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間古民居——開封劉家宅院

河南民間古民居——開封劉家宅院

開封劉家宅院始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它是當時的河南首富、尉氏人劉耀德在開封建的住宅,但它的名氣卻不是因為這位富庶一方的男主人,而與男主人的妻子劉青霞有關。劉家宅院的構造及裝修與裝飾,均反映了民居因地致宜、因材致用、因物施巧的獨特意匠。

河南在歷史上曾長期是中國漢民族文化發展的中心區域,受漢民族文化的影響,其傳統民居有著豐厚的居住文化內涵,反映了宗法社會的等級門第觀念,體現了人們居中求和的處世原則,表達了人們營造家園之樂的人文主義精神。同時,因資產階級民主人士劉青霞曾在劉家宅院居住生活,為劉家宅院抹上了一筆重重的人文文化色彩。


河南民間古民居——開封劉家宅院


東司門,位於開封老城區東部的一個十字路口,清代河南布政使司衙門所在地,當地人稱之為東司。由東司門向南不遠,拐入左邊一條不起眼的小衚衕(劉家衚衕),便可找到開封城最有名的大宅院——開封劉家宅院。

開封劉家宅院東西兩宅各三進院,結構基本相同。東宅2號院(現為紅旗幼兒園使用)一進院臨街南屋面闊3間,東西屋各3間;二進院穿堂屋(過廳)面闊3間,東西屋亦3間;三進院前有1間門樓,裡邊為內宅,北屋正廳5間,東西屋亦各為3間,但面闊較前兩進寬。

劉家宅院的西宅為1號院,邁進與北土街相接的劉家衚衕,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座宅院。1號院的一進院現為民居,二進院、三進院現為順河房管所使用。相比之下,2號院保存基本完好,因此,1992年4月1日2號院被開封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開封市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前,如果不是看到這塊刻於2號院門樓旁的保護標誌,記者很難相信習見的門樓內會別有洞天。兩年前,記者在這裡採訪影片《完美女人》劇組時,“捉”到了曾創下《永不瞑目》、《像霧像雨又像風》、《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等劇佳績的趙寶剛。

2號院的大門緊閉著。劉家衚衕的居民說,一進院和二進院現在沒被利用,大門經常不開,記者的“故地重遊”是經過幼兒園領導同意後,從後門進入的。

三進院展現給記者的是一所近乎完美的四合院:雖然並不富麗堂皇,但粉綠色的木製門窗和灰瓦挑簷下的一抹粉紅,在細雨的“編織”下顯得格外清新。“三進院才整修過,是孩子們的寢室。”陪同記者採訪的幼兒園領導說,等資金到位,一進院和二進院也要整修。

如同記者兩年前看到的,一進院、二進院還是過去的樣子:沒有三進院清新的粉綠和粉紅,牆面與出廈風雨廊擎柱上的斑駁觸手可及。對於畫家而言,這是一幕理想的“懷舊場景”——難以名狀的顏色,藉助於畫布更能透出古樸的意境。感受著古樸,“警察”趙寶剛從一進院飛快地繞進二進院追堵“小偷”的情景彷彿就在眼前。

筆者從一家民房的二樓觀看2號院時,花草映透下的青磚坡屋式的建築錯落有致,依稀帶有幾分山西喬家大院的氣派。

喬家大院是一座具有北方民居風格的古宅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為富商住所。建於清末的劉家宅院無論規模和始建年代都無法與前者相提並論,但使劉家宅院絲毫不遜色的是,這裡曾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劉青霞生活和居住的地方。

據史料記載:劉青霞,原姓馬,是清廷江西巡撫和廣東巡撫馬丕瑤之女,出生在河南的彰德府(今安陽)。18歲時嫁與開封首富尉氏人劉耀德,從此改為劉姓。劉因嗜毒成癮,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患病早逝,這一年,劉青霞才25歲。此時的劉青霞便“收養孤兒寡母,遇荒年開倉放糧救濟窮人”。

如果說劉家宅院當年因是鉅富家宅而聞名,那麼後來劉青霞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對教育事業熱心扶持的義舉則又為劉家宅院注入了經久不衰的魅力。幼兒園領導說:“中央電視臺前段時間還播了有關她的報道。”

1905年的赴日考察,在劉青霞的一生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那裡,她接觸了孫中山及同盟會人士;在那裡,她瞭解到豫籍留日學生中的同盟會會員因缺款不能辦《河南》雜誌,遂慷慨捐資,使該雜誌在東京出版。不久,她加入了同盟會,成了一名社會活動家。

古城人不會忘記的是,劉青霞熱心祖國的教育事業,北京、開封都留下了她熱情的身影。1908年創辦的公立中州女子學堂附小(今開封市二師附小)的創辦人之一便有劉青霞;1909年,劉青霞在尉氏創辦了華英女子學校,這是當時河南的第一所女校。

在史料的記載中,劉青霞還於1911年夏天營救了一批革命黨人,又捐巨資作為武裝起義經費。劉青霞曾兩次去上海見孫中山,表示要拿個人全部財產報效國家,作建築鐵路之用。雖然孫中山嘉納其意,終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劉青霞的這個願望直到1922年,馮玉祥第一次督豫時才得以實現。馮認為:“與其族人爭訟,不如收歸公有。”於是,劉家的大部分財產歸公,移作辦學之用。

“‘四圈兒’,就是那個已經去世的演員陳裕德,在這裡拍過戲。”1號院的一位老大娘對《好漢馬龍》、《李師師》、《黃河東流去》、《完美女人》等在劉家大院拍過戲的劇名記憶猶新。儘管有這麼多劇組的鏡頭曾在這裡搖過,但劉家宅院的“膠片影響力”似乎都難以勝過《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的一部《大紅燈籠高高掛》讓喬家大院名揚海內外,喬家大院因而成為“電影因大院而增色,大院因電影而出名”的典型。這方面的典型例子還有影片《少林寺》等。

一半是膠片,一半是歷史。這並不是說一部影片成功了,膠片中凝固的東西就會從此揚名,假如喬家大院本身缺乏“含金量”,再多的大紅燈籠也是“掛”不起這個牌子的。

劉家宅院的“含金量”不容懷疑。趙寶剛當年接受記者採訪時對古城開封悠久的文化讚歎不已。第一次來開封拍戲的他談到劉家宅院時一臉的凝重:這是個很有魅力的地方,特別是它的歷史,如能進一步保護和規劃,將更加引人注目!

“三街兩片”工程(馬道街、書店街、徐府街三條傳統街改造;雙龍巷、劉家衚衕傳統民居保護)將劉家宅院列入保護之列。筆者相信,所有開封人都希望劉家宅院極具魅力的歷史和特色鮮明的建築以嶄新的面貌示人,被更多的膠片凝固,吸引更多像張藝謀、趙寶剛等更具名氣的影視名人——那樣,眼前這處散落在歲月中的汴梁遺蹟也將更多地進入人們的視線,迎來世人更多關注的目光。

喬家大院的規劃與保護值得我們借鑑:按文物建築修舊如新,儘可能地維其原貌並配以現代內涵,所有保護和改造過的建築相輔相成——從院外看,建築乃“景”的一部分,從室內往外看,四周景色又皆為“我”所用,大院周圍的街道充滿民俗風情。希望不久的將來,充滿著傳奇色彩、籠罩著歷史凝重氛圍的劉家宅院會變得更具光彩。畢竟,膠片所凝固的僅僅是歷史的瞬間,而歷史的存留則要靠我們用心用行動去換齲其實,不論揚名與否,讓劉家宅院以嶄新的面貌示人,都是我們不可推諉而且應該儘快付諸行動的責任。

開封劉家宅院皆為傳統四合式民居,保存完整,是清末民初中原地區四合院民居建築的“活標本”,極具研究和保護價值。而保護一座文物建築,意味著要適當保護一個環境。因此,對劉家宅院的保護與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這種保護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修葺維護,而是從文物建築的角度加以保護,使其承載的歷史信息能夠真實的傳遞下去成為歷史實物見證,同時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合理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