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禪降魏後被封為公,而孫皓降魏後被封為侯?

至禪居士一日談


劉禪(207年-271年),字公嗣,昭烈帝劉備之子,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42年,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兵臨成都城下,劉禪投降。

劉禪投降後,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一萬匹絹,一百多個奴婢等其他待遇,劉禪的子孫們及劉禪的五個大臣,樊建,張紹,譙周,郤正,張通全部封侯。

孫皓(242年-284年),字皓宗,東吳孫權之孫,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264年-280年在位。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是三國11皇帝中最可怕的暴君,殺功臣,殺屬下,殺士兵,殺百姓,橫徵暴斂。280年,孫皓投降西晉。

孫皓投降後,移居魏國都城洛陽,被封為歸命侯,分少許衣服與馬車,三十頃田,每年五千斛谷,五十萬錢,五百匹絹,五百斤綿花,孫皓的太子僅封為中郎,其他的兒子為郎中,其他人等全都毛都不沾。

兩人同為未代皇帝,同是投降,為什麼待遇差距如此之大?

中原王朝遵循“三王兩恪”制度,即把前三朝的皇帝后裔封為王或者公,即他們是客人而非臣子,給他們一小塊封地,穿著前朝的服飾等。表示新的朝代延續了舊的朝代的法統,是順天應人,以德服人的獲得了天下。

劉禪作為漢室,在民間影響力巨大,按照“三王兩恪”制度,劉禪自然享受封公的待遇,而劉禪的兒子們,則都降了一級封侯。

孫權本來是漢朝的諸侯,他曾向曹丕稱臣,並被封為吳王,後來稱帝屬於本國的諸侯王叛亂自立。孫皓投降時,魏已經被晉取代,孫皓對於晉朝而言,只屬地方政權歸降,自然只能封侯。

劉禪是未戰而降,曹魏攻打蜀漢時,姜維主力扼守劍閣,擋住鍾會主力,羅憲帶著二千人守永安,擋住了東吳陸抗三萬大軍,蜀軍還有很強的戰鬥力,而劉禪的投降為曹魏減少了不少傷亡和波折。

孫皓是戰敗而降,晉軍20多萬人兵分六路,正月出發,三月已經包圍了建鄴城。孫皓已無可用之兵才投降,否則晉軍要滅他不費吹灰之力,這無形中也就削弱了孫皓投降的價值。

劉禪統治蜀漢42年,雖然昏聵,但沒有什麼暴行,政治鬥爭很少流血死人。蜀漢在後期的凋敝,主要是連年用兵造成損耗,劉禪本人的罪過不大,民間對劉禪其實還是比較認可的。

孫皓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對人民極其殘暴。在東吳投降之前,孫皓已經民心喪盡,就算晉兵不來,眾叛親離恐怕也要被推翻。

劉禪比孫皓早降近20年,司馬昭想借此向東吳君臣展現其優待俘虜的誠意,減輕統一全國的阻力。


美麗青春您真痘


中原的王朝自古以來都有一個傳統,就是把前三朝的皇帝后裔封為王或者公,當作『賓客』,也就是作為自己的客人而不是臣子,給他們一塊小地方,在這一小塊地方上,他們依然可以用前朝的服飾,延續前朝的社稷。這個制度稱之為『三王兩恪』。表示新的朝代延續了舊的朝代的法統,是順天應人,以德服人的獲得了天下。

比如說漢朝就有:周承休公,殷紹嘉公,分別是周朝和商朝的後裔,漢朝封他們為公,意味著自己是承接了商和周的法統。

而曹魏,自然延續的是漢朝的法統。所以當曹丕繼位之後,封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延續漢朝社稷。封地在現在河南焦作一帶,而焦作一帶也至今有『漢獻帝行醫圖』流傳。

諷刺的是,曹魏不久就被司馬家所篡位,而漢獻帝的封國直到五胡亂華才滅亡,比魏國反而活的更久。

對於曹魏而言,劉禪不僅僅是自己的敵國,其實也是漢朝最後的苗裔,所以曹魏滅漢,代表自己是天命所歸,自然劉禪享受的和漢獻帝一樣,都是封公的待遇。而劉禪的兒子們,則都降了一級封侯。完全比照的是三王兩恪,對待前朝皇帝的待遇。

而對於孫皓而言,當時魏已經被晉取代,魏國的末代皇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享受的和漢獻帝同樣的待遇,在小小的陳留延續魏國社稷。而孫皓對於晉朝而言,只是一個地方的政權,地方政權歸降,封一個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經史通義


劉禪是263年投降;東吳孫皓是280年投降。同樣是投降,兩人待遇差別很大。

劉禪投降後,被封了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子孫為三都尉封侯的也有五十多人。

而孫皓投降時,只是封侯,爵位不僅低了一等。而且,封的是"歸命侯",明顯帶有諷刺意味。只賞給了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只有五百匹,綿也只有五百斤。他的子孫也只是封郎中。

兩人差距如此大,主要是因為劉禪投降的早!劉禪要感謝東吳,劉禪投降的時候,東吳還在,司馬家肯定要厚待劉禪這個降主,做做樣子給東吳看。

告訴東吳,我司馬家優待俘虜!不要怕,就算投降了,也能安享晚年。保證你們投降後,子孫衣食無憂。所以,千萬別死扛到底。順應形勢,還能給自己和子孫留條後路。


勇戰王聊歷史


兩人投降的環境、時機都不一樣,因此待遇肯定不一樣。

劉禪投降帶有意外色彩,很可能是司馬昭還未曾想到,哎呦,蜀國咋一下子就投降了呢?

司馬昭覺得蜀漢姜維屢屢騷擾邊境,應該幹他孃的一頓,讓他消停一會,於是讓鍾會和鄧艾分兵兩路去伐蜀,結果作為主力的鐘會遭到了蜀國軍事力量的頑強抵抗,寸步難行。天府之國,易守難攻,這是出了名的,鍾會覺得沒有意思,就想要撤退。

然而那邊鄧艾是直搗成都,一看魏國都兵臨城下,劉禪直接投降了。要知道,鄧艾攻打成都,用的是一個“奇襲”。就是鄧艾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劉禪突然投降這個結果除了劉禪,誰也沒想到,大冷門,姜維、鍾會,鄧艾,司馬炎等等都沒想到,成都城堅固,還有點人馬,糧草也充足,外面姜維還有六七萬人馬。

司馬炎一看,這屬於識時務者為俊傑啊!註定是我司馬家要一統天下啊,於是封了個安樂公,順便也給東吳看看,咱們優待俘虜。

到東吳要投降的時候,孫皓把吳國搞得的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所以不投也是亡國,還不如投了的好,因此投降已經是水到渠成,沒有絲毫懸念了,沒有一點意外,一點驚喜。

而且,這邊是司馬炎已經篡位,建立了晉朝,在司馬炎看來,魏國時,魏、蜀、吳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到晉朝的時候,晉朝已經算是大一統了,不是跟你鬧哈哈了,和吳國應該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因此,孫皓投降的時候當然要降檔了。

其實主要還是實力太弱,就像做買賣一樣,你的實力就是你的產品,你產品好,人家肯定出大價錢啊!你產品不行,人家給你的價錢就低唄!


史論縱橫


首先,劉禪是降了魏,而孫皓是降了晉,題目描述有錯誤。但是蜀漢滅亡時曹魏大權已經在司馬家手中了,所以實際上沒什麼區別。

同樣是亡國之君,劉禪的待遇和孫皓可差多了。

蜀漢後主劉禪投降之後,被封為“安樂公”,這個爵位地位很高,幾乎是爵位裡僅次於王爵(皇室成員)的最高爵位,與漢獻帝同級。而劉禪雖然在投降後留下了“樂不思蜀”的罵名,但是從他能說出“此間樂,不思蜀也”這種話來看,他日子過的應該還是很不錯的。

而東吳孫皓就不同了,他在歸降之後,待遇要比劉禪低上不少。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劉禪是公爵,孫皓是侯爵,地位上要低一等。更重要的是,劉禪的爵位是沒有侮辱性質的,“安樂公”嘛,能夠安享富貴就行,而“歸命侯”則帶有侮辱性質,代表了你孫皓歸屬了我大晉的天命。孫皓投降後,收到了晉武帝和晉朝大臣們的一致責難,嚇的瑟瑟發抖。

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

首先,從政權性質上來看,蜀漢和東吳完全不對等。

這個怪不得孫皓,要怪他的老祖宗孫權。

無論是劉備還是曹操,都是心懷天下的梟雄,致力於統一四海。而且兩人勢不兩立,都把對方當做自己終身的對手,雖然兩位老哥到死也沒打出勝負,但是他們的後代把這種精神繼承了下去。蜀漢與曹魏都把彼此當做最大的對手,蜀漢的實力遠不如東吳,可是在曹魏政權心裡,它的地位比東吳要高很多。因為這些年來,曹魏對蜀漢的防禦戰爭就幾乎沒有停過。

返還孫權,致力於當一個牆頭草土財主,眼界最遠就到荊州。劉備弱就聯劉抗曹,劉備強就聯曹抗劉。與劉備和親,向曹操稱臣,兩邊都沒有拿他當做過勢均力敵的對手。而且孫權向曹魏稱臣好幾年,只不過後來耐不住寂寞才稱帝的。

對於曹魏來說,一個是幾十年的老對手,一個是手下造反的諸侯王,這個地位能一樣嗎?




另一方面,兩個人在投降時候的實力不一樣。

雖然蜀漢實力遠弱於東吳,但鄧艾滅蜀的確有很大的偶然性。從戰略角度上講,鍾會和鄧艾一開始也沒有打算直接滅掉蜀漢,只不過打一場防守反擊而已,沒想到劉禪居然投降了,撿了個大便宜!

而劉禪在投降時,姜維、羅憲等大將還有數萬兵馬,姜維還在苦戰,在劉禪的降書到了以後才不情不願的放棄抵抗。如果不穩住劉禪,這支部隊一定會起變亂。

更重要的是,蜀漢政權還是得人心的。劉禪雖然昏聵,但是他繼承了劉備的仁厚和氣量,並沒有什麼暴行。姜維等實力派,一直沒有放棄對蜀漢復國的努力,一直想要讓“乾坤幽而復明”,從後來的蜀中變亂來看,魏軍在當地的統治是很薄弱的。還有一點是,蜀漢滅亡,東吳尚在,為了給東吳一個榜樣,也要厚待劉禪。

而孫皓的情況是,孫皓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對臣下,對百姓,對士兵都極其殘暴。在東吳投降之前,孫皓已經民心喪盡,就算晉兵不來,恐怕也要被推翻,沒有人願意追隨他了。

而且,從蜀漢滅亡以後,東吳的滅亡已經成為定局了,掌握了長江上游的晉軍滅東吳易如反掌。有道是“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吳兵一敗塗地,戰爭贏的毫無懸念。而且東吳已經是天下最後一家諸侯,哪怕殺了孫皓,也不會再擔心別人怎麼看了。

孫皓政治地位不如劉禪,道德品行不如劉禪,人緣實力也不如劉禪,又怎麼能指望他得到跟劉禪一樣的地位呢?


小約翰


劉禪封爵安樂公,孫皓為歸命侯,主要有幾方面原因(1)法統角度,劉禪比孫皓正統(2)民心角度,劉禪比孫皓仁慈(3)戰爭角度,蜀漢抵抗比東吳頑抗


先說法統角度。劉禪法統比孫皓要正當,或者說三國中蜀漢比孫吳要正當。

三國時代雖然都自稱皇帝,但這幾個皇帝的法統來源是有主次的。曹魏就不說了,單比較曹魏眼中的蜀漢和東吳。

劉禪是蜀漢,蜀漢是在漢朝滅亡時,以漢朝宗室的身份繼承。雖然曹魏是不認可這個正統的(曹魏宣稱漢朝的法統已經由漢獻帝禪讓給曹丕了),但畢竟作為漢室,在民間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對於曹魏來說,蜀漢屬於曹魏建立時不肯順從天命,反而繼續延續前朝旗號的敵國,有一定對等性。

而孫權則不同。孫權本來是漢朝的諸侯,到曹丕稱帝時,他是向曹丕稱臣,並被封為吳王。這以後,才與曹魏決裂,並在229年自己稱帝。因此站在曹魏(及後繼者晉朝)角度,東吳其實是本國的諸侯王叛亂自立。檔次比蜀漢這種從未稱臣的敵對國,自然要低一層。


再說民心角度,劉禪比孫皓仁慈。

這個就不必多說了。劉禪統治下的蜀漢,朝廷秩序遠遠超過曹魏和孫吳兩國,政治鬥爭很少流血死人。劉禪本人能當42年皇帝,其實很善於把控屬下。蜀漢在後期的凋敝,主要是連年用兵造成損耗,劉禪本人的罪過不大。劉禪做的錯事,也無非是信用宦官,或者貪圖酒色而已。民間對劉禪其實還是比較認可的。

而孫皓則是三國11皇帝中最可怕的暴君,殺人如麻,殺功臣,殺屬下,殺士兵,殺百姓,橫徵暴斂。這樣的人給個歸命侯已經不錯了。


最後說戰爭角度,蜀漢的抵抗更激烈,因此劉禪的投降對曹魏更有價值。

論三國的國力,東吳是遠勝蜀漢的。以滅亡前的數據,東吳是民眾230萬,軍隊23萬,而蜀漢是民眾94萬,軍隊10萬。但是從戰爭烈度,蜀漢卻遠比東吳強。

蜀軍面對18萬魏軍,先後在漢中、沓中橋頭等地抵抗,後來姜維主力扼守劍閣,擋住鍾會主力。若非鄧艾偷渡陰平,擊潰諸葛瞻軍,蜀地恐怕難以平定。劉禪投降時,蜀漢還有姜維軍團的主力四五萬人,以及南中、東部軍隊。其中姜維在劉禪投降後還企圖勾結鍾會反魏起兵,而東部將領羅憲後來帶著二千人守永安,擋住了東吳陸抗三萬大軍。可以說,蜀軍表現出很強的戰鬥力,而劉禪的投降也顯得更加珍貴,為曹魏減少了不少傷亡和波折。

相對來說,東吳的滅亡可以說是一瀉千里。晉軍20多萬人兵分六路,每一路都是摧枯拉朽,沿途吳軍紛紛潰敗。正月晉軍出發,到三月就已經包圍了建鄴城。孫皓可用的兵力都已經潰敗,這才投降。換言之,他就算不投降,晉軍要滅他也不費吹灰之力。這無形中也就削弱了孫皓投降的價值。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三國趣話)


巴山夜雨涮鍋


我們先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孫皓是向晉國投降,而不是魏國,因為在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奐禪位給了晉司馬炎,而孫皓投降的時候是公元280年,自然是晉國。

那為什麼劉禪降魏後被封為安樂公,而孫皓降魏被封為歸命侯呢?那我們再看看兩個人投降之後的待遇又具體是怎麼樣的。

其中,劉禪投降後,食邑萬戶,一萬匹絹,一百多個奴婢,還有其他東西,劉禪的子孫們五十多個也全部被封了侯,另外劉禪的五個大臣,樊建,張紹,譙周,郤正,張通也都通通封了侯。

而孫皓就真的少得可憐了,給衣服與馬車,三十頃田,每年五千斛谷,五十萬錢,五百匹絹,五百斤綿花,而孫皓的太子僅封為中郎,其他的兒子封為郎中,至於其他的,連提都不用提呢?

為什麼兩個人的待遇差距這麼大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劉禪先降,那麼給的待遇自然會高一些,這樣子也是給東吳做榜樣,潛臺詞說,只要你也投降,也能夠有豐厚的待遇。

二,劉禪當時並非只有投降這一條路,而且蜀漢的主力還在,劉禪是有迴旋餘地的,但是他選擇了投降,而孫皓不一樣,東吳主力被破,已經到了山窮水盡了,沒有其他路可走,只有投降一條路。

三,劉禪在位四十一年,但對蜀漢百姓和群臣將領都不錯,名聲比較好,而孫皓自上位已來,殘暴不仁,而且當司馬炎對孫皓說我給你準備這個位置很久了,而孫皓說我在東東吳,也給你準備了這個位置。

而劉禪就十分的低調,還會說此間樂,不思蜀,自然司馬昭會對劉禪比較有好感,而司馬炎對孫皓就比較反感了,如果不是當時比較沒有殺降的習慣,孫皓早就被司馬炎處死了。


歷史簡單說


首先糾正一下,孫皓是東吳的最後一位君主,他是被已經篡魏建立晉朝的司馬炎所滅,而不是被魏。

劉禪降魏後封為安樂公,食邑萬戶,子孫可以世襲,沒世襲爵位的也封侯。孫皓則是被封為歸命侯,只有田三十頃,子則僅封中郎。

公的爵位是在侯之上,劉禪與孫皓同是投降,同是君主,待遇孫皓確實與劉禪不能比。劉禪的蜀漢大臣,比如樊建、譙周、郤正也都是被封了侯,孫皓投降後相當於降到和蜀漢大臣一個級別了,比劉禪低一個段位。

這是為何呢?

首先,應該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他們兩個人身份不一樣,魏自稱是漢帝禪位給他的,對劉氏皇族自然得好些,劉禪好歹是大漢後裔,而孫皓的東吳在別人眼裡好聽點算是個割據勢力,說難聽點就是叛亂分子,名不正言不順的。同為劉氏的漢獻帝劉協就封了山陽公,而劉禪自然就能與漢獻帝待遇一樣。




劉禪是第一個投降的,待遇肯定是孫皓沒得比的,給了好福利,做給別人看,告訴大家投降的就封公啦。孫皓投降時,估計也估摸著自己能像劉禪一樣封個公,才下定決心降的吧。但讓他失望了,孫皓自身投降時,全國都已經被司馬炎給一統了,他也不需要裝模作樣做給誰看了。

而且劉禪是怎麼投降的呢?他是在仍然可以抵抗的情況下降的,當時成都仍有軍力抵抗,而鄧艾只是小部分軍隊入侵過來,況且劍閣還有姜維的主力軍隊,完全是有一戰之力的。只不過劉禪想了想權衡了一下最終還是選擇投降,劉禪輕易投降也讓司馬昭很是感動噢,自然待遇更好些。


而孫皓則是被逼無奈,已經大勢已去才投降的,自然待遇差些。他若是能在劉禪投降後,也立馬選擇投降,肯定也是有機會封公的。


夏目歷史君


劉禪被封公爵完全是因為他投降的時間早,司馬昭想借此向東吳君臣展現其優待俘虜的誠意,減輕統一全國的阻力

西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兵臨成都城下,蜀漢皇帝劉禪經過再三思量後向鄧艾投降,至此蜀漢政權滅亡。

劉禪投降時魏國已處於司馬氏家族的控制之下,當政的司馬昭為了安撫蜀地,對劉禪極盡優待,封其為“安樂縣公”。”縣公“是魏晉時期公爵的第二等級,僅次於“郡公”,食邑千戶,這已經是非常高的爵位了。

(劉禪其實並沒有《三國演義》中寫的那麼廢柴)

司馬昭之所以如此優待劉禪,其目的還是要向東吳君臣展示自己優待俘虜的誠意。

西元265年司馬昭去世,同年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曹魏滅亡,西晉建立。

(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昭)

西晉建立之後司馬炎就開始著手推行滅吳計劃。

經過15年的準備,西元279年西晉發兵20萬攻打東吳,晉滅吳之戰就此拉開。由於吳主孫皓昏庸殘暴不理政事,晉軍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抵達建業城下,孫皓鑑於晉軍軍紀嚴明,又因為劉禪投降後備受禮遇,於是也就像晉軍投降了。

孫皓投降後西晉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孫皓的利用價值顯然就沒有劉禪高了。不過即便如此司馬炎仍舊封孫皓“歸命候”,雖然侯爵不及公爵顯貴,但也是相當不錯的歸宿了。

而且劉禪的這個“安樂公”有些貶義的色彩,帶有一絲劉嘲諷的意味,暗指劉禪沒心沒肺。而“歸命候”則偏褒義,有嘉許孫皓順應天命,及時歸降的含義。

雖然劉禪和孫皓都是亡國之君,但相比於劉禪降後的樂不思蜀,孫皓在投降後倒是還頗有幾分皇帝的風範。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晉武帝司馬炎在第一次接見孫皓時說道:“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意思是: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司馬炎此話明顯是想炫耀自己勝利者的驕傲。

但沒想到孫皓立即恢復道:“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意思是: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竟敢向勝利者當面叫板,也不枉孫皓做了16年的皇帝。


千佛山車神


老槽覺得這個有三個原因。

第一,劉禪降魏時是公元263年。當時的魏國大將鄧艾以奇兵出現在成都城下。劉禪自知大勢已去,便命人出城遞了降表。劉禪投降時,東吳還在。魏國司馬昭為了向表現出來善待投降者的態度給東吳看,而厚待劉禪。


第二,劉備一向對外宣稱是漢朝中山靖王之後,也就是正宗的漢朝後裔。東吳孫氏不過是擁兵據地的軍閥起家。兩人的出身不同。相比較而言劉禪的血統更高貴一些。同時曹魏則是謀奪的劉漢的江山,所以也必須要善待劉氏子孫以堵住天下人嘴巴!

第三,司馬昭也想通過這件事為其以後的取代曹魏而邀買人心。他想通過抬高劉禪的爵位來告訴曹氏宗族,即使取魏代之,也會優待曹氏一族的。還有則是要告訴天下,通過抬高劉禪的爵位也要告訴世人,曹魏的天下是從人家劉氏手裡奪來的。為其日後篡位減少阻力。


歡迎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