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原民师(代课教师)一考定转正,看似公平却是另一种不公平?

掌中九江生活


哪有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正的政策?又何来“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一考定转正”之说?哪来“另一种不公平”?

做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不就是想实现身份的转化,进入编制,有点高收入。殊不知有过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经历的人都知道,要实现“民转公”、“代转公”,国家是有严格的政策界限的,况且这个“政策界限”至今还没有放开,也就是他们没有转正的机会。


这里所说的“政策界线”就是国家教育部只承认1984年12月31日以前任教的是计划内民办教师。而原民办教师恰恰是这个界定年限外的,即计划外民办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会为这些民办教师转正?原民办教师只是现在对他们的另一种称呼,其实是同一个群体。


至于代课教师,那是这些民办教师清退后,也许也有“县聘”的,不管怎么说是违背了国办发【1997】32号“关住再招收代课教师的口子”的文件精神,也违背了国家清退民办教师的初衷。代课教师怎么能转正?

既然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都没有转正的政策和机会,“有人”“看似公平却是另一种公平”的言语是无稽之谈,是缺乏真实性的。


为生活而提神


小编的观点我是赞同的。作为教育行业单以一次笔试成绩就判定这个教师合格以否,是大错特错的。

企业丶机关等单位或其他原因要减员,又碍于情面,以一次笔试形式,可以理解。但教育行业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呢?考试也可以分为正常考试和不正常考试。正常考试包括出卷者丶组织者丶监考者都没有偏离常规考试的范围,否则就不正常了。举个例子吧,如广东98年民师转公师这场考试。这次考试是阅卷涂卡的形式(以往是阅题答卷,)方法的改变对组织者来说是一次考验,但有的地方的组织者根本无动于衷,还是依旧。再说这次考试出现几个不能允许的问题:一试卷的序号与卡片的序号不一致;二组织者没有充分做工作;三监考员误导(强调答完试卷再涂卡)一一这是笔者所在地的情况,不是整个省都一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监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怎样涂姓名讲清楚,笔试者有少部分没有带铅笔丶橡皮筋的,当时的考场比集圩还集圩。混水摸鱼的大有人在,这样考出来的成绩能是自己的真正水平吗?

再退一万步来说笔试水平不能取代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艺术,优质的教师能把一个班级一半以上的学生送入重点中学或者清华北大,但假如组织他们考笔试,我敢断言这些教师不是最尖的。

所以笔试成绩的好坏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用笔试成绩一棍打死这些民师是非常残忍的,而且又是违法的!


叶春生354


其实不管是民师一考定转正还是现在的学生高考,都是沿袭了中国1300多年来的科举制度精髓——一考定终生!考试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现有的国情包括原民师转正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起到简单易操作还能兼顾公平的作用。

但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民师转正这一特殊群体的选拔,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另一种不公平!

1、国家当时民师转正政策是考试与考核相结合,但部分地方在执行时却走了极端!

而在当时国家在制定民办教师转正政策时,提出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较为科学的,是符合当时的民办教师实际情况的。

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却走向了极端,过于偏重文化考试。于是在转正过程中,文化考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政治思想和业务考核则无足轻重。

当然,工作上大多数民办教师上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大多数民办教师的政治和思想考核分数没有多少差距,再加之这些考核是有“弹性”的,拉不开档次,真正“硬性’’的,还是考试。所以说,还是文化考试在转正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第一位的。

从这个角度看,部分地方政府将考试作为民办教师转正的主要手段也就能理解了。

2、考试只是考察知识水平,但考试好不能说明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考教师资格证都要笔试、面试。面试中都有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等三个环节。

那为什么要面试?无非是避免单纯笔试的高分低能现象,考试满分结果试讲半天憋不出一句话,那还怎么当老师?!

教师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是有很大的联系,但它们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考试分数只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但不能说明其教学水平、更不能衡量其工作能力。转正既要看民办教师的知识水平,也要看他的教学水平、工作能力,更要看其工作表现、工作成绩和贡献。

3、以考试为转正的依据,让部分民师一门心思就只顾考试,而忽视孩子的教学。

在这里举个真实的例子吧:

小编某同学B的哥哥比其大8岁,还记得在B一起上小学的时候,B同学哥哥上初一。每天B回来就是做作业,但哥哥却每天几乎是天天玩,尤其是没看

到过写语文作业。

后来B的哥哥告诉我们:他的老师自己也在忙着考试去了,上课就让大家在教师里自习!老师在讲台看书,有不懂的可以去问。更重要的是,老师说考不过就要被辞退!

然后,B的哥哥初二没上完就辍学去福建做裁缝去了!

其实,B的哥哥老师当时就是在中学教学的一民师!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民师为了转正,不顾学生教学拼命学习又是能够理解的。

因为对于部分民师来说,转正才是当前第一要务!因为相对于学生的前途来说,自己的前途在哪里都不曾知晓。考试竞争如此之激烈,现实如此之残酷,不拼命复习,能行吗?理解理解吧,先转正,再安心努力工作!

这些为了改变个人命运而努力备考,只搞个人复习,置学生而不顾,置教学质量而不顾,其实已经偏离了为人师表的应有道义。这些能在转正考试中以绝对优势被择“优"录取,往往被视为民办教师中的‘优秀’、‘骨干’部分。

而其他在民转公考试因为一门心思教学而忽视自身备考的却因为考试不过关而最终被辞退。若干年后,通过考试转正的跃入龙门,退休后享受机关事业单位的待遇。那些兢兢业业教学的民事们只得被辞退或是依旧站在那三尺讲台呕心沥血,拿着比民转公成功的人少一半还多的工资!

当然,不排除部分民师确实是知识水平不够,即便一门心思复习考试也不一定能过的!

这里我还想说一点,这里只是说明客观事实,不喜勿喷!


eyeballNs


这都十几年前的事儿了吧。民师不是普通的代课老师,他们有十几年二十几年以上教龄。当时有好几条杠杠,符合一条就转正,考试只是其中一条标准。结果本乡镇百分之九十九民师都转正了,只有那么一两个例外的,但也受到政府妥贴安置。

二十年前教辅材料少,老师们白天在蜡纸上刻字晚上油印,滚子一轱辘印一张,每回都沾一手油墨。试卷都是针对某一考点某一题型,对于学生知识巩固很有效的。老师正常上班再加披星戴月早晚办公,在校时间甚至达十一小时以上,工资待遇一直比肩建筑工地小工。日子过得疲累不堪且捉襟见肘,有时工资拖欠三四个月才发,家庭条件不好的老师无米下锅不得不借债度日。

在乡下,民师们曾在教育领城占大半壁江山,殚精竭虑的付出随着国家富强而得到了回报:转正,工资上调,这实在是他们应得的。

九几年有统计说教师平均寿命57岁,远低于国民平均数。这意味着什么呢


新浪没有心


85年以前的所有民办教师通过一次考试全都成为合格(也称在编)民办教师,然后就有了转公办的资格,至2000年全都转成了公办教师。而85年以后的民办教师一直到|999年被强行辞退也未允许参加考试转公办!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并恢复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政策,为什么不执行?


学棋928


民师转正机会大概有三次,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三考,三考都没过的才被辞退。


陈林145171562


还给了一次考试的机会,我是黄冈麻城的,代了十年课,没给一次转正考试的机会,那就更冤了!


养鸡老头9043220532


考一次对学生影响,年年考,年年的学生受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