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時,第一批登城牆的士兵明知必死,為何仍然要衝?

王世融


攻城戰應該是自古以來最難打的,畢竟都是冷兵器時代,需要付出很大的傷亡,有時候還不一定能成功,一場攻城戰下來,少則幾天,多則幾年。堅守的一方一般來說都是實力較弱,而攻城的一方實力雖強,但同樣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尤其是前方士兵,對於他們來講都是九死一生,他們面臨的是雷石滾木、滾油滾水、鐵球、火球。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說第一批衝擊的士兵幾乎是死路一條,那麼他們為何還願意向前衝呢?

重金賞賜、加官進爵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所以高層將領考慮到這個,他們會用重金賞賜來誘惑士兵,有的士兵認為自己命重要,但是也不乏那些需要錢的,古代很多人充軍都是為了吃一口飽飯,發了軍餉可以給家裡人,這樣也不至於被餓死。

這種方法還可以激勵士兵的鬥志,《韓非子》記載:“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看看這多誘人,如果在第一批衝擊隊伍中倖存下來,就可以當官,還可以獲得封地,面對這樣的誘惑,軍中很多人都爭先恐後的做第一批士兵。

督戰隊

這個做法在現在都還存在,尤其是在一戰二戰時期,古代軍隊裡也有專門督戰的,就是如果有人後退,他們就會軍法處置,第一批的士兵面對前有狼後有虎的境地,只能往前衝,往後衝必死無疑,往前衝還有一線生機。

當然有的人會說可以裝死,裝死的下場更慘,不被踩死也會被清理戰場的人給補上幾刀。與其這樣還不如往前衝,這樣還可以落個好名聲,不至於被人看不起。

執行力

軍隊講究的就是士兵的絕對服從,就算沒有好處,只要將軍下達命令,就必須毫無猶疑地執行,當人很多軍官為了士兵能夠奮勇殺敵,也都會以身作則,自己上前線,這樣還可以祈禱帶頭作用,鼓舞士氣。第一批的士兵看到將軍都上了前線,哪裡還有不拼死向前衝的。

報效國家、建功立業

都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為國盡忠,雖死猶榮,為的就是能讓國家和平統一,減少戰爭,雖說有這樣覺悟的人並不多,但是也不少,他們有的都是自願請求在第一戰線。 同時還可以建功立業,有的士兵很有可能就是因為一場戰爭表現優異才被關注,最後慢慢晉升到將軍。

除此之外,我們還忽略了一點,其實越到後期,攻城戰在第一批的士兵反而傷亡小,第一批士兵的裝備是和後面士兵不同的,有的士兵都是鐵鎧甲,他們採用的攻城武器也在不斷變化,我們印象中最深的應該就是一個梯子,擱在城牆上往上爬,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多。

他們採用的是雲梯,配備了防盾、絞車、抓鉤等,這些雲梯緩慢貼近城牆,守城的士兵根本推不動,之後士兵在從裡面上去,雲梯還有主梯和副梯,副梯是可以上下移動的,有人說守城的士兵可以往出口的地方倒油,其實這種雲梯設計的副梯出口,守城士兵是很難碰到的,所以攻城士兵在雲梯上可以用弩箭將守城士兵射死,然後跳入城內,只要有一個進入,就會接二連三的進去。

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最後一點,抗戰時期,我們有多少先烈,他們哪裡管的上是不是會犧牲?怕不怕?他們就是為了守一方土地,保一方周全,多少人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槍口?也不見有人會問為什麼他們還會往前衝?這是一個國家的氣節,人民的信念。


羽評郡主


其實,真正的攻城戰並不是想象的那樣,大家對攻城的印象都是來源於影視劇當中,士兵們要一步一步的攀爬梯子。在這過程中,為了追求視覺效果和感官刺激,導演們腦洞大開,士兵們被安排各種死法:有的被箭射死,有的被上邊扔的石頭砸死,有的被熱油燙死,有的梯子直接被掀倒了,更有甚者城樓上往下扔大糞,梯子上的士兵因為忍受不了臭味而鬆手掉下去摔死了(這也行?)

第一,梯子不對。歷史上真正的攻城戰並不是這樣的,沒哪個將領傻缺到讓士兵們拿修路燈的梯子去攻城,雲梯確實是攻城時最主要的工具,但是真心不長成影視劇裡那樣,它是一種非常有設計感的技術裝備。影視劇裡那種梯子用來修路燈還差不多,實際上改革開放以後就是修路燈基本也不用那種梯子了。

第二,攻城的方式也不對。影視劇中兩排士兵抬著一把直直的竹木梯組成一個方陣,無數個這樣的方陣就對著城牆發起了衝鋒。他們衝到城下搭上梯子就開始爬,最神奇的是居然真的就爬上去了…… 也許在西周你還能用這種方法攻城,從春秋開始還有人這麼搭著個普通的梯子就想攻城,基本可以鑑定為腦殘了。



其實,在在攻城作戰中用的都是這種呂公車,士兵們在塔樓上準備好,下邊的士兵將呂公車推到城牆旁邊,塔樓上的士兵直接跳到城牆上,根本不需要一步一步苦逼的往上爬。

再者,還是受到影視劇的影響,認為第一波或者說第一梯隊的士兵就是送死的。其實不然,不論哪個國家的軍隊,第一梯隊的士兵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老兵,這些人都身經百戰,作戰經驗豐富,可以對敵方隊伍進行強有力的衝擊,然後後續部隊補充過來,第一梯隊完成任務就可以撤出了。這些都是軍隊裡的精華,將領們肯定不會讓他們就這麼報銷了。如果讓新兵蛋子去做領頭軍的話,隊伍一下子就被衝擊垮了,根本形成不了戰鬥力。

所以,並不是所有士兵都有資格第一個衝上戰場,非身經百戰的老兵不可。而且在以後的論功行賞中,第一批衝上去的士兵可以獲得的獎賞也是極其豐厚的,很多普通士兵靠這個機會一戰成名,得到將領賞識獲得升遷。


小小芝蔴


古代攻城時,第一批等城牆的士兵都是勇士,不是說所有的士兵都有登城牆的資格的,關於明知必死還要往上衝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軍法。我們都知道軍中無戲言,軍令如山等。這些話說的就是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軍人都是說一不二的。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這都是立軍之本,是每一個士兵必須要遵守的。那麼打仗的時候一旦確定是敢死隊,要第一批登牆的士兵,那麼即便上面是刀山火海也必須衝,這是軍令,對於逃跑的士兵不但自己要受懲罰甚至會連累家人,所以這是軍法,不是你想不衝就不衝的。古代對於逃跑的士兵都是當場殺死的。

2,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論那個年代,軍中都有嚴格的賞罰制度,如圖所示秦朝的二十級軍功制度,每一級別授田,住宅都有很大的差別。也就是說一旦你立了功,就可以徹底的改變命運。古代的官爵還是可以世襲的,對於大多數的平民來說改變命運的途徑比較單一,文的不行就只有武的了,誰會放棄一個改變自己甚至改變整個家族命運的機會呢?看過大秦帝國的應該知道,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店小二都想上戰場殺敵,領軍功翻身做主。活著回來的都是按你上戰場殺敵多少,俘虜多少,俘虜敵軍官職大小給你加官進爵,死去的士兵給家人經濟補貼,或者免稅負。在這樣的機會與榮耀面前能不心動嗎?

3,愛國情操。不管古代人現代人都有愛國情操的,當自己的國家受到外國侵略,侮辱時肯定是要奮起反抗的。為了防止被侵略,甚至亡國而發起的戰爭,每個士兵都懷著對自己國家的熱愛,與祖國共存亡的決心,所以即便是明知是一死還是要往前衝的。關係國家存亡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勇士,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以就有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千古名言。


投資觀


雖然攻城時第一批士兵的死亡率很高,但是根本就不是必死,一般來說敢於攻城的一方武器裝備都要遠遠高於守城的一方。一旦大舉登上城牆,那麼破城就在眼前。當然也有個別情況。



第一個登上城牆的人叫做先登,這個人的獎勵極為豐厚,漢朝時候,先登可以封侯拜將,劉邦攻打下邑之時,周勃第一個登城,就因為先登,周勃被封為士大夫,樊噲,攻打濮陽和城陽的時候,都是他帶領隊伍先登,這讓他從一個屠夫變成了大將軍。漢朝之後大多是獎勵豐厚,一般首登的這一批將士都是貧苦人民,大多數都盼著衣錦還鄉,所以各個爭先,就算是死了,給的撫卹也是極高的。明朝記載有一次戰爭先登的獎勵竟然高達5000兩。



第二軍令如山;一般來說凡是戰爭,部隊後面都有監軍,一旦發現有人後退,後面的監軍一定會斬殺逃兵。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逃跑必死,還不如搏一搏,一旦成功前途無可限量。



簡單的總結一下就是威逼利誘,重賞重罰的政策,讓每一個士兵都拼命向前。就算是死,也不能因為後退而死,而是向前衝鋒。


我是越關


以前,第一個往城牆上爬的,叫“梯頭”。攻城的前一天,大家就要決定一下,誰來做梯頭。

每次,梯頭產生的方法都不大一樣。有時,有的人喝高了,大吼一聲——我來。那就是他了。第二天反悔也不行了。還有的時候,大家在那裡面面相覷的,都是自己的兄弟。環顧四周,這個是獨子,這個還有老父,這個哥哥弟弟都戰死了——那就我吧,明天我上。大家默默看著他,就像是在問他,“你想好了?”這時他點點頭。大家再給他滿上。當然,還有的時候,沒有人願意上。隊將隊長就點名,這次你先上,下次換人。有沒有下次,就沒有人知道了。

做剃頭都是有好處的。決定是你的時候,就得意思意思了——幾串錢,先收下。可以先換點酒喝,快活一晚上也好。沒有人知道明天的事——第幾個上,都會死的,還沒有錢。

只有這個叫萇從簡的人,每次都要來賺這份錢。

他家裡,世代都是屠羊的。他說,幹一票梯頭,放以前得殺好幾個月的羊,一身的腥羶味,死了以後,下了地獄,牛頭馬面問起來,居然是殺他們兄弟的,指不定還會給你找什麼麻煩?不如爬城牆來得痛快。

專門做梯頭的人,也講技巧。爬沒幾步,就故意摔下去。翻個身,滾一滾,裝個死,一身土,就完事了。之後還會有人掉下來,躲在他們身下,剛好擋個箭。再有石頭落下來,也好有個肉墊。多好。城破了,就拍拍屁股爬起來,以勝利者的姿態走回去——我是梯頭。要是沒打贏,也沒事。等天黑了,沒人了,自己從屍體堵裡爬起來,篤悠悠走回去。

萇從簡這個人,和別人不一樣。戰鼓一敲,雲梯一靠,他就瘋狗一樣往上爬。他覺得自己能爬上去。爬了幾次,主將在後面遠遠一看——“這人誰呀!”於是他就出名了。從此,他就不爬扶梯了。

他在大帳前做護衛,是個小小步軍指揮使了。他的故事就開始了,《舊五代史》:

萇從簡,陳州人也。世以屠羊為業,力敵數人,善用槊。初事後唐莊宗為小校,每遇攻城,召人為梯頭 ,從簡多應募焉,莊宗為其勇,擢領帳前親衞兼步軍都指揮使。

在野武將


原因很簡單,因為登城並不是必死。

題主可能是受圖中這種印象的影響,覺得古代戰爭中的攻城戰都是這種形式的。實際上,這種形式的攻城戰極少發生。

兵法裡有句話叫做“守大城必野戰”。像北京、南京這種大城,是沒法依城牆拒守的,除非是真沒有辦法了,比如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這種。

大城城牆長,突破口多,防禦力量再多,一旦分散到幾十公里的城牆上也非常薄弱。而攻城方卻可以攻其一點,所以守城牆得話幾乎只有被動挨打,攻城方可以組織數倍的兵力來重點突破。攻城方的優勢是大於守城方的,並非像影視劇中那樣好像守城方有很大優勢似的。

除此以外,如果守城方據城牆而守,就說明他已經拋棄了一切機動空間,跟外界徹底喪失了聯繫,也沒有了物資給養。這樣的城池一是會人心惶惶,二是會被活活困死,很難守住。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幾場守城戰,比如張巡守睢陽,祖大壽守錦州等,最後都到了吃人的地步。

所以守大城的將領,一般都會城下列陣,與敵人硬碰硬,將城牆作為最後的防禦手段。如果敵軍已經攻上城樓,那麼只說明一點——城下迎戰的守軍已經崩潰,那麼這場仗也沒什麼好打的了,登上城牆的攻城士兵只剩下搶人頭了。


如果不是大城的話,的確會發生這種以城牆為根據地的攻城戰。

圖中是西安城牆的城樓,城樓算是比較高的了,但是其實如果實地看過的話就會發現,西安城牆也沒多高,大多數就屬於兩三層樓那種高度,很容易登上去。

現在的西安城牆是清朝城牆,西安在清朝還是省城,城牆尚且如此之低。如果是普通州縣,那麼大概率是夯土城牆,非常脆弱。就算是磚石城牆也高度很低,很容易攻破。

而守衛這種城牆的部隊,一般也就是地方守備部隊而已,不會是什麼精銳。相比於攻城的野戰軍,簡直不堪一擊。

當然了,像圖中這種理解的戰爭也不是沒有,打仗終究要打硬仗。這種情況下驅動士兵登城的方式就是——軟硬兼施。

“先登”在古代戰爭中是非常大的功勞,甚至屬於頭功。只要先登上城牆並且活下來,加官進爵是肯定的,金錢和戰利品也是隨便挑,清朝時候,一個普通士兵先登,都能得到百兩之巨的賞銀。

而如果不往前衝的話,將領的督戰隊也不是百給的,明晃晃的刀子就在士兵的後面。對於逃兵和畏縮的人一個字——殺。所謂登的上會所嫩模,登不上下地幹活(實際上連下地幹活佛的機會都沒有),還想啥呢兄弟?衝吧!


小約翰


問這個問題的朋友可能是被電視劇裡的攻城戰害了。攻城戰的一個前提是有足夠的攻城器械,電視裡那種“四十米長梯”基本是不存在的,攻城用的梯子是專門的雲梯,這種攻城器械雖然不能說非常安全,但絕不至少白白給守城的士兵送經驗,不多說,上圖:

還有可以對攻城士兵以更強大保護的攻城塔,基本能讓攻城士兵不輸在“起跑線”上。而且,用這些攻城器械是最後的步驟,在這之前攻城一方通常已經圍城多日,投石車也已經放射了很多輪了,守城方城牆殘破、士氣不振、糧草匱乏,攻城方這時才會開始真正攻城,不然,就算是士兵勇敢,將軍也不會願意白白送人頭的。後唐名將萇從簡在攻城時經常當“梯頭”(也就是第一批攻城士兵),最後還是壽終正寢了。

當然,“梯頭”的危險程度還是最高的,所以這時候要加工資了。《韓非子 內儲說上七術》中有這樣一句話:“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也就是說先登上對方城牆的,封大夫,賜田宅。好了,重賞之下,也管不了許多了,上吧。上未必死,而不上一定窮。


隱語


這是個強攻城池軍令服從軍功獎勵的問題。需要一一解答。

1、強攻城池

題主說的第一批登城士兵必死,這應該是看電視,看的吧。沒什麼準備,就一波士兵攻城;或者對方弓箭手雲集,然後攻城。

真實的攻城不是這樣子的

一般情況下,要有較強的火力準備,比如明軍、清軍攻城都要轟壞垛口,然後士兵扛著雲梯等城;比如明軍的灤州攻堅戰時。《邊事小紀》記載

官兵以西洋炮打城垜多墜落,而賊輙用板門遮堵。 隨以西洋等大砲衝其垛,令賊不得立擲砲石,而以鍬钁刨剜其下,既如屋,入人乎中,賊遂不能為計,乃納大砲於穴牆,從下擊之,又以西洋砲從中擊之,無一不應聲而傾

或者奇襲登城。比如1639年清軍攻擊濟南,就是趁城池空虛,部隊於夜間登城。

所以說攻城不是抱著雲梯往上走就行了。

(己巳之變收復關內四城,明軍攻堅巔峰之戰)

2、軍令服從

攻城不只是抱著雲梯往上衝,但肯定得衝鋒。轟壞垛口得衝鋒,轟塌城牆得衝鋒。有衝鋒就有退卻。對於退卻者執行戰場紀律。我們繼續看灤州攻堅戰:

比有不用命,千總及兵丁三,祖帥立斬之。馬帥見北攻而南奔者亦斬其千總。
兵乃盡以身當賊,布梯薄城,而賊亦習我法,以滾木火礶御之,意似暇整,我兵上者墜,下者更,上前者死,後者仍前

有退卻者斬,在如此情況下士兵才能前赴後繼登城,當然攻城的是精銳,要是用鄉兵攻城,很容易崩潰,引發潰敗也未可知。

(關二爺就是如此驍勇,對士氣極大幫助)

將軍們在斬殺潰兵的同時,也得自己身臨前線:

我人登陴,賊殊死戰,不得上,隕而下如貫珠,其不死者同後兵躍而上,大將促兵五六十步內,矢石著馬及肩,或紛飛頭頂,不為怯縮

大帥就在一線,李如松當年攻擊平壤也是在城下指揮,馬匹都換了三,如此才能鼓舞軍心。

3、先登獎勵

火力準備、士氣、軍紀都具備,自然會有士兵衝鋒。但這還不夠。“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清軍特別重視先登,有非常詳細的規定。清順治實錄記載:

定攻城先登、架梯兵丁賞格,以城垣大小險易為等差
一等城,架梯兵毎名賞銀四十兩
二等城,架梯兵毎名賞銀三十兩
三等城,架梯兵毎名賞銀二十兩
四等城,架梯兵毎名賞銀十兩
其雖經豎梯,無人先登者,不賞

若兩梯有人齊登,架梯兵即照登城者功次給賞
或一梯先登,一梯次登,而次登者有功,架梯兵即照次登者給賞
其登城者如無功,架梯兵不賞
至穴城以攻,即於陷處登克其城,及所登之處穴城兵,俱各給賞。
以紅衣炮攻城,即於陷處登克其城,及所陷之處施炮下火藥出力者,亦俱各給賞
若雖能陷城,而無人先登,㮣不給賞。

“先登著有賞”。鰲拜就是靠著先登成為滿洲第一勇士的。

總結;

除了突襲之外的攻城,都會有有效的火力準備。在士氣、紀律、賞格都具備的情況下,精銳部隊選擇攻堅。這樣勝算才會大一點,雖然很殘酷,對於許多士兵而言,只有如此才能出人頭地。

至於不具備這些要素的,歷史書經常有句話來形容“頓兵堅城之下”。


一枚明粉


古代的攻城戰往往都是非常殘酷的,尤其是攻城的哪一方必定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三國時期劉備圍攻成都,整整攻了兩年都沒能拿下,最後還是劉璋投降,才使得劉備沒有付出更大的代價。而在攻城戰中,第一個上雲梯的士兵叫“梯頭”,說的不好聽就是替後面的人擋箭的,也是最容易陣亡的。



那麼既然當“梯頭”容易死,為何仍然要往前衝呢?第一就是因為軍紀擺在那裡,其次就是若是想要以後不再做“梯頭”了,你就必須闖過這一關。古代許多著名的將領都當過“梯頭”,可以說只要當過一次“梯頭”,那麼以後的日子會順利的多。中國古代陣法中,無論是騎兵還是步兵,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這個規定就是老兵不能放在第一排,必須放在中間位置,原因也很簡單,不能讓軍隊中接受過戰爭洗禮的人第一波就被滅。那樣的話沒打過仗的新軍就得瞬間潰散,瞬間士氣就得瓦解。加上老兵作戰經驗比新兵更加豐富,所以為了保護老兵,為了勝利考慮。絕對不能把老兵放在第一排,就如同拿破崙說的一樣,讓會識字的和軍醫走在隊伍的中間。

所以古代決定誰做梯頭的時候,往往是新兵優先,如果這個新兵僥倖活了下來,那麼以後都不需要做梯頭了。而如果沒有新兵了,那就是採取抓鬮的方法。不過也有一些隊伍裡面是搶著當梯頭兵的,例如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老兵都是搶著當排頭兵的。這也是為什麼八路軍可以越打越強、越打越多的原因吧!


小司馬遷論史


在古代攻城掠地的時候都會架上長梯,而士兵們就爬著梯子往上衝,但是有一個疑問就是第一排的士兵基本上就是必死的局,但是第一排的士兵還是每次都衝上前方。這就很讓人不解,為什麼要衝上去送死那?我們今天看看古代第一個爬城牆的人是怎麼想的。

首先我們看看獎勵,第一個登上城牆的叫做先登。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人爭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韓非子》通俗點來講就是明天登城牆,第一個登上的就是國家大夫,房子票子全都有,於是大家紛紛搶著登城牆。

漢朝時期劉邦攻打下邑、齧桑,周勃率先登城,攻濮陽樊噲第一個上城頭。而這兩個一個是統率文武百官的漢朝丞相,一個是統率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不排除其他因素,但是先登之功確實不容小噓。唐朝時期公先登之勳,有超恆準,賜奴婢八十口、絹彩千餘段、金一百卅挺。”可見先登之功在歷朝歷代都深受重視。

自古中國人的思想就是富貴險中求,要麼揚名立萬,要麼萬劫不復。上去了那就是不世英雄,高官侯爵,金銀珠寶那是賞賜不盡,就算死了那也能得到一大筆的安家費。而身在亂世活著就是全家一起吃苦,自己搏一搏單車有可能變寶馬,屌絲有可能直接走向人生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