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太后把修建颐和园的钱都用在海军建设上,甲午战争能打赢吗?

一德格天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甲午战争打不赢,但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可能会打赢。

联合舰队可能和北洋水师打的两败俱伤,这样大家都占据一部分制海权。

如果是这样,日军就不能随意的在金州湾和辽东半岛登陆,甲午战争陆战的清军压力就会大为减轻,战局会有很大扭转。

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8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衙门经费数额约700万两,挪用的海防专款数额约66 万两,一共是700多万两。

而北洋水师的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在海战中起到巨大作用。

日军联合舰队5艘主力舰包围2舰狂轰滥炸,就是无法将它们击沉,反而被两舰击伤多艘军舰。

如果没有定远和镇远,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期间就全军覆没了。

大家知道,日军费尽全力无法击沉的定远舰,造价是多少?

不过是140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挪用的700多万两白银,可以修建5艘定远号。

大家想想看,如果北洋水师不要说多五艘定远号,就算多2艘铁甲舰,黄海海战又会如何?

再退一步说,黄海海战日军之所以获胜,其一就是装备了先进的速射火炮,北洋水师则基本没有。

这种火炮使得联合军队发射的炮弹总数是北洋水师的20倍,命中北洋水师的日军炮弹则是北洋水师的7倍。

这样挨炮,自然是必败无疑的。

然而,换装速射炮根本花不了几个钱。李鸿章曾请求迅速添购快炮来更新北洋军舰上的旧式后膛炮,至少也要让定远、镇远二舰率先加装。当时购买12门速射炮只需白银30余万两。

就算把整个舰队换装速射炮,也不过花费区区200多万两白银而已。一旦换了,在黄海海战我们就不会明显落下风,至少是旗鼓相当的。

然而呢?没钱,换不了。

为什么慈禧宁可修颐和园,也不愿意用在海军上呢?

很简单,因为大清国其实就是慈禧的。慈禧所做的一切,本质就是为此自己和身边的皇族荣华富贵。

那么,修建颐和园对慈禧来说,是最直接的荣华富贵的体现。

说白了,慈禧认为建造海军,远不如建它的安乐窝重要。

没有几百万两买新军舰,没有几十万两换速射炮,却有钱支付马关条约的2亿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一句话就能点评:犯贱!


萨沙


海军的军费其中一部分来自海防捐,挪用海军军费的不是慈禧,而是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挪用的。醇亲王挪用海军军费给慈禧造颐和园的目的就是想让慈禧在颐和园安度万年,从而将清朝的最高统治从慈禧手里还给光绪皇帝。

甲午战争时如果慈禧真的想一心建设强大的海军的话一开始就不会过她的六十大寿了。还有就是甲午战争时,时为李鸿章敌日本全国。日本天皇和皇后都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购买军舰,日本的高中生甚至出去卖身,将卖身得来的钱捐给国家购买军舰。

已经有人说了,甲午战争之败是多方面的原因。政治体制和军事体制是最重要的原因。北洋海军是李鸿章的政治资本,而北洋海军的经济命脉又掌握在李鸿章的政治对手帝党翁同龢手中。当日本国内上下一心的时候,中国内部却勾心斗角。当战争爆发时,中国的战争体制仍然是封建国家式的,而日本已经进入近代化的国家战时体制了,已经有了参谋部了。


历史不容假设,即使全部把这些钱购买了新式的武器装备,体制和战术的落后仍然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些钱虽然没有购买成军舰,但是修建了颐和园这座旅游胜地,倘若没有造颐和园,你纳能去荡起双桨和推开波浪呢?


历史军魂


可以这么说吧,慈禧太后拿海军的银子修园子这只是大清国上梁不正下梁歪,烂到根子上的一个缩影。如果大背景不变,就算把修园子的银子拿出来多买两条军舰,多装两门炮,在本质上还是不能改变未来战争的大局。

从甲午海战和后来的刘公岛保卫战,中日双方悬殊的战损比,就可以发现,并不是北洋水师多两艘军舰就能够赢的。这涉及到了装备、训练、战术等整个海军建设问题,而海军建设问题的关键是大清国整个体系的变革,中日之间的国运之战等不及了!

我们不能够把甲午战争与黄海海战划等号。甲午战争是包括了陆海军多个战场上的一场全面战争,对于大清国来说,从国策上就是一直寄希望于国际调停,而不是积极备战,主动迎战,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作战的。就算是黄海海战,也是在舰队执行任务返回途中与日本舰队遭遇,展开的作战,而不是一场由我军谋划实施的舰队决战。

从装备上看,当时远东第一大舰队其实早已徒有虚表,在海军发展建设日新月异的年代,很多战舰都已经落后于时代,虽然有定远、镇远两艘巨舰作为中流砥柱,但是面对战术更加灵活的联合舰队来说,北洋水师整体上呈现出技战术的差距。

这些问题,都不是一点造园子的钱能够解决的!

要打赢甲午战争,大清国必须在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从上到下必须有战争迫在眉睫的紧迫感,要像日本国内当时的民族集体行动一样,上到朝廷,下到民众,必须大力支持海军和陆军新军的建设。这些是思想意识上的,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二是必须从北洋水师建立之初,就开始持续加大对海军的投入,加强战术应用的学习,即使一时半会造不出自己的军舰,也必须要有部门专门收集国外军事情报,及时指导海军建设,购买新战舰,对一些老舰进行改装。

三是外交上必须加强与半岛属国的联系,在洞察到日本狼子野心后,必须从一开始就派兵进半岛,完善预设战场的建设,主动应对日本可能的侵略!


虹摄库尔斯克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很有奇特之处,刚好我本人也是对甲午战争这一段历史非常的感兴趣,尤其是北洋水师与旧日本联合舰队之间的海战颇感兴趣,下面我就来阐述一下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慈禧是不可能把修建颐和园的钱都用在建设发展清朝海军之上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钱都是从海军那里挪用的公款,包括海军以及海防建设所需要的钱。其次,慈禧之前就想花巨资修复遭到英法联军破坏的圆明园以供她来享乐,但耗费资金实在是太大,最终才放弃了这个念头。更何况修建颐和园也是为了庆祝她自己的六十大寿,当然要大力挪用公款来让自己享受了,毕竟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怎会想到国家的海防海军建设呢?

再者,倘若这六七百万两的白银通通用来建设海军,购买战舰加强海防建设装备新式炮弹,给北洋水师的军舰配备高质量的燃煤,那甲午战争又有何种原因会惨败,会签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条约呢?

网上有一种说法是当初旧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舰”原是李鸿章向英国订购的,其实不然。但倘若用来给慈禧修建颐和园的海军公款全部用于购买新式战舰,清朝又有什么原因打不赢甲午战争?就拿北洋水师里的致远舰和靖远舰来看,两艘巡洋舰造价17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一艘才85万两白银,慈禧挪用的六七百万两白银能买多少艘像致远舰这样的巡洋舰了。再看看日本的明治天皇为了买一艘吉野舰,减少皇室开资,举国上下捐款才凑出来的钱用于海军建设。

所以说,慈禧当时能把修颐和园的钱全部用于海军建设,那么北洋水师没有理由不打赢甲午海战,就算舰队里有一个贪生怕死落荒而逃的方伯谦也照样能打赢。

但往往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战争之前慈禧要是不挪用公款支持海军建设,甲午战争的结局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可这是不可能的事,想想看一个效仿乾隆做“太上皇”并且还主掌国家大权的女人,是不可能有这样长远的思想。

最后再说一点,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东学党”起义,是起源于陆战。加之朝鲜战场上清军“逃跑将军”叶志超的种种作战失败,丢弃了大量军械、粮食以至于在最后的威海卫保卫战期间,陆军没有粮食没有后勤保障,反而将原本用来攻击日舰的海防炮台拱手相让给了日本陆军,让敌国军队用本国的炮来打本国的舰,实在是令人气愤啊!


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清军的军事体系、战争机构、后勤保障、兵力分配、战争通信以及朝廷各派系之间的斗争等。

但倘若能将原本用来建设海军的公款用之有道,那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必定是日本这个弹丸小国!


宇泽历史


不能,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并不是失败在钱不够上面,而是失败在僵死的体制上面,就是是你投再多的钱进去,照样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照样会有贪污;照样会造出不会响的“臭弹”!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不加,但却不是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关键是看已经花进去的钱,每一分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不管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造出多少不会想的“臭弹”,但清政府的财政资金却是实实在在的拨付了下去。

同时,清政府的海军建设一向较日本发达,即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奋起直追,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敢公然对抗东亚第一海军,也是冒着几大的风险的,从绝对实力上来说,日本的海军规模仍然不能与晚清政府的海军相提并论。

再说到钱上,日本人发动甲午战争,与自己的老师打一场仗,是鼓足了几百年的勇气的,虽然说明代时日本浪人袭扰我国沿海地区尤甚。

但却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日本人也没有翻起什么大风浪,这种状态其实一直延续到甲午中日战争开打。

这是一场检验日本明治维新成色的试金石,同时1也是一场命运之战,没有退路,只能胜利,输的话很可能亡国灭种,接踵而至的就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但是清政府把好端端的一手好牌打烂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真的不会玩不适应手足无措,该赢的战争不会赢,不能输的战争场场输,输的没脸没皮。

清朝僵死的体制远没有解决时艰的良药,慈禧太后挪步挪用海军军费,对于战局,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唯一有影响的――如果慈禧太后御驾亲征,说不定日本国就输了!


历史三日谈


打不赢。

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

参照一下武装到牙齿的沙特军队与胡塞游击队的战争,装备对比何其悬殊,然而结果呢?

北洋水师虽然装备方面是世界一流,然而缺乏与之匹配的海军建设理念、制度、体系和战略。

北洋水师本质上是换上水手服的陆军。

空有一批留洋的新生代军官,却必须服从淮军老将领的指挥。

在旧体制中,少壮军官难有作为。

甲午战争拼的不是中日两国财力和装备,拼的是国家体制。


YnotguY


打不赢!

就算给海军追加1亿两白银,照样打不赢,这根本不是钱的事,甲午战争早在开战前的20年,就已经告诉世人,满清必输,因为满清太软弱无能了。

政府软弱无能!

满清政府算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政权。早在明治维新之初,堂堂天朝大国东亚霸主的满清就开始对日不断妥协退让。

1875年,朝鲜和日本爆发冲突,但规模并不是很大,日方只出动了6艘兵舰。此时日本刚刚开始维新变法,还不敢过度刺激清政府。在日军咄咄紧逼之下,朝鲜以为满清政府会像当年万历皇帝一样派出大军前来相助。而日本此时也派出使节前往中国探听虚实,结果清政府的答复是,朝鲜虽然是清朝的藩属,但其内政外事从来悉听自为。日本受此鼓舞,对朝鲜进一步采取高压态势,并督促满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允许日方在朝鲜口岸拥有领事裁判权。于是,朝鲜开始变为日本的半殖民地。这也为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日本看清了满清的软弱后,又于1879年吞并了琉球!

其实,清朝只要拿出稍微强硬一点的态度,都会打断日本的侵略步伐!

因为日本上下有严重的恐中情绪。即便是到了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上下对应不应该向中国开战还议论纷纷,甚至在遇到在日华侨的时候,还会表现出谦逊礼貌的态度。直到战场的胜利不断传来,清军的狼狈让日本国内终于改变对华态度,而最受苦的就是在日华侨,他们就如同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

这个时候日本人战争前的态度就很值得思考了,他们为什么会出现恐中情绪呢?

其实,自从鸦片战争开始,日本精英就发现满清在西方列强面前不堪一击。所以,德川幕府和沿海一些大名曾经派出间谍来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搜集情报获取西方信息,并购买了大量先进武器。当时,刚刚对外开放的上海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一度成为对日军火贸易的中心!所以,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就知道打败中国的方法:建立欧式军队!

但,日本的恐中情绪来自于对中国古老的记忆,中日之间第一次大战爆发于唐高宗时期,当时日本与中国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为了打败唐朝,日军精锐尽出,结果白村江口一战几乎全军覆没,吓得日本政府在沿海修了100多年的堡垒!

第二次就是元朝时期东征日本,虽然元朝大军在海上被台风摧毁,但也把日本吓得不轻,从此把这场大风称为神风!

第三次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日本几十万战国精英在明军的打击下被赶下海,从此老实了300年!

以上经历让日本国内的恐中情绪极为严重,导致他们对中国人恭敬有加!明治维新之初民间不愿意西化,甚至仇视西方白人,明治政府对此严令各阶层:一定要像尊敬中国人那样尊敬西方人!

但是,由于满清政府的软弱,中国上千年来的努力付之东流。日本也一次次突破底线,先是将朝鲜变成半殖民地,又将琉球整个吞并。这一切也助长了日本打败满清,成为东亚霸主的雄心壮志。于是,甲午战争自然而然就来了。也同样是因为满清的软弱,让他在甲午战争中必定失败!

甲午战争,满清根本就没心思打!

甲午战争之初,李鸿章为代表的满清政府更是软弱不堪,仗都快打起来了,李鸿章还在寻求外交解决,希望取得各国的同情,迫使日本见好就收,结果耽误了军事方面的准备!

不仅如此,满清的议和呼声几乎贯穿整个甲午战争。而日本则利用满清的妥协退让,用和谈来麻痹满清,从而一次次获得战场上的主动权。

总结:甲午战争就像是一个懦弱的大个子和一个凶狠的小个子之间的拳击,大个子不敢反抗,所以,他永远不可能赢,而小个子永远不会输!

以上!


历史风暴


清朝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满人当权,他们的执政理念是坚决镇压汉人,满人只会享受,对外国军力发展从不关心,自以为是,大清帝国嘛,没有人敢打他们,因此把国家财政收入全部用在建皇家园庭和八旗子兄身上,没有国防意识,如果说把建园子的钱去买武器装备,那么曰本也没有打满清想法,即使来打也没有这么轻松取胜的。



Luozhaoping


要让船夫说,八成也是打不赢的,为何?我们来一起分析下。

只知有家不知有国

在康雍乾三朝高压统治下,满清通过鼓励互相检举,大兴文字狱,已达到弱化汉人国家概念,分化汉人的目的,效果是极好的,毕竟杀了那么多人!一件文字狱少则数百人,多则数万人就死掉了。这其中做得最好的莫过于现在忙于演偶像剧的乾隆皇帝。如下图:

党同伐异的亡国之兆

清末的朝廷可谓是矛盾重重,既有满足官僚集团和汉族官僚集团的矛盾,也有保守派和洋务派的矛盾。而以李鸿章领衔的洋务派自然成为满足官僚和保守派共同打击的对象。这也是为何日军能在山东境内如入无人之境般的将北洋水师母港包围,导致北洋水师腹背受敌最终覆灭。

假设甲午战争打赢了,那毫无疑问李鸿章将成为千古一相,声势将达到空前水平。这不是满清愿意看到的,更不是翁同龢等保守派愿意看到的,因为李真正威胁到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这些与几亿两白银的民脂民膏相比,危害更大。所以他们宁愿百姓承担更严重的剥削,国家利益受损,也不愿看到李鸿章更进一步。


【所以说装备再先进,如果人心不想赢,那也是白扯】


瓦尔登的船夫


即便慈禧真这么作,也只会把中日战争往后推延几年,由于清廷海、陆军建设都有大问题,大清最终还是会战败!

先看日本的甲午作战计划构想是:如果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海战中全歼北洋舰队,则日本陆军长驱直入在塘沽登陆,京津地区决战,逼迫清廷签订城下之盟;如果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海战中与北洋舰队打成平手,则日本陆军在朝鲜登陆,攻击大清东北地区,威胁京畿;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海战中败于北洋舰队,则日本陆军退守日本各地,防止清军登陆日本。

可以看出,日本最为忌惮就是北洋海军,作战计划完全视日本舰队对北洋舰队的作战成效而决定下一步行动。

当时,大清北洋海军舰队作为全国唯一的近代化海军舰队,不仅主战舰艇“定远”级铁甲舰二艘、“济远”巡洋舰一艘、“致远”级巡洋舰二艘、“经远”级巡洋舰二艘从英德购入性能先进,而且从军官到水兵都受过一流正规训练,素质极高!北洋海军一直起到对野心勃勃日本”犹如猛虎在山”的战略威吓作用。

尤其,舰队中的“定远”、“镇远”二艘铁甲舰,吨位大、装甲厚、主炮口径大,当时日本海军无此类战舰,一直被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视为心腹大患!

但国家安全不能全部寄希望仅靠一二支精英部队支撑着。

而且,在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后,在看到海军建设的不错成果,清廷停止了对北洋海军的投入,而对手日本却加大了对海军的投入。

约在1888年前后,随着防护效果大幅提升的哈维镍钢装甲的出现,以往巡洋舰上的大口径火炮无论如何难以有效击穿铁甲舰了。几乎同时,新型中口径(100—152mm)速射炮诞生了。于是,巡洋舰的设计思想不再追求“对抗敌方主力舰”,回归“克制敌方巡洋舰”这一传统目标。即不再装备大口径火炮,转而装备数量众多的中口径速射炮,以提高单舰火力密度。于是,日本斥资订购的“千代田”、“秋津洲”、“吉野”、“松岛”级便是这种新型火力密集巡洋舰的代表。而在甲午战前,日本更是举国筹资从英国订购了二艘综合战力远胜定、镇二舰的最新式铁甲战列舰“富士”、“八岛”。

坦率的说,日本如果再隐忍两三年,等富、八二舰服役再辅以千、秋、吉、松新型巡洋舰再开战,面对北洋舰队的定、镇铁甲舰辅以济、致、经巡洋舰,日本联合舰队将有绝对的装备技术和火力优势,极可能全歼北洋舰队。

但日本高层综合考虑比较后,迫不及待的认为联合舰队在总吨位、火力上已经有明显优势,可以提前开战了!所以,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依靠定、镇二舰的不对称优势和广大海军将士们的顽强战斗意志,才能支撑到最后,没有全军覆没!

慈禧修园子的花费到底是多少,历来多有争议。个人估计,应在1000—1200两白银左右。假如慈禧把全部用在北洋海军身上,北洋舰队燃眉之急是订购类似“吉野”的新型巡洋舰和旧舰加装新型速射炮。估计花费约600万两白银左右,其中订购四艘新型巡洋舰花费约500万两左右,订购30门新式速射炮及弹药花费约100万两左右。接着,为应对日本富、八二舰威胁,还要最少订购两艘类似的战舰及弹药,花费约500万两左右。这样修园子的钱已经花费差不多了,以后岁月清廷也难以再投入巨额资金了!

说到底,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确实难以长久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一支耗资巨大的近代工业化海军!这样几年后,日本举国省吃俭用的持续投入建设海军,日本联合舰队与北洋海军在装备上恐怕依旧有少许优势。只要有优势,日本人就敢铤而走险发动战争!

另外,一说到甲午,大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海军和海战上,其实甲午最终战败是大清陆军不堪重任导致的。

甲午时的大清在“同光中兴”强大的表象下,实际已日暮西山。随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崛起的湘军集团、淮军集团,此时掌握着全国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出于对湘淮集团的猜忌,清廷一直采用裁减人数的办法减轻他们可能的威胁。这直接导致了湘淮军一线机动兵力不足!甲午战争爆发时,淮军只剩五万多(还要分兵一半守卫沿渤海各要塞炮台),湘军不足三万。而当年淮军鼎盛时近十万,湘军则过二十万。此时,清廷全国陆军能战之军的规模人数,实际已无力应付大规模对外战争。

与“康乾盛世”时清廷拥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相比,此时清廷对地方实际各项控制力已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制已名存实亡。国家此时如遇大战,根本无力集中统一调配使用全国的军力、人力、物力、财力来应付。

即便几年后,北洋海军在海上能与日本联合舰队打个平手,清廷依然一如甲午战争时一样,最多只能调一二万陆军入朝。面对几万编制体制、战术素养、火力运用等各方面都明显优于清军的日本陆军,最后几乎肯定还是战败退出朝鲜。后面的战局,也一如甲午战争陆战一样:清军能战之军机动兵力不足,却处处设防,结果处处以少敌多,处处防不住,处处战败,直到旅顺、威海两处海军基地也被日本陆军占领。最后,只有议和投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