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說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人見人愛天見天喜


孔子名兵,字仲尼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是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孔子開創私學相傳他有三千學生,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號稱"七十二賢"。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已的政治主張,晚年回到魯國著書立說。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把他的言行編籍成書叫巜論語》,其中《論語.恕已》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思而慎於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用現代語言解釋就是,一個品行端正的人不追求飲食的富足,居住條件的安逸,努力思考,謹慎做事,向品德好的人學習究正自己的過失,這樣就可以學好了。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要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做一個品行合人,性趣高尚的人。



關東俠客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全文如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一般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君子,吃飯不求吃飽,居住不求安穩,……”。乍一看,感覺君子高大上——吃不飽居不安還追求這追求那的。但仔細回味之後,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是君子,還是傻子?

吃飽,穿暖,安居,是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君子精神富足,難道就超脫物質需求了嗎?非也!

其實,孔夫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君子,飲食只求吃飽,居住只求安穩。言外之意,飲食不追求山珍海味,居住不追求雕樑繡柱,只滿足最低的生活需求就好。

因此,原文正確的理解應當如下:

食無求飽:食,除了“飽”,別無所求。

居無求安:居,除了“安”,別無所求。


思思思行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意思就是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做事勤勞敏捷,說話小心謹慎,要多親近有道德的人以匡正自己,如此便可說得上是好學了。

現代社會,物質是生活質量的保證,但不是追求之根本。在當今這個物質極為豐富的社會,我們在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同時,也要給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下一定的空間。

孔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我們做事要勤勤懇懇、腳踏實地,而言語的表達則要謹言慎行!說話時要講原則,不可誇大其詞、混淆是非,只求讓聽的人高興,或者為自身的私利打算。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多親近有德行的人,遠離沒有德操的小人,這樣就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如此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言行舉止,就如同打磨玉器一樣,終有一天必能成器。



無量光佛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評述】好學不好學就在於是否能學以致用,不然天天空談致良知,卻無法正確面對自己所遇知之事,談何好學!。“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就是這個意思。人之所學就是為了經世濟用,不是拿來說的,是用來處理事情的。就好比當我們面對怪力亂神時,我們就要學會“子不語怪力亂神。”不要人云亦云。在好比面對“中人以下”就不要試圖改變其想法,而應該“中人以下,不可語上。”因為中人一下,不管你怎麼說,結果都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做了也是徒勞無功。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就是針對特定事物而產生的正確的做法的。

所以看一個好不好學,看的是他是否在按道行事,是否能夠讓所遇的事物與道合二為一。




邱明速


提問的句讀都搞錯了。

1.14.[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①,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可謂好學也已④。”

[原文通釋]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貪圖奢糜,居住不貪圖安逸,在做事時機敏而且在說話時謹慎,靠近道德規範就使自身正派了——可以稱得上是喜好學習的人。”

[註釋]

①食無求飽:飲食不貪圖奢糜。求,追求,貪圖。飽,吃足了,引申為奢糜。

②敏於事而慎於言:在做事方面機敏而且在說話方面謹慎。於,在。而,並列連詞,相當於“又”。

③就有道而正焉:靠近道德規範就正派了。就,靠近,接近。有道,符合周禮之道,仁道。而,順承連詞,在這裡相當於“就”。正焉,使自身正派。焉,代詞,自己,自身。

④也已:助詞連用,起增強語氣作用。

 

[解讀與點評]

孔子在吃上是很注意的,而且注意吃的禮節,但是他稱讚不追求奢糜的顏淵,這裡又強調了君子不要追求奢糜,不要追求安逸享樂。誰都需要衣食住行,也都想安逸,但不能超越界限。君子立世時應該以此嚴格要求自己,安貧樂道。


陳廣逵


在孔子那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動盪,戰亂頻仍,不要說一般百姓,就是處在社會中層的士君子也很難安生,所以,食求飽、居求安,已經是很奢侈的需求了。

但是,在孔子看來,作為一個士君子,是有擔當、有抱負的人,不能只是想食求飽、居求安,還要考慮如何能「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所以要「安貧樂道」,還要「敏於行而慎於言」,不要做錯事說錯話,向有德性、有才能的人學習,才能有更大的作為。


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


孔子曰,食色性也。此就普通百姓而言之。然君子人格。當超乎於食色,以求大道。孔子的意義,當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孔子還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之不行,乘桴浮於海”。都可以看出孔子對道統的追求。而非簡單的僅僅是對食色的追求。君子人格的培養,也應從這個角度出發。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基本慾望的滿足程度。當然孔子並非反對食色。孔子說。道可行,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應該從這個角度多多思考。簡言之,中國文化當然肯定人類的慾望,但追求的並非僅是經濟價值,而更重視超越於經濟的精神層面。這正是中國文化歷久彌新,傳承不絕的原因之一。


暢鐘有言


君子食無非求飽,居無非求安。孔子偷懶,少寫了一個非字。


胡說八道哥哥


不要把它弄得很難理解,直接從字面上講就行,這也是中華文化傳承幾千年的原由所在。

根據《論語》原文,可以這樣理解:你(顏回)飲食不過份追求飽脹,居住不追求安穩,(後面幾句)勤於做事而不多言多語,用有賢德才能的人來為自己做榜樣,你這就已經學好了!

其實我覺得這是孔老夫子對他喜歡的學生顏回的一種肯定,其喜歡之情言於表露出來!

我一粗人,直照字面理解,以博大家一笑!


小洵仁可


先說真正的斷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這是真正的斷句,以前都是錯的,因為春秋戰國是無標點符號的,後期人加就加錯了。

翻譯: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人,對慾望不貪求從而滿足,對生存的環境不貪求從而安身。通過當下的事情去印證,使得理論,言論順應當下的實際。對現實糾底窮源,使現實行聖人之道而在現實中成就之,稱之為好學,是適當的啊。詳見纏中說禪解的《論語》五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