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品明鉴清


作为一个由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清朝一直面临着统治不稳的问题,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等等反清组织可以说是此起彼伏。在清朝前期,各种反清组织为了加强号召力大多数都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而其中最常被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朱三太子”,各路人马打着拥立“朱三太子”旗号弄出的波澜总是让清朝统治者如芒刺在背,那么“朱三太子”到底是谁呢?

中国古代人比较迷信,讲究天命、师出有名,因此反清组织为了号召民众、让人相信自己确实是“反清复明”,宣称自己组织有一个明朝皇室后裔就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名号不是随便用的,首先这个明朝皇室后裔血统要够纯正、知名度要够高,要不然没号召力;其次由于清廷、李自成等多方势力的杀戮,明朝皇室伤亡殆尽,基本上还都有明确记载,抬一个谁都知道已死的人出来很快就会被戳穿,而就这么巧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几个儿子没人说得清下场如何。

1644年甲申之变,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杀死自己的妃子、女儿的同时,派人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送往民间藏匿。其中献愍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照这三人在1644年时都是不知所踪,没人说得清他们是死是活,这就留下了很多民间传说,给了各路反清组织操作的空间。其实“朱三太子”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叫“朱三太子”只是因为崇祯不知生死的皇子有三人,“朱三太子”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旗帜,是怀念明朝统治的人对于朱姓皇室后代的一种统称。

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事件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非常多,仅康熙年间就有十起之多。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平西王吴三桂发布檄文起兵反清,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同时一个叫杨起隆的无业游民看到机会,自称“朱三太子”纠集一大批人在京城起事。杨起隆的造反活动很快就被镇压了,但是“朱三太子”作为一个有号召力的反清旗帜已经树立起来,被更多的人借用。

康熙十六年,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数万人起事;康熙十六年,河南柘城有人自称明朝皇子起事;康熙十九年,在陕西又有人自称“朱三太子”进行反清活动;康熙三十八年,太湖地区有人拥立“朱三太子”起事,密谋劫持南巡的康熙皇帝;康熙四十四年,江苏、浙江地区又有人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康熙四十六年,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地区同时有人起事,首领都自称“朱三太子”。近百年间,清朝统治者抓到了无数的“朱三太子”,但是“朱三太子”就是杀之不尽。

“朱三太子”并没有什么无穷的魔力,无数的人在这一旗号下进行反清运动,只能说清朝确实有弊政存在让人生存艰难。比如清朝初年实行的圈地令、投充法,八旗子弟依仗武力大肆圈占良田、强迫无辜民众成为奴仆,致使百余万人流离失所;再比如著名的“剃发令”,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下被杀的人根本难以统计,血腥斗争历时几十年;再比如清朝盛行的“文字狱”,往往因为一个字或者一句话被当权者曲解就牵连成千上万人被害,明史案、南山案、查嗣庭案、吕留良案等等,每一次致人死地的理由都让人瞠目结舌。

实际上民众拥护的从来都不是什么“反清复明”、“朱三太子”,而是美好富足的生活。从康熙中后期开始,清朝统治者就专注于解决民生问题,比如禁止圈地、鼓励民众耕种等等;到雍正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废除贱籍、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措施减轻了民众负担,民众有了稳定的生活,“朱三太子”的号召力自然也消退了。


当狗容易做人难


朱三太子有颠覆整个大清朝的实力,只要他存在一天,就会让清朝的皇帝寝食难安,欲除之而后快。

那么,朱三太子怎么就这么厉害呢?

其实,朱三太子最大的实力不是他个人有多么聪明绝顶和雄才大略,也不是他手下聚集了多少英雄好汉,而是他有无人可敌的身份。

朱三太子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儿子,而崇祯皇帝又是明朝比较少见的,深得人心的帝王。虽然在他执政期间没有成功抵御满清的入侵,而且在他执政期间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最后起义军首领李自成还打到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虽然如此,崇祯皇帝在民间的影响力和地位,在那个时代都是很少有人能够比拟的。因为虽然他个人能力不强,但却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帝王,其责任心更是难得。

崇祯皇帝生前堪称劳模,他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并且十几年如一日。他非常节俭,几乎只穿布衣,为的就是能够节省出经费来支持对清朝的战争。

而在他当皇帝的短短17年的时间里曾经六下罪己昭,平均不到三年就会检讨一次自己的过失,在中国数百位皇帝中绝无仅有。有人认为崇祯是一个喜欢推卸责任的帝王,这一点我是很不赞同。

在当时,如果能够牺牲他获得大明的中兴,我相信会毫不犹豫的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崇祯皇帝自缢之前,他还念念不忘城中百姓的安危,留下了“认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绝笔。

他的所作所为,让他作为亡国之君,却没有留下骂名,反而在民间拥有比较高的声望。尤其是当清朝剃发易服,改变汉族人的风俗时,更是激起了人们对崇祯的怀念。

有了这一前提,作为崇祯帝的儿子,朱三太子就有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光辉形象,人们爱屋及乌,将对崇祯的崇敬之心,不自觉的放到了朱三太子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利用朱三太子造反,也确实收获了不少归附者。仅康熙年间,就有10起借助朱三太子的名义造反事件。所以,朱三太子一直困扰着满清的前几位皇帝,朱三太子在一天,他们就寝食难安一天。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朱三太子也许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是他的血统决定了他难以置身事外。康熙四十七年,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炤在山东被抓获,康熙将其全家处斩。从此,困扰了满清半个多世纪的朱三太子案告一段落。康熙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以上!


历史风暴


世间的人很多,有利用价值的却并不多。朱三太子有没有实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前朝的象征,具有朱明正统性,对清朝来说犹如芒刺在背。

至于是否确有其人,高低胖瘦,有才无才,光面麻子脸都无所谓,朱三太子只是一个被各路有野心的人作为利用的工具符号与价值武器。


直到清代中期,还有人号称是朱三太子,在民间兴风作浪。假冒朱三太子作案的原明势力,层出不穷。从1644年开始,各路反清诸侯,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清廷,甚至天地会也奉朱三太子正朔。

最著名的一次是康熙十二年(1673)杨起隆起事,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身在京师的杨起隆,借用朱三太子名号,率众举事,最后兵败被杀于陕西凤翔。明末清初,号称拥立朱三太子的人,就有上百人之多。直到南明灭亡,大规模叛乱才基本消弭。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前,把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等儿子藏在可信之人家里,流落民间。康熙皇帝把三藩平定之后,在陕西,河南,江西等地,屡次有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运动。

比如,漳州人蔡寅,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台湾朱一贵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人,导致朝廷最终已经不知道朱三太子到底是谁了。清廷为了安抚明代旧人,也为了一网打尽,清楚民间力量,康熙三十八年就宣布:

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不过,各个地方上报: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

虽然各地明皇室上层人物被诛杀净尽,但是朱三太子的名号却是一种有力的号召。可见,真假不重要,人人几乎都可以是朱三太子,崇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都可以是朱三太子,号称为明复仇,实施反清复明。

那些伪“朱三太子”如雨后春笋,乃至各地官府颠倒耳目者二百年,派人乔装打扮和细访暗查,都在寻找朱三太子后裔。不过,大江东去,天命不再,最多只是小股骚乱罢了。

不怕自己销声匿迹,就怕的是即使隐藏民间,流落江湖,过安稳的生活,也被别有心思的人惦记,朱三太子注定不是凡人。

因此,所谓朱三太子仅是清康熙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与符号,其实不一定确定指的是谁。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答:这个“朱三太子”,其实是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第五子朱慈焕。

崇祯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

无论是按照七子排列还是按照四子排列,朱慈焕都不排三。

但世间都称之为“朱三太子”,显然是搞错了。

除了搞错了排行,“太子”这两个字也是乱用了。

自汉以降,“太子”乃是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

一个皇位只能有一位继承人,即在某一时期,只能出现一位太子。

而太子的身份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通过皇帝正式“册封”,才会成为太子的。

一旦成为太子,则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的权力,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

所谓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只出现在神话故事里的哪吒三太子、龙王三太子的称呼中。

当然,女真人和蒙古人入据中原,不谙中原礼法,金国中也有“四太子兀术”之类的叫法,而元代直接闹出过弟弟是哥哥“太子”的笑话。

所以,“朱三太子”,是一个错误的、不准确的称呼。

话说,甲申之变,崇祯帝壮烈殉国,几个儿子却被李自成俘获。

李自成并不为难这几个小孩,封太子朱慈烺为宋王,12岁的朱慈焕也被封为了公爵。

随着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大顺政权撤出北京,朱慈焕兄弟在乱军中失散,流落民间。

李自成手下一位姓毛的将军带领朱慈焕逃到了河南,隐名埋姓,过了一年多农家生活。

由于清政府清剿李自成手下的“流贼”越来越急,毛姓将军不愿连累朱慈焕,离开了他,另寻生路。

少年朱慈焕无活养活自己,只好一路乞讨回到了祖籍凤阳。

在凤阳,朱慈焕先是得到了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给事中收留,改名为王士元,在王家偷生。

但过了五六年,王家发生了变故,朱慈焕无法安身,遁入空门,削发为僧,四处化缘。

25岁那年,朱慈焕流落到浙中,得一个姓胡的余姚人赏识,劝他还俗,主动以女儿相许配。

朱慈焕虽成了胡氏家的上门女婿,并未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继续以王士元之名设私塾以教学为生。

可以看得出,朱慈焕势单力弱,根本没有反清复明的能力,实际上,他本人也不敢有反清复明的想法,他所奢求的,不过在乱世中存活一条残命而已。

但是,从顺治十二年开始,到康熙四十六年,不断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进行反清复明行动,让清朝统治者大伤脑筋。

朱慈焕也为别人用“朱三太子”的名字招摇造反惊恐莫名,他不敢固定在余姚教学,而拖家带口辗转到了宁波、镇海、湖州等地奔波漂泊。

康熙四十五年,朱慈焕泄露出了行踪,其妻女六人,全部上吊自尽,三子一孙,则被清兵捕捉。

朱慈焕本人虽然逃了出来,但两年之后,也在山东汶上县被清兵捉获了。

朱慈焕在京师受审,被问到“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时,他悲愤莫名,指天控诉说:“我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血气已衰,鬓发皆白,如果要谋反,我不在三藩叛乱之时行动,而选在现在清宁无事之时举事,有病啊?!再者说了,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这些行为,我有了哪一项?”

康熙帝强词夺理,用狼吃小羊的口吻说:“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下令将朱慈焕及其子嗣彻底肃杀。

于是,朱慈焕惨遭凌迟处死,子孙除病死于狱中的,全部斩立决。

可见,“朱三太子” 朱慈焕并没有什么实力,折磨到清朝皇帝的,是他的身份和名声。


覃仕勇说史


朱三太子案始末

朱三太子,清代一神秘人物,其人亚赛幽灵一般,实实在在困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虽然多次有官员奏报捉拿或已正法这位朱三太子,但是这些人物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到最后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自此后,著名的“朱三太子案”也成了一个谜。

“朱三太子案”’缘于明思宗第三子朱慈炯封定王,明亡后不知所终,汉人为反清复明,常有诈称朱三太子,藉以发动群众反清复明。康熙十年冬(1674年1月),京城有个叫杨起隆自称朱三太子,组织旗下奴仆、佃户密谋起事。杨起隆并没有兴起什么大风浪,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其人逃脱,不知所踪。

康熙十九年(1680年),陕西汉中捕获自称朱三太子慈满的反清者,此人自称叫做杨起隆,但押送京城之后,经确认此人不是杨起隆,并在京将其磔死。

三藩之乱时福建漳州有个叫做蘩寊的人也称自己朱三太子,并且他聚伙数万,声势浩大,康熙震怒,下令不惜代价将其歼灭。最终,蘩寊生死不明,数万弟兄也几乎全数被歼。

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浙江大岚山有个念一和尚(俗名张念一),自称是朱三太子手下元帅,奉朱三太子起事,但也以失败而告终,清兵将其抓获后,大刑伺候,念一和尚供出朱三太子。

清廷根据念一和尚口供,在山东汶上县捉获张姓父子,押解至浙江审问。张供认本名朱慈焕,是前朝崇祯皇帝第四子,封永王。曾与三哥定王朱慈炯随从李自成出征吴三桂,战败后失散,朱慈焕长期流落河南、浙江等地,先后改姓王、张、以教书糊口。但不论如何审讯,张姓父子称自己与江南、浙江等处反清力量并无半点关系。清廷指其伪冒明裔,以“通贼”之罪将父子二人解京处死。

朱三太子案起伏多年,直到张姓父子被杀后,便再无自称朱三太子者。然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福建迁至台湾的朱一贵,再次打出朱明后裔朱三太子的旗号,自称中兴王,年号永和,后遭清军镇压被俘过害。

雍正七年(1729年),朱一贵之子又称自己为朱三太子,活动于交趾小西天(即今越南境内),雍正皇帝派遣使者抵达交趾,要求协助清兵缴获朱三太子。交趾国不敢与大清作对,便出兵征讨,朱三太子再次下落不明。

而后,每隔几年,便有朱三太子再次出现,直到乾隆年间,仍有自称朱三太子者兴兵作乱。但到了乾隆朝中后期,突然这个名字从人们耳朵中消失,直到大清朝覆灭的那一天,再没朱三太子出现。

朱三太子是真是假?

关于朱三太子的真实身份,说法颇多,但没有一样经得住考究。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之后,太子(皇长子)朱慈烺被外戚周奎(太子的外祖父)献给多尔衮,多尔衮见过之后,硬说是假太子将其处死。崇祯帝二子早殇,三子、四子曾在大明灭亡后加入了大顺军,后来流落民间,生死不明。而后许多人借用崇祯三子、四子之名起兵反抗清廷。

清廷为此深感不安,一经发现有自称明朝后裔者,不论真假,一概捉拿捕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但杀了许多之后,发现都于大明皇族没有任何关系。直到康熙末年,才发现一个真正的大明皇子,康熙立即下旨,以假冒明裔为罪,将其一家老小全部连根铲除,连同邻居都没有放过。

后是文人孟森将其写成《朱三太子事迹》,后将其改编为《明烈皇殉国后记》,其中详细介绍了崇祯后人的下落,并指出清初时期的北太子为真,而南太子为假,多尔衮为掩人耳目,以假冒之名将北太子杀害。六十几年后,康熙一朝抓获七十几岁的老者,此人自称自己是崇祯帝皇四子朱慈焕,康熙遂下令以假冒罪将其一家全部杀掉,凡是亲近者一概不留。自此后,崇祯子弟全部被铲除。

也许这世上并无朱三太子,只不过是借用其名,壮壮声威而已。至于实力,真的没有什么实力,无非是这个名字唬人罢了!


大狮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一个化名杨起隆的朱三太子,和康熙缠斗了一生。到了康熙晚年,还在南京联合当地官员准备炮轰康熙,最后兵败被杀。

在清朝历史上,朱三太子就像一个幽灵,困扰着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时不时就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搅得满清的皇帝心神不宁。

那么朱三太子到底是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1644年,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皇帝在自杀前,派人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出城外,计划让他们逃到南京,东山再起。



崇祯的儿子一共有五个,活下来的只有三个,分别是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焕。

谁知道他们三个人刚刚逃出北京城,就被李自成给活捉了。本来李自成准备带他们三个人逼迫其他的明朝官员投降,没料到没多久,李自成就在山海关大败,被清军和明军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在九宫山被杀。


在李自成逃跑的路上,崇祯的三个儿子都走失了。不久以后,就在江湖上冒出了两个朱慈烺,一个被送到了南京后处死,一个被送到了北京城同样以假冒产品的名义被处死。

老二朱慈炯先是被明朝旧官员收留,然后同样被送进了北京城,被清政府以假冒太子的名义给处死了。

有人会问,清朝皇帝杀明朝太子是非常正常的事,为什么要以假冒太子的名义来处死呢?原来清兵入关是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进来的,后来他们换成自己的江山,是从李自成手中夺来的,不是从明朝手中夺来的,以此来换取明朝旧官员的支持。

甚至康熙乾隆都曾经祭奠过明朝皇帝的陵墓,证明自己和明朝皇帝都是自己人。因此清朝的皇帝在处死明朝的太子时,就只能以假冒太子的名义。



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焕命就比他的两个哥哥好好,逃到了前明旧官员王先生的家中。被王员外改名王士元,跟自己的儿子一块读书。

王员外死后,朱三太子被迫当了和尚。浙江的胡乡绅是一个信佛的人,经常和朱三太子一起谈佛经。胡员外看他是一个面目清秀、学识渊博的人,就劝他还俗,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晚年时,朱三太子当起了教书先生,在一次喝醉酒后,无意中把自己的身份透露了出去。结果在江湖上越流传越神奇,1706年就有人在浙江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起兵造反。

朱三太子吓得重新开始流亡,从浙江迁到山东。但依然没有逃过追捕,除了一个儿子逃脱外,全家人都被凌迟处死。



康熙是非常虚伪狡诈的人,他曾经六次祭拜明皇陵,行三拜九叩之礼。1699年,他为了把明朝皇帝的后人一网打尽,还对外宣称要找到一个明皇室后裔来管理明孝陵,可惜明皇室的后人没人敢站出来。

在朱三太子被杀前,清朝官员先进行了审讯。朱三太子为自己辩解道:我这几十年,一直在东躲西藏,今年已经75岁了,离死也不远了。如果我要造反,早些年就会和反清义军合兵一处,何必要等到今天呢?



然而当明王朝灭亡的时候,昔日享尽荣华富贵的那些皇子们都不会有好下场,要么自相残杀,要么被清兵杀死。比如当时的福王、唐王潞王、桂王等,都是这个下场。

既然清朝的皇帝说被杀的都是假冒皇子,那么真皇子就应该还活着。乾隆初年,就有从南洋经商回来的人说,朱三太子在吕宋岛招兵买马,准备反攻大陆。后来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新知传习阁


朱三太子代表的并不是老朱家的某一个人,也不是老朱家的残存势力,而是代表了广大汉人的集体诉求——反清复明,准确点来说是反满复汉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朱三太子就像甩不掉的幽灵一样,紧紧的笼罩在清朝统治者的脑袋上,层出不穷的各类起义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以期待终有一天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这也侧面反映出在清朝统治下的广大汉人生活的并不幸福

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他娘的!


起底朱三太子的前世今生——没有高光时刻却落得悲惨结局

既不是聪明绝顶的领袖人物,也不是什么富可敌国的大佬,为何朱三太子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清朝统治者满头冒汗?因为这不仅代表了明朝残存势力的反扑,更代表了广大底层民众及富人阶级对清朝的不满

但实际上,作乱的人皆非朱三太子本人!而他朱慈焕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安顿下来,能够好好的安享晚年,却...

关于明朝朱三太子的真实身份,是崇祯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但由于另两子早夭,长大成人中排行第三,所以是为朱三太子。北京城破后被李自成掳去,后自成兵败他也开始了乱世飘零,先后在王乡绅家落脚,而后又逃亡江南出家为僧,直至偶遇胡乡绅,才最终安定下来,并娶其女,先后育有三子两女,一家人过着平淡却安定的生活

只是,这一切在他75岁时被彻底打破,满头须发的朱慈焕在目送两个儿子走上断头台后,自己也被凌迟处死,崇祯一脉自此断绝!

兴风作浪的又是何人?为何都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

崇祯皇帝虽然是明朝灭国之君,却少见的深得民心。虽然他在政治能力上稍有欠缺,也不是什么英明神武的主儿,但是他的勤政和努力却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明朝灭亡之后仍然有大量的百姓十分爱戴崇祯,故而造反者势必要打着崇祯的旗号搞事情

虽然崇祯已死(景山自缢),但他还有儿子,还有近臣,所以南明数个政权也都可以名正言顺的起事,可是伴随着被悉数击破,没有了精神支柱和旗帜,只能从民间去寻觅关于崇祯之后的讯息。所以尚存于世但流落民间的朱三太子,成为造反必须要举起的大旗

就这样,多达十起的“朱三太子”造反案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如火如荼的进行,无论规模如何,以“朱三太子”之名起事,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惯例,虽然这一切和真正的朱三太子毫无关系!

在诸多起事中,唯有杨起隆的京城聚众造反影响最大,但随即失败,杨起隆先是潜逃后又被缉拿归案。至于其他以朱三太子之名秘密从事反清运动或是直接造反的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折磨清朝三代皇帝的朱三太子,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

不得不说,清朝实行的剃发易服,不仅让广大汉族人被迫改变风俗,更是激起了他们的愤怒,毕竟千年来的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就这样被彻底毁灭

再加上毫无人性可言的文字狱,更是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同时还让人们对崇祯的怀念与日俱增。在这种前提下,朱三太子作为崇祯的儿子就有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光辉形象,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领袖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只要压迫不停,反抗也就不止。正是由于三太子的尚在人间,更是给这些人以精神寄托,所以层出不穷的冒充朱三太子造反也就愈演愈烈。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只要朱三太子还在人世,就会有人不断的以此为由来进行造反活动

所以,早已泯然众人的朱三太子,仍然逃不过全家处斩的结局。但这并不是结束,康熙年间虽然已经将朱三太子诛杀,但反清活动持续到乾隆年间依然活跃,无一不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这也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清朝的不满和对于明朝的怀念

不得不说,入关后的满清,在对待汉人的问题上犯下了巨大的错误,不仅导致未能让其在有生之年实现大一统,更是为之后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先是剃发易服,就极大的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随后的圈地令等各项政策更是导致士绅阶级的不满,康乾年间文字狱的大兴则是让广大读书人也加入了反抗的大潮中

所以,以朱三太子之名行反抗之实的阴云才会笼罩大清王朝整整一百多年之久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满族,虽然占据了汉族的疆土,但是却没法统治汉族的文化与灵魂。而当时,汉族的灵魂就是明朝,而崇祯帝死后,只有第五个儿子朱三太子流落民间,自然朱三太子就成为汉族心目中的灵魂。中原广大汉族,原本属于明朝统治,倾心于明朝,自然朱三太子就成为他们心中的理想君王,而清朝本是满族异族统治的,所以在清初,许多反清志士逮着机会,就会借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反清,这自然就成为了清朝的心头大患。

朱三太子,本名朱慈焕,是崇祯帝第五子。崇祯死后,朱三太子就一直流落民间。后来在一个前明官吏的照料下,朱三太子改名王士元,同时被告诫:要严守自己皇子的身份,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杀生之祸。

此后,朱三太子几十年均牢牢记着这句话,生活也风调雨顺,儿女满堂。随着儿女逐渐增多,朱三太子的生计成了问题,于是就去当了教书先生。面对这样的生活巨变,从皇子沦落到教书先生,朱三太子心中十分苦恼。一次,向自己的一位多年好友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自然的,这位好友就把这个消息传开了。

正巧,这时念一和尚正在积极筹划反清复明的活动。当他听闻朱三太子还活着的消息时,就借着朱三太子的名号起义反清。朱三太子知道这个消息了,带着家人逃跑避难,最终还是被清军抓住了,接着全家被杀了。于是,崇祯帝的子嗣至此中断了。

虽然朱三太子已经被清朝处死了,崇祯的血脉也已经断了,但中原汉族的灵魂却并没有改变:我们中原人士都是汉族,绝不臣服满族的异族统治。于是,众多不满清朝统治的反清人士,就把朱三太子当做自己的精神信仰,总是借着朱三太子的名义来从事反清复明的起义活动。自然,作为当朝统治集团的君王——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将朱三太子作为最大的敌人,朱三太子就是汉人最真实的灵魂,反清复明的象征。


岁七夸父


首先,看看朱三太子的来历

据《明史》记载“庄烈帝七子。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贵妃生永王慈炤、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也就是说崇祯皇帝共有7个儿子,这里的庄烈帝是清朝撰写明史时对崇祯皇帝的称谓。

这七个儿子中怀隐王慈烜、悼怀王及皇七子很小就死了,悼灵王慈焕五岁时生病而死。至闯王破城,崇祯自缢时,尚在世的皇子有三人:太子也是长子慈烺、第三子定王慈炯、第四子永王慈炤。

记载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情况的《甲申传信录》中记载了三个皇子的下落:“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或言定王已遇害于城南之空苑,而太子、永王终不知所之。”,也就是说其实三人都不知道下落,因为定王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只是有人传说死了。

《明史》也记载记载“京师陷,贼获太子,伪封宋王。”李自成抓到了太子朱慈烺,并封他为宋王。但对三人最后下落都是:“不知所终”。

崇祯皇帝的三个皇子都不知下落,后人就伪造他们的名义号召百姓起义,反抗清朝的统治,名义上是朱三太子,但朱三太子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指的崇祯皇帝的三个下落不明的皇子。所以朱三太子也成为号召反清复明的一面旗帜。

再看清朝与朱三太子的斗争

清朝入关后,实行剃发易服,激起国人反抗。有人冒充前朝皇子,反抗清朝,仅康熙一朝历史上真实的“朱三太子”案件就有十起之多。

《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十二月……京师民杨起隆伪称硃三太子,图起事。事发觉,起隆逸去。捕诛其党。”,也就是康熙十二年杨起隆假冒朱三太子一案,是比较大的一件。

康熙十六年、十八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均有记载朱三太子起事。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山东巡抚赵世显报捕获硃三父子,解往浙江。……诛其首恶者,硃三父子不可宥,缘坐可改流徙。”,康熙认为的罪魁祸首朱三太子一家被杀,但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无从可考。案卷中朱三太子招认实为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炤。

康熙以为朱三太子已死,再不会有朱三太子造反了,但是托名朱三太子朱三太子的反抗仍然层出不穷,康熙六十年:“丙寅,台湾奸民硃一贵作乱,戕总兵官欧阳凯。……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平台湾,擒硃一贵解京。”这次起义就是托名朱三太子。

在雍正、乾隆两朝,关于朱三太子的传说也非常多。乾隆初期,有人传说他正在南洋招兵买马,随时准备反攻。

不管谁是朱三太子,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受压迫人号召大家常用的一种方式,当然不少野心家也用这种手段。朱三太子没有什么实力,只不过是一个招牌罢了。


莱驹为右


朱三太子本身没实力,满人入主中原根基不稳,各路反清复明的势力,都要冒充朱三太子来给自己笼络人心增加砝码。特别是吴三桂起兵后,掀起一阵光复大明的浪潮,各路朱三太子层出不穷,我个人认为都是假的。

清朝入关的旗号是为明朝报仇,政权稳定后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康熙年幼即位内政不稳,一个是三番手里有兵,至于朱三太子一直都不是主流问题,说他折磨清朝三代皇帝,应该是标题党的惯用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