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成年後就很難重讀的經典,只因我們知道的太多

《傲慢與偏見》:成年後就很難重讀的經典,只因我們知道的太多

《傲慢與偏見》:成年後就很難重讀的經典,只因我們知道的太多

內容簡介:班納特家裡有五個女兒,最聰明的是二女兒伊麗莎白。在一次舞會上,傲慢貴族達西和伊麗莎白相識,但因為達西的傲慢讓伊麗莎白對達西也產生了一種偏見。在之後的接觸中,傲慢的漸漸不再傲慢,偏見的也放下了偏見,有情人終成眷屬。

正文

我還是決定不去再看一遍《傲慢與偏見》而去寫它。

實際上前面的幾篇我也沒有再讀就直接寫了。但畢竟,這次是《傲慢與偏見》,距離我上一次讀它的時候幾乎過了二十年。

樓下的大書櫃,母親十年前為了支持我寫作而買的栗色三開門書櫃裡放有三個版本的本書,一本是文學普及本,一本是老版上海譯文社帶原版英文插圖的,還有一本漢英文對照學英語用的。那個漢英對照本,我當時的想法是多簡單啊,要去讀一下原文,好去看看簡·奧斯汀最原汁原味的句子是什麼感覺。但是,那本書我從沒讀完過。

《傲慢與偏見》我發現自己成年後就沒再讀過,雖然曾經是那麼喜歡過,還苦於糾結它和《簡愛》哪本更好。雖然,我每隔幾年就會重讀一遍《根》和《荊棘鳥》還有《西遊記》,但對於這本書卻真的發現,它在我成年後就喪失了魔力。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傲慢與偏見》:成年後就很難重讀的經典,只因我們知道的太多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看過《傲慢與偏見》的書友都能一眼認出這是本書的第一句話。這個開頭曾和卡夫卡的《變形記》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還有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一起入選過世界經典小說最有名的開頭。它開門見山又讓人很快“入戲”,清晰地向讀者傳遞了這樣的兩個信息:1、這是一個婚戀主題小說;2、這小說很俏皮。

果然,故事接下來就是以這種輕鬆+愉快地方式展開了。班納特先生家裡有五個千金,老大簡最漂亮,老二伊莉莎白最聰明,老三曼麗像個老修女,老四吉蒂傻乎乎,老五莉迪亞是個瘋丫頭。這樣的幾個女兒本來就夠演出好戲了,偏偏她們的媽媽還是一位把嫁女兒當做終身事業的班納特太太。於是,在小說故事就這麼熱熱鬧鬧地彷彿一出活話劇一樣展開了。班納特太太讓班納特先生為了女兒們的前途去拜訪搬到附近的有錢單身漢彬格萊先生。班納特先生本來是拒絕的,但過了兩天又說已經去過了。接著,彬格萊舉辦的舞會現場,我們的伊麗莎白第一次和達西碰了頭。雖然,在這一次舞會上彬格萊和簡才是重點,但我們也很快發現了,故事的真正主人公,也就是視角傾向的那個正是二女兒伊麗莎白,從她的眼睛裡我們看到了傲慢的達西先生。彬格萊問達西,說這個舞會上的美人他怎麼看。達西回答說,最美的那個(簡)已經給彬格萊做了舞伴,而那個二女兒還沒有美到打動他的地步。

就是這樣一個生活片段,立刻樹起了男女主人公的兩個對立面。這正是“傲慢與偏見”的對抗性和共生性。這種處理方法我認為簡單、討巧、目標明確,但在現在的小說中,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把這種過於戲劇化的設計看作是過於通俗化的,也就是“不太高級的寫法”,反被運用的少了。如果這部小說誕生在中國,尤其是誕生在2000年以後的中國,我十分懷疑它是否還會有名。

接著,伊麗莎白,也就是我們可愛的麗萃就和達西先生較上勁兒了,我記得他們隨後而來的幾次交鋒有這些內容:

1、威廉爵士在某次舞會上拉著麗萃的手把她正式介紹給達西。達西本想和麗萃跳舞但麗萃拒絕。

2、簡去彬格萊家中做客卻生了病。麗萃走了幾里路去彬格萊家中探望。達西喜歡伊麗莎白運動後臉上的紅暈,卻嫌她把裙子弄髒了。

4、闖入個韋瀚,說達西曾阻止過他的前程,讓麗萃討厭達西。

5、麗萃的表哥柯林斯在舞會上出了洋相,而那次舞會簡直就是災難,因為“這家人好像合起夥來都要出醜”,讓麗萃感到了自己家庭的粗鄙,覺得達西會看不起她,事實也確實如此。

……

《傲慢與偏見》:成年後就很難重讀的經典,只因我們知道的太多

看,這還僅僅是達西沒求婚前的交鋒。而後面,達西求愛被拒絕後,兩個人又接連經歷了麗萃和達西傲慢的姨媽對抗,老五莉迪亞和韋瀚私奔,達西出資幫助那兩人結婚好挽回尊嚴,麗萃去到達西莊園偶遇達西受到了熱情接待,達西姨媽去找麗萃讓她千萬拒絕達西的愛……

好熱鬧的一齣戲啊,多麼緊湊又充滿戲劇性的情節,把日常生活、婚喪嫁娶、家長裡短寫的這麼有趣。我想了想自己是否在其他小說中也有過這種相似的體驗呢……

實際上我現在正是看著對面的書架,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正在找呢。

先說外國文學。

《呼嘯山莊》?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

《基督山伯爵》?人物過於卡通化、傳奇化,有些失真啊。

《悲慘世界》?偉大的這本小說,但因為它人物的傳奇性和雨果的大段論述把生活部分沖淡了。

《安娜·卡列尼娜》?每個人物都有高於自身的靈魂部分的心靈拷問,可生活中一般人沒這麼深刻啊。

再說中國文學。

《圍城》?謝天謝地,終於找到了一本。

《啼笑因緣》?筆法套路化,人物數量和鮮明性都不夠。

《正紅旗下》?但未完成。

《芙蓉鎮》?生活化的觸碰夠細膩,但女主人公有點兒假。

……

好吧,我承認。

這樣看來,一本小說如果能寫生活寫到《傲慢與偏見》這個程度還真不容易。

來看看它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名著的幾個原因吧。

1、絕好的書名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好讀、好記。兩個P字母組合讓讀起來語感流利,降低了它在世界範圍內流傳的門檻。

2、當然是人物

我不知道男人們是否喜歡伊麗莎白,但女人們都喜歡達西先生。英俊、多金、優雅、出身高貴、性格內斂卻澎湃時如同火山。會讀書的女人都是聰慧的,聰慧的女人都希望能像聰慧的麗萃一樣遇到完美情人達西。

3、那些耀眼的次要人物

蠢笨又聒噪的班納特太太,死要面子有小聰明的班納特先生,對人卑躬屈膝注重實際的柯林斯,道貌岸然謊話成精的情聖韋瀚,風流無腦的莉迪亞,相貌平凡只能展露才華的老學究曼麗,妒忌成性卻被潑冷水的彬格萊小姐,仗勢欺人的傲慢夫人凱瑟琳……這些次要人物在書中出場不多卻都閃閃發亮,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如今的社會依然可見,依然可以對照。

4、對於上層生活、紳士淑女的理想狀態描摹

那種紳士和淑女的交往真讓人著迷。高雅、豐富、充滿了儀式感,還處處在等待。他們每天都在等著客人來訪,等著誰來辦舞會,他們的錢似乎都用在浪漫的社交上,而社交時需要穿著好服裝,佩戴好首飾,還有馬車接送,這簡直就是西方上層人士的生活範本。進入社會的這些年,我見過很多人因為嚮往這種西方化的生活而不斷努力,可見深入到了什麼程度。

寫到這裡,我也終於找到了為什麼自己在成年後沒再讀過一次《傲慢與偏見》的原因了。我發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部小說缺少了留白,就是那種讓人看的時候不用一直跟著走可以停下來想想的文字。《傲慢與偏見》似乎從未有一個段落是這樣。奧斯汀都是直接告訴了我們。比如她想讓我們知道伊麗莎白的內心,她會說,麗萃也同樣盼著和夏洛特見面,要和她說說舞會上的事。比如,她寫伊麗莎白參觀達西莊園的時候會寫伊麗莎白想,如果前段時間他向我求婚的時候我答應了,那現在這莊園也是我的。故事精彩絕倫,只是餘音不足。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我發現了這部作品的“虛假”。不,這部作品是真誠之作,我所說的虛假指的是成年後隨著閱歷增長告訴我們的一些“真相”。我也曾嘲笑過柯林斯的市儈,還曾討厭過韋瀚的虛偽,夏洛特的隱忍。但,當我成年後走入社會,自己採訪出書,做了電影行業又寫作了幾年就改變了想法。柯林斯是為了生存。韋瀚,他只是想跨越卑微的出身,一直在找捷徑。還有夏洛特,伊麗莎白不理解她的難處。與其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成為老姑娘被孃家人養著不如降低心理預期,嫁給老實人。這也是一種生活智慧。

伊麗莎白和達西,雖然小說中一再強調兩人身份、財產的懸殊,但他們總的來說還是一個層面上的人。伊麗莎白曾對達西的姨媽說道,您的外甥是紳士,我是紳士的女兒。言下之意說他們是般配的。試想一下,如果達西沒有這樣的出身就沒有這樣的地位和財富,即使相貌再英俊,風度再迷人,那他的魅力又還剩下多少呢?

我相信奧斯汀在寫作這部書時是懷著一種輕鬆、幽默、積極、也帶一點兒思考性的。她也絕沒有故意在讓人仰望的初衷。只是,當我們越來越多瞭解生活的真相,才能更深入地瞭解這表面戲劇性背後的無奈和悲哀。

本文中所插入的圖片有來自BBC在1995年拍攝的英劇《傲慢與偏見》。

科林·費爾斯飾演的達西在湖裡游泳歸來和伊麗莎白偶遇的段落非常美好。這個版本在我看來比任何一個版本的都忠於原著。我們熟知的2005年的電影新版,伊麗莎白太漂亮,達西不夠英俊,而很多人被被安利過的那部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也可以看看。

2018年11月9日

北京家中

下期預告:

今年的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週年。

我會寫《西線無戰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