍋裡炸然後再蒸肘子,最後出來的肘子肥而不膩,香氣四溢,尤其是皮皮,十分好吃。

但是,現在年味卻越來越淡了,也許是因為我長大了,也許是世界變了。除夕團圓之夜,大家要麼在餐廳吃飯,要麼在海南等地“避寒”,要麼在各種旅途中,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即便聚在一起,手機也是主角,大家看微信,搶紅包,發拜年短信,不亦樂乎。而春晚,早就不怎麼看了,偶爾瞥一眼,不少人看春晚都睡著了。

年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為什麼在物質匱乏的八十年代,年味如此濃厚,在經濟發達的今天卻越來越淡了呢?

一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化時代,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時代,人們接收的信息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式更為便捷。例如,不少家庭都建有家庭微信群,家人們天天都在交流,也通過微信群發圖片、發近照,家人們雖然沒有聚在一起,但是在精神上感覺還是聚著的,因此對於每年春節聚會並不想以前那樣積極期望。

二是經濟條件的提升,物質的豐富,人們對春節的期許降低。過去,春節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殺年豬,臘肉香腸,老母雞,燻魚燻肉,都是慢慢幸福的年味,也只有等到春節才能這樣想吃就吃。現在,人們對“吃”已經看得不那麼重了,平常聚會也時常大魚大肉、胡吃海喝的,春節那幾天反而只想吃點清淡的,油膩了對身體不好。

三是人的觀念發生了轉變。過去,對春節團圓的理解,就是必須要回到大家庭,所有人聚在一起,現在只要三口小家團圓就行了,出去旅遊也是不錯的選擇。所謂的年味,不少年輕人覺得在家待著睡懶覺、耍微信、搶紅包、看電影就是年味。

過去只有過年才能享受的美食、觀看的節目、親人們聚會,現在天天都能吃、都能看、都能做,所以,到哪裡去找那麼濃的年味呢?

歡迎點擊頭像關注莉莉話美食


莉莉話美食


首先是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了,物質消費能力也越來越高了,當初所謂的春節過年才能享用到的過年新衣服、過年大餐、過年禮物、過年娛樂項目……我們現在幾乎每週都可以自我滿足,而且國定假期也不只有春節過年放小長假,國慶節假期也是小長假,兼之大部分城市也都實施了雙休日的工作制度。所以,當年只有春節過年才能做的事情,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基本都可以去操作了。那麼,過年的感覺自然也就越來越淡了。

還有,現在為了防止空氣和噪音汙染,很多城市的市區內都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了,而當初中國傳統中用煙花爆竹來趕走“年獸”的這種過年慶祝活動,在城市中也漸漸悄無聲息了。現在一般除夕夜、大年初一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儼然沒有什麼過年的味道了,似乎也只有農村裡還繼續保留著一些春節過年的傳統。

如果說,中國過年唯一不可能被阻止的那就是世界聞名的“春運”了,過年返鄉回家、全家團圓還是一項被父輩們保留下來的傳統,但是我們似乎也越來越明白,這樣的傳統再過20年,我們還能剩下多少?當我們的父輩們都接連百年之後,我們成為了自己孩子的父輩,我們中絕大部分人都會生活在城市,而家鄉農村裡也幾乎沒什麼親戚了,而城市裡的春節年味再過個20年……或許,我們的第三代都不知道春節為何要放爆竹呢?

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將漸漸脫離一種“儀式化”,當代人更注重在一起的感受和共度的時光,我們雖然也都有辭舊迎新的情懷,但是我們絕不侷限於某個特定的時間節點,或許是少了點“年味”,但是不會少了“人情味”。


鵜鶘心理


不是年味兒越來越淡,而是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得不到重視,得不到傳承,離我們越來越遠。過去我們小的時候,從父母和上輩的言傳身教中,漸漸懂得和知道了春節在一年節氣當中的重要性,看到了父輩進入臘月以後,都是按照傳統風俗習慣,做著春節即將到來的準備工作。掃房子,蒸年糕,蒸花饃,燉大肉,貼門神,貼對聯,這些溫馨熱鬧幸福的場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買鞭炮,放煙花,吃好吃的也是那個時候最渴望的事情。可以說那個時候不僅家裡年味濃,街頭巷尾的各種春節活動也特別的豐富。現在之所以年味越來越淡,除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西方文化的進入,也影響了人們的意識形態。人們逐漸把西方文化,西方的節日當作一種時髦來追捧。人們過情人節,聖誕節等一些洋節日熱情,甚至超過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由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節日得不到重視和弘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失去了興趣。在年輕人的眼裡似乎只有過洋節才是真正的節日。再加上春節的一些傳統習俗受到了管制和限制,春節也就成了每一年的一個傳統習俗符號。人們再也不會體會不到過去那種濃濃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