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的拉帮套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何依据?

A啦多梦6


东北农村的拉帮套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何依据?

“拉帮套”这仨字,本来是指上世纪生产队用的马车,车杆内套着两匹马用来拉车。这两匹马是一前一后,前面的马是拉长套的,后面的马是加辕的,一般情况下就两匹马足够了,只有极个别的情况下会再加一匹马。有时候路途遥远,加上拉的东西太多,仅靠两匹马会吃不消,这时候会在套外再加上一匹马,这匹马帮着一起拉车,套外的马就叫拉帮套的。


后来农村的巧人把“拉帮套”这三个字,用在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上。拉帮套的现象不仅东北有,恐怕各地都有这种情况。那生活中的“拉帮套”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拉帮套的现象?任何事情出现了自有出现的道理。


过去农村人的生活很不易,农村女人更不容易,如果丈夫有病或者半路丈夫去世了,那整个家的负担,就只能落在一个女人的肩上。大家都知道过去的农村很穷很苦,一个女人又要养家又要带孩子,生活真的是暗无天日。这时候,如果有个男人愿意走进这个家,心甘情愿帮助这个女人担起家庭重担,帮她养活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农村人就说这个男人是“拉帮套”的。由此,拉帮套三个字,地球人都明白啥意思。

或许,这种情况只是东北多一些,但并非只存在于东北农村,全国各地应该说都会有“拉帮套”的人,直至现在,“拉帮套”者也大有人在。


小十六123


俺在辽宁阜新市义县某乡某村生活了5年,房东就是拉帮套的实例。

拉帮套源于马车,中间的是辕马,后面车上没有重物,一匹辕马即可,货物满载就需要两旁配加一匹或两匹马,就是拉帮套。

体现在家庭关系中的拉帮套,大都是因为男主丧失了劳动力或因身患重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里尚有年纪较小的孩子需要抚养,眼看着家就要分崩离析,无奈之下,征得老婆同意后,物色个身强力壮的单身汉上门进家,为女主分担其力不能及的重活。当然,除了同吃同住同劳动,还享有与男主同样的夫妻权力。

这种现象说不上普遍,但得能靠一己之力维持下去的家庭,哪个愿意走到这一步?现实生活的残酷往往让道德、伦理标准始料不及,但是,如果了解并且稍微有点同情心,就会知道,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拉帮套是唯一可以活下去的、不得已的选择。

房东就是这样。男主在小煤窑被塌方砸断了腰,上有老娘,下有两个6岁和9岁的孩子。女主不过28岁,完全可以扔下这家再走一家,而这也正是她丈夫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只能托人找个光棍进家代替自己的责任。

幸运的是,这个拉帮套的人不错,经常背着男主出去晒太阳,家里加外忙个不停,女主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在绝望的处境下,什么能有生存更为重要?


千娇百媚的虎头铡


所谓拉帮套指的是在在过去家庭中丈夫由于疾病,意外等原因失去劳动能力,无法承担抚养妻子孩子的义务时,妻子在得到丈夫的同意后和另外一个男人组成家庭,和这个男人一起抚养孩子,同时对原来的丈夫也要尽到抚养的责任,也就是说这三个人要同时生活,可以说是一种一妻二夫。

其实这种传统不仅仅存在于东北农村,在其他地方也是存在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于广大农村,很多不了解的人一听到“一妻多夫”就觉得这种传统简直不可理喻,但实际上这种传统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想要了解这种传统,可以去看余男的一部叫《图雅的婚事》的电影,这部电影很好地呈现了这种传统。



电影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图雅一家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年由于干旱,草场几乎无法维持放牧生活,丈夫巴特尔打算挖掘一口水井,但是没想到巴特尔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余男 饰)勤劳善良,性格泼辣。她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孩子,但长期的劳碌让她的腰椎病变,甚而也有下肢瘫痪的危险。为了不再耽误图雅,卧躺床上的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能同意。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由此,图雅开始了艰难的择夫历程,附加条件让许多前来求婚的男人打了退堂鼓。

最终经过不断地筛选图雅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结婚,两个男人都愿意跟图雅生活,但是等真正到了结婚那天,两个丈夫却在婚礼上打了起来,一直坚韧不拔的图雅终于哭了……

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拉帮套这种传统,看完你就会明白,这种传统的存在就是在过去当一个家庭遭遇意外丈夫失去劳动能力,完全靠女人没办法承担起一个家庭时不得已的选择,有它温情的一面,当然也有它无奈的一面,所以我们现在再看这种传统,不能停留在“一妻多夫”的猎奇上。


陈兰香老师


东北农村俗称的“拉帮套”是一种看上去很奇葩的婚姻传统,但这种家庭模式其实不只在东北农村有,可以说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只是叫法不同罢了,有的地方叫拉股子,搭伙灶,小编从小在山东农村长大,小时候就听说过这样的事情,简单说一下这种家庭模式就是某一家的男人失去了劳动能力,导致生活难以正常过下去,但是因为有孩子以及夫妻感情比较好等原因,女人不忍心或者无法离开重组家庭,就找一个能干活的男人来家里一起过日子,帮助挑起这个家,那么前来的这个男人就是拉帮套的男人,通常这样的男人都是因为家里穷,娶不起媳妇,但为了身边有个女人,就不得不去给人家拉帮套,这样的一个家庭里就成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搭伙过日子,这个女人是他们连系的纽带,女人和拉帮套的男人共同照顾男主人,但是拉帮套的男人没有报酬,但是有和女人有睡觉的权利,所以通常女人是个拉帮套的男人睡在一起,两者可以生孩子,生的孩子可以跟主人家的姓,也可以跟拉帮套的男人的姓氏。


这种家庭模式虽然很奇葩,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参与者即便说不上是为了生存,但至少是为了生活。

东北地区之所以称这种家庭模式为拉帮套,是因为以前农村的马车一般是一匹马驾辕拉车,但是如果车上货物太多,路不好走,比如上坡或者有坑洼等,往往需要在车辕旁边再套上一匹或者两匹马帮助拉车,帮助拉车的马或者骡子以及驴等都称为拉帮套,从这个原始意义上看,拉帮套具有帮忙和临时性的意思。但是在家庭模式上,这种关系一旦开始就很难再改变,首先是男主人如果不是长期的病或者失去劳动力,这个家庭也不会找别的男人来拉帮套,再就是这种关系一旦开始,几个人相互之间产生了感情,就不容易再分开了。虽然也有一些家庭因为男主人因为身体得以恢复而结束这种家庭模式,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拉帮套是人们生活普遍很艰苦的时候,某个家庭又因为男主人失去劳动力不得已实行的一种家庭模式,说白了一切都是为了生活,所以这样的家庭模式并不受非议,在大多数地区也是受传统伦理允许并认可的。


科普大世界


我经历的拉帮套:

12岁那年的冬腊月,奶奶对我说:“二丫,快过年了,你去梁家街(gai)看看你姑奶吧。你姑奶会抽烟,带几把旱烟,住一宿明天再回来!”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像小马过河一样,带好烟叶,穿好棉布鞋,蹦蹦哒哒上路了。

梁家街离奶奶家有五里路,但要翻过一道山梁。走上山梁很容易,但下山却很陡峭,踩着一路的积雪踏出的羊肠小道,一直深入两山之间的大沟里。由于山高谷深,不见阳光,显得非常幽暗。小路两侧白白的积雪中不时有小动物留下的足迹,我想只要没有狼就什么也不怕。于是加快脚步,拐过山角,就看到梁家街了。

梁家街总共有20几户人家,因为80%以上都姓梁,所以梁家街的村名由此而生。姑奶是我爷爷的亲妹妹。她有三个儿子,前两个儿子是和原配丈夫生的,丈夫去世早,我根本就没见过。两个儿子老大叫梁元,老二叫梁学。后来,姑奶改嫁后嫁给了老杨家,不久二方丈夫又死了,但又生了三儿子叫杨中。我管姑奶的儿子叫舅舅。

姑奶住的是两间低矮小草房,看我来了,高兴极了。让我上炕坐着,暖和暖和脚。我在炕上站起来,头就快要碰到棚顶了。就这么两间草房,姑奶和老舅住一起生活。

农村冬天吃两顿饭,下午3点多就开始做饭了。姑奶点燃了炉灶,在黑铁锅里填上两瓢水,等水烧得响边了,然后用剥开皮的蓖麻籽在铁锅的周围使劲蹭一圈,再把和稀的苞米面贴在锅的周围,最后盖上两扇木头锅盖,把湿手巾压在锅盖缝隙处,等蒸气上来了,约莫火候到了就不再加柴了。

姑奶把炉膛中的火扒出来,撮进火盆里,然后将小铁锅放在红红的炭火上,用碗量了半碗黄豆,开始干炒。等黄豆由黄渐渐变糊并且冒出了香味,再把已经溶解了的盐水倒进去,滋啦一声响,就盖上小锅盖,一直看着把水靠干,软绵绵的咸盐豆就做成了。晚饭好了,吃着苞米面大饼子,就着咸盐豆,喝着白开水,就这样结束了晚餐。姑奶家太贫穷了,一滴豆油都没有。

饭后,姑奶说看看大舅去吧。大舅家就在姑奶家后面隔着一趟房子。到了大舅家院里,看到一个年轻的汉子在收拾柴禾。我以为这人是大舅,姑奶说不是,只打了一个招呼进屋了。

屋子里很黑,大舅躺在南炕上,身上盖着被子。看我来了,勉强侧过头来和我说话,问我十几岁了,上几年级了,愿意不愿意学习等等。说话期间咳了好几次,然后把痰吐到地上。舅母进屋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感觉舅母穿的衣服很破旧,而且走路腿脚也不太利落,初步印象有点傻。我坐在南炕炕沿上,一边和大舅说 话,一边看北炕还铺着一套行李,炕稍放着一些凌乱的破烂东西。看看天已经黑了,告别大舅走出屋子,那个汉子还在院子里干活。

回到姑奶家,问起舅舅的家事,我才知道了真情。原来,舅舅得了肺结核,有二年不能下地劳动了,一到冬天只能躺在炕上。外面那个干活的汉子叫李有富,因为家穷说不起媳妇,是个光棍汉子。他有一把好力气,因此就招来到舅舅家打工。李有富在舅舅家里一切活计都做,吃住一起。但不挣一分钱,唯一的报酬是晚上和舅母住在北炕的一个被窝里,对舅母的身体有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在农村叫做“拉帮套”。

农村的马车一般是两匹马,公马驾辕,母马或骡子拉套,如果货物太重,再套下一匹马帮着拉。因此,把第三匹马称之为“拉帮套”。

农村的新婚夫妇如果没有独立的房子,和家人居住一起,在火炕边上是要拉上帷幔与两炕之间隔开的,这个帷幔实际就是一块遮羞布。舅舅家的南北炕间隔很近,南北炕沿的上方,并没有挂帷幔的幔杆。即使挂上了幔帐,也是不隔音的。设想,那个光棍与舅母夜间发出吭吭哧哧的声音,舅舅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呢?

晚上住在姑奶家,想起大舅家的一幕,心情很不爽。看到大舅一病不起的情景,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振作起来。在迷迷糊糊中,我觉得大舅身体好了,和舅母一起送我过了来时的那道山梁,舅母的腿脚好利落,走路一阵风一样,粗长辫子搭在后背,像村里的姑娘小芳。

第二天临走,舅母一颠一拐拎来了5斤糯米让我带走,并说是对我奶奶的一点心意。看着舅母年轻而忧伤的面容,我的心里好难过。真不忍心拎走这5斤糥米,好象沉重的一块石头压在心头,让我喘不过气来。


yh视野


拉帮套原指拉车的牲口,一马驾辕,另加长绳套或在车辕外侧,另加一头牲口帮忙助力,也有三匹以上的牲畜拉车助力,除架辕以外的拉车牲畜,都为拉帮套或拉外套。

拉帮套,在解放前的东北确有存在,解放后则较少或被禁止,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女方家庭贫困,男人无能为力养家,被迫无奈!二、拉帮套本人单身,与女方早有暧昧关系,久而久之被默许!三、拉帮套关系缺立,拉帮套的人,确有养家操业之本能!四、拉帮套的人与女方所生之子女,称之谓劈犊子,劈是分的意思,东北话的“滚犊子”的犊子,即指此意!过去由于住房紧张,东北有许多南北炕,南北炕就是在同一间房內,南北两面都有火炕,拉帮套者多住北炕。东北过去有句骂女人俗语叫“卖大炕”,即指女人不正经,搞破鞋等。拉帮套一语,实则是句贬义词,暗指男方无能,女方不检点,这如同现今的某些有夫之妇,给人当小三,脚踩两只船一样,是不被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不耻行为,“拉帮套”、“劈犊子”时至今日,仍被人们称笑柄。


愚人多语


那是四,五十年代黑龙江有些地方的时代产物,由于某种原因家庭困难,招一个没娶上媳妇的光棍汉,没有名份,晚上睡在北炕,有时和女主人同床,生下小孩和男主人分,如果人家过好了,他带着孩子走人,如果人家男主人死了,他可以转正,这就是拉帮套的陃习,现在基本没有了。



长山紫云1


东北农村这个拉帮套的事是有的,拿到今天来说,那就是婚外情了!

这个事,也不复杂,也不可耻,如果这个事从积极的那一方面来说,那就是助人为乐了,

这个拉帮套的事一般都是发生年龄较大的女人身上了,她的男人不幸去世了,她还有好几个孩子,孩子有大有小,托儿带女的,也不能再嫁了,那时候在农村生活,家里如果没有男人了,那可真是天塌下来了,这样的女人也是非常难的了,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她也非常需要有一个男人来帮助她的!

别说是这个女人先去找这个男人的,也别说是这个男人先去找女人的,都在一个屯子里住着,都是十分熟悉的,还有就是一连起来看,七大姑八大姨的,或远或近都能有个亲戚关系的,平时也都会走动的,那时候不叫走动,叫串门,就这样,当这个女人的男人去世之后,平时两家关系就不错的,或是有点亲戚关系的这个男人,就会帮助这个没了男人的家庭的!

而且这个男人的家里的其他人也会来帮助她的,时间一长,两个人自然而然的也就有了感情,用农村的话说,他们两个就好上了,那么这个男人家里的老婆,也可能就默认了这个事实的!

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个男人过去对这个女人就有好感,那个好感也就是个好感而已,当这个女人的男人去世之后,这个女人也确实需要个男人来帮助的时候,这个男人也没有什么私心的就是想帮帮她,帮来帮去的也就有了感情了!

还有这样的情况,这个女人的男人还在,或者身体有病,很难支撑起这个家,就有另一个男人来帮助这个女人,而这个男人也是还有老婆孩子,还有家的,他来帮助这个女人这个家,这个家里的男人也就默认了这个事,两家人也就都默认了这个事,两个家庭也就相安无事的这样稀里糊涂的过着日子,这也是拉帮套的一种生活方式的!

对于拉帮套的事,农村的屯邻们吧,也都理解这个事的,有病有灾的,或者孤儿寡母的,有人帮助照顾照顾也不是坏事的,再说谁家里有个大事小情的也都会去帮忙的,平时也没有谁说三道四的了!

这就是所谓的拉帮套的事,在过去东北的农村,这个事是有的,而且这个事也不是什么大事的!

一般的情况,这样拉帮套的男或女,年龄都是较大的,双方的子女都是较多的,所以也不会再共同生育孩子的!

而年龄较小的失去了男人的女人,都不会守寡的,即使有了孩子也会很小,或者很少的,都会带着孩子改嫁的!

【社会现象,家庭问题,综合观察,全面解析。请您关注从善如刘的头条问答!】


从善如刘L


"在东北农村,过去有一种罕见的畸形婚姻形式,就是两个男人共享一妻,俗称“拉帮套”。

“拉帮套”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依据呢?

有书君首先跟大家解释一下“拉帮套”是什么意思,再谈谈为什么有这么一种畸形的婚姻形式。

一、拉帮套正解

古时候,马车起初作为最重要交通工具,后来逐渐改为运输工具。

虽然马的用途多,但是一匹马的力气不大。如果用马拉车,或者耕田,最好要用“一副挂”。

所谓的“一副挂”呢就是指一辆马车,要有一匹马驾辕,还要加一匹外套马拉副辕。

副辕马要套在主辕马的正前方,叫做“一副挂”。平时这样的马车,拉货就能跑起来了。

如果要拉重货,或者道路崎岖不平、泥泞不堪,这“一副挂”拉不动,或者走不了,就要在车辕另外一侧挂上一副马套,再增加一匹马来拉车。

这样,这辆马车就变成了“一主一挂一帮”的套法。

在这辆马车里,后加入的马是帮着拉车的,平时用不着它,只有在“一副挂”拉不动车的情况下,才使用它来“拉帮套”。

一旦困难解除了,就会卸下这个“拉帮套”的。

二、“拉帮套”是引申含义

一个家庭,就好比一挂马车,男人是主驾辕的,女人是副驾手。夫妻俩劲往一处使,小日子过得也很有奔头。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眼前平静的生活,也会因有种不可抗力,而瞬间打破。

比如:男人得了很严重的病,或者意外伤害致残,失去了劳动能力。

过去的男人是一家之主,全家人都靠他养家糊口,顶梁柱倒了,女人独木难支。

这辆“马车”陷入泥淖里,要想度过难关,必须有外力相助才行。

很早以前,据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方,有一种风俗,就是这样的家庭,可以加入另外一个单身汉,让他代替自己男人出力,把这个家的生活维持下去。

这个男人,就像拉马车里那个“拉帮套”的马,过来帮助别人度过难关。

这个男人不是女人的丈夫,被称为“套股子”。为了让女人给他传宗接代,他尴尬的存在于这对夫妻之间。

这种畸形的婚姻形式,跟“一副挂”的马车,又加了一个帮套很相似,因此人们把这种不正常的夫妻关系叫“拉帮套”。

有书君听爷爷说过,东北“拉帮套”这种习俗,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东北来的。

爷爷说他们那个年代,这种事情是被生活所逼,都是万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爷爷说他小时候,村子里就有“拉帮套”的人家。

在解放后,有了婚姻法,只允许一夫一妻制。这种畸形的婚姻形式,也就彻底在关东大地上消失了。

三、“拉帮套”是一部女人的血泪史

有句话叫“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拉帮套”这种畸形婚姻真实存在过,而且还存在了很多年。

归根结底,是当时那个社会,女人是没有地位的,是当时封建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当时女人被男权主义视作“私有财产”,她没选择婚姻的权利,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如果男人能有能力养家糊口,就要牺牲女人给家里“当牛做马”,再找一个男人来“拉帮套”。

一个女人在两个男人间生存,真的跟“牲畜”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现代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用“拉帮套”这个词来形容这种非正常婚姻啦。

因为当时万恶的社会,根本就没把女人当作人看!她跟“套股子”生的后代,也被称作“犊子”、“野种”。

在东北,如果骂一个男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你个犊子!”

所以,我们在唾弃万恶的旧社会时,还是要庆幸自己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新中国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在说这个故事之情,容我解释一下“拉帮套”这个词的由来,所谓“拉帮套”的本意,是指马车拴马套的一种形式。一般的马车由一匹驾辕马和一匹拉串套的马组成,串套马的位置处在辕马的正前方,叫做一主一挂的套法。引申意是指由于丈夫身体不太好,不能独立抚养自己的家庭成员,再与自己的老公商量后,在本地又寻找了一位身体健壮的男子,帮助其一起抚养家庭成员两人可以过着像夫妻一样的生活,可以同吃同住,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由于生活所迫吧,毕竟一个女子的劳动能力是有限的。

我小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一对夫妻,下面我凭我的记忆来说一下这个事情,这一家的状况不是太好,我们就占时称呼女主人为秦女士吧,她自己本身身体不是太好,但是长得有几分姿色,按现在的话来说那也是性感的,前凸后翘的,她自己不能做一些体力活,而他的丈夫身体也别提了,本来身体就不好,个子矮,身体瘦弱,也不能干重劳动,家里还有一儿一女,日子过得也很困难,她们的家里就有一个拉帮套的,这个男的是一个光棍,自己一个人过活,自己吃饱全家不饿那种的。

小时候感觉好奇,心里想这个陌生男的怎么天天都在她家,俩人的动作还很亲密,时不时地动手动脚的,这个男的身体确实很健壮,平时秦女士家里的活都是他帮着干,把他们家打理的井井有条,秦女士的老公也比较窝囊,老实巴交的,听村里的人议论有时这个拉帮套的晚上去秦女士家,秦女士老公要是在家的话,秦女士就会把他的老公撵到另一个屋子里去和孩子们去住,两物之间虽然隔着一间厨房,但是秦女士和这个拉帮套的晚上做事的时候声音大的她老公都能听到,她老公连个屁都不敢放,每当老帮套的男人到秦女士家里,秦女士都会好酒好菜的招待,脸上的笑容格外的灿烂,自从有了这个男人的存在,这个家的吃穿都有了保障,就连秦女士的身体也变得好转起来,村里人都说秦女士是上这个男人滋润的,容光焕发的,可就委屈了她的老公了,但也没办法,自己给不了自己的妻儿稳定的生活保障,也只能暂时委曲求全了。

后来听父母说,这个拉板套的男的最后走了,具体去哪了也不知道,因为这个家庭的子女都长大了,有能力赡养自己的父母了,估计这两个孩子在幼小的心灵肯定留下了阴影,长大了心里估计容不下这样的事情了,也无法面对这个男的,这个男的可能也无法面对这对儿女吧,最后选择了离开,至于去了哪里村里人都不知道,倒是秦女士和她的老公仍然在一起生活,现在这一家还在我们村里居住着,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

这个风俗的出现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穷苦人们面对困苦生活所做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吧。现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国家政府扶贫政策的广大落实,这种情况在东北已经消失了,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也无法面对周围人的眼光,孩子长大了,也无法面对自己的父母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