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偏關縣的由來,

據《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

“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通黃河,

與套虜僅隔一水,

其地東仰西伏,故名。”

又據《偏關縣誌》,

城臨偏頭關,以關名縣。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流經山西境內的是九曲黃河最為壯觀最富傳奇的一段,總流程965公里,經忻州、呂梁、臨汾、運城4個地市,偏關、河曲、保德等19個縣市,共計560多個村莊。

偏關,是黃河入晉的第一縣。從偏關萬家寨鎮老牛灣村入境,至天峰坪鎮寺溝村出境,全長30公里,流經村莊11個,流域面積2000平方公里。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偏關,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中華三關,是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有“三晉之屏藩”“晉北之鎖鑰”的美譽。它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是戰場,“趙武靈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楊家將在這塊土地上兵來將往,浴血疆場,威鎮三關,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世代佳話。“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是古人對偏關的讚譽。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老牛灣——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九曲黃河十八彎,

神牛開河到偏關,

明燈一亮受驚嚇,

轉身犁出個老牛灣。

老牛灣,位於山西偏關縣萬家寨鎮,以黃河為界,北岸是內蒙古的清水河縣,西鄰鄂爾多斯高原的準格爾旗,有黃河入晉第一村、天下長城第一墩,一唱雄雞聞三縣的美譽。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老牛灣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整個老牛灣旅遊區由三灣一谷組成,分別是包子塔灣(人們也稱之為乾坤灣),老牛灣、四座塔灣和楊家川小峽谷。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乾坤灣有“中國的科羅拉多”之稱,被《中國國家地理》稱為“百里長峽中的最美迴環”,又被中外專家學者定義為太極八卦圖的天然發源地。在乾坤灣登高遠望,黃河九曲十八灣美景盡收眼底。

四座塔灣雖不如乾坤灣景色震撼,但它的原始地貌卻十分罕見。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老牛灣位於乾坤灣上游,主要景點有老牛灣堡、老牛灣墩。老牛灣堡是明代重要的邊塞堡壘之一。堡北不遠處的老牛灣古村遍佈石頭房子、石砌火炕、石凳、石灶臺、石磨、石碾,清一色的石頭世界,有“石頭民俗博物館”之稱。老牛灣墩,又名望河樓,也叫護水樓,樓面呈正方形,磚石結構,空心二層,有“天下第一墩”之稱。門額上有匾,陰刻楷書“老牛灣墩”四個大字,並有題頭和署款等小字,可辨出“萬曆歲丁丑夏”,是人文歷史和自然遺蹟完美融合之處。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楊家川小峽谷全長8公里,沿線貫穿著一條以長城、古堡、古村、古廟、棧道、碼頭等組成的風格獨特的風景線。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偏關長城

偏關長城,

僅明代修築就達六道,

縱橫交叉數百公里,

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防禦措施。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偏關是山西省長城裡程最長的縣,即山西第一,全國第二(僅次於河北省赤城縣)。明朝建立後,為有效防禦北元南侵,舉全國之力大規模修築長城,並將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禦區,分別駐有重兵,稱為九邊或九鎮。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長城分為內長城與外長城,外長城建堡多座,最重要的有:樺林堡、老牛灣堡、滑石澗堡、草垛山堡、寺埝堡、水泉堡、五眼井堡、柏楊嶺堡等。內長城在偏關境內60多里,全為紫色泥土築就,被喻為“紫塞”。內長城上有內三關、外三關之分,偏關、雁門關、寧武關屬外三關。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偏關也是山西省境內外長城交匯的唯一縣份,外長城從朔州市平魯區東行至偏關境內,於柏楊嶺好漢山堡與從神池境內北進偏關的內長城交匯,形成一個“丫”狀銜接點,所以柏楊嶺交匯處被形象地稱為“丫角山”。丫角山既是九邊重鎮太原鎮和大同鎮的交接處,又是起於北京八達嶺,穿越北京、河北、山西三省市的內長城的終點站。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偏關長城,沿線建堡29座,烽墩300餘臺,可謂烽堠林立、堡寨相望、營壘棋佈,形成主輔呼應、縱深接應、梯次照應的堅強防禦體系,構成明朝中葉山西北部固若金湯的人工屏障。其中三邊和四邊,在“隆慶議和”(公元1570年冬)後漸漸失去防禦作用,毀於明末。此外,偏關還有走向與二邊基本一致的北魏長城,走向與內邊基本一致的北齊長城。這兩道長城,如今僅剩下遺址了。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護寧寺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護寧寺,河曲去往偏關之間的一座小廟,寺廟坐落在黃河岸邊,長城腳下,東距偏關古城25華里的寺溝村南,這裡黃河與長城同行。護寧寺屬元代建築,始建年代不詳,其中南殿、正殿為元代遺構。

護寧寺只有一進院落,但構局緊湊,各殿均有所祀:三世佛、觀音、地藏、文昌、關帝、瘟神、孤魂、龍王、山神等十座廟堂渾然天成,具有極高的宗教研究和建築考古價值。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文筆塔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文筆塔位於縣城東山之巔,為偏關縣的象徵和標誌。該塔始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崇禎八年(1635)加高,現為十一層磚石結構八角雁塔,上書“文筆凌霄”字樣。塔高35米,塔底周長29米。登塔遠眺,“黃河遠上白雲間,長城蜿蜒出日邊,風吹草低牛羊見,堡寨聳峙三關連”的景象盡收眼底。

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黃河北幹流托克托至龍口峽谷河段,河左岸隸屬偏關縣,右岸隸屬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控制流域面積39.5萬平方公里,總容量8.96億立方米,調節庫容4.45億立方米。每年向內蒙古和山西供水14億立方米。電站裝機108萬千瓦,年發電27.5億千瓦時。它的建成,緩解了山西省和周邊地區水資源短缺狀況,優化了華北電網能源結構,對促進西北地區乃至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形成了萬家寨水利工程景區,再現高峽出平湖的景觀。從百米高樞紐大壩上放眼望去,黃河水浩浩蕩蕩、氣勢磅礴,可感悟“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

山旅忻州,第十一站,偏關縣——黃河入晉的第一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