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为什么要跟德国打,而不是支持德国削弱苏联?

邱思民


二战的时候美国政府要是敢支持德国,相关人员估计都走不出白宫大门,因为他们很可能会被愤怒的人群围殴致死。

这不是夸张,美国境内虽然有数千万德意志人后裔,但他们在美国已经完全被美国特有的文化所熏陶,与故乡的人已经不一样。这些人也融入到了美国社会,成为忠于自己的祖国美利坚合众国的爱国者。比如著名的巴顿将军就是德意志族裔,他杀起德国鬼子来可是毫不手软。

那么,美国社会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 应该说,当时的美国人普遍存在着孤立主义思想,不愿意介入到美洲之外的纷争中去。

以此为前提,二战初期除了以罗斯福为首的一少部分官员在积极备战之外,包括大部分官员和几乎全体美国民众对世界大战丝毫不关心。所以,当罗斯福提出,要将美国打造为民主的兵工厂的时候,人们群起反对,事后罗斯福只得改口。如果不是因为他德高望重,估计已经被撵下台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

  • 除了孤立主义思想让美国人不想介入战争之外,另一个因素成为关键,它使美国与英国、苏联、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最终站到了德国法西斯的对立面。这个因素就是美国人对纳粹党及希特勒的反感。

当希特勒的纳粹党逐渐在德国取得控制权的时候,也是美国上下对希特勒最反感的时候。

所以,在1940年,著名的喜剧演员卓别林导演了一部经典喜剧《大独裁者》,卓别林在里面出任主演,将自己化装成希特勒的样子,以独裁的方式统治着德国,并策划统治全世界。这部电影票房达500万美元,是卓别林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也得到了无数赞誉。

(影片《大独裁者》剧照)

可以说,《大独裁者》有多受欢迎,就体现了美国社会对希特勒极其纳粹党有多厌恶。

那么,假如美国政府支持希特勒削弱苏联,站到民意的对立面,本来就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社会会答应吗?

  • 第三个因素,美国支持希特勒将会让自己苦心经营了百年的人设崩塌

美国脱胎于大英帝国的13块殖民地,所以在建国后很长时间内都被北方的加拿大视为反贼。

但是,美国人却认为自己因此生而正义,于是在做事的时候特别注重仪式感和法理上的公正。

比如,美国吞并墨西哥北方的时候,虽然是通过武力压迫得以成功,但在战后仍然给了墨西哥1500万美元作为买地款,比购买阿拉斯加多付了一倍价格。

(墨西哥北部为230万平方公里)

(阿拉斯加州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

美西战争的时候,美国也是以解放者的身份登上的菲律宾群岛,并且在战后给了西班牙政府几百万美金作为酬劳,因为美国政府认为西班牙建在当地的营房设施美国人不能白用。

所以你看,哪怕是在进行丑恶的侵略,他也愿意把自己打扮成白莲花。

这样的人设让美国政府不会去支持希特勒,更不会支持他屠杀犹太人、东欧人等。

  • 第四个因素,不支持德国才能让利益最大化。

说到底,美国还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时德国拥有大半个欧洲,英国也被封锁的奄奄一息,丘吉尔在美国加入二战前给罗斯福发了几百份求援电报,而苏联也被打的屁滚尿流。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支持希特勒,坐一旁看热闹都是在帮助希特勒统一欧洲。所以,美国必须出手加入盟国痛击德国防止其做大。

最终的结果证明美国的选择是正确的,等二战结束时,除了美国各大强国已经变成一片废土。只有美国一枝独秀,成为被人仰慕的灯塔。

以上


历史风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都一直保持较为中立的立场,国会中有议员支持德国、日本为首的轴心国,有议员支持以苏联、英国为首的同盟国。

当时的德国工业发展水平高,武器装备优良,在多场战争中获胜,尤其是将闪电战发挥到极致,无论是波兰、荷兰还是法国,都没能逃过德国的突袭。轴心国的侵略遭到了世界人民的抗议和反对,被侵略的国家纷纷起身反抗,保家卫国。

战争一度处于胶着之中。在一九四一年底,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国这时候才晃过神来,自己不能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置身事外,在遭到日本的袭击之后,美国随后对日宣战。

此时的美国等同于站在了同盟国的阵营中。其实,美国攻打德国的原因有多个,不仅仅是对日宣战,加入同盟国阵营这么简单。

一:美国历来主张欧洲均势的政策,但是德国的野心越来越大,将欧洲打得七零八落,并且吞并的势头在不断延伸,如此下去,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就会逐渐消失,被德国逐渐替代,不仅如此,德国的强大也和野心也会威胁到美国。

二:苏联与德国的对抗中处于劣势,且损耗巨大,同盟国的势力受到较大削弱,引起战争一方的德国屡屡得胜引起美国的不安,其次,轴心国的日本南下政策,侵略到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打击日本,也会站在德国的对立面,即美国支持苏联打击德国也是顺理成章。

三:当时的同盟国在战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且是正义的一方,是反抗法西斯的保卫之战。美国无论是从自身利益上还是在国际道义上都会选择支持同盟国。德国强大, 不需要美国的支持,失势的苏联正需要美国的援助,美国帮助苏联反抗德国不仅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获取国际的支持,还能打掉德国野心,保卫自己的利益,清除以后的威胁。


环球网


二战美国立场深度解析,其实德国就是美国扶持出来弄垮欧洲的傀儡而已,原因就是这样的,至于为何这样说,看文章就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作为一战战败国,经历战火,在加上凡尔赛条约的苛刻,德国战后是无比困难,连赔款都难以给出。也因此在1923年,才会发生著名“鲁尔危机”原因就是德国政府无力担负巨额赔款,开始用通货膨胀手段缓解压力,最终导致德国经济更衰落,失业激增,通货膨胀达天文数字,美元与马克的兑换比率由1:4.2达到1:4.2万亿,德国经济陷入崩溃。



面对如此严重经济危机,德国为何能重振经济重新武装,成欧洲强国进而发动二战咧?如果仅仅说运气好,谁都不会相信。

其实这和当时国际政治博弈,还有大国需求以及德国自身有关。

首先我们看国际政治影响,以及一战后各国对待德国的态度。德国一战投降后被迫签下《凡尔赛合约》,这条约是各国势力博弈斗争情况下签订的压制性合约。

具体斗争态势如下,各国不同态度。

法国态度:德法可谓世仇,普法战争伤痕依旧,法国又在一战中被德国吊打,如果不是英国支援,根本就守不住,法国死了整整一代人,因此深恨德国,所以他们最苛刻。主张全方位压制德国战争潜力。

  • 德国全境无军队化,解除德国武装
  • 割让德煤铁产地鲁尔区,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去除德国工业潜力。
  • 割让德国东部领土给波兰,在德国身后埋钉子并制造潜在对手,营造缓冲区和盟友。

法国不可谓不阴险,果真如此德国就真完蛋啦,二战也不用打了。

英国态度:英国是传统大陆均势政策执行者,外号(欧洲搅屎棍)所有政策都围绕,不让欧洲大陆一家独大来进行,所以他们肯定反对法国对德国的过分压制。 于是他们反对全面解除德国武装,德国能有军队只是要限制数量,保留德国在东普鲁士领土给波兰,并且反对割让德国主要煤铁产出基地。美其名曰保留德国人民的生存权利,其实质不过是为啦自己利益保持大陆均势格局。

英国主要诉求就是,在欧陆必须有二个势均力敌对手,彼此消耗,进而维持大英摇摇欲坠的世界影响力。

美国态度:作为新兴大国,还有世界格局破坏者,美国诉求,相对英法都有所不同,他们更加关注的不是地缘政治格局,而是商业利益还有未来世界角色。

所以他们诉求是

第一:保持德国经济活力和基本消费力,因为美国产品需要市场。美国不愧是生意国度,卖资源,卖文化,卖产品,二边钱都赚,在他们眼里,其他不重要,经济第一。

第二:保留德国军事实力,因为他不希望德国太过衰弱,英法没有对手,威胁美国崛起。

基于以上几点,在合约中,为了照顾法国情绪,只得给予德国巨额赔款,为了照顾英国情绪,又保留德国部分领土和资源产区维持竞争力。为了照顾美国情绪,又保留德国经济活力。

以上是合约为何签订,以及基本内容。 那么合约后续又发生了什么。

合约签订后,其实法国是极度不满的,在德国无法赔付战争赔款情况下,就强占鲁尔区。要求用土地换赔偿。

而英国眼看情况失控,于是主动出面调解德法关系,并要求法国归还鲁尔区。

美国看到德国经济崩溃现状,发现生意做不了,英国法国越来越强大,自己出头阻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暗地支持德国,即提供经济扶持,又通过技术扶持等各种手段恢复德生产力。

合约签订后德国的经历如下:法法那是落井下石,英国居中调停,美国雪中送炭!

而美国的雪中送炭,对德国后来崛起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其实美国扶持是德国重新崛起关键,当然英国的容忍默许,还有法国的被无视也是原因,具体到事列,我们可以继续看!

首先:“道威斯计划”出台,美国提供巨额贷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

德国经济陷入崩溃后,协约国曾经组成专家委员会,研究德国赔款问题。借这个机会,1924年,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著名的“道威斯计划”,由美国主导外国资本向德国投资,挽救其经济,然后再让德国提供赔款。

1933年时,美国又以“杨格计划”取代原本的“道威斯计划”,继续向德国倾注资本,高达数十亿美元的资本投资德国,于是在国际资本支持下,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可是,恢复经济的德国,并没有继续支付赔款,而是开始扩军。

其次:来自华尔街的支持于纳粹党上台

选举活动是最费钱的,而希特勒的纳粹党最后能崛起,进而成为德国执政党,其实是和美国华尔街的风投支持密不可分。

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美国顶级银行家向这位纳粹党魁提供了高达3000多万美元资金资助,包括小约翰·洛克菲勒,亨利·福特等人在内,都有参与。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华尔街与纳粹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至于美国政府,当然是知情而且乐见其成的。

再次:美国全方位技术支持纳粹德国发展军工

希特勒上台后,就开始与美国谈判,要求延期偿还贷款,并提出美国在德资本全部收入只能供德国使用,随后希特勒就用这笔钱,在德国兴建军工企业,并向美国购买各种先进技术还有设备。


仅在1933年-1939年六间,与德国军工企业合作的美国公司就超过60余家,其中福特公司不仅卖汽车,还帮助德国建立组装厂,最后这些工厂都成长为军工厂,为此亨利福特被授予十字鹰徽勋章,而美国铝业公司则将生产的60%的铝制品卖给德国;陶氏化学则为德国提供高端技术,通用汽车也在德国设分厂,生产军用汽车。美孚石油公司则向德国提供坦克润滑油技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还参加德国新型飞机研制,法本公司更是吧最新技术氯丁橡胶和飞机防爆剂技术卖给纳粹。

二战爆发后,美国海军部长都承认,是美国公司向希特勒提供了先进飞机发动机。那美国政府及美国企业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经济考虑吗?

最后:第三帝国崛起的真实原因

于政治上考虑,是大国矛盾给啦德国崛起的机会,在各国博弈之后,原本待宰羔羊一般得德国,居然成了被支援的对象,而这一切的发生,全部是美国的助力。

其实“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也许原本初衷并非是帮助纳粹政权,但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美国出手帮助德国的真实目的,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至关重要的是,政治利益考虑,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是在欧洲事务上依然缺乏话语权。

传统英法二强实力依然雄厚,而美国不甘心如此国际地位,需要打破这样的国际次序,就需要一个爆发点,这个爆发点可能是经济危机也可能是战争,相对来说战争更方便,于是他就在欧洲找寻有潜力的合作对象,而德国恰恰非常合适,因为战败的他们有动力,而德国也有实力,在加上一个善于蛊惑人心的疯狂人物希特勒,于是美国德国一拍即合。

即能收获经济利益,又能获得政治利益,何乐而不为,最终结果也如美国所见,德国在欧洲一通乱战,法国彻底被打趴下了,英国也被打残废,英法持续衰弱,最后美国在出面收拾残局,世界就是美国的了。唯一意外就是苏联的崛起。面对一个意识形态不同,而实力强大的苏联,美国又如何会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二战开始前美国一直在支持德国。目的并不单纯。


阿斗不傻


美国的德国移民比例很高,在二战之前,美国确实存在支持希特勒的势力,努力希望美国和德国结盟,下面这些图就是当时美国的纳粹组织。

但大部分美籍德裔对美国的认同感很强,比如尼米兹还有主持美国生物战的默沙东老板乔治·默克,因为二战期间美国国内既没有像一战那样到处抓德国间谍,也没有像对待日裔那样全关集中营去。

美国并不是因为要和苏联结盟而不和德国结盟,而是因为要和英国结盟而不和德国结盟,这一点在20世纪初就决定了。从当时的全球形式来,英国是老牌帝国,是在守成,美国和德国是新兴的强权,加上还有一个日本,他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要夺英国的霸权甚至取而代之,苏联当时并没有这个实力,所以老罗斯福认为德国是美国的第一大敌,日本是第二。

从感情上,美国人偏向英国,汉密尔顿有句话“we are English",虽然美国和英国打过两次,但对原宗主国还是有感情的。

真正决定美国和英国在一战与二战两次结盟的主要原因是英国给美国的好处最多,尤其是二战,灭国在即的英国用全球霸权来换取美国的支持,德国拿不出这么大的筹码,美国在战略上是很现实的。

在战前,美国视苏联为独裁政权,是毫无合作的可能的,但二战开始,美国看到如果没有苏联在东线血战,靠美国和英国去打德国,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立刻180度转向,大力支持苏联。在美国的总战略上,要先将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咄咄逼人的家伙灭掉,拿稳英国的全球霸权,然后再粉碎苏联。这个战略经过二战到苏联解体,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使得美国在20世纪末终于成为世界的唯一霸权。


京虎子


首先,如果德国完全占领英国或者把英国拖垮了,随后与德国的性格,德国肯定会挥师东进苏联,如果情况也像占领英国那样的话,德国完全占领苏联。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在世界舞台上将会大大的辗压美国,到那时美国在北美大陆上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对于德国来说,英国只是想恢复二战前的世界格局,虽然二战时期苏联的实力实力不容小觑,但那只是陆军规模能够和美国相庭抗衡,但没有了海军的配合仅仅依靠陆军,苏联也不可能威胁到美国。



再者,由于欧洲战场形式已经迫使欧洲各国所有的军工厂全部开动了。特别是,苏英两国。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苏联,苏联生产的军工产品基本上赶超了德国,当然以英国的实力,也可以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海军继续和德国顽抗到底。但他自己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无法出动部队来反攻德国。若此时的美国不参战,以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以能一路向西打到欧洲的西边去,到那时整个欧洲都是苏联的地盘了,拥有这样的实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挑战美国是有可能的。从以上几点可以分析出,美国当初为什么先选择欧洲战场而不是亚洲战场,进攻德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保护欧洲,也可以理解为美国是怕欧洲轮落到敌对手中去。



其次。从二战爆发开始,德国就已经表现出要征服全世界的想法,这无疑已经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对此在没有明确表明参战之前,实际表面上美国是很想帮助英国的,作为德国的领袖人物希特勒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希特勒也清楚美国和德国之间的差距很大。一直致力于避免让美国不要参与这场战争,但对于美国来说:一直想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来参与这场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就让美国找到了合适的借口。


因此,综合以上因素。二战时期美国为何要跟德国打,而不是支持德国消弱苏联。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当时的英德苏其中一国称霸了欧洲。将会对美国的安全,和其他方面构成严重的威胁。


努力成就你我他


很简单,德国作为战胜国的话,那肯定会比苏联强大,德国的科技军工水平在很多领域,在当时是世界先进甚至是领先的水准,纯拼技术,苏联跟德国比差的远。对德国来说缺少的是资源和战略纵深,德国如果作为战胜国出现,那这个短板就不复纯在,德国作为战胜国出现,整个欧洲已经是德国了的,甚至中东,远东部分区域也是在德国的铁蹄下。光从国土面积就远超苏联了。美国如果帮助德国灭了苏联,这样的德国是完全不会看美国脸色的,甚至假以时日会威胁到美国本土。而实力较弱的英法就明显在战后虚了,基本对美国言听计从,就是苏联强盛时期,苏联多数也只是防御性战略。事实上美国战略一直是拉拢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遏制实力较强的国家。


灬卩丨煊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作为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为沉重,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战争,二战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在二战过程中,美国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特别是美国参与二战后,大大加速了轴心国灭亡的进程。

美国在19世纪末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二战前期综合国力更是跃居世界第一。可以说在二战前期,特别是同盟国和轴心国打得难解难分之时,美国加入其中任意一方,都可以改变二战的结局。

那么美国为何不加入轴心国,帮助德国一起打苏联呢?毕竟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一直以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对苏联都是采取的敌视和封锁的政策。

看起来美国帮助德国削弱苏联更有正当的理由,但是美国却选择和苏联联手一起干掉德国法西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美国和日本天然敌对

美国之所以和德国为敌,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和日本是盟友。

作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崛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德国和日本相似性颇多,比如两国都面积狭小,人口众多。

虽然经济发达,但是两国对经济危机的承受力都非常差,1929年经济全球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深受经济危机冲击的德国和日本无力扭转经济颓势,不得不通过走上法西斯道路,以战争的形式转移国内视线,并通过战争掠夺更多外国的资源和市场的方法,以此来缓解本国的经济危机。

相同的客观条件和相似的遭遇使德国和日本更有共同语言,于是在1936年德日意三国缔结《反共产主义协定,标志着三国正式结盟,组成轴心国集团。

而日本作为岛国,在太平洋上一直和美国发生着激烈的冲突。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增强,开始在西太平洋地区大举扩张,而此时的美国也将触角伸到了西太平洋地区,逐步占据了关岛,菲律宾等一系列殖民地,并染指我国。

一战中主战场位于欧洲,太平洋地区显得相对平静,但是美国和日本的矛盾却逐渐升级,特别是在华权益的重新分配,激化了美日两国的矛盾。

在凡尔赛体系确立之后,美国又纠集列强在华盛顿召开了九国会议,制定了《九国公约,对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并打破了日本独占我国的局面,重新确立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这更加激化了日美矛盾。

二战爆发之后,英法等国迅速溃败,法国甚至亡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开始疯狂进攻英法等国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开始断绝对日本的支持,对日本石油禁运,同时对日本在美资产进行冻结,这使得日本陷入了困境。

因为德国和日本的同盟关系,美国不可能和德国站在同一阵营。果然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加入同盟国,开始对轴心国作战。

2、美国和德国太过相似

关于美国在二战中立场的问题,静夜史曾进行过多次分析,并得到了很多老铁的热烈回应。

很多人认为美国在二战中的策略是联合老三老四老五来消灭老二。

应该说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但前提是剔除苏联的因素。在西欧,当时的德国在欧洲实力要强于英国和法国,如果美国联合德国消灭了英国和法国,那么接下来美国将面临着德国的强力挑战。

虽然美国的综合实力超越德国,但是当时的欧洲是世界的舞台中央,美国想要参与欧洲事务,必须漂洋过海长途跋涉,想要击败主场的德国是相当困难的。

相反,如果美国帮助英国和法国消灭德国,那么因为美国相比于英法等国巨大的国力优势,在战后势必能够使英法唯美国马首是瞻。

应该说这样的考虑很有道理,符合美国的既定利益。不过静夜史认为,美国之所以要联合曾经的敌人苏联来对抗德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美国和德国太相似了,因为相似,所以熟悉。

这种相似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相似。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传统的殖民帝国英法逐渐被新兴的美德等国所取代,这代表了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模式的革新。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帝国主义依靠殖民地输血就可获得国家的长足发展,殖民地的数量和大小决定了帝国发展的潜力和规模。

但是这一模式被美德两国打破了。美德两国以科技立国,通过加强对本国技术的升级,使得美德两国在新技术应用上大大超越了英法等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种新趋势,也是一种可怕的趋势。

一直以来,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奉行门罗主义政策,即光荣孤立。美国通过划定美洲的势力范围打击英法等殖民帝国。对于英法等国而言,殖民地是其经济发展的命脉,而美国的门罗主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世界各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英法等国的压制,使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渐鹤立鸡群。

但德国的出现,使美国门罗主义政策难以奏效,一个不依靠殖民地就能独占鳌头的国家,是相当可怕的,虽然美国也是这样的国家。

所以就像谈恋爱时总希望找到互补的另一半一样,美国不可能和相似的德国结盟。美国的考量是击败德国,继续扶持英法,然后通过门罗主义继续削弱英法,最后是英法成为自己的忠实小弟。

因此在西欧问题上,压制德国绝对是符合美国利益的。至于和苏联结盟,很多时候更像是对英法独木难支状态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个问题实际上不难理解,关键是要理解美国的战略构想。

理解这一战略构想的核心是耶鲁大学教授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美国从二战一直到今天都是遵循这一战略构想的。斯皮克曼认为,美国的欧亚大陆核心战略是阻止欧亚大陆出现海陆双元帝国,注意没有这样的帝国存在,欧亚大陆就不会威胁到美国。

具体到二战时期,虽然苏联从制度到体量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对手,但当时的苏联还只是一个潜在的对手。反倒是德国和日本是现实对手,一旦德国控制欧洲大陆、日本在亚洲站稳脚跟,凭借欧亚大陆庞大的资源和工业实力、人口基数,完全可以发展为海陆双元的大帝国。因此,美国必须首先阻止他们。

此外,斯皮克曼的理论强调灵活性。苏联地处心脏地带,完全可以成为联合挤压边缘地带对手的合作伙伴。实际上,斯皮克曼的理论是英国大陆均势战略的升级版。



地缘分析君


美国和谁打,主要还是美国打算取得怎样的战略利益!

第一,德国若成功的拿下英国,降伏苏联,一个一统欧洲的强大帝国将在实际上碾压美国,美国人呆在北美大陆过悠闲日子那是不可能了,相对于德国,英国不过是想恢复欧洲战前格局,苏联虽然实力很强,但也仅仅是陆军规模能够威胁美国,但陆军没有海军的配合,也威胁不到美国本土!



第二,美国参战是欧洲战场已经明了后的动作,苏联战争机器全开,军工产品也基本上赶上德国,并超过,而英国依然可以凭借强大的海军继续顽抗,但却没有能力前出反攻欧洲,若美国不参战,苏联军队完全有能力一路向西打到大西洋岸边,届时整个欧洲除了国力严重消耗的英国,或许全部沦为苏联的附庸,以这样的实力支撑,挑战美国岂不很容易?这也可以解读,美国参加二战为什么以欧洲战场为主!进攻德国在一定意义上是保护欧洲,而根本是怕这些地方陷入敌对力量之手!



第三,从二战一开始,德国就表现出野心勃勃,这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美国的安全,因此在明确参战以前,美国实际上是严重偏袒英国的,希特勒也清楚美国的态度,但也清楚德国和美国的战争潜力的巨大差别,一直避免刺激美国参战,但对于已经准备好坐拥渔利的美国不过是找借口而已!


用户3087668883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而二战是世界民主力量反对法西斯主义奴役的正义战争。一九四一年六、七月间,英国,美国的一些在野党纷纷发表宣言,强烈要求本国政府与苏联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英美等国和徳意日法西斯国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美国将尽力援助苏联。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四日,罗斯福和丘吉欠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发表了巜大西洋宪章》。九月二十四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支持巜大西洋宪章》,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一日,在莫斯科举行美英苏三国代表会议,签订了三国协定,规定三国在反希特勒法西斯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美英向苏联提供武器,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三国协定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十二月八日美英对日宣战,次日德国意大利对美国宣战。美国国会接着通过了决议对德、意宣战。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中苏美英等二十六个国家在华盛顿公布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二战结束以后,苏联综合国力的上升,美国才把苏联视为头号敌人,进入了半个世纪的冷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