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魯豫皖交界處是什麼民系?

窮哥與眾不同


不請自來,謝謝!作為安徽的皖北(淮北市)地區的人應該有發言權!蘇北和皖北豫東和魯西南地處於四省交界處(蘇魯豫皖),俗稱淮海地區,國家在80年代第一個淮海經濟區就指的這裡,歷史上國民時期偽政權設立了短暫的淮海省!此區域人文地理語言習俗相同,方言屬於中原官話!飲食俺們平常吃麵食,早餐稀飯,胡辣湯,啥湯,油條,包子,水煎包,午餐大饃(饅頭),燒餅,晚餐麵條或稀飯大饃等等!四省交界處的人民比較親近,通婚親戚很多,過年等習俗一樣,我們一個鎮上,車牌有豫N(商丘永城),有蘇C(徐州),有魯D(棗莊)和魯R(菏澤)的車牌,當然也有皖F(淮北)和皖L(宿州),皖北地區淮北和蕭縣碭山宿州市區的人有病轉院基本上去徐州二院和四院!此區域歷史上也屬於黃泛區,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因為都是省邊緣的地帶,例如皖南看不起皖北,以致我們大學時候很多淮北人和蕭縣和碭山都說自己是徐州的,蘇南看不起蘇北等,在外省工作時候,遇到此區域東老鄉很有親切感!所以我覺得這裡應該屬於黃淮海區民系!當然俺回答也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


醉紅自暖4


我老家處在蘇魯豫皖(指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交界處,屬於安徽(皖)一邊的一個村子,距離河南僅僅一里路,田地都相互交錯,距離山東有約四五里,距離江蘇稍微遠一點,有很多朋友是江蘇的,家裡有很多親戚是河南,山東的,在地圖上看,四省交界與一點。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的四個縣分別是江蘇豐縣、山東單縣、河南虞城、安徽碭山。

由於地理位置的相近,四省交界區,民風、習俗、建築、歷史、氣候相似,種植農作物相似,主要是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紅薯,以麵食為主,民風較為淳樸。但是歷史上民風較為彪悍,包括歷史上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和淮海戰役。

徐州和商丘屬於這個區域重要的兩個城市,不管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都扮演者重要角色,以安徽碭山縣為例,春秋時期屬於宋國,戰國時期齊國滅宋,又歸屬齊國,三國時期又屬於魏國,近代屬於江蘇徐州,後又歸屬於安徽宿州,不斷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間變動,

歷史上這塊地方本屬於一個區域,有著相似的歷史和人文,只是人為的把他劃分到四個省,


朱斌888


我是徐州人應當具有發言權,江蘇徐州位處蘇魯豫皖交界,也是網上熱議的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城市中心。縱觀歷史,在這片土地上王侯輩出、將相如雲,我們的民系廣義上說是中原民系,狹義上指黃淮民系。


蘇魯豫皖四省無論是在方言上還是飲食習俗上都有很大的相似度,這是個歷史遺存現象。由於歷史上黃河氾濫嚴重,所以這片地方不被重視發展,所以導致了這裡相對的經濟落後,人口激增、 教育缺失,由於兩極分化嚴重,所以在歷史上經常發生動亂,後來被分省而治。

其實蘇魯豫皖交界地帶是一塊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這裡位於中國南北交界交通便利,擁有大量自然資源,還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如果被重視起來,發展潛力很大。

尤其是徐州被國務院定位為淮海經濟圈中心城市後,網上“淮海省”的呼聲較為強烈。畢竟蘇北、魯南、豫東、皖北在各自省內發展偏弱,與其看著和人家的差距擴大,倒不如幾個窮哥們自己搭夥幹,還不用被別人瞧不起,近幾年徐州的快速發展註定要肩負起引領淮海經濟區發展的重任,不只是省政府這樣要求,國家也給予了支持。

既然我們淮海經濟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理應順勢而為合作互助,為淮海經濟圈的振興而奮鬥。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我們看圖說話。

如果這張圖看得還不夠清楚的話,我們再來一張:

看了這兩張圖,大家就可以得出結論了,蘇魯豫皖交接的 地方,以徐州為中心,說的都是中原官話。河南山東乃至安徽的情況都比較清楚,最大的疑惑往往是在江蘇。

可見說江淮官話的江淮民系,實際上根本就與蘇魯邊界沒有任何關係。兩個民系的交界線跟清代的行政區劃線反而非常接近。有兩條同言線束與明清時期的行政區劃界線部分重合:連雲港南部型西側同言線與清代海州跟淮安府、徐州府的界線一致;入聲(有入聲為江淮官話,無入聲為中原官話)分界部分重合型西南部界線與明代鳳陽府、淮安府的界線一致,也與清代泗州、淮安府的界線一致。

下面是清代徐州府的轄境。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雖然都在蘇北,實際上徐州跟淮安連雲港的民系是不太一樣的。所以後者往往把徐州人叫做侉子,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民系不是截然區分的。相對於蘇北的其它地區,泗洪全境及東海的大部分地區分佈著眾多的同言線,這種情況說明方言、民俗特徵在泗洪、東海兩地有很強的過渡性。在方言歸類於中原官話還是江淮官話上也有它的爭議,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結論可以再明確一下。

蘇魯豫皖交界處是什麼民系?

答案就是中原官話民系啦。

個人意見,歡迎拍磚


雜史譚


我認為這道題目我挺有發言權的,我的家鄉就是蘇魯豫皖交界的地方——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該地區位於安徽省最北端,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東連本省蕭縣,由南到西部分別與河南省永城市、夏邑縣、虞城縣毗鄰;西北部與山東省單縣相連,東北部與江蘇省豐縣接壤。從地圖上看,安徽省最北部突出來的那一塊就是碭山。






按照題主提供的圖片資料來看,結合我們日常生活規律,應判定該地區屬於北方語系下的中原民系,理由如下:

1、由語言看,該地區語言為中原官話,方言方音與河南大部分地區相似,雖然不同地區有所差異,但不會出現某些地區臨近村子語言不通現象。

2、由城市看,該地區靠近徐州、鄭州等大城市,徐州更是該地區日均人流量最大的地區,甚至經常出現建立淮海省或徐淮省並以徐州作為省會的傳聞。

3、由地理位置看,中原民系主要分佈在河南、山東西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區。

但是比較尷尬的是徐州,它是江蘇省唯一的純中原民系城市,徐州及下轄縣市均為中原系……


張木木mm


祖籍安徽碭山,河南夏邑出生,現居淮北。對這片沃土和山水既眷戀也瞭解!談一點認識:歷史上屬於黃泛區,這是“窮根”。所以出現造反起義等歷史故事,語言屬北方方言,語調較直和重,日常生活表達傾字少簡單。風俗大同小異,:排場講面子,歷史上賣地葬父母盡孝常有。砸鍋賣鐵供讀書,賣屋當地去治病,出門窮家富路,有難全家共患難,死也死在一起!有碗“糊塗”喝都不造反。吃麵食、多是勞動人民故食量偏大,不愛吃零食。少飲茶愛抽菸喝酒(多指男性),喜穿寬鬆大方,不受緊衣約束。住房愛寬厰高大,尤其農村喜廠門通風,這也是城裡老年人偏愛一樓有院的原因。行求方便快捷,這也是公園綠化帶踩小道的根源。愛扎堆看熱鬧要人氣,受孔聖人禮教影響較大,家族意識較重。老輩追求“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孑熱炕頭”的生活理念。總之,屬性直口快重情義,小富即安的文化傳承。

屬中原地區民系黃淮片區。




學民思考


我就生活在題主說的地方,蘇魯豫皖交界處,雖然我對民系不太瞭解,但是我可以說說我生活的地方的民俗風情。

我早先住在安徽亳州和阜陽交界處,同時也和河南交界,離河南省5公里,離亳州轄區4公里,離山東也不遠。

對於文化認同,我覺得皖北皖南相差太多,而亳州阜陽等皖北地區,其方言和河南商丘,周口,以及山東交界處一樣,尤其是菏澤和棗莊,我在菏澤的朋友和我說的方言基本上一樣。

早先網上曾經傳聞淮海省,徐淮省,應該也是認為這些地方文化趨同。

不僅是這些,據我的瞭解,蘇魯豫皖交界處的民俗也基本上一樣,逢年過節或者是婚慶,大家的流程基本上一樣。豫東,魯南,皖北,甚至是蘇北,都差不多。這些地方基本上是平原,一馬平川,所以現在人口眾多,單是阜陽一個地級市,就有一千多萬人,這些地區外出進城打工的人很多。

所以,我覺得蘇魯豫皖交界處應該是一個民系。

個人看法,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說不定遇到老鄉哦!


無筆史官


對民系的概念不是很懂,但是作為蘇魯豫皖交界處魯西南人,應該有一點發言權。

這裡屬於淮海經濟區,民風相近,生活習俗相近,而且屬於同一語系,口音也相近。如果將這裡單獨設立行政區,比如成立個平原省,以徐州為省會,恐怕也是再好不過的。當然,這只是想像而已,姑妄聽之。

談到對家鄉的感覺,一是窮,跟著讀“q-i-o-n-g”。這個字的描繪實在是再好不過,尤其是農民,長期以來普遍都太窮了,以至於當地的主要精神面貌,長期以來都跟這個字緊密聯繫在一起,想想內心就有許多草泥馬在奔騰。

二是淳樸與彪悍並存。這兩個詞似乎有點矛盾,但其實不然。當地人確實是比較淳樸的,沒有那麼多的心眼兒,性格上直來直去,也比較講義氣,還是比較好相處的。說到講義氣,不得不提的是梁山108將,72人就出在菏澤鄆城縣。至於說彪悍,則與當地人的體格不無關係。這一帶的人普遍體格高大健壯,身體素質好,再加上有尚武之風,說彪悍也就名實相符了。

三是歷史上出了很多皇帝。歷史上許多開國皇帝,都出自這個地方,比如劉邦,朱溫,朱元璋。唯一沒有出過開國皇帝的是魯西南,但這裡卻出了許多皇后,比如呂后。並且,歷史上這一帶還爆發過不少大起義,如黃巾起義、黃巢起義。 清末捻軍起義殺死僧格林沁,也是在這個地方。

四是平原地帶,人多。竟然居住著一億多人口。

不編了,歡迎補充。


穿梭寫字間


你提供的第三幅圖裡不是講得很清楚嗎?屬中原民系!


月色秦淮


蘇魯豫皖四省交界是指江蘇徐州、河南商丘、安徽亳州和山東菏澤。

我曾經在這兒生活過,到過徐州、商丘、菏澤。


總的感覺就是:經濟在本省都屬於欠發達地區;方言都類似;飲食習慣都差不多,除了徐州以外,城市規模都不大。

當然啦,這都是十多年前的印象了。聽說現在都建設的特別好。也希望我的故鄉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