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汝楫之子罗愿为何“不敢入岳飞庙”?

聊聊关于生活中那些事


这是一个因果报应父债子还的故事。见《宋史·罗汝楫传》后附其小传:

愿字端良,博学好古。法秦汉为词章,高雅精练,朱熹特称重之,有小集七卷,尔雅翼二十卷。知鄂州,有治绩,以父故,不敢入岳飞庙。一日,自念吾政善,姑往祠之,甫拜,遽卒于像前。人疑飞之憾不释云。

罗汝楫是岳飞冤案中的主要当事人之一。

在审理岳飞案中,一开始主审管是御史中丞何铸,监审是罗汝楫和万俟卨。

在此期间,何铸受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的震撼,于是转而为岳飞一案转圜,积极主动为岳飞伸张冤屈,对秦桧说:“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结果可想而知,秦桧立马撤掉何铸的主审管的位置,将此案交由万俟卨主审,罗汝楫监审。

而这个万俟卨是岳飞的生死对头,自然为诬陷岳飞不遗余力。而罗汝楫也是见风使舵借梯登高的势利小人,受秦桧指使,配合万俟卨,诱骗岳飞写信给岳云和张宪让他们班师回朝。于是在父命难违的情况下,两人不得不回来,后就被秦桧指使人抓起来,最终岳飞父子和张宪等人被罗织的“莫须有”的罪名曲死在风波亭。

罗汝楫在陷害岳飞中也算是“居功至伟”吧,于是此后官运飞黄腾达,不久之后官至吏部尚书。

小人得志的罗汝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鸣得意恬不知耻的说:“舌尖杀人不用刀。”

所谓“好人不长命祸害一千年”。罗汝楫虽然在秦桧死后被贬地方为官,但还是活到了六十九岁。

罗愿是罗汝楫第五个儿子,在修编《新安志》时曲笔为亲者讳,对父罪隐讳不言。

罗愿进士及第,官至知州,政声较佳,有“罗鄂州”之称。但他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修编《新安志》,该书体例完备,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在方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明朝《永乐大典》和清朝《四库全书》均收录此书。

但在编撰此书中,罗愿出于为尊者讳的思想,对他父亲罗汝楫的所作所为颇为美化,从而对其父凡与岳飞案有关史实皆隐讳不记,把其父树立成一个“高大上”的形象,这对志书而言显然是一个“硬伤”。

鄂州是岳飞战斗过的地方,当地修有岳庙,在此地为官都会在任上拜谒岳飞庙。罗愿知鄂州时,由于其父的原因,一直不敢拜谒岳飞庙。在任上一年后,自忖政声不错,于是进庙拜谒岳飞,刚拜下去就一跪不起一命呜呼。


这苍天可曾饶过谁,因果不爽,古人常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罗愿的故事听上去有点玄乎的匪夷所思,巧合也罢,但从宋史记载来看,罗愿的确是死于岳庙之中,这与秦桧后人留下的著名的对联“人自宋后少名侩,我到坟前愧姓秦”有相似的地方,反映着人们对岳飞的朴素的尊敬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