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修行人不得不知




很多人对道教的启蒙是从著名大作《封神演义》开始。众所周知,三宵娘娘为赵公明报仇摆下了九曲黄河阵,并且把阐教十二金仙一个个都拿进阵内,以混元金斗削去了他们顶上三花。


有诗为证:

阵排天地,势摆黄河。阴风飒飒气侵人,黑雾弥漫迷日月。悠悠荡荡,杳杳冥冥。惨气冲霄,阴霾彻地。消魂灭魄,任你千载修持成画饼;损神丧气,虽逃万劫艰辛俱失脚。正所谓:神仙难到,尽削去顶上三花;那怕你佛祖厄来,也消了胸中五气。逢此阵劫数难逃;遇他时真人怎躲?

等这十二金仙一一被擒之后,终极boss元始天尊出场,元始天尊叹曰:三花削去,闭了天门,已是俗体,即是凡夫....

一记混元金斗,把十二个金仙打成了凡夫俗子,可见三宵之法力高深。今天不讲混元金斗的祭炼问题,专讲何为顶上三花?为何金仙个个顶上有三花、胸中有五气;为何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神仙必备?

其实“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在道教的正史料中,有详细的记载,可谓道教高深莫测的修炼大成之法。

看过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小说及拍摄的电视剧的人们,想必对其中的关于道家武功的情节还应该有印象。在小说或者电视片中也体现了“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其一:

这一来,梅超风却也不敢再与假冒孙不二的韩小莹较艺,忽地心念一动,朗声道:“马道长,‘铅汞谨收藏’,请问何解?”马钰顺口答道:“铅体沉坠,以比肾水;汞性流动,而拟心火。‘铅汞谨收藏’就是说当固肾水,息心火,修息静功方得有成。”梅超风又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呢?我桃花岛师门颇有妙解,请问全真教又是如何说法。”马钰猛地省悟她是在求教内功秘诀,大声喝道:“你去问自己师父吧。快走,快走!”梅超风哈哈一笑,说道:“多谢道长指点。”

其二:

梅超风喜道:“原来如此。那什么叫五气朝元?”郭靖道:“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吟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是为五气朝元。”【他说的是马钰所教练内功之法】,梅超风苦思十余年而不解的秘奥,一旦得郭靖指点而恍然大悟,叫她如何不喜?当下又问:

何为三花聚顶?”【她练功走火,关键正在此处】,是以问了这句话后,凝神倾听。郭靖道:“精化为气、气化为神……”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其实这是道家一直流传的两句术语。道教以修至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为最高境界,通过修炼可以达到大罗金仙(一说天仙)的境界,那么什么是金仙呢?“金仙”为仙道极品,即是无极金仙,他不生不灭、永不轮回,享无极大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为道家上乘工夫,未能修至如此,则无法进入金仙境界无极圈内。

所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三花”与“五气”,都是比喻的代名词。三花即是“精”“气”“神”。“五气”,便是心、肝、脾、肺、肾或另用五行的代号,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聚顶的顶,当然是指头顶的“宫会穴”,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泥洹宫”,密宗所谓的“顶轮”和“梵穴轮”的连带关系。

不过朝元的“元”,却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根据医学经脉穴道的观念,便说这个“元”是指“关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下丹田”,有些人却认为这个“元”是指“会阴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术所谓的“海底”。谁是谁非,从来就无确证,除非真是修炼到家的神仙肯出来当场指证,或许可息此一争端。不过,从学理和中国文字学的诠解,以及经验的求证。

我们认为这个“元”字与本源的源字通用。换言之,所谓“元”,便是指原来的本位现象而已,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腑脏之气,各归原来的本位,充满、和谐、均衡而没有窒塞。我们简略地从学理上解释过这两句话的意义以后,再从实证的现象来作说明。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修行人不得不知

三花聚顶





在古代“花”与“华”通,“华”乃是“花”的本字,故而“三花”就是“三华”,表示人体精气神之荣华。所谓“聚顶”就是精气神混一而聚于玄关一窍。

精为玉花,气为金花,神为九花。

人花—— 炼精化气,人本由精化而生,故精为轮回种子,修道者心必空於下焦,戒去 淫欲,精不妄泻,则精满不思淫,铅花生矣;

地花—— 炼气化神,人之生存赖以气,心必空於下焦,无惊无恐,无忿无怨,则气 平顺,道畅通,中气足而不思食,银花生矣;

天花——炼神还虚,精气虽足,无神者,则其体无光,其人无命,故神为主宰,今心空其上焦,不执不着,神满不思眠,常清常醒,则脱壳还虚,归入虚空境界,则金花生矣。

道家重修炼,以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聚之于顶,可以万劫不侵。明·张鼎思 《琅邪代醉编》卷三十“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道家修养之法也。三花落则死矣。三花未落,乘兴来过,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犹有再会之期也。《西游记》第十九回:“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萧廷芝《金丹大成集》说:“问三花聚顶。答曰:神气精混而为一也。玄关一窍,乃神气精之穴也。”这里的“顶”有特指意义,它表示“天宫内院”。所谓“天宫”指脑部,“内院”就是以印堂穴与百会穴垂直线为中心点的脑部内空间。“三花聚顶”是一种内丹功的上乘状态,这种状态的出现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炼养过程。

古代道教内丹家由于害怕泄漏天机,又担心大道失传,便以含蓄的符号象徵方式来表达。于是,有关“三花”的名称便有许多转换的形式。从本质上看,“三花”的内在意义乃是“三阳”。所谓“三阳”也就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

“三花聚顶”的景象: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

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修行人不得不知

五气朝元





道教修炼之法。谓炼内丹者不视、不听、不言、不闻、不动,而五脏之精气生尅制化,朝归于黄庭(脐内空处),叫五气朝元。内丹学术语。“五气”指的是心、肝、肾、肺、脾这五脏之气。凡俗之人,五脏之气散居五行所属之位,未能形成统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内丹家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炼气法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体验,内丹家提出了“五气朝元”说。早在汉代的《 周易参同契》已经有关于“五气”的朦胧意识,该书言“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

这虽然没有出现“五气”的概念,但却以五种颜色作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关系。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脏的符号象徵。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易参同契》包含着五脏之气的认识,这是可以得到证实的。关于“五气朝元”的问题,唐末五代以来,道门内丹家作了许多解释,从宋代的张伯端,到金元时期的 邱处机、萧廷芝等都有论述,《性命圭旨》总结了前人的诸多论述,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五气朝元”的理论,该书还绘制了“五气朝元图”,便于人们明了其要领。

该书从生命发源的问题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异地而五方异气的情形,进而说明了修行之人合炼五气使之朝元的可能与方法门径。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来,人的五脏本来有青、赤、黄、白、黑 五帝镇守,五帝则以天干、五行、数字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气,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气,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气,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气, 黄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气。

修炼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气气汇通聚合,所谓“攒五簇四会三合二而归一”就是通过会聚而使朝元的过程。金德之四气与水德之一气汇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气与火德之二气汇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气,“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气则朝元而聚于顶,体现了内丹修炼的一种高级境界。

心藏神,后天为识神,先天为礼,空於哀,则神定,南方赤帝之火气朝元。

肝藏魂,后天为游魂,先天为仁,空於喜,则魂定,东方青木之木气朝元。

脾藏意,后天为妄意,先天为信,空於欲,则意定,中央 黄帝之土气朝元。

肺藏魄,后天为鬼魄,先天为义,空於怒,则魄定,西方白帝之金气朝元。

肾藏精,后天为浊精,先天为智,空於乐,则精定,北方墨帝之水气朝元。

以上为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理。人之修道,必由五行归五老,三花而化 三清,始能归原无极本体,而达圆通究竟。

“五气朝元”的景象:由于以上所讲“三花聚顶”景象的呈现,或者在同一时间,或在稍息之后,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绵软,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平时所谓的内呼吸(丹田的呼吸这时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

此时有如在风和日丽的景象中,微风不动,水波不兴,身心内外,天地人物,无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

静坐或修道的实际工夫,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讲“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情况。那么炼精化气的基础工作,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不过,这种基础,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须要“持盈保泰”。要进到“炼气化神”的境界,更要和“道”的观念结合,并非只属于静坐工夫的范畴了。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修行人不得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