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战国,外族为何没有人入侵成功?

用户3708573195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乱世时,北方外族对中原的入侵,已经到了无比剧烈的地步。

春秋年间时,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有“戎”和“狄”,西周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戎族的入侵,在春秋乱世开始后,戎族的侵扰也一度变本加厉,西北的秦晋等国也深受其害。更凶的却是狄族,他们的活动,已经深入到今天的山东河南一带,燕国等国都深受其苦,著名的“卫懿公好鹤亡国”的故事里,灭亡卫国的,正是当时在中原烧杀的狄族。

所谓春秋争霸,不止是春秋列国之间的斗法,更有北方异族的趁火打劫。一盘散沙的春秋列国,面对这场浩劫,一度只能各自为战,好些小国更无还手之力。但为什么这场入侵,最终会销声匿迹呢?儒家圣人孔子一句话,恰揭开真相: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大英雄管仲的挺身而出,春秋时代的华夏民族,恐怕都要做亡国奴了。

确切说,是管仲,还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发起的那场“尊王攘夷”大业,成为了一面烈烈的旗帜,把春秋列强团结在旗帜下,捐弃前嫌,共御外辱。

作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终于雄霸诸侯的奋斗历程。但是对于当时的春秋列国来说,“尊王攘夷”更有着救命的意义:以尊奉周天子的名义,团结力量抗击各路游牧民族的入侵。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春秋争霸”本身。

于是,在管仲的奔走下,扛起“尊王攘夷”旗号的齐桓公,一次次举行会盟。以盟主的身份,集合列国的力量,勇敢面对异族的刀兵。首先震撼天下的一战,就是救援燕国。在燕国惨遭狄人入侵,山河几乎沦陷的危局里,齐桓公亲自带领齐军北上,不但杀退了狄人的入侵,更一路乘胜追击,深入到辽东大地,一度还遭遇断粮迷路的困局,靠着军中几匹老马识路,才艰难杀出道路。
“老马识途”的典故背后,是一场抗击外辱的艰难一战。

也正是这历经艰险的一战,彻底解除了狄人对燕国一带的侵扰。激动不已的燕庄公,临走时依依不舍相送,一直把齐桓公送进齐国境内,不小心连周王朝“诸侯不能送诸侯出境”的规矩都破了。齐桓公却坚持:不能坏规矩,你“越境”的这块国土,全都送你了。只要你能镇守北方,把蛮族敌人挡住,这点国土算什么?

经过这震撼一战后,往日争斗不休的春秋诸侯们,终于猛醒了。绝大多数的诸侯,都团结在了“君王攘夷”旗帜下。跟随着霸主齐桓公,向横冲直撞的异族敌人亮起复仇刀锋。齐桓公率领的中原联军,随后又拯救了被异族践踏的卫国,帮助一度被灭国的刑国复国,还不惜人力物力,为刑国重建了新国都。终齐桓公一生,他终于陆续肃清了各路侵扰中原的游牧强敌,建立霸主事业的同时,更让残破的中原大地,重归和平安宁。

虽然王侯霸业,多是风光一时。但从春秋年间起,中华民族捐弃前嫌,共抗外敌的画面,却一次次热血重现。见证的,正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历史风云录


外族没有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是:齐恒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带领天下诸侯与四夷血战。最终华夏诸侯不仅打败了外族,还扩张了领土。

1、周天子式微,蛮夷入侵

西周东迁洛阳后,关中本土被西戎人占据,大部分诸侯都向东迁移以避戎人之灾。王室为坚定秦人抗戎之心,也会为报答秦人勤王之意,故将关中被戎人占领的土地全部封给秦人,并赐封秦为诸侯国。从此秦人走向了驱逐戎人,血战立国的过程,最终秦人打败了戎人,稳定了秦国。

当是周王室东迁后,实力大损,对内无法约束各诸侯国,对外更无法抗击外族入侵。戎人入关后,虽然主体退回了西境,但是仍有不少戎人留在了中原。当此之时,南部的南蛮,东部的东夷,北部的狄人纷纷进入中原,因各国单独作战,故小的诸侯被灭,大的诸侯向更中原地带退后,华夏文明被极大的压缩了。

当时的卫国与刑国都被外族攻灭了,燕国更是受到山戎的侵扰,无力抵抗。华夏文明岌岌可危。狄人的一支,甚至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自已的国家——中山国。

2、齐恒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大战外族

当此之时,齐恒公打出尊天子的旗号,提出攻伐蛮夷,扩大领土的旗号。当时齐国有名相管仲,该相经天纬地,胸有乾坤,是一个治国大才,他把齐国治理得强盛无比,是当时唯一一个可以代天子征伐的大国。

在齐国的帮助下,卫国与刑国得以复国成功。山戎攻击燕国,燕国不敌,齐国救之,山戎败退。在齐国提议下,华夏诸国共同协作,讨伐蛮夷。当时的晋国与燕国主要抗击北边的狄人;秦国主要抗击西边的戎人;楚国、吴国、越国则对抗南部的蛮人;齐鲁二国则讨伐东部的东夷。经过九次大的战争,最终华夏诸国打退了蛮夷,并进一步扩张了华夏的生存空间,同化了不少蛮夷。后世的孔子说,如果没有齐桓公与管仲,那么他也得像野人一样生活,就是说明了齐国这场尊王攘夷战争的重要性。


大秦铁鹰剑士


开门见山吧。

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困扰我国,但是为什么春秋时期不入侵?

第一点:当时的外族还无力入侵中原。



当时中原文化在整个东亚大陆都是最先进的,北方的游牧民族此时还处在四分五裂的原始部落状态,无力对中原构成威胁。

第二点:此时的中原各国因为常年征战,都是打架专业户!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哪个不是在和周围各国的弱肉强食的厮杀下活下来的精英,连年征战,各国的军队战斗力都非常强悍,都急需扩张自己的势力,这个时候入侵,这外族怕是疯了吧。

不信我们可以看看那些周边的外族都怎样了:

晋国:灭戎狄,凡灭同姓异姓国二十余

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和百濮的小国

秦国: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灭西戎义渠

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击

齐国:消灭莱夷,齐桓公对抗北狄存邢救卫,尊王攘夷



各国正愁对内打不过,想往外扩张呢,不是有句玩笑话说,只要给秦始皇一个地球仪,他能统一全球。


团长体育



回答这问题必须得提到齐桓公“北击山戎,南伐楚国”

齐桓公称霸讲的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当时周朝威望衰落,西戎、东夷、南蛮、北狄都有侵扰华夏传统区域。有以下原因没有入侵成功:


虽然周室孱弱,但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部分诸侯国都是百战精兵,武备得到空前提高,所以有些诸侯国对外族战争,并不势弱。

在这个时期,华夏虽然诸侯纷争,但是所以诸侯早已形成华夏的种族认同和种族凝聚力。即使周室没辙,但齐国喊出“尊王攘夷”口号以后,主要诸侯国们都纷纷响应,对待外边侵略做到了共同进退。

周王室虽然不给力,但是有天子的名义在手,把好多外族占领区域,直接当封地封给大臣们。本来地位不足以分封诸侯的人,得到天子赏赐,肯定乐呵呵去接收封地。有人一看外族占了就退了,有人则非要死磕拿到手,比如像秦始皇的先祖们,硬生生灭了西戎12国把周天子分封的地盘夺回来。这个策略是发动诸侯们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对外族削弱不少。



Mr杜雷斯基


当时周朝威望衰落,西戎、东夷、南蛮、北狄都有侵扰华夏传统区域。有以下原因没有入侵成功:

1、虽然周室衰微,但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部分诸侯国都是百战精兵,武备得到空前提高,所以有些诸侯国对外族战争,并不弱势。

2、这个时期,华夏虽然诸侯纷争,但是所以诸侯早已形成华夏的种族认同和种族凝聚力。即使周室没辙,但齐国喊出“尊王攘夷”口号以后,主要诸侯国们都纷纷响应,对待外边侵略做到了共同进退。咱华夏的兄弟们争家产,外人想过来捞一把就不行,哥几个先合起来灭了外人,就这个意思。

3、周王室虽然不行,但是有天子的名义在手,把好多外族占领区域,直接当封地封给大臣们。本来地位不足以分封诸侯的人,得到天子赏赐,肯定乐呵呵去接收封地。有人一看外族占了就退了,有人则非要死磕拿到手,比如像秦始皇的先祖们,硬生生灭了西戎12国把周天子分封的地盘夺回来。这个策略是发动诸侯们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对外族削弱不少。


尔朱少帅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时期大大小小存在过的诸侯国号称800个。实际上这这一期间,外族也一直在不断的入侵过,而且也曾成功过。

首先,对于当时外族,主要按照方位分为四类,分别是南蛮,东夷,西戎,北狄。实际上,西周的灭亡正式因为外族。自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周王室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犬戎趁机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宣告春秋时期到来。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一的燕国也曾被山戎攻破,幸亏当时的齐桓公和管仲这一对超级君臣的救援,使得燕国才得以继续存在。所以孔子才会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对于边境的少数民族有着很大的压制。如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和楚国,大片领土都是从外族手里夺过来的,战国时期的赵国也曾和北方的匈奴有过交战,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成名之战就是对匈奴的战争。

因此,也正是因为这些诸侯国的强大,才有效的抵挡了游牧民族的入侵。当然,在另一方面,当时的游牧民族可能还是各个部落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像汉朝以后那种大规模的作战力。


胡史乱翔


西周末期之前,周天子有强大的号召力,周王室有军队,诸侯国也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各诸侯团结在周王室周围,真心实意尊王攘夷,遇到外敌,列国惟周天子马首是瞻,听从其调遣,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外敌不敢进犯中原,即使入侵也以失败而告终,甚至会被赶向更遥远的地方。

西周末期,由于宗亲和姻戚关系的疏远以及周幽王不得人心等多种因素,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面对戎狄的猖獗、诸侯国的离心离德,平王被迫东迁。周天子已失去号召力,列国各务侵略,兵争不息,各国内部亦政潮迭起,篡弑相寻,因此更招致异族戎狄侵凌之祸。在此局面下,便有霸者崛起,当时的霸业,便是诸侯间的一种新团结。诸侯国通过会盟,产生盟主亦即霸主。遇有战争,经盟主召集,凡属同盟国家,皆须派遣相当军队,组成联军,听盟主指挥作战。凡属同盟国,遇到敌寇,均得向盟主国或同盟国乞援。同盟国家相互间,则不得有侵略战争。这种联盟有效地抵御了外敌。

齐桓公组织联军,大败夷族的入侵和楚国的扩张,成为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组织联军,于城濮全歼楚军,成为第二个霸主。之后,戎狄不敢窥视中原。楚国亦受北方诸夏的文化熏染,渐知专靠武力,无法并吞北方诸夏诸侯国,遂亦要求加入同盟集团,成为霸主,行使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秦国主要是征伐戎狄,向西扩张,后来也加入了同盟。

战国时期,虽然诸侯纷争,杀伐不已,但齐、楚、魏、赵、韩、燕都曾强盛一时,秦国自孝公起更是国富兵强,一直保持军事上的优势,而外族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更谈不上入侵成功。比如,秦国灭掉义渠,扩展西域,燕国打跑东胡,开地千里,赵国融合林胡,重创匈奴等等。


历史沉淀的理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确是中华大地上的大乱世,这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对北方诸国有军事压力,但基本上没有很成功的入侵行动,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这一时期虽然是乱世,但也正是华夏民族初步成型的时期。

《论语》云:“微管仲,吾披发左祍矣”。

从这可以看出,在当时在文化层面上,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文化认同感,认为我们是区别于游牧民族的一个人群,并且还拥有着很大的优越感。这就必然导致统治阶层对外族有极强的排斥感。

第二点,说起来,自从进入冶金时代,农耕民族对于游牧民族在军事技术上长期保持着压倒性优势的。虽然说青铜技术有可能是从西方传入中原,通道有可能是草原通道。但早掌握冶金技术不见得能够将之发扬光大并大力利用之。冶金技术是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据点的,并且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作为支撑,这恰恰是游牧民族所不能提供的。直到汉朝时期,匈奴人的箭头还有相当数量是骨制箭头,这在与已经金属化的农耕民族军队面前是处于极大劣势的。


海子蔚蓝


其实外族已经入侵了,西周就亡于犬戎的入侵,春秋时期狄人在华北泛滥成灾,一度灭了卫国(卫国曾经也不算小国,毕竟是周天子家里人,所以分封地方大)第二个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长时期战乱,诸侯国对军事非常重视,七国最弱如燕国,也曾开土千里。另外的原因是我瞎猜的,丝绸之路没打通,北方胡族仅仅靠游牧业无法和中原对抗,后来匈奴强大之后控制了西域,武器装备渐渐发展经济也搞上去了,才对中原有了威胁。


清风知水


个人认为有一下几点。

第一各身份认同,虽然各诸侯国打的不亦乐乎,但能对周王室分封的国家可以视作有同族,当有人提出尊王攘夷时能得到各国响应。

第二各诸侯都不是软柿子,秦国血拼义渠,赵国对阵林胡,东胡等等,楚国对南蛮都是在开疆扩土,打的外族远遁。

第三北方草原也没建立强大的统一政权,他们和中原一样乱。只到始皇帝死后匈奴人才一统北方,对中原王朝产生严重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