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初三考试语文试卷出了“武松杀张都监一家后留名是哪几个字”,这题有何教育意义?

大道无名无形


每年的考试,尤其是语文考试中,全国各地的试卷中都会有这样的一到两道“奇葩”的问题,引发大家的关注与思考。比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试题“武松杀张都监一家后留名是哪几个字”。相信,大家看完这样的问题后,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学生读书要读得这么细致,要读得这么认真吗?作为正常的读书,可能我们阅读书籍只是阅读大概,不会细致地阅读,更不会去纠结每一个文字。出现了这样的试题,大多数的人反应是:这也太难为学生了吧,因此指责、质疑声层出不穷。

其实这样的现象之所以出现,个人认为我们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语文考试中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题。可能大部分人会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出题的老师?”这样的想法没有错,但是我们作为学生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换位思考。当我们站在出题老师的位置去思考时,我们就会发现更深的含义。

现在已经到了资源大爆炸的时代,教辅书,参考书,练习题数不胜数,学生手里有的可参考资料更是不胜枚举,网络一搜,什么类型的题都有,手机APP资源也很丰富,小猿搜题不会的手机就能解决,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学生的便利与快捷。当然与之对应的是出题老师手里的资料范围越来越局限,既不能重复,更不能泄题,必须是原创,所以,有些“奇葩”的题型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道题本身来自《水浒传》,提到这本书,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电影,电视剧多次播出,改编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作为现在的初中生,电视、电影、短视频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真正的读书时间少之又少,快餐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的千家万户。相信通过这样的试题,可能学生会花费时间去读传统经典的书籍,去重新拿起书本来读书,要这样来看,这样的题存在就是合理这句话还是能说通的,相信快餐和正餐相结合,我们每一个人才会满足。


说文写作


《水浒传》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写道:“(武松)转身来,把张都监也割了头。见桌子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钟子,一饮而尽。连吃了三四钟,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下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血雨腥风快意恩仇的江湖情结,是每个人心中的童话。武松这一近乎神话一般的人物从文学作品中走出来,千百年来为压在社会底层呻吟挣扎的人群以不畏强权惩奸除恶的渴望与勇气。个人英雄主义所展示的暴力美学,绝不仅仅是欧美文化的专利。一个长期被程朱理学中庸之道压抑的民族,从来就不缺乏“饮马走江湖,挥剑决浮云”的侠义情怀。八个字震古烁今!写尽了豪门权贵狼狈为奸腐朽淫靡的外强中干,道尽了孤胆英雄天马行空敢作敢当的霸气侧漏。

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依然有各种邪恶势力沉渣泛滥,同样有各类衣冠禽兽嚣张疯狂。打该打之虎,杀该杀之人——是谓众望所归民心所向也!


沙中古道


哪有什么教育意义?出这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一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阅读了《水浒传》了。《水浒传》是课程标准里推荐的阅读篇目,既然是国家教育部推荐的,那么,下面就得落实。前些年课外阅读考试的内容多是大家熟悉的内容,不管有没有读过这部书,因为大家都熟悉这些故事,所以,还是能够答上来的。有的老师将这些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或者主题作者等主要信息提炼出来,让同学们记住就行了,考试时候就能够应付。

这样,肯定是不能确定孩子们是否阅读了这些名著,于是,出题者就开始找书中的一些细节来作为考题,如果你没有读过这部书,你一般是答不对的,只有蒙了。

阅读名著对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一些正能量的书籍还对学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在困境下如何生存的智慧和顽强精神绝对是良好的精神食粮。有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格列佛游记》中慧骃国的故事,真的很震撼,既有讽刺意味,同时也是使人脑洞大开的。

但是,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孩子们无暇阅读这些好书,确实非常遗憾的。我家孩子特别爱读书的,但是这些名著只是在小学里读的,到了初中以后,基本上就没有时间读这些大部头的书了,即便是放假也很难抽出时间来读,只能读些小的短篇了。

《水浒传》的人物现在备受争议,这里的人物除了鲁智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人之外,其他人大多不是好人,就是黑道上的人。武松也不是什么好人,杀张都监一家的事情虽然张都监错误在先,但是里面乱杀无辜的事情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作家思维都比较特别,施耐庵这样写,未必就喜欢他手下的人物。尤其宋江,表面上的描写说他如何重义气,但是或许正是作者要贬斥的人物。施耐庵借戴宗之口骂过宋江说是“黑矮杀才”,或许就是作者心中对宋江的真实评价。


爱河北人


答:一、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二、意义如下:

显示了武松敢于担当,光明磊落,不愿牵连无辜的豪侠气概。因为当时社会政治黑暗,贪官污吏横行,出现如此重大刑事案件,若查无头绪必将问责地方官以息物议,重压之下地方官必然严讯逼供,屈死穷苦百姓人命一大批,那样的结果绝不是大英雄武松想看到的,良心无法容忍,影响英雄美名,因此他果断自我暴露以保护百姓,更彰显了他的豪侠之义,洞察之深,仁爱之心,智识之高。使他的人物形象更趋完美。令读者震惊血淋淋大案的同时,不是恨杀人者,而是更敬佩他,如此高超巧妙的笔法才能使《水浒传》成为“四大才子书"!成为名著经典!


荣三易


学习目的是联系到自己今后使用。初三学生年华正少,正是人生思想,受教育指导年龄段朦朦胧胧所走向各种问题开启奠基起步。

初三语文考题:"武二哥杀张三都头一家留名血溅下什么字?"这是而今应试教育误导孩子大错特错考试命题。

此题是否一作文题,还是二AB选择题,还是三填空题,如是二,三考试初三娃们,娃儿是否弱智点,这九年制义务教育不知是否白学了。

正确答案,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用死者身上一块上衣布大写下八血淋淋字。

武都头好象没上过私塾,一下把孔老二一套"之乎者也"随来兴笔涂到装修后"白粉壁上",真不知老张有没有给墙壁喷塑,这一疑问,为啥要不八字下落款微宗年号月日不见留下,或是武二"徽宗"二字不会文写。

武哥这一未完成落款,从此后人有好事者在游山玩水景区到处留有刻笔,墙上壁院,树面,碑林,峡谷…无处不在,乱画乱涂,搞得央视频道三天二头告民广告特别是告戒出国人士:君子放眼莫动手。

我在六十年代初上中学,从课堂和课外阅读了《水浒传》,这其中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蜈岭"回章武二八只提字到时有记住,特别是青年出游时期仿而学用。

70年与一同事上梦山,山下是朱元璋皇太子坟墓,山径翠竹连荫,沿石阶碗口粗茅竹碗延伸展,竹矗云饶,鸟呜莺舞。

同事姓方,我二参观完托梦石屋,下山看听到竹林围抱沙响,静得心中有点怕,立马想到武二留名,我从落叶丛中拾捡一有梭有尖角石子,在一颗最大竹子壁面从上到下刻写:ⅹ方大人到此一游。七O,八,…。日子记不清了。那年月山上山下没有什么游人,也没有看守山人。

初三语文试卷这一出题,可不为上品,都为下策,可下架,无论是对教师教学质量水平,还是考察学生文化理论,都为儿戏一徜。


易家巷


世界分分秒秒都会出现成千上万的书籍,文章,名人,发明,理论,可是我们色的小孩要思考死抠这些西游记细节,就想把出题的拿来捶一顿。误国误人子弟。



大趣授渔公众好


俗话说: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水浒传》是四大名著,许多章节都上了语文课本。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成绩,语文老师肯定会要求学生要多读这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

武松是施耐庵施老先生浓墨重彩描绘的一个英雄人物,在民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创作得极其成功。

考试试卷出现“武松杀死张督监后留下了什么话”这个问题其实很正常,出题者并非是“糊涂颟顸闲得无聊”,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

武松留下的是“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如果学生阅读时粗略,或者走马观花,是很难做出正确回答的。武松留下的这段话对凸显他的铁骨铮铮、光明磊落、敢作敢当,不拖累无辜的鲜明个性是很重要的……

出题者的用意在于考试学生在品读这段章节时是否用过心?是否反复阅读?是否对武松的英雄形象记忆深刻?

凡此种种,出这样的题目实属正常。不应该恶意揣摩,刻意诋毁,捕风捉影,对出题者上纲上线!

那样的话,实在是吹毛求疵,小题大作,无形中成了摇唇鼓舌、兴风作浪、水母目虾、吠影吠形的喷子!




到海方知浪渺茫


首先表明,我是路边吃瓜群众,也是一个教育前线的小学生。看到大家讨论得如此热闹,忍不住来凑把热闹。接下来我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如有不妥,多多包涵!

1 关于这道题应该是楼主孩子或者亲戚家孩子出现的问题。我想纠正一下楼主,这一题考的是对知识点的识记,不是考教育意义,更不是教育孩子们要有担当精神。

2 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介绍一下大纲对初中生阅读的要求。初中生需要有400w字的阅读量,而四大名著是必读篇目,在初中课本的名著导读中都出现,而且都有几千字的精选片段,而武松这一段恰好是精选片段。所以老师出这一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有没有认真阅读。

3 关于这个知识点应不应该考,这个问题我结合我们省的情况谈一下。我是03年参加工作,文学常识题在00年至05年之间是中考必考题目,那个时候考得很直白,无非就时代籍贯和作品;05年到15之间文学常识被淡化了,在正规考试中基本没有出现;而到了16年,文学常识成为必考题目,再次登上中考舞台(这个时候不叫中考,叫水平测试),但是他考试的方式换了,不在选择题中考,而在语言运用中出现,因此出现了《水浒》中绰号什么什么的叫什么名字这类的题目。按照我的理解,出题人的目的是为了逼着孩子们去读书,远离网络,远离手机。

4 其实我们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总会对其他领域不了解。正如我曾经不了解举重运动员减体重,不了解演员增体重一样。最后用某教授的一句话来作为结尾:对于很多事物,我们可以不赞同,但是不要急于否定。

谢谢楼主!


飘零


奇葩试卷年年有,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要说教育意义,这个题目完全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把这句话点出来,让学生说说情节,再谈谈自己的感受,不是比这样要好得多!

我们强调读书的意义,并不是要求学生把读的书,细枝末节都背诵出来。学生读《水浒传》读到这个章节时,会对这句话有印象,但是更多的是记住这个情节,而不会把每一句都背诵下来,这完全是强人所难!

出这样的题目,只能说命题人的水平真的比较差,文学常识不是这样考的。学生应该记得的,是书中的重要部分,是记住其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某一句话。这样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阅读《水浒传》,应该知道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创作背景,书中的主要人物,当然也包括武松,关于武松的一些故事情节。这些都应该知道,但不是让学生去背诵武松的某一句话。

书中,武松说的话应该不少,我们是不算要求学生都有背诵出这些话呢?除了武松,还有那么多英雄好汉,地位比武松高的也不少,是不是要把他们的话背上来呢?林冲吴闯白虎堂说的话,林冲娘子遭遇调戏说的话,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骂郑屠的话,等等等等,是不是都要背上来呢?

很荒唐,也很奇葩,这样的命题,只能说明,老师自己都不知道想考察的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考察目的,自然也就会出现这样的奇葩试题。老师,还是好好动动脑筋,弄清楚目的,再出手,好吗?


教师妹子一枝花


这题让我想起一个段子,历史考试里有道题,问武昌起义是谁打了第一枪,又问是谁打了第三枪?班上的同学都不知道谁开的第三枪,问老师,老师说书上写着,大家一起翻书,只见书上赫然写着,“啪啪啪”,黄兴举起枪,揭开了武昌起义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