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历皇帝被杀前,为何竟然有满八旗清军企图营救永历皇帝?

仁勇校尉


《南明史》说过这件事,当然这不是一家之言,广阳杂记、罪惟录、行在阳秋、庭闻录、云南备征志等等都有记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难道永历真的是有天子之相,说实话,这套说辞我是不太相信的。如果永历真是真龙天子,早就把满清皇帝由南向北推下海了。


在满清和南明的对抗中,南明是到死都是忙着内斗,斗的很欢快。

难道说满清就是铁板一块,非常团结。也不尽然。

八旗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就拿顺治所属的两黄旗来说,两黄旗的人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嫡系,经常欺负其他旗的人。这一来二去,有些不堪其辱的人就可能想造反。

再加上满族中间,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关系就不好,虽然海西女真被吞并。但难免人家有什么想法。


这些企图想营救永历皇帝的人,估计就是一些有野心,或者是之前被欺负的人。想借此机会翻身。


永历跟崇祯比真是差远了。崇祯好歹还有自杀的勇气,永历倒好直接外逃到缅甸,还被缅甸人羞辱。。。


风吹柳飞扬


就好像当年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虽然是个战俘,身边的蒙古人却费尽心思保护他,甚至瓦剌上层贵族与之成为好朋友。

永历皇帝也是如此,的确有满洲八旗的清朝官兵被永历皇帝的个人魅力所折服,甚至去辫为号准备护送朱由榔反清复明。当然,这只是小众行为,最终以失败告终。


史书记载:满洲军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意思就是说满洲八旗正蓝旗中,有个叫做“兀儿特”的官吏非常看不惯忘恩负义的吴三桂,认为其背叛明朝不忠不义,而看了永历帝朱由榔的相貌之后,认为朱由榔天生有天子相貌,非常值得拥戴。而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位正统汉人皇帝的朱由榔,相传其自幼英气不凡与其祖父——明神宗朱翊钧非常相似。

这群清兵准备拥护永历帝杀出重围,北上川陕进攻北方的清廷,最终“反清复明”。当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吴三桂以重兵绞杀


而关于这群清兵为什么准备拥立朱由榔,因为朱由榔有天子之相这种说法自然太扯了,真正比较合情合理的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这群背叛满洲的清兵,属于海西女真或者叶赫部族,并非建州女真。与明帝国之间一直都有暧昧不清的纠葛,自然是希望拥护永历皇帝恢复明朝江山

第二种的话,就是这些清兵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女真诸部也分成很多种,这群清兵如果借帮助永历帝恢复江山为名,干脆反了建州女真。最终让永历帝做个傀儡,自身就能够掌握天下大权

无论历史真相如何,明朝灭亡清朝定鼎天下最终都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澹奕


一部《南明史》,读来实在虐心,初期形势远比南宋看好,最后的结果却比南宋天差地远,无论是吴三桂的弓弦还是施琅的战船,葬送汉家江山的,还是剃发易服的汉家旧人。

汉人中最勇猛最能打的,屠戮的却是汉人对手,南明之亡,不在于满清铁骑,而在于小朝廷的内讧,在于叛将的进攻,说到底,是一场前明军对现明军的胜利。

前明军,从关宁军到辽西军到左良玉军,再到江北四镇军,无非是投降顺序差别,合在一起构成了所谓清军的主力。

而现明军,反倒有大半是前大顺军或前大西军投靠来的忠勇,当年他们作为起义军被前明军追打围剿,等到他们成为真正的明军了,还是要被前明军改编成的现清军追打。身上的衣装是换了,战斗结果仍然是一样。

墙倒众人推,最后推翻那堵破墙的不一定非要出动自己的核心群体,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大明倾颓之势,终究无人能挡。

南明永历朝廷(包括其他昙花一现的小朝廷)有内讧的光荣传统,对手清军其实也一样。

从三十来个手下和十三副铠甲,努尔哈赤一路走来,先是收拢了建州女真,后来又统一女真各部,收服蒙古各部,再到把满州八旗里吸引进高丽兵和汉族士兵,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化,其核心基础也在不断随之膨胀。待到增设绿营兵、占据南明广大地盘后,即使是扩大后的核心都已经被对应成小群体。

说铁板一块那是假的,从野人女真到蒙古各部,除了仅有的瓜分胜利果实的源动力,几乎没有任何凝聚的基础,当果实被瓜分得差不多,问题就出来了。

题目中所说的南明永历帝被杀时,就有了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中的这段记载内容:

当看到被俘的南明永历帝的风采后,满族兵将中有一位叫兀儿特的蓝旗章京,顿生仰慕之感,继而愤怒异常:

“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

这吴三桂是一个典型的恩将仇报的白眼儿狼啊!

然后这位章京对他的手下士兵说:

“(永历帝)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我们应该奉他为真正的天子,开创百世基业!

于是手下的八旗将士们纷纷就势跪倒,山呼万岁,争先恐后的剪去发辫,作为行动的记号。

这次叛乱行动纠集了四十多员将领,自称平汉王,刻了王印,换了服装,开始起义。当然,结果很悲催,起义被扑灭。

如果说蓝旗章京兀儿特可能是心中并未臣服最核心层的蒙古或野人女真各部中的一份子,那来自于正黄旗的定西将军舒穆禄·爱星阿则属于根正苗红的紧密核心层成员,当吴三桂要残忍处死永历帝时,他也和几名满族将领上前表达了审慎的反对意见:

“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

相比执意请旨攻打永历残余势力,后来又坚持把永历帝用弓弦勒死的“曲线救国”分子平西王吴三桂来说,蓝旗章京兀儿特可能是仅有的“内部”不识时务者,识时务者都当了光鲜靓丽的俊杰,不识时务者却在披着污衣默默地创造历史的同时,捍卫着一点残存的灰突突的道义尊严。


历来现实


此为满洲八旗将领反感吴三桂背叛明朝所为。

根据钱海岳《南明史》记载: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由此可知,一个叫兀儿特的蓝旗武官(章京)不满吴三桂的背主行为,又感于永历帝的天子容貌,起兵反叛吴三桂,为“汉中起义”,自称“平汉王”,以“去辫”为号令。后因事情泄露,而起义失败。

记载如下: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虽然不知此事真假,但钱海岳《南明史》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虽然吴三桂放八旗入关,并从缅甸绑回永历帝,可谓是大清功臣。但吴三桂的背主自然受八旗将领所不齿。

另有记载,八旗将领曾为永历帝说过好话。吴三桂原准备将永历帝斩首,但因八旗将领说清,改为弓弦勒死。

记载如下:行刑前吴三挂主张拖出去砍头,满洲将领不赞成,爱星阿说:“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


五味社


应该是少数个人行为,不代表清军的政策。

永历帝由桂王监国到即皇帝位,基本上活动于西南地区,并无记载和清军有媾和的接触。

朱由榔继承的是隆武帝的大统,同期出现了短暂的绍武政权,但很快在清军打击下失败。于是长期只有永历帝为南明的“正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方抗清势力的团结,这也是永历政权能坚持较长时间的原因之一。

其时,清军的主要矛头即为永历帝,鉴于他在抗清战线上的共主地位,原农民起义军纷纷归入南明旗下,壮大了永历帝的声势,这是清军南下的主要阻碍。他也很清楚这一点,加上个人的软弱无主见,在后期基本上处在动荡迁徙中,以致身死国灭。

可以说,永历帝的死,是历史的必然。当时的情势,只会给他以拖延的余地,不可能让他达成匡复明朝的理想。

相信在长期的抗争中,永历帝也磨砺出一定的从容气度,因此在被俘后还能得到清军的同情,甚至部分人想要营救。已无关历史大势了,更应该看作是个人的情绪化举动。


近代采风


我来说说咋回事。这个我还真有过一点了解,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虽然清军打的很厉害,占据了优势,但是实际上清军内部矛盾也很大,八旗军中,与正黄旗的矛盾的大有人在,经过内部矛盾升级,在后期已经开始内讧到打起来了,败了的清军被追杀,虽然这些败了的清军是满人,但是他们觉得明朝皇帝也是可以的,只是仗打的确实不行,于是投奔了明皇帝,见到明皇帝后就发出了,真事真龙天子的感慨。而以吴三桂为代表的朝廷投机者精英,开始为自己前途着急,眼看大明就要不行了,得为自己前途着想,于是趁清军攻来之际,投奔了清军并以杀掉叛逃的清军为见面礼。



精彩地球


这却实是个怪事,据说永历帝气度不凡,吴三桂都不敢看他,跪在地上浑身发抖不敢起来,关宁军和八旗的人见到永历都说,这乃真龙天子也。那个满八旗统领有两千多八旗兵,竟然鬼使神差的想将永历劫走,被吴三桂知道后痛下杀手,将两千多八旗全部杀了。为防止再出意外,不敢将永历押送北京,由吴三桂就地杀害。


手机用户6733570360


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孟子也说过:人皆有恻隐之心。一代帝王,如此凄凉,怎能让人不生恻隐之心?吴三桂打着为君父报仇的旗帜,却屠杀君父!为利也罢,为何手段如此粗惨?做人总要有点人性!我相信:有些人不会厚颜做锦上添花,也不会拒绝雪中送炭。你若功成名就我不想高攀,你若潦倒悲惨我能帮则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