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出殡当天,送葬队伍为什么会臭气熏天?

罗玉波


慈禧活着祸害天下,死了遗臭万年,这真是报应不爽。

1908年11月15日,慈禧死了。前一天,她刚送走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立了年幼还在吃奶的宣统皇帝,因此很多人认为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这老妖婆可是真狠。

据说慈禧死前最后一句是:打我以后,不要让女人干政!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过慈禧这话怎么听着怎么别扭,这是打自己脸吗?

由于宣统帝溥仪还在吃奶,所以慈禧指定溥仪的老爹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慈禧的丧事自然就由载沣主持了。

载沣很感激慈禧,不然自己也当不上摄政王,儿子也当不上皇帝,他深知老佛爷生前铺张浪费,死后必须风光大葬,不然人家会戳自己脊梁骨,说自己没良心吧?

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

载沣的想法是好的,但当时面临一个问题,慈禧的陵墓还没有完全修好,豪华葬礼也需要花时间准备,于是载沣决定等等,等一切就位,再让老佛爷下葬,这一等就是一年。

一年后的1909年11月9日,载沣决定给老佛爷举行奉安大典,把棺椁运往定东陵下葬。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距离北京有240多里路,路况还不错,但由于丧葬队伍太过豪华,慈禧的棺椁太过沉重,240里的路程竟然用了整整5天5夜!

送葬队伍为什么有诡异僵尸?

慈禧的送葬队伍豪华到什么程度?语言难以形容。

大清的所有皇室、高官全部跟着一起送葬,加上仪仗队、军队足足有数万人,光是给慈禧抬棺的就有好几百人——慈禧的棺材太沉,必须几十人轮班抬,否则会把人累死。

送葬队伍中还出现了诡异而惊悚的一幕,一大群用纸糊的大臣、太监、宫女,和真人大小一般,表情僵硬可怖,排成整齐的队伍像僵尸一样前进,看起来十分吓人。这些东西被称为“纸扎”,最后是要被烧掉,让他们一起下阴间,继续伺候慈禧太后的。

送葬队伍为什么会臭气熏天?

最令人不解的是,送葬队伍中居然传来阵阵臭气,熏的送葬人和围观群众忍不住捏住鼻子,不敢呼吸,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慈禧的尸体腐烂发出的臭气,这个说法不靠谱,因为20年后东陵大盗在盗掘慈禧陵墓时,打开慈禧棺材后发现慈禧仍然“栩栩如生”,至少没有腐败;而且慈禧棺材用的是当时最好的金丝楠木,做工是顶级水准,密封性极佳,即便尸体略有腐败,臭味也散不出来。

实际上,臭气来源于送葬队伍中的牲口。

送葬队伍中有大量拉车的骡、马、牛和骆驼,这些畜生可不讲卫生,一路边走边吃,边吃边拉边尿,拉完尿完也不冲洗,那个臭味……如果你去过牲口棚就知道臭味的威力——再想想这个队伍里的牲口可不止一头两头,而是上百头。

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忍受着难闻的臭气走了5天5夜,终于抵达定东陵,完成下葬仪式,慈禧终于入土为安,只是她想不到20年后又来了一群男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众所周知,慈禧去世后并没有马上下葬,而是在时隔一年后,才缓缓地入葬到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当然,慈禧出殡时,一路上送葬队伍确实是臭气熏天,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并非空穴来风。

(慈禧)

实际上,慈禧虽然陈尸一年,然而因为特殊的保护手段,加上皇家御用的金丝楠木棺椁,慈禧的尸臭还不是引起送葬队伍恶臭盈天的主要原因。

(清东陵)

我们知道,古代交通不发达,从北京走路到河北遵化是需要走至少一个礼拜的,长时间的跋涉就带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消耗。慈禧的送葬队伍可不是一般规模,据史料记载,光人力就出动了一万多人,参加过农村土葬的人肯定知道,在送葬的时候按照传统礼俗,是会准备许多吃食的,慈禧的送葬队伍,那山珍海味是只多不少的。这么多食物带在路上走那么久。再加上几百匹马哥上万人的吃喝拉撒,卫生问题很难完美彻底地解决。

(清东陵)

一路上那么长的时间的发酵,自然就会产生令人作呕的气味,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的送葬队伍会臭气熏天,甚至太监都拿手绢捂住口鼻的最大的原因了。

(慈禧)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慈禧太后驾崩于1908年11月15日,下葬日期是1909年11月9日,停棺时间近一年之久!为什么慈禧太后要停棺一年之久呢?主要原因有四:其一、准备殉葬品;其二、修筑通往定东陵的道路;其三、选择黄道吉日;其四、朝廷没有坚强的主事人。至于送葬队伍为什么会臭气熏天,那只能说太后下葬时队伍太庞大了,征用的马、牛、骡子太多,牲畜的粪便太多了。

慈禧太后生前就十分奢侈,过着穷奢极欲的帝王生活,死后的葬礼自然也要十分隆重,陪葬的珠宝也要堆积成山才行。要准备堆积如山的珠宝,那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全部准备起全的,这需要时间来搜刮。根据孙殿英的盗墓数据,慈禧太后的棺材里陪葬品为: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上铺珍珠2400粒。

慈禧太后的尸体上有陪葬品:织金陀罗尼经被,被子用明黄缎捻金织成,经被上还缀有820粒珍珠;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冠上有一颗如鸡蛋大小的珍珠,重4两;口内含夜明珠一粒,百步之内可照亮;脖颈上有朝珠3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为红宝石的。在其身旁,还陪葬着金、玉佛像,以及各种宝玉石、珊瑚等。李莲英记载当宝物殓葬完毕后,发现棺内还有孔隙,就又倒进了4升珍珠和2200块红、蓝、祖母绿宝石。

据说慈禧太后的陪葬品价值约为大清国三年的财政收入,总价值在一亿两白银以上!要收集如此多的奇珍异宝,自然是要消耗许多的时间。另外北京皇城至定东陵的距离约为300里,送葬队伍多达万人,这路自然是要重新整修。慈禧太后死后,清朝的大权在摄政王载沣、隆裕太后手中,两人都不是杀伐果断之辈,做事畏手畏脚,只想着将慈禧太后的葬礼办隆重,因此拖诞的时间久了。如果隆裕太后有慈禧一半的强势,慈禧早就下葬了。

慈禧太后的葬礼仅仅是送葬的队伍就多达万人以上,征调的牛车、马车、骡子车数千辆,送葬队伍绵延数十里!走在最前面的是引幡队,还有数千纸糊的新军,接着是数千皇家护卫队,刀枪如林、旌旗蔽日。接着是抬棺的队伍,约有数百人,最后面是数千文武大臣。正是因为队伍庞大,牲畜太多,路又太长,所以牲畜的粪便到处都是,弄得臭气熏天,彰显了慈禧太后将会遗臭万年!


大秦铁鹰剑士


东陵大盗孙殿英当年盗掘慈禧墓时一边扒慈禧的裤子一边说着不可描述的语言,甚至之后的很多记载说慈禧虽然已经死了20年,但样貌依旧栩栩如生,那时候虽没有福尔马林这样的防腐液,但慈禧的棺材是“水不能侵入,蚁不能穴”的金丝楠木做的。

虽然无法考证当年慈禧墓被盗掘时,慈禧样貌是否栩栩如生,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皇家御用的金丝楠木棺材的确有防腐的作用。

既然有防腐的作用,那慈禧下葬之时,大街上弥漫的臭味就不应该慈禧遗体散发出来的,并且,即便慈禧误国误民,那也不至于一个尸体腐烂能让整个送葬队伍变成臭气熏天的。

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以后,第二天,嚣张不可一世的慈禧也随着去世,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近代的考古学家在检查完光绪的尸骨以后,确认光绪是被毒死的。而慈禧的死却是正常死亡,但死后将近一年之后才下葬,这是为何?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慈禧生前就是穷凶极奢的代表人物,是晚晴最会享受的女人,据史料记载,在1897年这一年慈禧太后就用掉了十几万个苹果,平均每天400多个,按她的说法,苹果的香气既能附着于身上,又能对皮肤好。

在1894年,慈禧60大寿的这一天,她为自己准备的生日礼物加起来耗费了国库三千万两白银,这让本来国库空虚的清朝更是赤字累累,因为这毕竟不是小数字,乾隆时期整个收入也就五千万两白银。

慈禧为了满足自己办生日庆典的愿望,甚至在朝堂上提出预算方案,让边防开支减少四百万、刑部拿出五十万、户部拿出五百万、内务府拿出五百万、减少宫廷开支、增加税收,反正是凑足了算。

当时朝中大臣纷纷提出异议,认为这些费用都是保障清朝正常运转的费用,不能随便挪用,以防战时不备,而慈禧一怒之下说出:“谁让我生日一天不高兴,我让他以后天天不高兴”。

最终,庆典的筹备计划在军机大臣、礼部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筹备,从皇宫到颐和园的沿途几十里布置的气派无比,戏楼、景观台的夹道都装饰一番,非常隆重。

然而就在慈禧的庆典有条不紊的筹备过程中,北洋舰队突遭袭击,而慈禧修建的颐和园所需的资金有很大部分是挪用了海军经费,最终我们都知道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败。战争搅乱了慈禧的庆寿计划,后来慈禧没脸面再大肆举办了,就下令取消了原来的沿途景点工程,最终的庆寿计划在宁寿宫黯然度过。

慈禧过庆寿时,感觉很委屈,认为战争打乱了她的计划,有一阵子总是闷闷不乐。

由此可见,慈禧活着的时候,对于传统礼节很是重视,在她看来,凡是古人留下的礼制都要重点操办,对于皇室最注重的葬礼,那绝对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

虽然古代的皇帝在登基时就开始建造陵寝,但对于生前就十分讲究排场的慈禧来说,显然时间还是不够用,1908年慈禧去世,直到1909年11月9号才举行葬礼,这中间间隔一年时间,主要就是为慈禧的葬礼选一个黄道吉日。而在下葬当天送葬队伍臭气熏天的原因,其实不难解释,慈禧的葬礼搞的声势浩大,再加上路途遥远,肯定需要马匹或者其他牲畜来帮忙托运,牲口可不管下葬的是谁,从皇宫到定东陵,基本上是一路的粪便,那味道……与慈禧“遗臭万年”的味道很相似。


小小嬴政


最近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慈禧死后近一年才下葬,到出殡时尸身严重腐烂,送葬队伍所及之处尽皆恶臭熏天。

然而与之矛盾的一种说法则表示,慈禧安葬多年后,孙殿英盗掘皇陵时扯出了慈禧的尸体,见其尸身完好,光彩依旧,并行了不轨之举。

对照两种说法,显然是极为矛盾的。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事实上,我个人觉得前后两种说法均为谣传,但却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因为,大家太恨慈禧了!

尽管慈禧已经故去一个世纪,但她的声名却早已狼藉,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在大家心中,无论是慈禧尸体腐烂不堪,还是遭受军阀凌辱,都是罪有应得,恨不得拍手称快。于是,很多人没有兴趣辨别真伪,在屏幕前暗自叫好便是了。

不过,抛开个人情感不谈,还是得好好分析下事情的真相。毕竟,即便是叫号,也得弄个明白不是。

慈禧去世于1908年11月中旬,那是北京的气温已经不算高,收敛入棺后,倒也不易腐烂。加之棺椁较为严实,封闭性较好,其尸体倒也不至于迅速腐烂。这一点,在孙殿英盗掘慈禧陵墓时的情况中便可证实。

不过,传闻中慈禧尸体丝毫未腐烂,出棺时栩栩如生,那就是有些夸大了。在停尸期间,尸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依然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慈禧的尸体搁置了长达近一年的时间,从几乎跨越了四个季节,肯定是具有腐烂变质的问题。

不过,尽管尸臭是存在的,由于棺椁的封闭性很好,也人们在外面所受的影响不会很大。那么,送葬队伍又为何发臭呢?

其实,这是网络上的一种夸大。按照当时的卫生条件,送葬的队伍从北京到清东陵,一路上风尘仆仆,众多役夫聚在一起,身上的汗臭便已经够人忍受的了。另外,由于心理因素,总会觉得搁置了一年的尸体会发臭难闻。

至于慈禧死后近一年才安葬,主要是因为光绪、慈禧相继去世,清廷着实自顾不暇,十分慌乱。又加之皇家丧礼繁缛,需要准备各项陪葬品及筹办各种事务,慈禧晚于光绪下葬,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夕阳下的晚枫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可是合在一起说,有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恶心。

慈禧为什么时候一年才下葬,为什么送葬当天臭气熏天?听着好像是慈禧尸体臭的不能闻了,慈禧刚死一年没下葬就已经遗臭万年了。


事实上,慈禧的尸体没有在下葬前腐烂。证据有三:

1,慈禧下葬后的20多年后,孙殿英带领部队炸开慈禧坟墓,把她从墓穴中拖出来。据士兵们回忆,慈禧的尸体保存完好,栩栩如生。当然,尸体的栩栩如生和壁画的栩栩如生不是一回事,尸体的栩栩如生,仅限于有个人样而已!

2,慈禧的死因是感染痢疾杆菌导致严重炎症,继而引发心肺衰竭。这种死法的特点是,身体水分大量排出体外,对尸体防腐有很好的效果。当然了,以当时的科技水平,防腐貌似不算太难。

3,知事曾参观过慈禧住过的避暑山庄,据说慈禧的老公精尽而亡后就挺尸在楠木宫殿之中,一个多月居然没有腐烂,于是慈禧可以从容的处理八大臣的“谋逆”案件,发动“祺祥政变”。而慈禧,也享受到了类似待遇,长期装殓在楠木棺材中,防腐效果杠杠的!(防腐效果超好的楠木棺材)

巧的是,慈禧的亲儿子同治帝载淳,死的那叫一个惨,还活着就烂的没有人样了。没办法,虽让管不住自己下半身呢!八大胡同是你这样的皇帝能去的吗?你以为你是老百姓啊!

更巧的是,慈禧的嗣子光绪帝载湉,时候很多年被挖出来一点都没烂。原因很简单,在他的身体里发现了大量的砷元素,真惨啊,砒霜当饭吃,能不死吗?

慈禧的下葬推迟了接近一年,这不是特例,这是普遍现象。

作为清王朝最尊贵的女人,慈禧的功绩,丝毫不亚于乾隆和康熙。我们一直说康雍乾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是清王朝最辉煌的一刻。但仔细分析发现,慈禧的功绩一点都不比他们差。康熙做到了平三藩、收台湾、打击俄罗斯、压制噶尔丹;乾隆做到了平定大小金川、攻击缅甸、平定喀尔喀入侵西藏。慈禧的战绩貌似更辉煌——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起义、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击败法国侵略者、回绝意大利侵略企图,这些妥妥的民族英雄啊!

慈禧在1960年清王朝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清朝,挽救了满洲贵族,功劳大大的有。因此葬礼规格不能低,所以这让侄女隆裕太后和侄儿摄政王载沣很纠结。如果葬礼水平高,是不是要比康雍乾更高?如果低一点,能不能低于慈安等一般后宫女人的标准。一旦有争议,那就可能就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类似的是,辅佐两代帝王的孝庄太后,康熙愣是让她在外停灵37年之久。慈禧才停灵不到一年,已经很够意思了。

慈禧送葬队伍的臭味,从何而来?

慈禧的送葬队伍,是一支数万人的庞大队伍,中间还有数千头骡马作为动力源,这中间不可避免的有很浓重的汗臭味和屎尿味,这个队伍还要行进300里,一路上那是走到哪里就臭到哪里。

如果我穿越到那个时代,我愿意做一个环保督察员,一枚烟头罚款10元,一次小便罚款100,一次大便罚款1000,你算算我能赚多少钱?


历史知事


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去世,两位帝国的掌权者同时离世,让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失去了主心骨,加上新帝年幼,大清上下陷入了短暂的慌乱之中。



慈禧太后生前活着奢侈生活,死了仍然希望如此。尽管大清已经负债累累,她仍然命人为自己修建了浩大的陵墓,陵墓修建工作花了十三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让大清帝国雪上加霜。


慈禧太后为什么会死后一年才下葬?那是因为慈禧太后奢侈无度,她的安葬同样也是如此,文武百官需要很长的时间做准备。就拿慈禧太后安葬穿着的金丝礼服来说,衣服是匠人用金丝一针一线缝制而成,上面还绣满了珍珠宝石,这件衣服缝制花费了大半年时间。

送葬队伍为何会臭气熏天呢?一是因为慈禧太后尸体发臭,不过由于棺材紧闭,所以味道不是特别重。臭气的主要来源是牲畜的粪便和那些慈禧太后生前喜欢食用的食物。陵墓在河北,从紫禁城到陵墓需要很长的时间,食物就会变味发臭。


麦地传奇


1908年11月15日,傀儡皇帝光绪帝突然暴毙。次日,晚清实际统治者慈禧也因病去世,时年73岁。但慈禧在1908年就去世了,但她直到1909年11月9日,在将近死了一年后,棺材才从京城抬到遵化清东陵正式下葬。

为何要过一年呢?

其实不难理解,一般慈禧这种级别的人都是要厚葬的,再说她生前那么奢侈享受,死前自然也是无法接受简葬的。

既然是要厚葬,墓室自然需要制作特别宽敞、精致。不仅要制作的好,还需要放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拿来给老佛爷陪葬,比如她身上的金丝礼服,口里的夜明珠,身上铺满的珠宝都是通过很长时间精挑细选和花大功夫制作的。

正是因为墓葬清东陵需要很长时间去摆弄,不得马虎,不能敷衍,所以才会拖很长时间。即便是慈禧生前就已开始着手操办修建了十几年陵墓,但让慈禧死后就下葬,时间还是不够充裕。

而且慈禧是太后,下葬时间也不得马虎,一定要黄道吉日,不能在不吉利的日子下葬,这样就导致时间又容易拖后。

最重要的还是要准备筹办葬礼,一年时间筹备肯定是要的,毕竟按慈禧的味口一定得隆重,一定要风风光光,估计还得排练。想想慈禧的60大寿提前多长时间准备吧,就可以推测出她的葬礼时间绝对不会短。

所以一年时间完全能理解。

至于为何臭死熏天,最大原因倒不是因为尸体放了太久,生了臭味。因为历朝都有统治者推迟下葬,为了防止发臭,尸体都会用特殊的防腐香料,加上质量、品质、封闭性都顶尖的棺材,尸体身上的味道基本会覆盖住了。

最大的臭味来源应该是粪便,这粪便多为马匹骆驼的,因为京城到清东陵还有有很长一段距离的,运数量庞大的葬礼要用到大量的骆驼和马匹。由于走的慢,骆驼、马匹则会留下一路的粪便,这粪便过久了,味道就有了。


除此之外,陪葬礼品中据说还有慈禧太后生前喜欢吃的满汉全席,这路上过久了,早馊了,肯定有味了。

粪便加上馊了的饭菜味道夹杂在一起,这时刚好顺着风向飘来,这味道谁试过?


夏目历史君


因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慈禧虽死余威犹在,大清朝还能继续折腾几年如此而已。大清律规总是尽量为大清的一切服务,慈禧的死也是要包装打扮的适合符合维护大清正统的王法的需要,这是主梗概。别的各种说法,又是选风水,又是编鬼故事需要式的说的各样天花乱坠,究低而言都是表面,实质无非一切都是为了符合和维护封建王法的需要。

有人说慈禧墓被盗后尸体并未腐烂,保存的很好,而且嘴中有一颗夜明珠,说夜明珠具有防腐作用,这是没有严密的科学根据的,其实尸体不腐并非夜明珠之功效,实是,防腐的水平还是有滴,再个说是地宫封闭严密棺木封闭的也严密,内棺与外界空气隔绝,另外慈禧死前一直拉肚子,体内容易腐败的水分杂物等东西都被去除干净了,所以能不腐,这说法有点道理的。那么这问题就来了,据各方资料所看,据说在慈禧死后20年,孙殿英就盗了慈禧的墓,而当时的发现是慈禧的尸体尚没有腐烂。

那么,出殡时怎会臭气熏天呢?其实,估计实是民间的一种民意表达,一传十十传百,三人成市虎,故事就来了,有些隆重的权威的仪式那是要打扫庭除,清扫道路,封闭道路,清除围观群众的,哪里又有老百姓靠的那么近就闻到了送葬队伍臭气熏天呢?无非是一种民众憎恨的情绪表达而已,意思是说看,老不死的,死了还这么折腾,作威作福的臭老婆子,真是臭气熏天,臭名远扬,遗臭万年,......


再升一级


老实说,从我所阅读的相关书籍来说,我并没有见到过出殡当天臭气熏天的记载。根据网上相关自媒体文章的叙述,这个属于民间传说。

既然是民间传说,就肯定有相关的影子,也就是说慈禧出殡当天,很有可能街道上出现味道,但是不是慈禧尸体腐烂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慈禧死后,隆裕太后违反祖制,以皇帝之礼厚葬慈禧

关于慈禧出殡的盛况,最权威的记载应该是两个英国人濮兰德和白克浩斯所写的《慈禧外纪》。

濮兰德是晚清时期的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白克浩斯则是著名的汉学家。两人共同写作的这本著作,1910年时曾在美国费城和英国伦敦共同出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从书中的相关记载来看,二人曾引述了当时《泰晤士报》的记载,由此可见,当时英国记者曾派人参与了慈禧出殡大典。

1908年11月14日,慈禧太后在处理了一上午的政务之后,忽然身体感到不适,中午过后才吃饭,吃完饭就感到眩晕。

慈禧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匆忙交代后事。11月15日下午3时,慈禧太后逝世。

慈禧死后,她的侄女隆裕皇后不断提升慈禧葬礼的规格,隆裕皇后坚决要求礼部按照皇帝的规格厚葬慈禧。

隆裕太后亲自参加小殓,给慈禧更换上寿衣,外面是龙袍,镶满了珍珠,穿完之后,又挂上朝珠,套上朝靴。

按照清朝祖制,太后死后,棺椁应该停放在慈宁宫,但隆裕太后却坚持要在皇极殿进行大殓,也就是给棺材里面放上珍宝等等。

在清朝,皇后的谥号只允许十二个字,皇帝也才十八个字,但是隆裕太后却给慈禧太后上了二十二个字——“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大殓之后,隆裕太后命人将慈禧的棺材停放在煤山,要求大臣不间断的对其进行祭祀,焚烧的祭品不可胜数,场面空前庞大。

慈禧出殡,场面极为恢弘,扎的纸人骑兵,非常恐怖

到了1909年11月5日,也就是一年之后,慈禧棺材才正式从北京城启程,移往东陵。

根据《泰晤士报》的记载,慈禧出殡的规格要比此前五月份光绪皇帝出殡的规格大出许多,只不过慈禧出殡的那天,“浓云密布,甚为寒冷”。

棺材用48个人抬着,出了北京城门之后,则成了120人。军机大臣、王公贝勒等统统都要跟随,队伍中还有很多骆驼,搭载帐篷等用具。

队伍后面还有伞队,都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慈禧从西安回銮时,老百姓送的。这些伞在安葬慈禧之后,都要烧掉。

伞队之后,还有一队喇嘛,边走边念经。最后则是銮仪卫,拿着祭器、佛幡、旗帜等。此外,队伍中还有人抬着慈禧乘坐的三乘轿子,都用黄缎子罩着,这些都是要在慈禧下葬前焚烧。

此外,路上还有很多纸扎的骑兵,各个面上露出诡异的笑容,非常瘆人。

濮兰德和白克浩斯说,“统观全队,炫耀威严之景,使人印于心而不忘”。

慈禧出殡当天的臭气推测:可能是焚烧纸钱或者烧煤的气味

《慈禧外记》这本书详细描绘了慈禧出殡前的景象,丝毫没有写路上有臭味。外国人不会为慈禧避讳,如果没有记载,极有可能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后来,根据1928年孙殿英盗掘慈禧陵墓后的会议,他们打开慈禧棺材之后,慈禧就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变黑。

由此可见,慈禧的尸体不可能在出殡的时候就已经腐烂

那么,如果“臭气熏天”真实存在,那会是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不外乎以下两点,一个是北京城出现的烧煤的味道。当时,正值冬天,北京老百姓家里人人都靠烧煤取暖,又没有净化空气的措施,所以那个时候,一到冬天,北京城的雾霾并不比现在轻多少。

再加上浓云密布,证明当天没有风,所以空气里很容易出现硫磺等难闻的气味。

第二,慈禧出殡应该在相隔一段的路上,有人进行烧纸。路上的气味,也有可能是烧纸后的味道。

只不过,后来人们以讹传讹,再加上对慈禧印象不好,才会演变城尸体臭气熏天的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