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0城·川中鉅變看樂至|30多年前育苗1.5萬畝植樹 老縣長為樂至披上“綠衣”

封面新聞記者 王祥龍 田雪皎 攝影報道

“坡頂馬桑帶帽,坡腰榿柏混交。地稜地坎喬灌草,巖懸油桐走邊。田邊土邊種桑麻,四旁側周果竹桉,零星遍地見小園。”11月30日,時隔多年後,資陽市樂至縣老縣長王隆瑛,再次把當年全縣開展植樹造林時,編寫的順口溜背了出來。1981年,王隆瑛擔任樂至縣副縣長,隨後三年育苗1.5萬畝,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為“石頭城”披上“綠衣”。

到2018年,樂至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2.4%,比多年前的1.37%,提升三十多倍。“作為居民最大的感受就是環境的舒適,城市的宜居。”王隆瑛說,如今在樂至的青山綠水間,發展起觀光農林業、鄉村旅遊等業態,綠色本底用好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綠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銀山。

40年40城·川中巨变看乐至|30多年前育苗1.5万亩植树 老县长为乐至披上“绿衣”
40年40城·川中巨变看乐至|30多年前育苗1.5万亩植树 老县长为乐至披上“绿衣”

村民懸崖拔草做柴摔死 決心植樹改變荒涼現狀

1959年,王隆瑛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分配到樂至工作。因為種種原因,當時樂至的樹木被嚴重砍伐,森林遭到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快,水旱災害不斷。

“水土流失嚴重到下一場雨,溝渠裡可以擔出幾框沙,田裡也築起一個個‘沙包’。”王隆瑛介紹,村民生活用的石板凳、石桌子,生產用石風車,全縣找不到一片繁盛的樹林,柴火更是匱乏。

在一次下鄉過程中,王隆瑛聽說良安鎮一名退伍軍人,因為到懸崖邊拔草失足摔死,而他僅僅是為了家裡做飯找點柴火。

“情況已經嚴重到那個地步,作為幹部心裡肯定很難受。”王隆瑛介紹,1981年,他就任樂至縣副縣長,分管農業,下定決心開始植樹造林,改變樂至當時的狀況,解決群眾吃飯的問題。

3年育苗,10年樹木。當時,王隆瑛等人編寫了文章開頭的宣傳順口溜,給老百姓宣傳植樹造林的好處。同年,每村5畝地的樹苗工作開始進行,三年間,共育苗1.5萬畝。

“本來我就是學習相關專業出身,這順口溜正是當時的一個種植計劃,從坡頂到壩子裡,有層次,講科學的種上樹苗。”王隆瑛說,採取這種疏透林業,當然也考慮了農業發展,不能一味種樹導致糧食減產。

40年40城·川中巨变看乐至|30多年前育苗1.5万亩植树 老县长为乐至披上“绿衣”

森林覆蓋率達42.4% 用好綠色本底促發展

1990年,王隆瑛擔任樂至縣長,恰好十年,當初種下的樹苗成了材,滿山遍野被翠綠的樹木覆蓋,樂至的土地如同穿上了一件“綠衣”。

雖然是重慶人,但是退休後,王隆瑛一直居住在樂至,出門散步、參加樂至縣的志願者活動,佔用了王隆瑛退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

“這麼多年來,綠色發展一直是歷屆縣委政府很重視的,現在城區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近50%,全縣的森林覆蓋率也有42.4%。”王隆瑛介紹,現在真的是隨處可見綠,很宜居。

40年40城·川中巨变看乐至|30多年前育苗1.5万亩植树 老县长为乐至披上“绿衣”

樂至近年來先後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生態建設先進縣”。圍繞綠色發展,樂至縣先後建設了川中林業科技示範園、陳毅故里農耕文化示範園等“六大園區”,同時整合高寺葡萄、童家桃花、勞動梨花、石佛蓮藕等鄉村旅遊資源,深度挖掘休閒觀光農業潛力,形成樂至生態農業旅遊環線,全力打造成渝經濟區鄉村旅遊休閒度假基地。

同時,樂至堅持讓工業“綠色化”,培育形成了紡織、食品、機電、汽車及零部件“3+1”主導產業,全力打造成渝經濟區產業承接提升基地。對接成渝都市需求,大力發展城郊經濟、餐桌經濟,建成優質糧油、蔬菜、畜禽、林果、水產五大農產品基地20個,全力打造成渝經濟區優質農產品生產配送基地。

在原有底子基礎上,樂至繼續推動“三基地”建設,推動樂至在成渝中部實現綠色崛起,全力打造成渝中部綠色發展示範區。

此外,樂至還通過舉辦節會活動,發展觀光農林業、鄉村旅遊,促進農民增收。“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在樂至是很好的體現和印證。”王隆瑛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