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晋升,贾家只是虚热闹一场,并没有受益,真正受益的却是他

贾元春晋升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又特赦回家省亲,贾府迎来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繁华。这个时候不论是贾元春还是贾府都是深感隆恩浩荡,他们也都沐浴在天子眷恋中。元妃受宠不仅仅是她一个人晋升,带动的是一个甚至几个家族的繁华。但是在这一场浩浩荡荡的加封晋升中,贾府只是花钱买了一个热闹而已,并没有从中获取利益,甚至还为省亲闹了很大的亏空。

贾元春晋升,贾家只是虚热闹一场,并没有受益,真正受益的却是他

从元春省亲之后贾家的财政就开始捉襟见肘了,年底的时候就已经露出了马脚。当时乌进孝的来向贾珍进贡,带的东西比往年要少,当时贾珍说他这边还可以凑合过去,荣府那边已经不行了。乌进孝笑道:“那府里如今虽添了事,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贾珍听了这话就笑了,当时他和贾蓉有一段对话:

贾珍听了,笑向贾蓉等道:“你们听,他这话可笑不可笑”。贾蓉等忙笑道:“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哪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她心里纵有这心,她也不能做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家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贾蓉说的,元春一年也只不过赏一千两银子,但是我们看过宫里的太监们来跟贾家要钱,张口就是一千两,答应的慢了还不高兴。夏太监置房子置地都是跟贾家要钱,而且还不是一波太监来要钱,有好几波人来要。为了省亲又盖园子又装修,又砸进去一大笔,根本就收不回来。贾蓉说:“果真那府里穷了。前儿我听见凤姑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

贾元春晋升,贾家只是虚热闹一场,并没有受益,真正受益的却是他

当时贾珍并没有相信这回事,他认为是王熙凤在搞鬼,是露出穷的风声来,好让人们知道怎么节省。他说:“我心里却有一个算盘,还不至如此田地”。但是他这个算盘真的打错了,荣府真的是到了典当东西来周转的地步了,王熙凤和贾琏真的是让鸳鸯偷运贾母的东西来换钱的。

而且贾元春这一次的获宠,贾家除了热闹了一场之外其他都没有什么变化,贾政还是原来的职位,贾赦贾珍亦是如此。倒是有一个人在元春省亲之后就开始快速升迁,可以说是青云直上,官运亨通,那就是王子腾。

王子腾最初的时候是任京营节度使,掌握京城兵权,但是在元春省亲后不久他就升了九省统制,又升九省检点,后来又升到了九省总督,八十回后还说他升到了内阁大学士,这个有待考究暂且不论了。但是八十回之前王子腾确实是一直在升迁,而且速度非常快,难道和元春没有关系吗?

其实每朝每代,天子宠幸后妃,都会对她的娘家有一定的好处,培养自己的心腹也好,或者说专程为讨爱妃高兴也好,总之皇帝肯定会有所表示的。元春被封妃又特批回家省亲,已经算是盛大的隆恩了,当时贾家也都在说当今隆恩浩荡,如果再提拔元春的父亲,可能会招致话柄,有后宫误国的嫌疑。

但是宠妃带来的政治上的利益肯定是有的,不是元春的家人也得是元春的亲戚,所以贾政不升官可以避嫌,但换成是王子腾升就没有什么直接的矛盾了。王子腾是元春的舅舅,他升上去完全可以避开外戚专权的话柄。而四大家族又是同气连枝,一荣俱荣,王子腾升官对贾家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也是从王子腾升迁开始,王夫人和王熙凤在贾家的话语权就更加升了一格。王夫人处置晴雯都不经过贾母,自己就给处理了,处理完了之后才告诉贾母。贾家的规矩,长辈屋里的猫儿狗儿轻易都碰不得的,更何况是人。晴雯是贾母屋里的人,贾母都没有权利决定她的去留,只是对王夫人说了一句,我原来看她挺好,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这话完全是对王夫人越权的抱怨。

贾元春晋升,贾家只是虚热闹一场,并没有受益,真正受益的却是他

可见这时候王夫人在家的底气已经很足了,包括后来王熙凤跟贾琏吵架:“把我们王家地缝子扫一扫,够你们贾家过一辈子的”,语气相当狂妄。如果不是王子腾官运亨通,王熙凤哪敢有这样的底气说这样的话。所以元春省亲只是让自己家面子上有了光辉,也就是贾珍说的外头体面里头苦,而真正因为她的晋升得到好处的就是王子腾。

我是石语记,为您讲述红楼故事,希望大家关注我,给我留言点赞,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