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都是父母的责任吗?

90斤刚刚好呢


还真是!

央视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镜子》,片中的主人公被父母认定为问题孩子,但抽丝剥茧,问题最终的根源还在于父母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父母首先出现了问题。

建议父母都抽空看看,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接触到家庭教育之后,我深知,家庭教育的根本在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孩子,而不是给孩子灌输各种大道理。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受家庭的影响,我们会发现,爱看书的家长往往也会有一个爱看书的孩子,有礼貌的家长孩子也自然懂礼貌。父母以身作则,希望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这就是教育。

网上还有一句话很扎心: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爸爸爱妈妈!

可见,家庭是否和谐,对孩子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一个争吵不断的家庭中长大,孩子又怎么能养成乐观、自信的好品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父母以身作则,相亲相爱,孩子一定差不了!


瑞妈谈家庭教育


个人觉得,父母的责任是比较大的。孩子的第一位导师就是自己的父母,一开始没有引导好,后面就会越来越麻烦。怎么说,比如孩子第一次用手指着你大叫,这个时候那你只是轻轻地说了一下这样不行甚至啥都没说,不予理睬,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么做没有什么,下次就会变本加厉,因为他觉得反正爸爸妈妈都不会打他,怕什么?



还有一点,只要当过老师或者身边有好朋友是老师的人,就能感觉到,其实大部分时候,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学校是个乖孩子、三好学生、模范代表,回家可能完全就变了样,变成小霸王、随意撒泼。有些孩子在学校给老师的印象非常安静甚至腼腆,结果老师家访才发现,在家时学生是个敢抽烟敢打架的人。所以,不能说学校没责任,老师很多时候都不能做到完全了解孩子,怎么知道他行为举止哪里有问题?

在孩子教育方面,家长一定要从小就严格,不能太过放纵。

以上仅是个人看法。


茯苓呀


不要一遇到问题,就甩锅给父母,这样挺不好的。

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不是父母的责任,这个还是要分年龄阶段和分人的。

不是什么事都是父母的责任。

低龄儿童,比方说,7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很多问题,一般都是父母的原因。

而大龄儿童、青少年,他们的很多问题,除了跟家庭有关,还跟他们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长期的一线教育和社会调研中,我们发现低龄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习惯、口头语、对事情懵懵懂懂的看法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跟他们朝夕相处的照顾者。

这个照顾者如果是父母,他们的言行就跟父母的言行很像;

如果父母在外打工,照顾他们的是爷爷奶奶,他们的言行就跟爷爷奶奶很像。

低龄儿童主要是从父母等亲人身上,去模仿去学习的。

如果你在外面看到一个几岁的熊孩子,那不用怀疑,他家一般都有个熊家长。

孩子很多时候就是父母的镜子。

所以,家长们一定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做不好的事情。

比方说,有些家长喜欢在超市趁人不注意偷拿东西的,如果是当着孩子的面做这件事,孩子是会学你的!

当孩子大了以后,他们的生活里除了父母以外,还有同学、朋友。

同学、朋友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跟着狐朋狗友混,那肯定受到的都是不好的影响。

比方说,有些孩子的父母倒是很不错,但是,孩子却结交了狐朋狗友,反而觉得父母的正常教育是让人心烦的。那这种孩子出了问题,就不能只怪父母了。

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把责任甩给父母的。

如果已经成年了,还把自己当个孩子,出了问题还把责任甩锅给父母,那就不对了。这是巨婴的典型表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边的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

请关注我。更多教育、心理、情感的热点知识推送给优秀的您。

有什么问题可以发私信给我,愿意为您答疑解惑。

谢谢您点赞支持。您的每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在帮助他人


柳柳很忙


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不能盲目的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完全背锅。

1、情绪问题要分清指向

某中学一次晚自习意外停电,引发了学生集体烧书、扔书、撕书,学生说这是把心里很久的怨恨发泄出来。事后,当地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他们其实早就想这样做了,停电不过是情绪发泄的导火索。因为当地许多学校都存在补课现象,
该校只有周日上午放半天假,那半天时间只好用来睡觉。学生的心里早就产生了不满,停电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发泄情绪的机会。之后呢?当然还是继续回到教室,上那似乎永远也上不完的晚自习。

像这种有指向的情绪问题,责任当然在学校教育。

小A读四年级,每次心情不好都会拒绝上学。班主任多次与小A沟通,他依然我行我素。后来,学校请来了社工,在社工与小A建立了良好的辅导关系后才得知,小A觉得不上学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据了解,小A爸爸在家经常大声说话,也会发脾气。孩子觉得这样很酷,所以开始模仿父亲,闹情绪后不上学。

这种情绪问题,表面看可能是学校的,实际是家庭教育问题。

关于情绪,不能盲目归因。

2、品行问题社会教育有责任。

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古有孟母三迁,今有题主谈到的“各种行为问题,不符合社会的品德问题”,社会也是脱不了干系的。社会教育渗透力强,获取容易,善恶不明显。

你可能会说,孩子小我保护得也好,怎么可能受到来路不明的“社会教育”?

  • 打开电视,里面出现的每一帧画面,都是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价值观。

  • 带孩子逛街,人与人之间的礼让、叫骂,卫生问题,排队现象、行人举止都是社会教给孩子的社会规则。


  • 当你忙得脚不沾地,孩子吵着闹着要你陪着玩的时候,你塞给他一部手机,这时候社会教育就上线了。

  • 带孩子在游乐场玩耍时,儿童间的交流,家长之间的差异展现……

每一分每一秒,社会教育都渗透进了孩子的教育过程。

当你得意的感叹:

孩子怎么这么聪明!还没有教他的新事物,他居然已经学会的时候,你所不知道的是,他除了会这个,还在你不知道的时候还学会了很多你不想接受的东西……

无论孩子的负面表现来自于何方 ,正确归因、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关注优育说,关注儿童学习力,探讨学习方法。


优育说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一说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7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经过充分的发育,学习能力显得特别的强。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情况。直接上图举例说明:

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开始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行为。孩子是最先接触的人是家长。他第一个要学习的人也是家长,所以有这么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如果家长不讲卫生,孩子也会不讲卫生;如果家长爱骂人,孩子也爱骂人;如果家长爱读书看报,孩子也爱学习;如果家长客客气气和人说话,孩子也会非常有礼貌;家长爱抱怨,爱指责别人,孩子也会爱抱怨指责着别人。

孩子的情绪问题,首先就是来自于家长的传导。一些行为多半也是在家长的影响下,都已经被粘上了某种色彩。



可以这样说,孩子在七岁以前都在家庭中长大,别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的微小。如果这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行为的话,以后就是进了学校,影响也是非常小的。因为我们中国的学校的导向是教学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培养。虽然学校设有德育处,实际上,只是负责处理纠纷的地方,并不负责对孩子品德的培养。

孩子在学校受到的影响实际上微乎其微。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比不过他的同伴,更比不过他的家庭。

因为我们中国对老师的约束实在是太大了。没有哪个老师敢离开那个方方正正的教室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而在教室里面,空间有限,所见有限。虽然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但是体验式的课程却进行得非常的少。我们需要知道,语言的力量有时候真的是非常微弱的。当语言被作为最主要传到知识的工具的时候,它的有限力应该要被认识到。

学生最有感受的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学来的。没有什么比鲜活的生活更能够吸引人。


教育之象


我觉得这个大部分是父母的责任,如何都是推脱不了的。不是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吗,父母要教孩子的就是这些,不是说言传身教吗,传的就是这些。不是说三岁看大吗,“三岁”阶段就开始抓这些。


各种行为跟品德问题,都是一路上累积出来的,所以平常不要随意放过,原则性的问题,底线问题一定不要随意放过,孩子的童年,父母尽量陪在身边,多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帮助孩子解决困惑,让孩子心无阴霾一路晴天,如果父母都做不到关注自己的孩子,那么不要指望任何人,赚在多的钱,有可能换来一场悲剧。

这个社会风气的确很不好,这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们的孩子教好教强,让我们的孩子除了学习以外,还有很强的生活生存能力,可以很好的适应社会,即使遇到困难,也能积极去面对,即使伤心难过,也能很快振作。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是一位宝爸写的,我觉得说的很好,说:孩子小的时候,根本没有放松的机会。真的很有道理,不过很多人不以为然,很多人觉得小孩子,最好敷衍了,一些小细节,根本不在意,他们却没有意识到,等孩子长大了,不,不用很大,童年时期过完,孩子的自主思想就非常的明显,父母想管都管不了了,没机会了。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妈妈,但在这一方面,我却很强烈,我孩子一个两岁一个九岁,我觉得孩子童年阶段,就是我无烟的战场,我将全力以赴,奋战到底,不仅仅是吃饱穿暖,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学习,给他们最好的言传身教。等到孩子大了,那才是我放松的时候。


啰嗦育儿


孩子的自身修养的培养以及生活技能的培育,都需要有家长的参与指导。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知识的深入了解,发现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持久性的,会延续到孩子成年后。

很多父母学习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后,都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

然而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的错误导致的吗?尤其是对情绪的控制问题?



进行过心理咨询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孩子的身份来咨询和父母相关的事,虽然他们有的已经成年工作或者已经为人父母,但是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个孩子。其中可以看出,父母和孩子的依赖关系是非常强烈的。

同时又让人沉思,一定是父母做的一切才让他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吗?

比如说,咨询者中有一位到适婚年龄的人,在谈及父母时,会习惯性运用年幼时的思维方式来描述对父母的情感,并且从意识层表现出对父母的依赖。



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一、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事情都是由父母包办的,这种无微不至的帮助,让孩子产生了依赖性。即使是已经成年,却还是极度依赖于父母。

二、长大后有了自主的能力、可以在生活中独当一面的时候,仍然选择依赖于父母,拒绝精神上的成长。



所以一个人情绪或者道德上产生的问题,并不都是父母的错。作为孩子可以依赖于父母,埋怨父母的不周到,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主动的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也许会有人产生疑问,一个被父母过度控制、从不知独立为何物的人,该如何做到对自己负责呢?这个过程并非容易,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医生的帮助,对自己和父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当一个人了解了自己的家庭关系,以及自己是如何变成现如今的状态的,就可以慢慢走向成长

《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理奶爸


不是什么事都是父母的责任,但父母要负绝大部分责任。当然排除那种先天基因带过来的问题,比如自闭症。不可否认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决定孩子行为品格、道德情商、情绪管理的形成取决于家庭。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在孩子还不具备辨识能力的时候,靠的就是模仿父母和身边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而这个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思想品格直接影响孩子的三观及未来走向。低龄儿童,比方说,7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很多问题,一般都是父母的原因。孩子是最先接触的人是家长。他第一个要学习的人也是家长,所以有这么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低龄儿童主要是从父母等亲人身上,去模仿去学习的。 如果你在外面看到一个几岁的熊孩子,那不用怀疑,他家一般都有个熊家长。 孩子很多时候就是父母的镜子。

而大龄儿童、青少年,他们的很多问题,除了跟家庭有关,还跟他们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当孩子大了以后,他们的生活里除了父母以外,还有同学、朋友。 同学、朋友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跟着狐朋狗友混,那肯定受到的都是不好的影响。

有一个分析是这样分配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比例,分别是60%、25%和15%。 也许这个比例不一定适用每个人,但是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为人父母者,如果想孩子成人、成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教育。


积极家庭教育


肯定不全是父母的问题,一个人存在的问题,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有关系。都说环境塑造人,孩子所处的环境,从上学开始,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孩子的行为也会受看到听到的社会现象的影响,当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很重要。

一个孩子的性格和行为,遗传和基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天教育也可以降低遗传的影响。家长的言传身教当然会对孩子起到示范作用,但家庭所处的整体,包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可能改变孩子。

孩子的情绪,父母一是要做好引导,二是要注意自身的情绪,做好示范。对孩子在外面受到的影响,要注意观察,并适当引导。

总之,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有较为复杂的成因,父母有影响,有责任,但不能左右。


嘟嘟宝贝


①孩子(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任务。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顺利完成会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性格特征,反之会在以后出现相应的问题。

而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氛围与成长环境至关重要,能否给孩子发展提供相适应的环境,取决于家庭氛围!

②当然个体先天会有差异性,但所有先天的差异在后天的表现还得看后天的成长条件,能不能表现出来!


③道德属于社会规范的内容,属于“习得”范畴,看其周围的学习对象,除了家庭,还有周围的朋友,社区、学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