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于莫须有?清朝专家为秦桧翻案:必须有!”,你怎么看?

用户65039531470


清朝有专家吗?清朝砖家的话能信吗?满清与金国一脉相承,他们奴化汉族人还能说岳飞的好话吗?


秦桧曾被金国俘虏过,早就叛变了,后来被放回,赵构的朝政多为秦桧把持,金兵多次进犯,秦桧都是怂恿赵构议和、投降,但以岳飞为首的将领主战,陆陆续续的打了许多年,最后赵构还是在秦桧的劝说下同金国议和,但金国提出的条件是岳飞必死,秦桧不能罢相,贪生怕死的赵构只好答应了,岳飞也就难逃一死。

虽说岳飞为赵构所杀,但秦桧就是杀害岳飞的主谋,人人皆知赵构和秦桧各自出于一己私利,狼狈为奸,共同谋害千古英雄岳飞,尽管赵构做贼心虚没有留下任何史料证据,但没有他的首肯,秦桧无法擅自杀害岳飞,没有秦桧罗织罪名,撺掇谗言,岳飞也不会死于非命。


迎请二帝还朝是岳飞出道时的口号,到岳飞被杀时,二帝早就化作黄土了,岳飞被杀就是因为阻碍了投降派的苟和,政治派别的斗争而已。


秦桧不但不是忠臣,他是卖国汉奸,里通外国,清朝人抹黑岳飞,是清朝人的政治诉求。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时的民情能流传至今,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群众心目中能达到如此高的地位,实属真而无误,为什么古人不说秦桧是好人呢?


“预先毁其国,必先毁其史”,那些被境外势力豢养资助的文化精英们为迎合西方主子的旨意,肆意诋毁民族英雄,让本就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的当代青少年更缺乏文化自信,我们要高度警惕这些小人。


历史不管是真是假,能流传下来的就是价值,正义之道,民心所向。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的神是人民封的,岳飞成为民族英雄又被人民崇拜敬仰为神,是因为他精忠报国,忠孝双全,文韬武略,是任何魅魑魍魎都动摇不了在人民心中的地位,那些怀疑和污蔑他的货色都会受到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


固然无谙政事,然无碍于成民族之肱骨,撑民族之脊梁,纵有愧于私,然无愧于公,无愧千古。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哉岳飞,惜哉岳飞。


遗产君


清朝满人自诩为金代后人,前身为后金,在这个背景下,对于这个阻挠了金国杀过长江的岳飞,当然是恨之入骨。为秦桧翻案,只是为了证明金国是中原正统,在这种思想路线下,清朝的一些专家骂岳飞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岳飞出身农家,早年投身王彦军中,私率部下数百人在无粮草和乱军的情况下一直在金军包围下一直杀到太行山下。后又在江阴配合韩世忠大破金军,并在之后的数次北伐中所向披靡,是整个宋代最能征惯战的将帅。但是,良将却生不逢时,却遇到国君奸臣,空有杀敌还京的抱负,最后却死于奸臣之手,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有很多人不明白,赵构为什么在军力和金国不相上下甚至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反而要把战力最强的岳飞处死。那是因为,自神宗以来,得益于檀渊之盟,让北宋得以歌舞升平,纸醉金迷。这期间宋代皇家和土大夫阶层都患上了严重的畏战思安症,王安石之后的宰相都是抱着能不打就不打的思想,竭力打压武将。



这样的思想在赵构身上体现得更为强烈,他想再来一次像檀渊之盟那样的和平年代,中心思想是以战促和,两次北伐都是为了取得谈判桌上的筹码,既想打,更想和。谁知道岳飞把金国打得太狠,不配合赵构演戏。金国人于是就给赵构施压,赵构果然上当。在金国的代言人秦桧的怂恿下,用莫须有的罪名把打金国人最狠的岳飞处死。
&岳武穆像


于是,岳飞就死在赵构和秦桧的和平的梦想中,结果,金国在听说岳飞被处死、韩世忠被剥夺军权之后,又继续进攻南宋,让赵构的和平梦想彻底被金国人狠狠打脸。幸好南宋有长江天险,金军始终没能突破,让南宋得以一直苟延残喘。


风云说收藏


岳飞到底该不该死?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去给秦桧翻案洗白?

最近经常看见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两面去看待,一面是肯定岳飞收复山河的爱国行为,另一面呢,我们也要看到岳飞的个人行为,性情上的问题。



我们且不论这些问题的好坏,只看问题本身。

首先,岳飞一生精忠报国,收复山河,抵御外敌入侵,不愧为民族英雄。

但是,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岳飞虽然是爱国的民族英雄,但是他的性情也是导致他死亡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虽然岳飞是国之大将,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人臣,身为人臣,在朝堂之上那么就必定要懂得政治。而岳飞呢,基本上就是一个政治白痴。

他一生主张收复山河,迎回二圣,那么在当时赵构眼里不就是眼中钉,肉中刺?你迎回二圣后,我这个皇帝算什么?


其次,岳飞手握重兵,威胁赵构。

我们都知道,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黄袍加身当的皇帝,所以宋朝一直主张压迫武将,而岳飞呢,不仅手握重兵,而且他基本上和赵构不是一心,试问,哪个皇帝容忍得了这个!你是皇帝会愿意?



所以,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这些问题,个人认为,行为归行为,问题是问题,岳飞爱国,但是问题也是事实。


青梅煮史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但必须强调,岳飞不是死于“莫须有”。

莫须有这个说法,来自宋史中岳飞的本传。

在本传中,是这么写的:

“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其实这里说得很明确了,韩世忠问,岳飞谋反的事情到底怎么回事?

秦桧回答,岳云与张宪写信往来,谋划逆反的证据“虽不明”,但这个事情可能有。

莫须有中的莫须,是一个宋代固定用语,宋代文献中极为多见。

宦者梁师成自抱前后结约文牍于上前,上顾师成曰:“北事之起,他人皆误我,独太师首尾道不是。今至此,莫须问他否?”师成迫上耳密奏久之,上遂默然而止。

---铁围山丛谈

范至都堂,具道昨日宣谕之说,吕相语之曰:‘便归矣,莫且勉为朝廷行。’范恳甚切至,既去,吕相曰:‘莫须别商量。’师朴欲以韩玉汝、苏子由欲以范尧夫,吕相欲以苗授,又欲以刘舜卿。

---长编

许将、蔡卞对臣亦以为当罢。卞又云:“章惇不曾商量,是立谈间复了刘何差遣。”上曰:“莫须曾商量。”

--同书

这里的“莫须”都是表示的推测语气,表示说“应该”“可能”的含义。分别理解为“ 是不是该去问问太师?”,“是不是再商量商量?”。“应该曾经讨论过吧?”。

正因为体现的是这种推测的不确定态度,所以韩世忠才会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就是说,“你用这种推测又没有实际证据的东西,能说服天下吗?”

事实上,由于诬告岳飞、岳云、张宪勾结在一起,谋划逆反的证据,根本就不存在,当时

诏狱的主审何铸(御史中丞)就曾对秦桧表示疑虑,认为没有证据做这种判决,不能服人心

秦桧由此对何铸不满,将其外放,并安排了另外一位主审。但对何铸的这个意见,从技术上他还是接受了。

因此,最终岳飞被诬证断案严肃处理的罪名是“绍兴十一年救援淮西不力”。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清代学者认为莫须有应是必须有,有没有依据呢?

应该来说,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根据清代收藏的宋学士院版文献(抄本),同文中此处文字不是莫须有,而是必须有。

此外,清代编写的《宋人轶事汇编》中,同一条目文字,也是必须有,而不是莫须有。

因此,在清代还有一些文献的版本不同,这个地方文字不是莫须有而是必须有,应该来说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但无论是必须,还是莫须,需要说清楚的是:

岳飞不是以谋反的罪名被杀的!因为这个罪名在技术上根本扣不上去,既无人证,也无物证。他是以“救援淮西不力”的罪名被严肃处理的。


经略幽燕我童贯


对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请大家指正!

首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是清朝的专家。而不是其他明朝或者明国时期的专家?我认为这是受到清政府指使的一部分文人干的。因为岳飞反抗的是金朝,清政府就是金朝后裔建立的,努尔哈赤时期称后金。



岳飞如果在清政府时期被定为名族英雄,那对于清政府来说是不利的。岳飞怎样就不是名族英雄了?只有把他的死变成不冤枉,是因为岳飞打仗不得力,死得其所的时候就可以了。所以清政府希望这样的专家存在,并把历史上的问题搞颠倒了。


再一个,从技术层面上说,历史文献中一个字的改动,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大面积的改动或者改变历史文献,操作起来很难,而且不会被当时的学着认可。考证出一个字不一样,这就很难说人家的是错的。所以,他们就把“莫须有”考证成“必须有”,这样全文意思因一个字的改动而变化,还会得到学界和统治者的认可!一举两得,谁都高兴。


不过,现在我们的学着还是不认他们的账。对岳飞的死,公认的就是被秦桧所诬陷。而不是像亲政府一样,混淆视听。综上,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决定了,清朝会出现这种事情!


三世皈依


历史是历来是被任人打扮,需要歌颂英雄的时候,自然有人为霍去病、卫青、岳飞等人写赞歌,而一旦认为这些英雄人物不利于自己的统治,那么统治阶级就自然会将英雄黑化,为真正的败类翻案,清朝这样为秦桧翻案,无疑是摸黑曾经的抗金英雄罢了,要知道满清和金国是什么关系。

努尔哈赤将“金”改为“清”,满清就这样诞生,他的目的就是洗刷满清曾经臣服大明,被大明打败的那段历史。可以说满清为秦桧翻案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秦桧可以称的上是金国的“民族英雄。”而为秦桧翻案,就能达到摸黑岳飞的目的,不然肯定会有人继续说着:大明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笑谈渴饮满虏血!

满清依靠中原内乱,并无功德,但却入主中原,窃取神器。天下有志之士皆不臣服,乃至于数百年后,依旧有人要“反清复明”。面对这样的局面,满清自然是要歌颂像秦桧这样的投降派,更要否认掉汉族的民族英雄,使得汉人失去抗争精神,方便满清统治,用心险恶啊!

岳飞历史上罪名到底是不是“莫须有”,我就说一句话:“秦桧不会无缘无故跪在那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时的人民让秦桧跪在哪里,就可以说明一切问题。”而对于这种秦桧到底该不该起来,都是后人根据史料主观得来,我就说赵构会把真实的历史完整记录下来吗?


小司马迁论史


岳飞军前军(统制是张宪)副统制王俊通过王贵举报说,张宪拿岳云转来的谋反信,企图拉拢王俊谋反。张宪被抓后承认是岳云写给他的,他看过后就用火烧了。之后岳云承认从岳飞处转来的谋反信,他看了后重写了一遍转交给了张宪,就把原件信烧了。同时,岳飞军的统制级别将领,姚政、付选、董先等都出面检举作证,张选谋反。此时,岳飞谋反的问题有人证,没有物证,张宪和岳云都说看了以后,用火烧了。所以韩世忠向秦桧打听岳飞案的时候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其事体莫须有。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岳云给张宪的谋反信的事应该有,并没有说这个事肯定有,这种说法也是符合事实的。但是这对于秦桧来说,已经是很大胆的说法了,在皇帝和岳飞之间矛盾尖锐爆发的当时,皇帝是不会愿意听这么说的。并且,这个话是秦桧和韩世忠之间的谈话,并非对岳飞的案的判决。韩世忠有疑问,完全可以再去找皇帝理论,事实上韩世也没有那个胆量。所以说,莫须有的说法是符合事实的,并且是秦桧敢于大胆的直言岳飞案的事实,绝非谋害岳飞的证据。岳飞案的最终判决是,1、岳飞临军征讨稽期。2、岳飞骂皇帝。


农夫山拳有点闲346


翻看了下边许多人的回答,觉得非常有意思。

有人说,岳飞就是一个无能的将领,宋高宗赵构,把宋朝的主要兵力交给他。岳飞却从来都是畏敌不前,临阵逃跑,所以宋高宗才杀了他。

我也不知道有这种说法的人拿出来的史料是从哪里来的?有什么依据?

然而这里边却充满了矛盾和不符合情理的地方。

既然岳飞如此无能,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会将南宋的主要兵力交给他呢?

如果你喜欢研究军事,就能想起韩信的一种说法:每个人能统领军队的数量是不同的。刘邦大概能领到10万人,韩信本人则多多益善。

如果翻开历史书,我们就能发现,一些无能的将领领导几十万人最后被几万人打败,并不是少数现象。甚至发生自己人把自己人踩死的现象。

南宋的兵力本来就谈不上非常之多,经不起浪费。宋高宗赵构能把宋朝的主要兵力,交给岳飞去指挥,说明岳飞一定有过人之处,至少他还有能力和威信能够镇得住这些军队和将领。

有人说中兴十三功,岳飞都没有参加。那我倒是想问一句,岳飞是怎么样打到河南洛阳和开封的?你要知道这些地方已经非常接近金国的核心区域,难道岳飞是在逃跑的路上跑错了方向,才稀里糊涂到了这些地方吗?

说这些话的人明显是在胡说八道,岳飞的老家就在黄河的北岸汤阴。我相信作为一个军事将领,黄河两岸的地形,岳飞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不至于闹这么大笑话。

不管岳飞是以什么样的名义被被处死的,这都是南宋的重大损失,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至少我们可以说,北宋有那么多人都投向了金国,而岳飞至始至终都在抗金。

还有人说,岳飞被处死的根本原因是救援淮西不力,罪该万死。

说这句话的人根本就没有军事常识,如果抗战时,中国的军队都冲上去和日本人拼了,没多久就会拼光,中国也就被日本人占领了。

只知道和别人拼勇斗狠,不过是匹夫之勇。这种人是没有办法担任最高军事将领的。

孙子兵法13篇是军事战略著作,他告诉我们:哪些仗可以打,哪些仗不可以打。哪些条件是有利因素,哪些条件是不利因素,如何利用?

就算自己兵力非常强大,也要讲究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岳飞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他对形势有自己的判断。南宋的军队在有些条件下,并不是金兵的对手,因此没有必要全军压上,造成无谓的牺牲。

在有利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消灭敌人,在不利的条件下,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军事将领应该做的事。我相信岳飞也是这样考虑的,也是这样做的。

岳飞之死是宋朝君臣合作的结果,是他自己小算盘打的响的结果,更是宋朝人的悲哀,这个事实是涂抹不掉的。


新知传习阁


自1644年清军入关问鼎中原后,就掀起了一股“秦桧翻案风”,代表人物即编撰《资治通鉴后编》的徐乾学、参与编修《明史》的朱彝尊、编撰《资治通鉴考异》的毕沅及著有《癸巳存稿》的俞正燮,这几个人都是清朝皇帝的红人,都曾因为按照皇帝的意思修史而飞黄腾达,成了达官显宦。

为什么元、明两代没有出现“秦桧翻案风”而单单清朝会出现?这个好理解,统治大清的满族即两宋时期金国女真人的后代,谁希望自己的祖先背上千古骂名永世不得翻身呢?


有人会问:杀岳飞是宋高宗和秦桧干的,又不是金人杀的,与金国何干?这是典型的抛开原因只问结果的错误历史观。警察办案,还要问下为什么杀人、是主观故意还是过失杀人呢,何况历史!

岳飞一案,离不开宋金议和这个背景,当时金国提出议和的先决条件即必须杀岳飞和秦桧不能罢相。必须杀岳飞好理解,因为岳飞对金国的威胁太大了,金国给宋高宗的诏书上就明确说:“(岳飞)猛虎在山,虽不掌兵,亦足以强国。”为了议和,宋高宗杀岳飞是必然,这已经由不得他了


为什么秦桧不能罢相?这就充分说明秦桧不仅仅是南宋宰相,他最主要的身份是金国在南宋的代理人,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帝无权罢免的宰相。宋高宗和秦桧名为君臣,实际是包工头和工程监理这样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秦桧表面看是杀岳飞的执行者,实际他是监督者;宋高宗表面看是幕后主使,其实他才是执行者;真正的幕后主使,是金国!

弄清了历史背景,我们再看宋高宗和秦桧给岳飞定的“罪名”:一是淮西兵败的主要责任在于岳飞救援不力。秦桧指使监察御史万俟卨弹劾岳飞拥兵自重,在金兵进攻淮西时未能及时驰援、到战场后又放弃阵地,迫使岳飞辞去枢密副使职务。二是诬陷岳飞谋反。秦桧授意枢密正使张俊胁迫岳飞部将王贵、王俊、傅选、董先四将,诬告岳飞心腹大将张宪想占据襄阳发动兵变谋反,目的在于让岳飞夺回兵权。


先看第一条罪状:淮西战役

1135年岳飞镇压洞庭湖钟相杨么农民军后,将其改编为岳家军并加紧训练,以后岳飞军一直着力经营金国南下的战略重地湖北襄阳一线防务。1140~1141年,伪齐30万大军进攻淮西,刘琦、杨沂中、王德率部抗击,取得藕塘大捷和柘皋大捷的胜利。伪齐向金国求救,驻军于汴梁、洛阳一线的金兀术发兵救援,此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宋军盲目出击,贪功冒进的刘光世所部首先临阵脱逃,部队溃散,大部分投降伪齐,导致杨沂中所部两翼屏障尽失,被合围全歼。处在杨沂中后面的张俊所部和韩世忠水军直接暴露在敌人铁蹄之下,只能节节败退。形势危急,宋高宗连发十七道御札,要求岳飞率主力火速驰援。而岳飞则陈述了不宜进兵的理由:一是兀术主力并未出战,仍对襄阳防线虎视耽耽,此时如调走岳家军主力赴江淮战场,襄阳防线空虚,倘若兀术乘虚而入突破襄阳防线,大宋危矣。二是淮西战场以伪齐军为主,加之水网纵横,不利于骑兵快速突击,金军难有作为,宋军稳守即可。三是襄阳防线尚未稳固,收编的洞庭湖杨么农民军也未训练好战斗力不强,去也无益。但皇帝非要岳飞驰援淮西,岳飞只得遵命,但他一边前进,一边则留意襄阳防线。


后世历代军事家(包括毛主席、林彪、刘伯承等),都认为岳飞的策略是最正确的。然而我看过所有关于淮西之战的贴子,就没看到有人说岳飞走一步停一下是正确的,所有头条评论都一边倒地说岳飞不对,甚至有人给岳飞打了负分,还不如临阵脱逃全军溃散的刘光世,正是因为刘光世的溃败,才导致了杨沂中被全歼,整个淮西全线惨败。这就是真正的军事家和头条上不懂军事的狗屁评论家的区别。

为什么毛主席、林彪、刘伯承都说岳飞正确?想必大家不会忘记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粟裕围而不打,就等着蒋委员长从华中调兵来救,委员长果然中计,急调驻守湖北的黄维兵团开赴江淮战场,结果被包了饺子。中野华野60万大军直扑长江,对面就是南京上海,为什么停下了?因为敌人重兵布防且解放军不习水战,江南水网密布,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战略眼光,他命令还在京津地区的林彪四野百万大军,直扑敌人防守空虚的湖北,一举突破长江天堑,一路沿江东进直扑江西、浙江,另一路往南一直打到海南岛。和宋高宗一样犯了相同错误的蒋介石此时才如梦方醒,但大势已去。

调黄维兵团增援江淮,成为蒋介石军事指挥生涯中最大的败笔,直接导致国民党在短短一个月内丢掉长江以南半壁江山。而毛主席则牢牢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下华中华南,对国民党统治的南京上海等核心区域形成战略合围。而金兀术让伪齐举全国之力伐宋,自己率金军主力伺机突破江汉襄阳防线席卷全国,与毛主席战略如出一辙,只不过兀术命不好碰上了岳飞,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没想到后来岳飞却因此招来杀身之祸。

同样是从华中调兵增援江淮战场,为什么宋高宗没有像蒋介石那样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全靠了岳飞,他走一步停一下的策略,让拥有铁浮图、拐子马的金国王牌军—兀术重装骑兵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兀术想以江淮伪齐军为诱饵引诱岳家军奔赴江淮,然后他一举突破襄阳防线席卷全中国的战略图谋自然也就宣告破产了


再看第二条罪状:谋反

这个不值一驳,纯粹是编造的。在韩世忠质问时,秦桧说:“岳飞给张宪写信,虽然没有证据,但这件事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能叫天下人心服!”

很多人都很疑惑:岳飞蒙冤,为什么岳家军都见死不救?要知道,岳飞以是“谋反”的罪名被处死的,谁敢去救?你带兵去救,这不恰恰坐实了“谋反”罪名成立吗?牛皋就说了句“岳枢密冤枉”,就被秦桧、张俊毒死了,血淋淋的事实摆在面前,谁敢去救?在古代,谋反是要诛灭九族的,人人得以诛之,谁有那么大胆子?

岳飞以“谋反”罪名被杀,恰恰证明了秦桧的阴险歹毒,他给岳家军挖了一个坑:如果岳家军有人不服敢带兵来救岳飞,那秦桧就拿到了岳飞谋反的证据:看看,我没冤枉你吧,你的手下都带兵打过来了,现在我可以发动全国合力消灭岳家军,因为谋反者人人得而诛之!如果岳家军不上套没人带兵来救岳飞,秦桧就会说:我说你谋反,你手下竟然没人反对,这说明大家都认为你是谋反者,现在杀你还需要什么证据吗?早都没这个必要了!



能忍即智


岳飞的直接死因应该是他提出的口号:"直捣黄龙,迎还二帝"。


这个口号是很鼓舞士气,对将士和百姓很有号召力,也能凝聚军心和民心,所以他统帅的军队战斗力强,因为岳飞不仅是喊,也是这样做的!

这口号对平明百姓是无错,对民族也没错,但"迎还二帝"对赵构来说就是大错特错了,严重威胁到赵构的执政地位。过去为了皇权可以子殺父,兄弟都相残的,岳飞迎回二帝还有他赵构什么事了,所以只好冒天下之大不讳,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除去了!

而为什么清朝专家要把


岳飞的罪名定性为必须有呢?

岳飞是抗金民族英雄,清朝是后金人建立的政权,大金是大清皇室的祖先,在清朝皇室眼里岳飞是乱臣贼子,不把岳飞抹黑,宣臭,汉人若以岳飞为榜样,都起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清也就不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