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上宫女补龙袍时不慎留下一根针,朱元璋被刺伤后却杀了太监,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侯佳仪


朱元璋又不是傻子,怎么会当一把刀替太监把宫女杀了呢?很明显太监想借刀杀宫女,而这把刀就是老朱同志,只不过老朱天纵神武、遍读史书,识破了太监的借刀杀人之计,于是将用心不良的太监诛杀了,将无辜的宫女释放了。老朱此举让身边的人再不敢欺瞒他了,对他敬若神明。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王宫里的内侍与厨子有隙,于是内侍想借王的手将厨子杀掉。一次在王的盛宴上,内侍将厨子烤的羊肉献上去,并偷偷在羊肉上放了毛发。王在吃肉时发现了肉上有毛发,大怒,将厨子押上来问罪且欲斩之。厨子说烤肉上有毛发是千真万确的事,但是我有三点不明之处,请大王明示。


厨子的三点不明之处是:其一、杀羊儿时就将毛发剥干净;其二、烤羊肉的时候就将毛发烤焦了;其三、献上烤肉前已经检查过无异物。三层去毛工艺之下仍有羊毛,这说明在献上烤肉的时候有人做了手脚。大王一听就明白了厨子是无辜的,于是释放了厨子;一番审问之下内侍才承认是他想借王之手杀厨子!

老朱自然是读过上面这则故事的,太监给老朱穿龙袍时发现有针,就说是宫女工作不仔细遗留下的。老朱心思敏捷:龙袍坏了一般不缝补的,直接换新的;如果要缝补那一定是经过好几道程序,补是甲宫女做的,补后检查是乙宫女做的,存放龙袍则是丙宫女做的,献上龙袍则是丁宫女做的。多道程序之下,龙袍里不可能再遗留有针的。



太监直接说是甲宫女遗留的针,那么太监一定是跟甲宫女有嫌隙,故想借老朱之手除之。老朱怎么会做这种替人杀人的事呢?更何况太监想利用老朱,这是不忠不敬,这种人不杀,如何威慑其它人?因此老朱直接将太监处死,而释放了甲宫女。至于太监为何与甲宫女有仇,可能是因为甲宫女不愿意跟这太监做对食吧!


大秦铁鹰剑士


其实朱元璋一直以来对太监的态度就不怎么好,对待宫女就要好得多。

比如杜安道是伺候朱元璋的一个大太监,而且朱元璋并不忌讳在他面前谈论国家大事:

“帷幄计议皆与知”

而且杜安道也很安分,从来不会把朱元璋在他面前谈论的内容透露给任何人,但是结局却不怎么好:

“太祖爱之,然亡他宠异,后迁出为光禄寺卿。”

还有一个大太监下场也比较惨:

“一日从容语及政事,帝大怒,即日斥还乡。”

对于太监们的俸禄,朱元璋也是能砍就砍,本来定的月俸是三石,朱元璋直接给改成了一石:

“内使辈衣食,于内自有定额。彼得俸,将焉用之?但月给一石足矣。”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帝即位,对待太监更加严格,这也导致了很多太监投奔了燕王朱棣,最终太监给朱棣暴露很多秘密,导致了皇位丢失。

明朝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朝代,前面的朱元璋等皇帝对待太监如此严格,可是到了后来皇帝们就慢慢放开对太监的监管了,因为还有东林党的问题,他们需要利用太监制衡东林党,这个问题到明熹宗时更甚,养出了大太监魏忠贤。

哦,扯远了,我们回到题目中来。

朱元璋是吸收汉唐宦官专权的教训,对待太监非常严格,要求也比较高。

作为一个皇帝,对自身的安全问题非常看中,自己的衣食住行,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太监或宫女伺候,我们单说题目中的龙袍。

皇帝的龙袍自然金贵的多,料子都是苏州进贡的上好丝物。据史料记载,绣成这样一件龙袍,需要上千位绣工、金工和画工整整工作一月之久。

朱元璋作为皇帝,有几件龙袍是理所应该,但他骨子里还是非常节俭的,比如他曾经拿出一床被单:

“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

所以,他有一次发现龙袍破了,想到的不是更换新的,而是脱下来让身边的太监拿到尚衣监修补一下。

修补的活是宫女做的,毕竟修补的不是一般的衣服,而是龙袍,错一点就是杀头的罪。或许由于宫女比较劳累,或许是马虎大意,也或许是时间匆忙,总之当天拿过去的龙袍,明早朱元璋就要穿,几个宫女忙活到深夜,才给修补完成。

结果不小心留了一根针在袖口,伺候朱元璋穿衣的太监也没有发现,导致穿衣时朱元璋的手臂刺伤。

两个太监一看皇帝的手臂出血了,赶紧再检查一遍龙袍,这才发现了罪魁祸首的针。

皇上受伤是大事,谁也说不清这是预谋还是意外,于是朱元璋立刻让锦衣卫调查此事。

最终查清了这不是谋杀,缝补的宫女罚了一个月俸禄,而负责取衣服和穿衣服的太监们,却被杀了头。

其实道理很简单,宫女还有情可原,自古没有听说过宫女能乱政的,而太监太可恶,皇上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他们负责的,可是他们却没有履行检查的职责,把皇帝的生命当儿戏,不杀,不足以震慑他们。

当然,不杀宫女并不代表朱元璋就多么仁慈,他杀的功臣还是比较多的,单一个胡惟庸案,就杀了几万人。

这个案子其实也比较蹊跷,当时朱元璋要去胡惟庸家,结果半路出来一个叫云奇的太监拦驾,结果被乱棍打死,临死前死死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朱元璋大疑,登上城墙,看到了里面全副武装的兵士,于是派兵围了宰相府。

不过,这里面有很多疑问的,既然胡惟庸要造反,怎么可能会让人在城楼上看到他里面的军队呢?

不过,这个事件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朱元璋喜欢杀人,尤其是太监!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就是这样的,至于真伪,大家自行判断吧!


杨角风发作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百废待兴,需要修建的地方很多,国家财政吃紧。其实这和居家过日子一样,成立新家就是艰苦奋斗的开始。

老朱从小穷苦人家出身,过惯了苦日子,长大后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这不,新制作的龙袍不小心把袖口处挂破了。换做别的皇帝,肯定换件新的。



▲朱元璋

老朱可没这样做,他想,龙袍这东西造价很高,制造工艺要求精益求精,光袍子上的“九条龙”的刺绣就相当一个官员一年的俸银。并且这东西只有苏杭“织造局”独家出品。换件新的让老朱心疼。于是他让太监拿去“衣房”让宫女缝补一下。

“衣房”有专门的宫女负责“浆洗缝补”。宫女缝补好后,太监拿回了龙袍,谁知道次日早上一穿龙袍,宫女缝补时忘了把针取下来,结果把针遗留在袖口上了。穿龙袍时把老朱的手划破了,老朱勃然大怒,“这还了得,查一查是不是有人要谋害朕。”朱元璋下达了命令。

“天子怒,伏尸千里”皇上很生气,下人要遭殃。这下子可把相关的宫女和太监吓尿了。这要是牵涉上政治,我们这些人都要脑袋搬家。

经过刑部的拷打和审问,事情很快明朗了,不是有人要谋杀皇上,是工作上的失误,刑部把修补龙袍的流程呈报给了老朱,老朱看后,沉思了片刻,把伺候他的太监杀了。



这让所有人很疑惑,明明是宫女把针遗留在了袖口上,要打要杀应该惩罚宫女,板子无论如何也打不到太监屁股上吧?

其实这是朱元璋管理上的高明之处,老朱拿到刑部整个修补龙袍流程后,发现修补龙袍有这么几个程序。

第一拿给宫女缝补,缝补完后,第二,龙袍拿给太监整理。第三交给主管起居的太监。

换言之,宫女缝补完后,第二、第三道工序其实就是检验程序,宫女把活干了,太监要把关,想想看,缝补浆洗太监干不了,检查工作又没做好,要你太监可干嘛呢?白白吃闲饭!

老朱认为宫女缝补不容易,说实话,宫女缝补的天衣无缝,工作做的很好,老朱很满意,可能精力集中到缝补上了,忽略了其他。



既然不是故意谋杀我,情有可原。毕竟摔盘子的都是洗盘子的人。“太监不会缝补,他再也不会遗留针。”老朱是这样想的。

但是这事必须有人担责任,老朱没有把板子打在“基层工作者”宫女身上,而是打在了“行政监督者”的太监身上。这样做有威慑力量。监督者会以后把工作做细,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老朱能看到事情的本质,从源头堵漏洞,在管理上下功夫,而不是惩罚某个下人,老朱这招很管用,以后太监再也不敢敷衍了事。

最后一点就是老朱对这些不男不女的家伙没好感,他死前遗诏太监不得学文化,不得干政。由此可窥一斑。


秉烛读春秋


后代死得惨报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