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书法时,执笔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书写水准吗?

书法影响力


练习书法,执笔方式的不同并不一定会影响书写的水准,但是直接影响到书写的风格。

对于一个书法高手来说,无论他怎样去执笔,对于他的书写水平都没有影响。有可能的只是对于他的书写风格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我们知道苏东坡的执笔和我们现在标准的执笔有很大的不同,他是怎么执笔的呢?


我们现在人执笔是用的“五指执笔法”,而苏东坡用的却是“三指执笔法”,也叫“单勾法”,就是只用中指勾住毛笔,和我们现在执钢笔的姿势差不多。整个毛笔都是倾斜的,他这种执笔写出来的字也可以很好,但是风格上会有一点的变化。


我们看苏东坡的书法,整体会向右倾斜,而且笔画的右边会比较肥,左边光滑,右边粗糙,这是由于他毛笔比较斜造成的,稍微有一点侧锋,但这些并不影响他的书法的高度,还形成了他书法的特色。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要学习“五指指笔法”,这个是我们现在总结出来的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执笔方法。




不二斋


执笔方式对书写影响很大,如果执笔方法不对会对书写造成巨大影响,我们的思想是一体的,头脑~身法~手臂~执笔~笔纸墨~笔法~结构章法~眼,这个回馈反射的体系是不可分割的。

下面说说执笔和笔法有哪些关系:

首先是笔法是什么:最重要的即是“藏头”也叫中锋。沿着这个路线我们往下推,如何才能写出中正的笔画?答,笔正。那么如何笔正呢?曰执笔!那么写小字和写大字一样么?答曰笔手的挥舞直径即字径,字径越大越要挥舞得来,笔越要拿的高。


下面分享下古人具体的指法,腕法,执笔法方法:

(一)指法,即手指的动作

卫夫人云:真书去笔头一寸二分,(或作二寸一分。)行草去笔头二寸一分。(或作三寸二分。)

拨镫法,李后主得之陆希声。希声所传于光者止五字,后主更益二字,曰导送,谓之七字诀。

趯。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趯,乌叶反。)压。捺食指著中节旁。此上二指主力。(捺手按。)

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

抵。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中指钩笔,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运转。

导。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小指送名指过左。(此上一指主来往。)

右名拨镫法。拨者,笔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即易拨动也。

(二)手腕法

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而书之。

提腕。肘著案而虚提手腕而书之。(钝吟云:此法好。)

悬腕。悬著空中而书之,最有力。

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行草即须悬腕,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问之,辄瞑目伸臂曰:胆胆胆!

唐太宗曰: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又曰: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筋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简缘云:管直则心圆。

(三)执笔法

撮管。以拨镫指法撮管头,大字草书宜用,书壁尤宜。

扌族管。以大指小指倒垂执管,扌族三指攒之,就地书大幅屏障。

捻管。以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捻,乃叶反。)

握管。四指中指节握管,沉著有力,书诰敕榜疏。



(四)臂法身法

一,若字三寸至于五寸(约十厘米到十六厘米),可以端坐而书,亦必运肩及肘之力,使手离纸足许,所谓上腕也。伯高得法于贺季真,其笔如空中抛弹,壮伟奇怪,高视千古。正以能运上腕全力在笔,笔与神会,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二,其径寸以内(三厘米以内),如《兰亭》、《乞假》、《金丹》,小而《姚恭公》、《化度寺》、《宣示》、《力命》、《忧虞》、《乐毅》、《方朔》、《黄庭》、《曹娥》,细而河南《阴符》、法晖《塔经》,则运自肘至掌之力,亦必手离纸三二分,所谓下腕也。




含章子


毛笔的执笔方法,历朝都有人总结发展,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书写环境、条件的变化使然,比如席地而坐时的书写,座椅出现后的书写等,都需要相适应的执笔方法。

目前大家比较认可和通行使用的,是五指执笔法。

这种执笔法得沈尹默先生的重视并推广。因为沈先生本身的字就写得极好,其解释又清晰明白,故而成为执笔法的主流,为大众所接受。

五指执笔法,以“擫、押、钩、格”为五诀。

①擫:专讲拇指的作用,即指按之意。以拇指骨上节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

②押:指食指的作用。用食指第一指节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大指内外相对,和大指隔着笔管捏一起,控制住笔管。

③钩:指中指的作用。在大指和食指将笔管控制住的情况下,同时以中指的第一、第二两个指节中间的部位弯曲,钩住笔管的外侧。

④格:无名指的作用。格有挡住的意思。无名指用指甲的位置顶住笔管,和中指钩向内的笔管,使两股力在行笔过程中形成内外、上下的着力方向。

⑤抵:指小指的作用。有顶住或托着的意思,托住无名指,与之共同发力。

五指执笔法使各手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共同控制,完成书写时的各种动作。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虚而宽”正是“指实掌虚”,即五指用实,掌中空,形成拱形的、撑起的手型,便于形成稳定的蓄力空间和释放力量的源泉。

口决是这样的:

大指食指对着捏,

中指向里顶勾天,

无名指头向外顶,

小指帮忙不要歇。

指虚掌实虎口开,

腕平掌竖笔直立。

具体点讲,五指执笔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

1、指实

就是手指执笔要有力量,外侧四指相互靠拢,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内侧拇指中部骨节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圆如马镫形(拨镫法由此而来),这样五指一齐用力,执笔既坚实有力,又有助于运笔。使之松紧适度。太紧,运转不灵;太松,使不上劲。指实,才能做到“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力聚管心,执笔稳定。”

2、掌虚

就是执笔时掌心要虚空,不能曲指塞掌,无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贴到掌心,好像手心里拿着了鸡蛋。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要张开大些。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容易把字写得健美。

3、掌竖

就是执笔时手掌要竖起来。掌竖才能笔直,笔直才能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

4、腕平

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管直则锋正,这与运腕、掌竖有密切关系,掌竖、腕平、管直锋正,加之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

5、管直

执笔写字时要尽量保持笔管纸面垂直,使笔画容易保持中锋。但在具体的运笔过程中,笔管有时要有俯仰倾斜的情况,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这类内容,网上有更加详细的解释。我想阐述的,是自己的一些理解。

五指执笔法,适用于现在的桌、椅条件下的书写场景。五指的位置及用力规则确定之后,我来说明一下发力的问题。

我们使用的桌椅,是按照通常人的身高确定高度和宽容度的。

坐下之后,身体放松,办法如同练武: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就是要见不放松,肘坠下来放平。腰是直的,胸部含住,背拔起来,稍前倾。这样的姿势有利于腰部发力。

右手执笔书写时,悬腕时,以前臂和桌面相接的地方为支点,左右前后移动;悬肘的时候,以肩部运动,带动前臂,腰部为中枢,左右前后运动,力量来自腰部,前后臂之间保持相应的的夹角,基本来说,笔尖和纸面处于相对平行的轨迹,提按之类的动作,腕部微调即可完成。

站立书写时,类似于太极古武的站桩,小字手臂的力量就够了,大字力量发源于腰腿,要全身力到。

虽说执笔无定法,但是,合理的执笔方法,能够适应各种特点的笔法行笔特征;不合理的执笔方法,无法完成一些特殊的行笔,甚至影响到身体,产生变形,比如两肩不同高,佝偻腰、眼睛出毛病、脖子扭曲等。不合理的姿势还会影响到眼睛对整幅作品的全局把控,不利章法的整体性。

尤其是,不合理的执笔会影响到发力,使单子乃至整篇力弱、虚浮。这也是运笔如椽、举重若轻的道理。过去的秀才往往“手无缚鸡之力”,但是写出来的字力量感十足,也是因为发力掌握的好,能够“入木三分”。

吴昌硕先生的石鼓文,王遽常先生的章草,无论大字小字,都给人极强的力量感。那一定是发力到位。

沈尹默先生的执笔法,也是非常好的书法作品,

大家可以汲取双重营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昭明书馆


谢谢激情。会的!执笔方式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一般,良好,优秀。


执笔写字,手指、手腕儿、手臂,各骨关节之间、就像一个智能的机械臂,在协调运动。而手指的用力点会决定它在运动中的准确性,灵活性,这是物理性定义。怎么执笔都能写字,恰恰掩盖了,让人们忽略了,优劣的选择。

执笔有定论是历史以来书法界的主流观点,王義之的老师卫夫人所著的《笔阵图》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颜真卿向张旭求真草之法时,张旭说“妙在执笔”。

唐代有了《五字执笔法》被后来的好多书法家接受和应用。这种方法好在:笔在五指之间,直立夹在两个受力点之中,指腕协调运动,根据笔的需求,指可带碗,腕可带指,运动自如。

总之,练书法时,选择执笔方式很重要,以后再改很难,练成以后不改,或许你只能在一般和良好之间游荡,一点之差,影响多年。


方风子19091072


一、以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看,执笔方法不对的话,对书写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对硬笔书写影响颇大。执笔方法不对直接影响你的书写,而且习惯养成难以改正。过死的执笔方法,将会让你写久了手会酸、非常累。

三、对毛笔书写的影响,分两种:

对悬肘书写没影响,对枕肘悬腕书写影响不大,因为悬肘、悬腕时,手臂活动空间很大,足够游刃有余。

对坐着枕腕书写影响很大,如果执笔过死,手不灵活的话,写字易累,写的字也易僵硬。

四、古人云:执笔无定法。是指执笔有很多方法,不只一种。通常我们用的普遍是五指执笔法。但你写榜书时你就不能用五指执笔法,你得用抓笔法,用五指来抓斗笔书写。还有其他的方法,只要不影响手臂手腕灵活使转就行。行书特别是草书有很多圆转的动作,如果你执笔过死的话,你就没办法使转,用笔会很不顺,书写就会写不流畅,从而写不好。

五、下图为常用的毛笔执笔方法:


墨海轩书法


现如今常用的执笔姿势是五指执笔法,现在的书写环境是高桌、高凳,以坐姿书写为主。要求指实、掌虚,腕竖、身正、足安、含胸、拔背,左手置于桌面,胸前距桌面一拳距离,眼睛与书写纸面有一尺距离。

随着写字的不同大小,手腕距离纸面距离可以越来越大,有枕腕、悬腕、悬肘、悬臂之说。

根据书写书体的不同,根据书写字的大小,手指握笔管中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写楷书一般手指距离笔尖较近,字越小越近,比如写蝇头小楷。写行书、草书,臂法往往比较灵活,运笔幅度比较大,在握笔指法不变的时候,握笔高度略高。

如果是写大字,无论什么书体,握笔的指法变成抓握,也就是五指齐力,加上肘和肩的力量,甚至是全身的力量,进行书写了。

在宋朝以前,人们不是高桌、高凳 ,而是坐(跪姿)着进行书写,一般是左手拿着载体,右手悬空而书,或者是放在小矮几上书写,一般尺幅较小。执笔的方法一般是三指执笔,据古代壁画中可知,王羲之很可能就是这种执笔方法。

从这一点说执笔无定法,它是为书写效果服务的,只要有利于书写,方法可以灵活多变,前提是必须符合手臂和手指的运动规律,同时结合自己的特殊生理习惯。

不过我们这些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当然有助于我们书写效果的全面提升。











文山书画院


执笔的方式会不会对书法水平造成影响?

可以肯定的说:会。古人说:“执笔无定法”。无定法不是不要法。而是根据不同习惯和书体而决定使用那种方法。

执笔无定法,指的是指笔的方法有多种,拨镫法、双钩法、单钩法、捻管法、镊管法、握管法等。又有枕腕、悬肘、悬臂诸法。因书写的字体不同和个人的习惯,采用不同的执笔法。以枕腕法去写草书或大字,肯定不如悬臂书写好。以悬臂法去写蝇头小楷,同样也不能为佳。



血脉贯通的草书,手部如果接触在纸面,势必影响到毛笔的运行。在多字相接的时候,由于接触点是支撑手的着力点,就成为了运行障碍。草书是不是一定要连贯在一起?不一定。但流畅的草书要比独立的草书生动,也更富于自然妙趣。在写一尺大的大字时,枕腕的运笔距离是无法达到的。别说写好,而是无法完成。


蝇头小楷,由于其精细的笔画,需要有稳定的执笔才能做到精细。它的运笔距离只有几毫米,枕腕于桌面也不会有影响。若是悬空书写,在稳定性上就要大打折扣,无法精准的书写。

所以说执笔无定法,要根据不同的书体灵活运用。不可一概而论。


子衿书法


苏轼《论书》中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固定的方法,但要满足两个条件:1.手指要虚,不能把笔捏死了。2.掌心要宽,这样才能灵活自如。只要做到这两点,且感觉顺手,写出来的字都不会受执笔方法的影响。现在一般都推荐“五指执笔法”,但坐姿和站姿对五指执笔法的使用又有所不同,要顺应人体生理机能作出相应的执笔角度调整,以舒适、灵活为准则。

董其昌《岳阳楼记》








岭联书斋谭锡安


执笔无定式,用笔有要求。五代名画家荆洁在他的《笔法记》里说:“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



中国历史解密


执笔姿势不同当然会对书风产生影响,而且是肯定的。

至于为何敢这么肯定,绝不是因为我太自信,而是因为古人早已实践过。

执笔姿势与书法风格的关系

1,关于晋唐执笔法

我们常谈“古法”,何为“古法”呢?就是以晋唐执笔书写姿势为基础的“书写方法”。

古人写字,悬肘悬腕,则笔正锋圆。或一手执卷,一手书写。或跪坐案前,悬肘而书。(古人的案都非常低,参照现在日韩的传统,都是中国古代流传过去的)

这类字,清秀流转,用笔提按得当,因为执笔高,所以开阖大,字形的左右,上下就拉的开。

即使到颜真卿《祭侄稿》,也是用此种方法书写。

即使现在,去临古人作品,尤其是魏晋行草书,如不悬肘,是不会得使转之妙的,善写草书之人,一定懂悬腕悬肘,而且一定善用“三指”。

当然用几指,都是可以的,三指灵活,五指力强,四指取中,单看执笔的手指,当代书法家每个人都有些差异,这个是根据习惯而来,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但是悬腕还是枕腕,这在笔的灵活程度上,就已经有了限制。比如枕腕,手腕上下的灵活度就不够,即使书虚贴纸面,也会稍显局促,当然不影响书法水平,但是对于部分书风,是难以把控的。比如线条变化幅度大的风格,就不好学,变化幅度小的就好学。

2,关于宋代笔法

苏轼“枕腕卧笔”,所写写出的字“左秀右苦”,写出的“戈”钩相对前人来说比较肥短。

比如黄庭坚草书,宋朝善草书尤其是大草者,唯黄庭坚和宋徽宗。

究其根本,就是执笔原因的不同,都是悬腕悬肘,尤其宋徽宗写字,瘦金书也都是悬腕悬肘完成,所以笔锋挺拔清秀,不拖沓。现在很多临瘦金体,都是枕腕临,为了形似,但是抛弃了笔法。

宋朝有了桌子椅子,所以很多人写字也都用枕腕,但是当时也出现了一个声音,“唐中以后,书道下衰”。

这是欧阳修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说唐以后,善书者只有三四人而已。

根本原因就是工具的改变,书写方式的改变。

悬腕变成了枕腕,至于用几根手指,从以前的“单苞双苞”(两根三根),到宋朝的“三到五根”不等。

黄庭坚则开始提倡古法,从执笔姿势改进“高执笔,令腕随己左右”。黄庭坚的改进策略,也只是个人感悟,是一种尝试,并非一种对症下药的办法。但是这种尝试得到了米芾的推崇,后来慢慢推广,确实有效,所以后人对执笔才开始重视。

写字,尤其写草书,是写的局促,还是开阖变化丰富,全取决的执笔。笔的活动空间不大,字自然变化空间就不大,这是工具的实用问题。包括何绍基用的“内掖”执笔法,对篆籀的表现力以及偏圆的字形,都有关系。

我们在看看林散之写字,悬肘悬腕,但是没高执笔。

所以草书的字形变化,章法变化上,就比古人少。

这就是风格问题。

执笔对于水平是没影响的,但是对风格,还是有决定性的影响的。

想写出跌宕起伏的的作品,章法左右穿插变化丰富的作品,执笔也要高一些。

悬肘对笔的影响是手腕的活动范围大,相对来说笔的活动范围就大。执笔好一点,实在手腕活动范围直下,半径加长了,所以也就活动范围更大。

笔的活动范围,直接影响书风。

是流丽还是跌宕,全在执笔,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对风格的把控。

执笔决定风格,但是风格是人所控制的,所以用何种方式执笔,要什么样的风格,全在个人追求,与水平无关。

请点一下关注谢谢,好几千字,写出来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