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杨氏播州700年建政史

简明:杨氏播州700年建政史

(播州地域/来自网络)

“安史之乱”(775年-763年)后,唐朝由盛而衰,以“勤王”围剿安禄山、史思明及其子裔起家的各路军阀,纷纷摇身一变,成为“节度使”,即事实上世袭的各类割据势力。尽管如此,大唐声威依旧,仍然得以号令天下。

在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设立的播州府(府治在今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系汉代以来西南夷聚居之地,虽早已是中央直辖疆域,但因地处大西南交通要道,且物产丰阜、民风彪悍,遂为大西南各路豪杰觊觎之地。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土酋叛”,唐将罗荣(唐“北京”,即今山西太原人)受命率军平叛获胜。

不到100年之后的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以今云南省以及缅甸、老挝北方部分地区为辖区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国,看到中央政府对边陲地区控制力逐渐下降,以为有机可乘,便派军北上攻占播州,大有继续图谋中原之势。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大唐安南都护收复被南诏国侵占的播州。

谁想十余年后,南诏国却再次兴兵北上攻占了播州。

播州一失,则巴渝门户洞开,若巴渝再有差池,则唐都长安直接会面对来自西南方向的威胁。

唐廷不敢怠慢,立即着手准备收复播州。

我们知道,唐朝创始人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于李氏大唐而言,自古被称作“龙城”的太原是李唐政权不折不扣的“龙兴之地”。加之太原扼守黄河东部,是防范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极其重要的军事要塞,春秋战国以来向为北方和中原地区的大都会,文化繁盛,人杰辈出,有唐一代,太原和山西籍的将领、丞相比比皆是(如薛仁贵、裴氏家族等等)

于是,继太原人罗荣被唐廷平息播州土酋叛乱100余年后,又一位太原骁将杨端历史地出现在播州。

杨端积极响应唐廷号令,带领舅家谢氏以及令狐氏、赵氏、成氏、梁氏等七个姓氏家族青壮男子,统帅从山西等地募集的数千勇士远征播州。

出身于文化氤氲之地的杨端有勇更有谋,他用兵入神,明攻娄山、暗渡赤水,加之当地百姓心向大唐,遂一举收复被南诏国侵占的播州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随从出征的还有罗荣将军的五世孙罗太汪等众。那罗太汪自先祖罗荣克播州后,为当地土官,但南诏国进犯后,罗太汪与家人不得不仓皇逃至四川泸州侨居避难。

此番,杨端来战,罗太汪欣然“入伙”,为大败南诏军队亦立下汗马之功。

南诏国势力被赶出播州后,唐廷一时也难以派出得力之人镇守,遂命杨端在此留守。于是,从876年起,杨氏开始成为播州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杨氏的统治,实为“国中之国”,拥有独立的军队、官僚系统和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地域,经过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等朝代,直到明朝中晚期覆灭,历三十主,共724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廷派出数十万大军,经过数年进攻,才剿灭了杨氏世袭政权,最后一位统治者杨应龙兵败自尽。

44年后的1644年,清军入关,明崇祯帝自尽,明朝灭亡。

太原人杨端及其子孙,在遥远的大西南播州地区,建立长达700余年的“独立”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个奇迹。

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政权实体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杨氏家族统治时期,播州从唐代人们心目中遥远而“不开化”的“蛮夷之地”,迅速崛起为大西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均高度发达的地方,杨氏家族的确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端和他的子孙们,用100余年时间,不断从中原“重金”延聘大家学者来播州教化百姓,同时改变和杜绝了过去少数族群比较落后的一些陈规陋习,同时大力引进中原先进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利用较为优势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发展经济,使得播州地区各方面面貌为之一新。

也因此,杨氏家族在播州得到百姓们的衷心拥戴,作为“外来者”,在那里不仅能站住脚跟,而且统治700余年,绝对有其道理。

近年来,国家和当地政府一直在加强对杨氏播州政权的研究与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有包括元代等在内的杨氏统治者墓葬14处被发现。

今天,杨姓是贵州人口第一大姓。

简明:杨氏播州700年建政史

(播州要塞关口遗址/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