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都,誰最易守難攻?

沙漏遺愛


四大古都中,最易守難攻是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成為中國歷史上被定都最多的城市,也絕非偶然。

西安易守難攻,首先是因為其地處內地,縱深空間大,有支撐持久戰的基礎;其次是西安的地形地勢,西安號稱“帝王之宅”,東西南北都有關隘可守,北有黃河南有秦嶺,還有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都是可資憑藉的基礎。八年抗戰,西安安然無恙就是顯證。

剩下的北京,天子守國門,一旦山海關、天津一破,北京也就不保,華北平原不能守,山西貧瘠,必須奔襲千,如慈禧都逃到西安。洛陽雖有關隘之險,但其定都主要目標主要是為了通過水系聯繫江南,實際上是水陸受敵,其自然條件好於西安,但地形條件不如西安。南京偏安一隅,只能憑藉常見天線阻礙北邊的敵人。一旦現代戰爭從東邊爆發,從鴉片戰爭到日軍侵華,幾乎無險可守。所以綜合看來,最易守難攻的是西安。

但在現代戰爭的條件下,戰爭的勝負主要在於技術,在於人,地形條件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青年史學家


洛陽、北京,沒啥好說的,都是平原地形,易攻難守,例如洛陽,古稱天下之中,為啥是天下之中,就是因為交通便利,交通便利之地,一起兵總是首當其衝。北京為遼金元明清今的首都,為北方重鎮,攻擊其的政治意義較大,但地形平坦,關內無險可守,關外就個山海關。

再說西安,所在的關中,在北方有遊牧民族侵襲時多被襲擾,即潼關函谷關對抵禦東方的敵人,有優勢,但西面和北面入關中則較為容易。

南京一般憑藉長江天險來抵禦北方的侵擾,在冷兵器時代頗有效果,但近代以來海上文明,堅船利炮反而憑藉長江而來。其據險而守的優勢便消失了。


藍川野人


你要看怎麼個打法?如果是從軍事戰略由外攻打,無疑西安難打。但如果說敵軍兵臨城下,就是單純戰術上的城市攻防戰。西安是非常好打的,因為西北缺水,困城斷水就可以了。

潼關一破,西安可以宣告失守,唐玄宗就趕緊帶楊貴妃跑路了。

洛陽情況也一樣,汜水關、虎牢關一破,洛陽守將也可以準備跑路了。

南京也一樣,基本長江防線被突破,南京也沒防守的意義了,可以準備降書了。

而這三個大都市也基本沒打過像樣的攻防戰

只有北京算打過非常多的攻防戰,比如於謙的京師保衛戰。當然後期北京也不行了,大沽口炮臺丟失,太后也可以準備跑路了。

只是這四個古城,北京相對難攻打一點。古代北京也在遊牧民族手底下守衛了多次。

我認為最難打的城市

還屬我大拉薩


銫媒體


天道TD認為四關之中的西安是最易守難攻的。如果統計長達幾千年歷史中的戰爭或者拿古人論述太耗精力,您也未必愛看長篇大論。咱們就說說近代史中西安的三次化險為夷。

*無數次保衛西安的西安古城牆

1862同治回亂,西安城被賊匪數倍兵力包圍,清政府急調河南提督成明率8000人支援陝西,剛出開封就造到回匪騷擾,無法前行。直到1862年10月,清政府又急調荊州將軍多隆阿增援陝西。待多隆阿大勝白匪解圍西安,西安已經堅守了15個月,城裡幾乎彈盡糧絕黍米無存。

第二次是1926年春,鎮嵩軍匪首劉鎮華率十萬(一說保守數字為七萬)鎮嵩軍進攻西安。也就是著名的二虎守長安,楊虎城、李虎臣率領不到一萬陝軍堅守西安長達八個月之久,城內幾易子相食,城內藥店藥材都被吃盡,死傷軍民五萬餘人。最終在馮玉祥的增援下取得了保衛戰的勝利。

第三次就是中條山戰役與潼關保衛戰。1938年,日軍為了奪取西安以便控制西北南下西南。侵華日軍從山西南下以期從山西運城地區跨過黃河進入陝西關中奪取西安,鬼子在中條山遭到了號稱中條山鐵柱子的陝軍猛烈狙擊。從1938年開始的中條山狙擊戰到1945結束的潼關保衛戰,西安雖然歷經鬼子飛機轟炸,但日寇始終沒有踏入陝西半步。

以我們清楚地近代史為例。西安是四大古都中唯一倖免於外敵入侵古都。所以天道認為四大古都中西安是最易守難攻的地方。



天道TD


很多人都選西安,其實有個概念錯誤,易守難攻的不是西安城,而是關中。

從地理軍事學上說,關中四塞之地,潼關,武關,大散關,蕭關,拱衛的是整個關中平原,三百里秦川。但如果攻破四關,進入關中平原,乃至兵臨西安城下,則西安和其他大城沒有差別,只能依據城牆溝壑,據城而守,無險可依。

古都易守難攻,還是比較的城池及周邊可以據險防禦的能力,那我認為西安城可能要墊底的。別的不說,北京城整個西,北兩個方向燕山山脈縱橫交錯,東面大海,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壓力驟減,是優於西安的。

相比而言,洛陽城最為易守難攻,憑山背河,形勢最為險要。洛陽地區崇山環繞,黃河襟帶,形成了山河四塞之勢。其實從地圖上來看,可以明顯看出,中條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三面環繞,形成了一個太師椅一樣的形狀,將洛陽盆地包圍其中,洛陽就這樣背靠崇山,面向東面一望無垠的豫東大平原。——然而就在東面,嵩山、箕山、具茨山卻如同屏風一般立在面前,阻斷了洛陽與豫東平原之間的聯繫,只留下一些山谷狹道以供交通。


迭戈67203503


當然是西安,毋庸置疑。

如下圖便是西安所在地理位置的特點,北面是橋山-子午嶺-黃龍山,又叫做北山;南面是高大的秦嶺,又叫做南山,中國南北分界線;西邊是渭河谷地,南山和北山相接,並有大散關、蕭關;東邊則是黃河幾字形拐彎處,黃河東流後,秦嶺和黃河對面的中條山又形成函匣狀,因此有函谷關,漢代又建了個潼關。整個地形地勢,就儼然說明西安(長安)是一個天然的國都。“秦中自古帝王州”,其實就這意思。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下。

我們先排除南京。為什麼呢?1927年3月,常凱申率北伐軍攻佔上海,在上海短暫的逗留中,對宋家三小姐表達愛慕之心時,發誓“給他三個月,務必拿下南京”。實際上僅僅用了3天,北伐軍就攻陷了南京城。同年12月1日,他如願以償和宋美齡結婚。這一事件表明,偉大的南京城,在一位卓越的戰術家眼裡,3天就可攻陷。在蔣宋聯姻的10年後,同樣是12月1日,日本侵略者開始總攻南京城,10天后攻陷南京城,12月12日~13日,開始駭人聽聞的大屠殺。這一事件表明,南京城在作為首都、受到嚴密防守時,也只需要10天。1949年4月20日,偉大的渡江戰役拉開序幕,3天之後,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這一事件再次表明,攻陷南京——只需3天。在偉大的軍事家眼裡,南京城就跟一隻螞蚱似的,可以隨意捏來捏去。基於近現代這3場戰役的考量,不得不先排除南京。

其次,排除洛陽。在《百家講壇》王立群教授分析長安、洛陽的時候,明確說道“洛陽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即已經表明了洛陽的地理地形。抗戰期間,日本4月18日開始進攻河南,從東向西,5月25日的時候,洛陽就淪陷了。這一事件表明,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包括開封、鄭州、許昌以及洛陽就全部被攻陷。在古代戰爭中,洛陽也經常被攻陷。李自成攻陷洛陽時,只用了2天時間。安史之亂時,洛陽作為唐帝國的陪都,居然在一個月內就被攻陷,導致帝國政治中心的關中地區受到威脅。“八王之亂”時期,更始時期,洛陽就像一座普通小城一樣很輕鬆地被攻陷。

再來比較西安和北京 。近代以來,中華最恥辱的城市就是當時的清政府所在地北京城。1860年英法聯軍很輕易地進入北京城;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進入北京城。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本從7月28日開始進攻北京,29日——就淪陷了。相對來說,在外來侵略者攻佔北京城時,強弱差距較大,因此在真正的攻堅戰中,北京幾乎是稍縱即逝的瞬息就被佔領。但需要提出的是,在元末徐達攻佔北京城時,只要一個月的時間 ;在明末李自成攻佔北京城的過程中,只要了3天。

西安是幸運的,近代以來,西安至少是沒有遭受到外來侵略者的佔領。

英法聯軍只騷擾沿海一帶,日本被阻擋在中條山——這本身就說明了西安易守難攻了。由於戰略縱深,西安位於西部腹地,且有四關阻隔,最經典的戰役便是陝軍參戰的“中條山戰役”,沒有讓外敵前進一步。

最具代表性的一場戰役是1926年的西安保衛戰。1926年,北伐時期。陝西是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的第二個起義省份,因此陝西是僅有的參與北伐的北方省份。駐守陝西的軍隊南下參與北伐。河南軍閥劉鎮華率領著10萬人馬的“鎮嵩軍”,趁西安城內空虛,開始了圍攻西安城。然而在城內守軍不到1萬人、軍民加起來不到5萬人的情況下,劉鎮華居然打了8個月,還沒有贏。後來于右任和馮玉祥支援西安,劉鎮華敗退,可謂是真慫軍。這場圍城戰,在《白鹿原》中有一個完整的章節描述了具體情節,通過人物之口說明了“按說是十個娃打一個娃怎麼還打不過”。

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長安(西安)長期作為國都,當然也有被攻陷的時候。安史之亂、明末起義、劉秀攻佔長安等,但並不都是輕而易舉地喪失;安史之亂中唐帝國甚至還能奪回長安。

從先秦以來,秦中作為最可靠的帝王之都,能夠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維持國祚、延長國運,其實,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有著函谷關、潼關、大散關、武關、蕭關等,更因為這裡人民的古樸、尚武、血性的特點。


安若凡


首先從地形來看,四大古都都有其優勢,都是擁有戰略緩衝之地,而且都是易守難攻。作為都城,四大古都又具有文化交流和經濟樞紐的功能,像西安為什麼可以當這麼久的古都,就在於關中之地沃野千里,並且關中是不折不扣的南北大咽喉。可以說當時扼住西安就能威懾中原,遏制北方遊牧民族,連接南方。

但是在唐朝的時候,神都洛陽的價值又體現出來了,因為當時遊牧民族的崛起,加上關中之地歷經上千年的耕耘,已經是難以開發。所以經濟中心隨之久轉移到了中原地區,而中原地區洛陽最適合建立都城,從漢朝開始洛陽就是東都,這也是當時統治者的需要,因為長安相比於洛陽,離當時的中原地區太遠。

而南京地理位置的優越,那是“錢塘自古繁華”之後的事了,也就是經濟重心南移之後,江浙一帶富庶不已,這使得南方的南京有了成為都城的條件。大概是從宋朝開始,南京一直是被視為江浙門戶的存在。而且由於有長江天險,使得南京具備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戰略條件。

不過由於北方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大患,使得北京城成為了最好的都城選擇,地處中原咽喉,是燕雲十六州最險峻富庶的地方。經過元朝和歷代北方政權的建設,使得北京城成為了隔斷遊牧民族的第一道關隘,可以說中原地區只要有北京城在,那麼就可以安然無恙。事實上如果不從海上進攻,也就是不從天津登陸。北京只失守過一次,那就是當年徐達北伐,李自成雖然打下了北京,但那是因為有人打開了城門。


小司馬遷論史


回顧歷史,歷史就告訴我們答案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共有10個,在西安建都的有五個,周秦漢隋唐;在北京建都的三個,元明清;在洛陽建都的二個,東漢西晉;在南京建都的一個,明初。從歷代帝王的選擇上,看得很清楚,就是西安!因為帝王選擇都城,首先考慮的就是安全,安全的原則就是易守難攻!是不是這樣!


至樂無如讀書


事實上,任何一座城市只要是敵方兵臨城下都很難久守,為何?因為再堅固城牆再勇猛的軍隊也扛不住彈盡糧絕!所以四大古都誰最易守難攻,最根本的一點是取決於其外圍防守的好壞,外圍防守的好壞則取決於內部的後勤供應。

接下來我們試著分析一下西安、北京、洛陽、南京。

先說西安,地處關中平原的中心地帶。關中平原東面和南面有黃河、太行山和秦嶺構築的天然屏障,期間僅有函谷關、武關、大散關提供穿越關山大河的戰略通道。關中平原本身自古以來又是一塊天然的肥沃之地,擁有著足夠的人力資源。這樣一個半封閉的環境和雄厚的經濟基礎完全可以做到關起門來過日子,同時也能支撐起一支足以統一天下的武裝力量!因此,自古以來就有“得關中者得天下”一說。而縱觀古今戰史,外部力量在關中力量鞏固時期基本上沒有過攻入進去的時候。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西安是四大古都中最易守難攻的。千年中國看西安,絕不是空穴來風。

其次是北京。北京地處河北平原,北面有燕山、西面有太行山,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這些雄關險隘貫穿期間,擁有著和關中等比例的地理優勢。但是有一點,本身經濟不夠發達。從元朝至今北京一直作為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以來,主要靠的是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大動脈從南方的江淮、東南沿海之地輸血。一旦江淮、東南出問題,相應的北京必然不穩。歷史上,朱元璋控制了江南、東林黨內的江南士紳對抗朝廷在江南的稅收政策、洋務派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搞東南互保,直接導致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元、明、清三個王朝的生命進入倒計時。而京師北京在外敵打擊下根本不堪一擊!

再其次是洛陽。

其所處的中原地帶可以說是中國自古以來土地最肥沃的地方。但缺點是四周無險可守,而且東西兩面有河北、關中兩塊形勝之地。西面的關中勢力一旦東出潼關,洛陽以西將無險可守。戰國時期,魏國失掉了函谷關,於是盤踞關中的秦國隨時可以出關進入中原,來去自如。唐王李世民東征洛陽王世充,一出關中就將洛陽四面包圍,然後扼住洛陽東面唯一的一道屏障——汜水關,擋住從河北來的竇建德,最終甕中捉鱉將王世充消滅。所以,歷代建都洛陽的王朝必然是在徹底掌控關中的基礎上。一旦關中出問題,那麼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央政權必將會由強大逐漸退化為肥大。因為中原之地確實肥沃到令無數圖謀不軌之人所覬覦,而它的四周卻根本沒有什麼可以拱衛的屏障。歷史上定都洛陽的東周王朝、東漢王朝、三國時期的魏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武則天的大周,都曾經是強盛一時,但最終都是因為從失去關中開始逐漸大權旁落,直至衰亡。

最後是南京。

地處江淮平原之間,交通便利、經濟發達,遺憾的是抗軍事打擊力實在差勁。雖然有長江天險,但是這條縱觀中國東西長達6300公里的水道,根本不能做到處處設防,有一處被突破,那麼建在長江邊的這座六朝古都都有淪陷的可能。歷史上的晉滅吳、隋滅陳是從千里之外的巴蜀順流而下。元滅南宋、曾國藩滅太平天國則是從中游的兩湖、安徽突破。抗日戰爭時期的淞滬會戰,日軍佔領上海,南京也隨之被拿下。因此,歷史一再證明,缺乏地理屏障的南京根本不是一個可以進行戰略決戰的地方。在這裡建都的八個王朝/政權——三國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太平天國、蔣家王朝都極為短命,原因也就在於此。


大將軍威武8


論最易守難攻,以上四個古都和我們大襄陽比都不行,我們大襄陽是鐵打的的襄陽,擁有全世界最寬的護城河!只可惜上下五千年帝王將相沒有一個有眼光的,不在我們大襄陽建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