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呢?

黄种人105955502


六祖惠能大师真身菩萨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

余修佛数十载,不在意诵经打坐,修心而已。《楞伽》《楞严》《圆觉》之后,修佛心法,早已普及。禅宗自达摩一苇渡江而来,震旦中国,起大乘气象。传至六祖,非不立文字,仅《金刚经》而已。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应做如是观”。当时六祖惠能,以一烧柴之杂役,投于五祖弘忍门下。未得门道,仅凭自性,就唔得此番道理,在佛经尚未广泛流行,多数著作处于保密阶段的唐朝,可谓心有戚戚焉,后世禅宗讲究顿悟,皆从六祖始。

相比神秀和尚的渐宗,惠能和尚的顿宗其实可谓同出一门。神秀曰:“心似菩提树,身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对于大众修行者,可谓不二法门。佛门有戒律,按戒律修行,颇合神秀和尚所言。也应该按照此法修行,以达善途。

而惠能和尚未获传法之前,就能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为: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的佛偈,可谓慧根不浅,得到禅宗衣钵,把《金刚经》传播下去,实为实至名归。(1922年,日本佛教学者矢吹庆辉发现敦煌本《六祖坛经》所记惠能所和《得法偈》却是二首,并不是流传的那首)

《金刚经》曰:“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若要修行,则应当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什么意思呢?悟透了你也就离成佛不远了。这个其实就是六祖惠能暗合《金刚经》方得五祖弘忍青睐,得传《金刚经》法门的根本原因。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佛家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修行的大法门。

以布施为例,又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就是施舍钱财,法施就是传播正法,无畏施就是给人以信念和信心。

《金光明最胜王经》云:『由其法施,有五胜利故。云何为五?即:(一)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二)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不出欲界。(三)法施能净法身,财施但唯增长于色。(四)法施无穷,财施有尽。(五)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曰: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所以弘法的功德不是施舍钱财所能相提并论的。笔者浅陋,敢于在此发言讲说《金刚经》者,也是因法布施之功德缘故。至于扶危济困,救民水火,则是无畏施之大德。其功德更胜于法施无数倍了。

不论布施的是什么,这都是初段菩萨修行之路,还达不到二段菩萨持戒的高度。《金刚经》讲的是,不论你布施了多少,若自夸自矜则毫无功德。修行者要广布功德而不能自夸于功德,做得再多都是应该的。一旦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都是白做了。

所以,“海到无边天做岸,山登绝顶人为峰”。修行者应当戒除“贪嗔痴慢疑”,以佛法为师,活在当下。生命就是一种修行。佛戒杀生,少林十三棍僧为挽救天下苍生而杀生得成正果。佛戒酒肉,济颠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世救民,乃弥勒佛化身。所以,修佛并不是简单的吃斋念佛,而是与人为善,传播真知,不惜诟病,勉力求心。以此大无畏之世界观,修行于市井不异于修行于佛寺。这也是笔者解答此问题的发心之一了。

后学小子,妄言佛道。希有真知者发其谬误而纠之,则功德无量也。

真知堂潭州晏氏,写于2018年11月日。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不限于瓷器,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文物鉴定知识和图片,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瓷器鉴定真知堂


这首诗偈为禅宗六祖慧能所作。慧能,唐朝贞观十二年(638年)生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自幼丧父,长大后靠打柴为生。虽然他从小没接受过教育,目不识丁,但悟性极高,听人念一边佛经就可以为人讲解。后来投入五祖弘忍门下学习佛法。

有一天,弘忍召集弟子们,让他们各自作偈阐述自己学佛的心得。弘忍最得意的弟子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觉得神秀的回答非常的好,便传令下去,叫所有弟子背诵这首诗偈,学习神秀同志讲话精神。【神秀】

慧能当时没在场,后来他听说了神秀的诗偈,觉得神秀讲得不对,就另作了一首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并叫人帮忙写在了墙壁上。不久之后,弘忍看见了慧能的诗偈,觉得慧能已经证悟了禅宗的精髓了,便偷偷将佛祖的衣钵传授给慧能。

佛祖的衣钵就和丐帮的打狗棒一样,继承了衣钵就等于成为了禅门教主。但是慧能入门时间很短,而且大字不识一个,将教主之位传给他,下面的所有弟子肯定不会认同,甚至可能危害慧能的性命。所以弘忍叫慧能逃回岭南。【五祖弘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而不传给自己本来的得意门生神秀呢?显然答案藏在二人的诗偈当中。神秀的诗偈的第一句中的“菩提树”源于佛教典故,传说佛祖当年是坐在一棵树下时证悟到佛法的,后来那棵树便被称为“菩提树”,“菩提”为梵语Bodhi的音译,本意为“觉醒、觉悟”,菩提树就是“觉醒之树”的意思,引申出来可以指代佛性。“身是菩提树”的意思就是说,佛性就蕴藏在人的身体当中。这句话表明神秀的觉悟已经时相当高了,所以一开始弘忍才会那么欣赏他的诗偈。第二句“心是明镜台”和第一句意思一样,明镜台指的是古代女子用来摆放镜子的梳妆台,女子爱整洁,通常会把梳妆台收拾得很干净。

【佛祖在树下顿悟】

再来看慧能的诗偈,其每一句都是明显跟神秀对着干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意思是佛性就蕴藏在人的身心当中。慧能却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是不是意味着慧能认为人身上没有佛性呢?不是的。这要联系禅宗的另一首诗偈来解读。禅宗最早是由佛祖开创的,佛祖将禅宗传给迦叶时作过这样一首诗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这首偈咋看很矛盾,很难解,其实它的意思跟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一个意思。佛祖和老子皆认为真理(或者称为“佛法”或者称为“道”),是无形无相的,要用语言去说也说不清楚的,要思考也思考不明白的,只能直觉的去领悟。佛法的这个特性是佛教两千多年来一直反复在重申的,归纳为一个字就是“无”。神秀用菩提树和明镜台来比喻佛法,当然是为了让人更容易理解,可是他犯了一个佛教的忌讳,就是试图用有形的事物来形容无形无相的佛法。所以慧能反驳神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意即佛法、佛性根本就不是菩提树、明镜台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直接踩中了“无”这个得分点。

神秀的后两句诗“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表明了他的修佛态度,即要像女子勤快的收拾梳妆台一样,勤快的收拾自己的心灵,不要让心中的佛性沾染上了尘埃。这种学习态度如果放在别的地方通常是没错的,可是很不巧,这是在佛教里面。佛教教义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叫人放下执着,不要有任何精神负担。而神秀的话里面恰恰暴露了他把修行这件事做成了负担。你想,把一面镜子反反复复的擦,不准它沾上一点灰尘,这不明摆着是强迫症吗?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执着太深了。这也是佛教修行吊诡的地方,既要修行,又不能把修行看得太重。【六祖慧能】

而慧能的态度就跟神秀完全相反。他把自己的精神彻彻底底的清空了,“本来无一物”——这恰恰是佛教修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还用担心沾染上什么尘埃呢?由此看来,神秀的境界明显不如慧能,神秀才走在修行的路上,而且还把路走歪了,而慧能却早已经到达终点了。

不过上述故事只是一面之词,相关的分析也只是就诗论诗。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慧能和神秀斗诗偈和弘忍传衣钵的事情不得而知。这些事或许是后来南禅宗为了树立自己的正统性而编造出来的。


妖怪博士潘神


这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语,此偈出自《六祖坛经》。

意思是说: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些都是字面的意思,其中还有更深奥的佛法喻意。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修禅需要极高的慧根和悟性,佛法的深奥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够参悟透的。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没有这方面的慧根,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已足够了!



魂系怡红


这这话出自《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

他的师兄神秀曾写: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它的字面意义是: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而释意就是: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我个人理解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能太执着于空。禅宗阐述的乃是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慧能是唐代的高僧,继五祖弘忍之后,弘忍传衣钵给慧能,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后来分为六祖惠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期间,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而传衍出五家七宗诸派。

从而,可见慧能大师的境界甚高。


夕羽都


觉悟的机缘无所不在,

心灵的活动千变万化,

佛性本来清净一尘不染,

凡尘俗世皆是自找!

心有执着不得自在,

心中无物处处解脱。

千般苦,万般累,

妄心空自扰!

极乐本不远,

就在当下一念间!

苦海虽无边,

一念回头即极乐现!





逍遥子三阳开泰


这个很难理解,必须开悟后,才可以明白。

比如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个也一样无法理解。

开悟的圣人,用文字表达自己证境,后人一看,这还得了,我也要开悟,而且自以为天下第一。折腾一辈子,结果也没悟。

开悟无有难易,只有慧根福报,该悟的人,时机到了,一定会开悟。

希望以后头条不要老问如何理解四句教,如何理解惠能说的,如何理解佛祖说法,如何理解这,那。这都是妄念。

自性本来智慧,是无法用来理解的,只能通过修行实证获得,修行是就是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随便玩玩就好,不可强求。





丰富多彩谈国学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按我的理解是这个样子。你能看到一棵树,那么你自然就能够看到灰尘,因为你是用眼耳舌鼻等去感知这个世界的。

但哪一天你能够看到真正的世界,自然的看到的肯定不是这一些了。它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

不同的境界自然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就看我们怎么去感知这个世界。等到我们不只是靠感官去感受世界,到能真正感知世界自然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了。

请诸位斧正。


知常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六祖慧能禅师的一首诗,本来没有这首诗的,是因为他的神秀师兄写了一首诗,他附和着才念了出来。也不要就把这首诗的境界抬得那么高,这样的诗会写的人多了去了。

这就像老师比如在考大家的思想境界,然后一个人说出他的学习领悟。而我听了之后,觉得这个领悟思想还有不足,我再进一步作个补充。

神秀师父怎么写的?他写的是:【菩提本是树,明镜亦是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师父说的这个,境界就很高!高在他从实际处落手,持戒精严。这是一种修行精神,不管开悟不开悟,都需要这么做,而且他就是这么做。

当时五祖老师,问的也就是这个:你们学的怎么样了?各自表达一下我看看。于是,神秀作为大师兄,第一个交了作业。五祖也表扬了,说写的好,大家依照这个精进学习,可以成佛。

慧能师父呢,看了神秀这首诗,他就说他也要写,于是有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了,即刻擦掉,说胡扯!

五祖为什么说胡扯呢?因为如此空洞的东西,更像我们现在讲的心灵鸡汤,如果人人学习这个心灵鸡汤的话,就不会精进修行了。人人若是都学习做些无病呻吟的句子,那大家就落空了。



可是五祖为什么将衣钵传给慧能呢?这是早看好慧能了。慧能初次参见五祖,说的话表现的很有深度,五祖为了考验你这人是不是空口大白话,叫他去舂米,看他是不是言行如一?在要大家交作业之前,他已经发现言行如一的慧能了,衣钵传与谁,其实早有定数。

慧能师父这首诗的意思是怎么样的呢?意思是:菩提树本来就不是树,铜镜子本来也不是镜子,本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哪里可以沾染尘埃呢?

慧能做到了,言行如一,他在舂米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来了,连他自己都置身度外,尽管用心做事,不会沾染了什么心情烦恼。

可是,若是别人写的这首诗的话,能说意境高吗?绝对不能。因为你没法言行如一,就是空口大白话。

我对于佛学不是太多认识,今天看到问题,随便答一下,有失误的地方,欢迎指正赐教,谢谢!


命理师陈一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禅宗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因为一个重大问题上发生分歧,以神秀大师与慧能师为代表的两派在阐述不同观点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论据(即佛教的偈子),提出这首偈子的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神秀大师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实际意思是,在实现佛教的最高目标涅磐(意思是:无为、自在、不生不灭)的修炼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人本身,而人本身的关键是人的心.因此修练要修心.
慧能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说,对于实现涅磐来说人是主要的,心是关键的,但你说还要对心进行修炼就不对了.这说明还是没有脱离成佛要艰苦修行。
慧能大师和神秀大师的偈子教人要学会放下,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


朝闻说事


今天有两个朋友邀请我回答这个题目,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串通好了一样😜,当时一看到这个题目,确实把我吓了一大跳,这可是我六祖他老人家的境界啊,他老人家所接引的可都是上根利智之人,直教人顿悟成佛的,说得可是上上一乘法,岂是我辈之流所能揣摩得了的,简直是强人所难嘛。



这首偈语说实话当今世上还真没几个人可以圆满得说出个所以然来,想参透这个偈子非常难,哪怕是正确的理解也是非常不易的,除非六祖亲临,否则大家都是依文解义,人云亦云,特别现在网络发达一搜一大堆,已经有很多大德菩萨回答了,有的人一百度二复制三粘贴,大功告成,有的人邪知邪见断文取义,有的人以自已的见解来解释六祖的境界,各说纷纭,好不热闹😜。



所以这位朋友问什么意思,我只能回答你没意思,本无意思非有意思,懂得朋友点赞👍,人就是这样自已不去摸索其中的奥秘,不脚踏实地依教奉行,光想着别人给你个结果,各人的境界各人懂,俗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以言传的东西都是死的,硬绑绑的,佛说依义不依语,最后我的理解就借用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句偈来回答,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