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修行人不得不知




很多人對道教的啟蒙是從著名大作《封神演義》開始。眾所周知,三宵娘娘為趙公明報仇擺下了九曲黃河陣,並且把闡教十二金仙一個個都拿進陣內,以混元金斗削去了他們頂上三花。


有詩為證:

陣排天地,勢擺黃河。陰風颯颯氣侵人,黑霧瀰漫迷日月。悠悠盪盪,杳杳冥冥。慘氣沖霄,陰霾徹地。消魂滅魄,任你千載修持成畫餅;損神喪氣,雖逃萬劫艱辛俱失腳。正所謂:神仙難到,盡削去頂上三花;那怕你佛祖厄來,也消了胸中五氣。逢此陣劫數難逃;遇他時真人怎躲?

等這十二金仙一一被擒之後,終極boss元始天尊出場,元始天尊嘆曰:三花削去,閉了天門,已是俗體,即是凡夫....

一記混元金斗,把十二個金仙打成了凡夫俗子,可見三宵之法力高深。今天不講混元金斗的祭煉問題,專講何為頂上三花?為何金仙個個頂上有三花、胸中有五氣;為何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神仙必備?

其實“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在道教的正史料中,有詳細的記載,可謂道教高深莫測的修煉大成之法。

看過金庸先生《射鵰英雄傳》小說及拍攝的電視劇的人們,想必對其中的關於道家武功的情節還應該有印象。在小說或者電視片中也體現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其一:

這一來,梅超風卻也不敢再與假冒孫不二的韓小瑩較藝,忽地心念一動,朗聲道:“馬道長,‘鉛汞謹收藏’,請問何解?”馬鈺順口答道:“鉛體沉墜,以比腎水;汞性流動,而擬心火。‘鉛汞謹收藏’就是說當固腎水,息心火,修息靜功方得有成。”梅超風又道:“‘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呢?我桃花島師門頗有妙解,請問全真教又是如何說法。”馬鈺猛地省悟她是在求教內功秘訣,大聲喝道:“你去問自己師父吧。快走,快走!”梅超風哈哈一笑,說道:“多謝道長指點。”

其二:

梅超風喜道:“原來如此。那什麼叫五氣朝元?”郭靖道:“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吟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在脾,是為五氣朝元。”【他說的是馬鈺所教練內功之法】,梅超風苦思十餘年而不解的秘奧,一旦得郭靖指點而恍然大悟,叫她如何不喜?當下又問:

何為三花聚頂?”【她練功走火,關鍵正在此處】,是以問了這句話後,凝神傾聽。郭靖道:“精化為氣、氣化為神……”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其實這是道家一直流傳的兩句術語。道教以修至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為最高境界,通過修煉可以達到大羅金仙(一說天仙)的境界,那麼什麼是金仙呢?“金仙”為仙道極品,即是無極金仙,他不生不滅、永不輪迴,享無極大道。“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為道家上乘工夫,未能修至如此,則無法進入金仙境界無極圈內。

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三花”與“五氣”,都是比喻的代名詞。三花即是“精”“氣”“神”。“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宮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係。

不過朝元的“元”,卻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根據醫學經脈穴道的觀念,便說這個“元”是指“關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下丹田”,有些人卻認為這個“元”是指“會陰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術所謂的“海底”。誰是誰非,從來就無確證,除非真是修煉到家的神仙肯出來當場指證,或許可息此一爭端。不過,從學理和中國文字學的詮解,以及經驗的求證。

我們認為這個“元”字與本源的源字通用。換言之,所謂“元”,便是指原來的本位現象而已,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臟之氣,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我們簡略地從學理上解釋過這兩句話的意義以後,再從實證的現象來作說明。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修行人不得不知

三花聚頂





在古代“花”與“華”通,“華”乃是“花”的本字,故而“三花”就是“三華”,表示人體精氣神之榮華。所謂“聚頂”就是精氣神混一而聚於玄關一竅。

精為玉花,氣為金花,神為九花。

人花—— 煉精化氣,人本由精化而生,故精為輪迴種子,修道者心必空於下焦,戒去 淫慾,精不妄瀉,則精滿不思淫,鉛花生矣;

地花—— 煉氣化神,人之生存賴以氣,心必空於下焦,無驚無恐,無忿無怨,則氣 平順,道暢通,中氣足而不思食,銀花生矣;

天花——煉神還虛,精氣雖足,無神者,則其體無光,其人無命,故神為主宰,今心空其上焦,不執不著,神滿不思眠,常清常醒,則脫殼還虛,歸入虛空境界,則金花生矣。

道家重修煉,以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聚之於頂,可以萬劫不侵。明·張鼎思 《琅邪代醉編》卷三十“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家修養之法也。三花落則死矣。三花未落,乘興來過,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猶有再會之期也。《西遊記》第十九回:“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

蕭廷芝《金丹大成集》說:“問三花聚頂。答曰:神氣精混而為一也。玄關一竅,乃神氣精之穴也。”這裡的“頂”有特指意義,它表示“天宮內院”。所謂“天宮”指腦部,“內院”就是以印堂穴與百會穴垂直線為中心點的腦部內空間。“三花聚頂”是一種內丹功的上乘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必須經過循序漸進的煉養過程。

古代道教內丹家由於害怕洩漏天機,又擔心大道失傳,便以含蓄的符號象徵方式來表達。於是,有關“三花”的名稱便有許多轉換的形式。從本質上看,“三花”的內在意義乃是“三陽”。所謂“三陽”也就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

“三花聚頂”的景象: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

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修行人不得不知

五氣朝元





道教修煉之法。謂煉內丹者不視、不聽、不言、不聞、不動,而五臟之精氣生尅制化,朝歸於黃庭(臍內空處),叫五氣朝元。內丹學術語。“五氣”指的是心、肝、腎、肺、脾這五臟之氣。凡俗之人,五臟之氣散居五行所屬之位,未能形成統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內丹家為了超越此等侷限,遂探索煉氣法門,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體驗,內丹家提出了“五氣朝元”說。早在漢代的《 周易參同契》已經有關於“五氣”的朦朧意識,該書言“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

這雖然沒有出現“五氣”的概念,但卻以五種顏色作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關係。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臟的符號象徵。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易參同契》包含著五臟之氣的認識,這是可以得到證實的。關於“五氣朝元”的問題,唐末五代以來,道門內丹家作了許多解釋,從宋代的張伯端,到金元時期的 邱處機、蕭廷芝等都有論述,《性命圭旨》總結了前人的諸多論述,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五氣朝元”的理論,該書還繪製了“五氣朝元圖”,便於人們明瞭其要領。

該書從生命發源的問題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異地而五方異氣的情形,進而說明了修行之人合煉五氣使之朝元的可能與方法門徑。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來,人的五臟本來有青、赤、黃、白、黑 五帝鎮守,五帝則以天干、五行、數字及其相互關係來表現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氣,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氣,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氣,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氣, 黃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氣。

修煉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氣氣匯通聚合,所謂“攢五簇四會三合二而歸一”就是通過會聚而使朝元的過程。金德之四氣與水德之一氣匯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氣與火德之二氣匯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氣,“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氣則朝元而聚於頂,體現了內丹修煉的一種高級境界。

心藏神,後天為識神,先天為禮,空於哀,則神定,南方赤帝之火氣朝元。

肝藏魂,後天為遊魂,先天為仁,空於喜,則魂定,東方青木之木氣朝元。

脾藏意,後天為妄意,先天為信,空於欲,則意定,中央 黃帝之土氣朝元。

肺藏魄,後天為鬼魄,先天為義,空於怒,則魄定,西方白帝之金氣朝元。

腎藏精,後天為濁精,先天為智,空於樂,則精定,北方墨帝之水氣朝元。

以上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之理。人之修道,必由五行歸五老,三花而化 三清,始能歸原無極本體,而達圓通究竟。

“五氣朝元”的景象:由於以上所講“三花聚頂”景象的呈現,或者在同一時間,或在稍息之後,忽然感覺呼吸之氣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綿軟,不藉後天的呼吸而溫暖怡適,平時所謂的內呼吸(丹田的呼吸這時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然的需要極其輕微的呼吸一次。

此時有如在風和日麗的景象中,微風不動,水波不興,身心內外,天地人物,無一而非安於“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無我身的存在,這些平時的感覺和思想,統統都自然地去得無影無蹤了。

靜坐或修道的實際工夫,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講“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情況。那麼煉精化氣的基礎工作,可以說是告一段落。不過,這種基礎,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須要“持盈保泰”。要進到“煉氣化神”的境界,更要和“道”的觀念結合,並非只屬於靜坐工夫的範疇了。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修行人不得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