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同

教育方式通常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待学生学习、生活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而由于中学生和小学生在心理、生理以及认知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教育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在结构化面试答题环节中,教育实践、应急应变题目都会透过考生对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理解,考察考生基础教育基本功。那么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存在怎样的不同,遇到此类问题考生又该如何作答?这可能是很多考生无法把握的难题。为此,中公专家为广大考生讲解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同,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

一般而言,我们将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思维方式、心理差异和生理差异。这里为大家介绍的是教师面对中学生和小学生教育方法的不同。

1.思维方式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小学教师应注重知识的直观性,可以借助各种标本、教具等展开课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思维方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在教学方法上,中学教师在教学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可以采取生动的语言代替直观模型、将生活引入课堂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心理差异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烂漫、积极进取、求知欲和自尊心较强,但是在行为上由于缺乏行为的约束力,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意愿对待事物。因此,在教学活动动中,小学教师应加强对其行为规范的约束,引导其规范自身言行。相较于小学生天真听话,中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常常不听劝导,出现吸烟、厌学、焦虑、叛逆等不良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表扬、鼓励等方式塑造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

3.生理差异

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往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该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时机。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小学教师应着重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由于中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认知经验,但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常常出现让父母、老师催着学习的行为。因此,中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鼓励其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

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