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寒窯賦》有什麼看法?

寒江一叟獨釣雪


宿命論!中國古人講五十而知天命,也並不代表五十就能洞悉命運,只是說人生在歷經風雨,人到中年後可以說閱事,閱人較年輕人要更多,以及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五十歲的人生,看則雲淡風輕!聽則寵辱不驚!行則幹練有度!不過,亦有年及豆寇而心如耳順之人,早早看透人生,了悟生死!

當年,弘一法師在十五歲那年,就寫出一段洞徹人生的七律詩:“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猶如草上霜”。試問,在大師年少時,他的家族家境還是相當殷實的,在津門一帶也算是上等人家,怎料在衣食無憂的環境裡,少年的他是在怎樣的一種觸動下,寫下了對人生命運如此透徹的領悟?誰想,後來真是一詩成讖,大師在他39歲那年,在他人生最輝煌的年紀,選擇了出家。他告別了家庭,朋友,俗世的名氣與地位,他將這一切俗世的過眼雲煙比作那冬日草上寒霜,終有消散的一天!而命運的種子在他年少的內心閃念的一瞬,就註定了生根發芽的一天!我們不禁會思索有些人,有些事情,彷彿冥冥中早已註定,表面看來,我們好像只是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了、接受了,其實,我們是受到了命運的安排!


飄若蒲絮


也談對《寒窯賦》的幾點看法:

一是體現生活,通俗易懂。該賦用了大量的例子來闡述人生道理,而這些道理又是從作者切身體會和觀察生活得來, 讓人感同身受,領悟深刻。

二是文筆精煉,筆法嫻熟。該賦用詞用句排比對仗工整,能夠用最精煉的語句高度概括主題,讓人讀起來富有美好。

三是批判解讀,汲取精華。該賦對人生際遇、為人處世甚至是道法自然等,都有較為全面的涉及,而囿於時代和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侷限性,特別是作者自身的經歷所限,有一些東西還是要進行甄別,去其糟粕,存其精華。


文海拾遺客


《寒窯賦》是呂蒙正向玉帝遞呈的辭窮表,言辭懇切,似《琵琶行》的琵琶女,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寒窯賦》民間版本:今朝臘月二十三,祭奠灶君上西天,敬上三杯清泉水(平常的水),焚上一爐草香菸(普通的草),非是弟子多怠慢,萬般出於無奈間。天生我蒙正多薄命,帶累灶君受飢寒,我有一道辭窮表,請你帶上九重天,凌宵寶殿奏玉帝,訴說人間不平冤!我滿篇文章不得中(落榜),他人半篇文章點了元(中狀元)!


淮南歡迎你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世間萬物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的短處,不可只看一面而下定論。陰陽互轉,日月輪迴,有時長處會成為短處,短處會成為長處。一切都在輪迴變化之中,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失心。但問耕耘,莫問收穫,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努力了就行,用心了就好,成與不成莫放心上。


散步786


春秋惠施憑口舌當上宰相,寒窯賦作者憑一篇文章當上宰相。回顧過去,感嘆命運無常,通篇文章給人感覺命運由天定,自身只能在命運大潮中起伏跌宕。其實作者的真正用意是,人有興衰,有禍福,有順逆。當災難,衰敗來時不可自我放棄,敗落,應正確面對。當福祿來時不可用盡,應當保留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