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家長說的話總是用“不可能”這一句反駁,怎麼辦?

友來友往-


我不知道您的孩子多大,應該是到了叛逆期的年齡了吧!

叛逆期的小孩回答“不可能"的前提,通常是家長批評,責備小孩,要小孩改正什麼缺點,如:天天遲到,能不能起早點?看手機對學習不好,能不能不看手機?不愛勞動,能不能幫家裡洗碗,掃地?等等。這個時期的小孩,道理心裡很明白,但是當家長批評,責備時會很反感,所以,家長此時說話要輕柔,娓婉,循循善誘。另外,作為家長,還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如您要孩子早起,自己就不能睡懶覺。

我就說這麼多吧,不知道能不能幫助到您?!





doctor徐正洪



生命如歌6306


教育就是影響力,親子關係越好對孩子影響越大,孩子越願意聽話,說什麼孩子都不聽,都說不可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是因為家長不會愛,走入了愛的誤區。

要麼一廂情願的愛,不問孩子的需求;要麼愛自己想象中的孩子,看不到孩子的真實存在!

一廂情願的愛不是真愛,這個在親子關係中也成立。

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這種媽媽太多了,從自身出發,認為愛孩子就是一廂情願的給予,從來不問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現實中這種例子太多了,我們就拿前段時間上熱搜的朱雨辰媽媽說事兒吧。

朱媽媽是一個為家庭奉獻到完全沒有自我的人(確切說是為了兒子),換句話說,她生存的意義,就是為了兒子。

別人家媽媽都是看到孩子會做飯了能自立了,就非常開心和欣慰。而朱媽媽,是看到兒子會做飯了,竟然覺得愧對於兒子,我兒子怎麼可以做飯呢?於是立馬從上海飛到北京定居日夜照顧兒子。

朱雨辰的媽媽每天都會給他榨果汁,一天兩瓶,必須喝完,晚上要把空瓶帶回家,證明他喝完了;

不讓他做飯,不讓他在外面吃飯,拍戲時,跟著兒子跑劇組,兒子在哪兒,她在哪兒;

不讓他接古裝戲和武打戲,因為她不想看到兒子被別人打;

她不僅會看朱雨辰發的微博,全面監控孩子的一言一行還會大段大段的抄在本子上,兒子不發微博,就會催促,甚至威脅“你要不寫,我就抄你博客去!”

....

媽媽的愛密不透風,無孔不入,朱雨辰這樣活了39年,跟媽媽吵架的時候會大喊:“你這樣會把我搞死!”

但是每次反抗都以失敗告終。

在媽媽一廂情願的深愛下,39歲的朱雨辰至今單身,對愛情消極,生活狀態低迷,臉上帶著茫然地挫敗感。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每個年齡段的需求也不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慢慢需要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自由,而朱雨辰的媽媽至始至終以一種方式愛著兒子:無微不至的生活包辦,加密不透風的思想控制。

生活中有太多的朱雨辰媽媽這樣盡職盡責的女人,用整個生命愛著孩子,完全沒有自我,沒有自己的生活,把一生捆綁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困死在自己的掌控中。

這樣一廂情願的愛太可怕了,從來不問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其實是在用孩子填補人生的空白,用孩子滿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收穫的是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媽媽會覺得非常有價值,如果孩子在這種包辦下生命力盡失,變成問題孩子,或者平庸的普通人,這時候媽媽就覺得這輩子的犧牲和付出非常不值。

痛恨孩子,怨氣沖天,好像是孩子毀了自己的一生。

等於把自己的人生責任都推卸到孩子身上,自己為孩子犧牲,所以孩子要為自己活。

這種愛還真是殘酷,愛得你死我活,因為不分彼此,因為沒有你我,扒開來看是血肉模糊的。

如果你還這樣的愛著孩子,還是趕快停下來吧。

其實孩子已經長大了,可以照顧自己,有自己的思想,慢慢還要有自己的圈子,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

     這是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必經之路,這是每個曾經被孩子封神的父母都必須接受和麵對的現實。

    愛是如你所願,愛不是一廂情願。

你愛的真的是你的孩子嗎?

提出這個問題很多人要皺眉頭了。

可是我就知道,很多人愛的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帶女兒參加了一個親子活動,現場老師帶孩子們做遊戲,孩子們都非常積極踴躍,很快融入人群,玩得非常開心。

有個同來的小男孩躲在媽媽後面,無論老師怎麼做工作,也不肯參加活動。

那個小男孩神情畏縮,看著做遊戲的小朋友,只是貼在媽媽身邊站著,眼神中滿是羨慕。

這個小男孩內心掙扎,很想探索外面的世界,但是卻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安全感。

他媽媽的做法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開始還能耐心的跟兒子講,鼓勵他參加活動。

可是,不管她怎麼說,兒子都不為所動,而且他們兩個已經引起了場內人的注意,有些人就議論孩子這麼膽小,這時候媽媽就有情緒了。

她把孩子從身邊推開,孩子跟她就躲,口中不停的說著:“男孩子勇敢點,別給我丟臉!”

男孩見媽媽這樣更緊張了,哭著拉住媽媽的衣角,媽媽走到哪他跟到哪。

媽媽這時候更煩躁了,拿開孩子的手說:“別拉我衣服!”

男孩鬆了手,躲在媽媽後面,兩隻小手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往哪裡放。

“你這孩子到底像誰!生來就認生!”

媽媽對著孩子數落,卻是說給旁邊的人聽。

這個媽媽愛的就不是自己的孩子,愛的是她期待中的孩子,想象中的孩子。

她希望孩子積極、活潑、主動、情商高,在外面表現優秀,讓她臉上有光。

可以設想,如果孩子滿足了她的期待,她會很愛孩子的,高興,為兒子驕傲,給兒子好的反饋,甚至是物質獎勵。

現實是,兒子的表現,沒有滿足她的期待,不符合她的想象,這時候她表現出來的還是愛嗎?

把孩子一次次推開,批評指責孩子,甚至掰開孩子拉住衣角的手,看著到像是個後媽再虐待別人家的孩子,在她的行為裡我們看不到愛,只感受到懲罰和冷漠。

生活中就是有太多這種媽媽,以為愛的是自己的孩子,其實愛的是自己心裡的想象,當孩子不能滿足自己的想象的時候,就會失望憤怒,並且把這種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自己看不到現實中的孩子,不能接孩子真實的樣子,卻用失望憤怒懲罰孩子。

我們可以按圖索驥的分析下,正是因為這位媽媽只愛想像中的孩子,所以孩子才變得這樣認生怯懦。

她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期待孩子做出各種勇敢的行為,讓她滿意,孩子達不到期待的時候,她會各種批評、指責甚懲罰,給孩子貼上“認生”、“怯懦”的標籤。

在一次次的打擊下,孩子認同的這些標籤,就真的成為一個怯懦的孩子。

如果只愛想象中的孩子,會把孩子逼到想象的對面,因為期待落空給了孩子太多的負面暗示,所以孩子越長越成了期待的反面。

如果我們真的想收穫一個優秀的孩子,就要看到孩子,接納孩子的真實狀態,揚長避短,認可孩子好的方面,對於孩子的弱點和短板在接納的基礎上盡力給予幫助。

弱點和短板每個人都有,只能以接納為主,不可能因為你的努力孩子就沒有用弱點和短板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

孩子感受不到愛,只感受到控制佔有壓力,親子關係自然不好

 

 

 


小鷗老師




小小丫3625


當孩子看不到家長成功的一面或者家長的現實地位的確不如人意時,又或者家長對孩子的日常行為及思想動態,總是持反對意見時,孩子對家長說的話,持反對意見,是顯而易見的事。再加上不和諧的親情關係和複雜的生活矛盾,很容易促使孩子對他人(包括自己的家長)的言行,持否定態度。用言辭表達出來,就是——不可能。並逐漸成為一種“流行語”’或“口頭禪”。家長真對這種情況,不必為孩子擔心,主要還是要強大並改變自己。用新的面貌新的形象,來改變孩子對家長認知。並重新定義自已的言行。


心中無苦就是樂


不信任!懷疑您所說的意圖。也許是口頭禪。您跟孩子溝通一下:為什麼媽媽說話你老說“不可能”?那你認為可能是什麼?以後別總跟媽這麼說話,別老懈怠我好不好?要跟孩子像朋友一樣的說話,聊天。跟孩子也要友好相處。


賢惠151688966


有沒有家長經常說這句話呢?

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在遇到問題也有家長一樣的想法。

是事實本身難度太大

還是家長與孩子的態度問題

只有找到問題才知道是什麼?

不可能。

自卑心理也有的,孩子做了什麼事情。是不是經常否定,覺得樣樣都入不了眼

對困難妥協是一件消極的事情。

家長先自己找問題,再來看你們所面對的不可能。


雨薇姑娘


要看孩子提的問題是否正確,正確的答應,不正確的就不答應。


金花


主要在於父母,父母想要和孩子成為朋友,最重要的不是權力,不是命令,而是溝通,你要先多觀察他,知道他心裡是怎麼想的,他需要的是什麼,有的孩子需要父母給於支持和肯定,有的需要父母跟他交流,不同的孩子不同對待。和孩子相處,一定要尊重孩子,先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自己能解決的,自己解決。如果和孩子意見不同,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讓孩子先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


皮卡皮卡小皮卡


孩子與家長形成了習慣性對抗,家長不要和孩子直接對抗了。首先忽視他的對抗,讓他從心理上覺得對抗沒什麼意義。然後家長也要有耐心,和孩子解釋,解釋過了,該幹啥幹啥。這樣疏導和堅持貫徹相結合,才能讓孩子從對抗的情緒中慢慢脫離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