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十七阿哥只出现了一次,还是在对话里,他是帮胤祯秘密处理事务的吗?

红雨说历史


先指出题主问题中的不当之处。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十七阿哥胤礼至少出现过三次:第一次热河秋祢,连雍正的儿子弘历都参加了,而十七阿哥年龄比弘历大十四岁,所以他一定有份;另外,史载“胤礼从康熙四十四年,九岁开始随驾巡幸”,所以这次热河射猎,十七阿哥胤礼一定在场,只不过没有出镜,原因很简单,他不是“九王夺嫡”的积极参与者;

第二次,康熙皇帝于畅春园驾崩的当晚,十七阿哥与三阿哥、四阿哥(即雍正皇帝)、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二十四阿哥、张廷玉、马齐、隆科多等人一齐奉诏觐见;康熙口头宣布传位遗命驾崩后,老八集团混淆视听,故意把传位“于四子”说成“传位十四子”,引起在场的十七阿哥和最小的二十四阿哥的强烈反驳,这是第二次出现,也是唯一出镜的一次;第三次是在雍正顺利登基,但有感宫中形势不明朗,当晚暂时回到潜邸与邬思道见面会谈时,王府手下前来汇报“十七阿哥前来求见”,即题主说的对话中。

雍正王朝世界中,在康熙晚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引发的夺嫡狂飙中,十七阿哥是为数不多的支持雍正的皇子,不过当时他尚且年幼,没有什么封赏和爵位,影响力和存在感微乎其微,是一个低调潜伏的四爷党成员,这一点可以从康熙驾崩当晚关于继位人的激烈争吵中得到印证:当时为了维护雍正继位正统性,这位十七阿哥不惜暴露自己的潜伏身份,直接撕破脸皮与十阿哥胤誐当场扭打在一起。

试问一下,如果不是铁杆四爷党,何必要得罪权倾朝野、党羽遍布的老八集团呢?再者,如果不是真心向着雍正,又何必甘冒风险和嫌忌在继位当晚危机四伏、波谲云诡的政治疑云中去雍王府“请求觐见”呢?

至于他有没有暗中秘密地帮助过雍正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尤其是在其成年(16岁)之后,康熙驾崩传位之前,正值储位争夺日趋白热化的这一段时间。虽然十七阿哥对政局事态的影响力有限,在朝廷政务处理上也不能独当一面,但是在和雍正、胤祥、邬思道、年羹尧、鄂尔泰、张廷玉、李卫、田文镜等四爷党中流砥柱的密切交往和耳濡目染下,他在民政、军事等事务的认知、谋划和处置方面定然受益良多,这也为他在雍正继位后参与机要、预闻军国大事、统兵领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皇帝》原著中,也隐约暗示在康熙皇帝晏驾西归的当晚,有位“素与十三贝子胤祥相善”的阿哥在胤祥夺取丰台大营、西山健锐营两处重镇兵权的过程中从旁协助、出力甚多,我想这位阿哥应该就是胤礼。这一点也可在真实的历史中得到印证,找到相关的佐证。

据《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命“以果郡王署右翼前锋统领”。隶属前锋营。七月初六日,着果郡王允礼管理正黄旗蒙古都统事务。七月二十七日,着果郡王允礼管理镶蓝旗汉军都统事务。

雍正二年(1724年)正月十七日,伊尔拜革职,胤礼正式出任镶蓝旗汉军都统。五月初八日,雍正谕:“以果郡王允礼管理镶红旗满洲都统,仍兼管镶蓝旗汉军都统。”

雍正四年(1726年)四月,胤礼奉旨监管镶蓝旗蒙古都统。七月初八日,雍正帝命康亲王崇安和胤礼负责稽查国子监事务。

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初五日,晋为和硕果亲王。至此,短短不过五年的光景,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由胤礼一人兼任。

纵观雍正一朝,除了雍正的铁杆死忠拼命十三郎以外,宗室诸王手握重兵如此而君臣相安无嫌隙者仅此一人而已。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原因不外乎这几点:一、胤礼是皇室宗亲,从龙勋旧。自家骨肉兄弟之情,加上拥戴追随之义,于情于理,都应该投桃报李、大加重用。二、胤礼为人忠君笃敬,做事实心肯干,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和欢心。这一点可从雍正对胤礼的评价中窥伺其貌:“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三、胤礼早年与胤祥、年羹尧等名臣良将相善交游,历练良多,久经考验,足以担负起帝国的防务重任。


全金属锅盖头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46

雍正皇帝刚刚登基,就封了自己的这位十七阿哥胤礼为国亲王,这是在贝勒之上的爵位,可见雍正帝对这位十七阿哥胤礼的礼遇已经超出了兄弟之间的感情,登基就给加封号,这说明在雍正帝着地过程中有过贡献。


雍正帝畅春园登基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这位十七阿哥允礼的确没露过面,因为他不在“九王夺嫡”之例,所以没更多的表现他。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位十七阿哥没参与夺嫡。

在历史上,十七阿哥允礼和十三阿哥允祥一样,是雍正皇帝少有的嫡系,特别是在雍正皇帝执政的后期十七阿哥允礼曾经被委以重任,在雍正朝十三年里,这位失去阿哥允礼异常活跃。

那么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他和十三阿哥胤祥一样都给予了雍正皇帝莫大的支持。允礼同时也是康熙皇帝的爱子。

允礼在历史上并没有帮助雍正皇帝处理过秘密事务,但他确实是雍正朝的重臣,他这位果郡王兼管理藩院事务,雍正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是雍正六年进封为亲王,管工部事,总理户部三库,管户部;曾经护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顺路问视各省驻防及绿营兵并办理苗疆事务。




十七阿哥胤礼为何求见?

雍正帝在畅春园登基的当晚回到了雍亲王府,说是回到王府,处理一些私密事情,大变刚过,朝局晦暗不明,刚刚即位的雍正帝他回到王府干什么?

显然邬思道已经预料到刚刚当了皇上的雍正帝会回到雍亲王府,所以当雍正帝第一句话说:你的事容朕慢慢安排,雍正帝这句话问的显然漏洞百出;安排什么?如果真正想安排邬思道,恐怕早就应该心里有数,还用想想吗?这是一句暗藏杀机的问话!

如果邬思道等着安排,恐怕会立刻招致杀身之祸。所以聪明的邬思道说出了自己三不可用,化解了这场危机。

可是新的危机又出现了;侍卫张五哥报:十七阿哥胤礼求见,他来干什么?五路兵马宿卫雍亲王府是由十三阿哥胤祥统属,并没有十七阿哥胤礼,因为雍正帝带让张哥带回来的金牌令箭,在十三阿哥胤祥手里,雍正帝临出门留下的关防大印仍然在邬思道手里,是自己调动的五路大军。

此刻的邬思道可能大脑里闪过一个念头就是挡驾十七阿哥胤礼,极大可能是从自己来的,因为自己满身都是秘密。

邬思道的自保理由

邬思道的反应之快就是雍正帝也没反驳的理由:

邬思道看着张五哥说道:皇上,现在您不以善听善见,理由是,如果是急事,请找张廷玉处理,如果是军务上的事儿,就找十三阿哥处理。如果十七阿哥有私事,就说天子无私事。

邬思道的这几句话不但在理,理由充分,更让雍正帝找不出拒绝的理由,又把十七阿哥胤礼挡在门外挡的严严实实,这邬思道完全是一个代天子发号施令。

那么十七阿哥胤礼到底半夜到雍亲王府干嘛来了?是清君侧把雍正帝身边掌握私密的邬思道处理掉?不太合乎情理,因为在雍正帝还是用秦王的时候,在身边就圈养着粘杆处和血滴子一类杀手的传说,自己就能处理,不可能用十七阿哥允礼他们。

但是邬思道不这么想,高福不明不白死了,那么管家高毋庸和秃头和尚呢?特别是自己这个掌握最高机密的人还活在这里。


历史记载的十七阿哥

无论十七阿哥胤礼来干什么,邬思道的挡架是必要的,邬思道也成功的逃离了雍亲王府投奔到雍正帝的嫡系李卫处半隐起来。

那么在记载中的十七阿哥胤礼,在雍正朝可谓是恩宠已极,可以这么说,允礼是允祥之后最受恩宠的雍正兄弟,在雍正帝弥留之际,还以果亲王允礼为托孤大臣,命其辅佐乾隆。历史记载,乾隆即位后,任命允礼为总理事务,管刑部。对他是恩赏有加。

十七阿哥胤礼深受乾隆帝赏识;允礼于乾隆三年薨。乾隆帝亲自到场吊丧,谥曰“毅”。不过十七阿哥胤礼在雍正朝,恩宠是仅次于十三阿哥胤祥的嫡系中的嫡系。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k古史


在历史上,十七阿哥允礼和十三阿哥允祥一样,是雍正皇帝少有的嫡系。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都给予了雍正皇帝莫大的支持。允礼同时也是康熙皇帝的爱子。


允礼在历史上并没有帮助雍正皇帝处理过秘密事务,但他确实是雍正朝的重臣,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兼管理藩院事务。雍正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亲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管户部;十二年赴泰宁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顺路问视各省驻防及绿营兵;十三年还京师,办理苗疆事务。他身体较弱,雍正年间雍正帝命其在私邸中办事,隔几天进宫一次即可,这在当时可谓是恩宠已极。可以这么说,允礼是允祥之后最受恩宠的雍正兄弟。


不仅如此,在雍正帝弥留之际,还以果亲王允礼为托孤大臣,命其辅佐乾隆。这在当时也算莫大的信任了。历史记载,乾隆即位后,任命允礼为总理事务,管刑部。他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赏识;允礼于乾隆三年二月薨。乾隆帝亲临其丧。二月初九日,乾隆令给允礼加祭一次,谥曰“毅”。由于允礼无子,故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为继子。



老胡读历史


十七阿哥是胤禛同党,但是也不是只出现在对话里,康熙死后八阿哥说 传位给谁?我们都没听清楚,九阿哥十阿哥说都没听清,旁边有个不知名的阿哥大喊一声 我听清了 !是四阿哥!最后和九阿哥打了起来了 那个人很可能就是十七阿哥 ,电视剧里没说明





保尔柯察金33


是的,十七阿哥胤礼当天夜里就是来替雍正处理秘密事情的。

很高兴再次为大家解读《雍正王朝》,今天谈的是雍正夺嫡成功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那夜,九子夺嫡的大戏落下了帷幕,胤禛涉险过关。成功上位。


当夜,雍正并未在皇宫中守灵过夜,而是急匆匆地回了潜柢,他想干什么呢?

他要立即处理一些私事。

什么私事呢?

九子夺嫡,各展神通,权谋诈计,层出不穷,而在上位的过程中,四爷胤禛也不例外,他也有很多隐秘而见不得人的事情,而知道这些秘密事情的人,必然都在处理之列。

当然,做为胤禛的首席谋士,邬先生策划和参与了太多太多秘事。而如何“安置”邬先生,是刚刚登基的雍正必须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此时此刻,邬先生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在当时的境况下,新帝雍正两难之中,怎么处理邬先生,确实是个难题:

留下肯定是个隐患;办掉又有些可惜。朝堂尚未完全稳固,他的智谋尚堪再用。

有两种情况,是不能留活邬先生的:

第一种情况,邬先生想做官。

毫无疑问,雍正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是邬先生立下了头功。

有功必要有赏,大家考虑一下,按照邬先生的功劳,要做官,官位能低了吗?

功高赏低,人则生怨。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给的官小了,赏赐少了,两人就会生出嫌隙,心中有了怨气,则必然生事,到那时处理起来,岂如今夜一了百了,来得干脆?

那要是高官厚赏呢?也不行。

官高赏重,人则自矜。居功登高位,位高权必重。

邬先生是能窥破帝王心术的大智谋家,康熙皇帝如此深长的智略,都被邬先生一一解破,从容应对。雍正要是把这么个随时瞧破心机的人留在朝堂上,身居高位。他一翘尾巴,邬先生就知道他拉什么屎,雍正不感到毛骨悚然吗?

第二种情况,邬先生要走。

那些年来,夺嫡之争,各位皇子们大斗智术,阴谋诡计,不择手段。有明的,有暗的,有正的,也有邪的,为了登上皇位,什么招数都施展出来。

包括四爷胤禛在内,谁还没有些见不得光的秘密事情?

而胤禛这些年干的那些阴暗苟且的事情,又有哪一件又不是出自邬先生那颗诡谲的脑瓜?又有哪一件能够瞒得住邬先生那双精明的大眼睛?

万一,这些事情被大白于天下,或者被政敌获悉掌握,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

况且,邬先生是阴谋大师,若不能为己所用,当然也万万不能被他人所用。否则,龙椅都坐不稳。

今夜,雍正回到潜邸,就是来办理私事,解决掉所有的后顾之忧。

刚一进府,雍正就来见邬先生。


雍正话里有话,“今晚这一见十分难得”。

怎么就难得了,平常不是几乎每天都要见面吗?

表面上的意思是:我已经当皇帝了,“过了明天,就是又是个忙法了。”

实际上是另一层意思:见一面难得,是因为少嘛。为什么少呢?因为以后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按照规矩,先帝新丧,雍正应该在宫中守灵,但他急着赶回潜柢,为的是专门“顺便来看看你”。



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雍正这次专门回来,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处理秘密的事和人,顺便“安置”邬先生。

但是雍正发现情况不对,和自己想象的不同了。院里院外,护卫府中的士兵突然增多了。雍正必须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他就装做很随意的样子,问起这个原由。


而从雍正与邬先生的对话中,我们知道:

是邬先生推断出了雍正今晚上必然回来,这些军兵是邬先生专门安排的。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按道理,雍正应该在宫中守灵,那么邬先生为什么判断雍正肯定会回来,做了这样的安排呢?

邬先生必须要知道雍正回来的原因。

还能有什么原因呢?邬先生已经判定雍正今晚上必然回来办私事。

所以,雍正所谓的“顺便回来看看你”,纯属胡扯。

大家还有什么可怀疑的,明白雍正想干什么了吧?


邬先生回复道:

1.“这是我安排的”

2.“五路兵马,互不统属”

3.“十三爷居中指挥,才不至于出意外”。

三句话,三层意思。表面上是为了保护雍正的安全,实则另有深意:

1.我早就料定你要回来。

2.我也知道你回来想干什么,但我绝不会给你暗中下手的机会。

3.你给我放老实点,今晚上你要出了什么意外,都不会有人知道你是怎么死的。


雍正此时知道邬先生早有防备,再想下手就难了。

那就谈条件吧:“你的名份容朕慢慢安排”。

雍正表面上的意思:那你是想要什么赏?

暗意:要走要留,要死要活,选条道吧。
邬先不想留下来做官。


这就让雍正生出警惕之心。

邬先生摆出三不可用的理由:

1.身体残疾。

2.前朝罪臣。

3.阴谋为体。

前两条看着理由充分,其实都很牵强。关键是第三条,邬先生强调自己“阴谋为体”。 这是警告雍正:你不要在我面前耍阴谋,我特么就是搞阴谋的祖宗。 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商量着怎么处理好现在的境况吧。



雍正的意思是:即然你不想做官,那你就是想跑了?

邬先生应对:我也不逃跑。


半隐,到雍正的死忠李卫那里去当幕僚。

既不做官,也不要赏,更不会逃走。

这就是邬先生的高明之处:不当官,就不给你雍正添麻烦。不全隐,就是不脱离你雍正的监视。

大家明白了吧,可以在君主的手臂之外,但必须在君主的视野之内。

一举一动必须要受到监控,这才能让雍正放心,不能跑得没影了。



现在的情况是,邬先生早有防备,要想办掉,就比较困难了。而邬先生既不当官,也不逃走,还愿意受到监控,这些建议还可以接受的。

所以雍正说:“依了你!”


但是,意外情况又发生了,善扑营的侍卫张五哥进来向雍正汇报:“十七阿哥请见”。

十七阿哥这个时候是想来干什么呢?

当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废,十三阿哥胤祥受到牵连,被康熙皇帝囚禁了整整十年。四爷胤禛在这十年里难道就苦苦等着?

当然不可能的,老四胤禛已经把老十七胤礼收为已党了。而今天晚上,十七阿哥就是来替雍正处理那些“私事”的。

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邬先生全然顾不上君臣之道,立即抢先下令,替雍正下旨传令,阻止了雍正与胤礼的见面。

邬先生没疯,他还没有狂妄到发了昏的地步,这完全是在自保啊!

雍正仍然在犹豫,但邬先生必须要把他思想的苗头彻底掐死,立即代他向张五哥下令。


邬先生不允许十七阿哥的请见,代雍正下令,主要是这样考虑:

1.十七爷胤礼来办秘密事情,有可能瞧破了邬先生所布的迷魂阵,发现破绽,但这不能让雍正知道。

2.邬先生当着雍正的面,给张五哥下令,而张五哥立即遵命办理。这就是告诉雍正:你别妄想了,今夜,这里还是我说了算!

邬先生告诉张五哥,要是十七爷拿私事做借口,就这样回答:“天子没有私事!”

大家不妨重新翻看视频中这一段情节,认真听听邬先生的语气,“要是私事,就说天子没有私事”,让十七阿哥取消行动计划吧。

表面上是为雍正考虑,让他要有帝王的仪度,行光明正大之事,实则是警告:今晚上你就别妄想了。

回头再向雍正请示: “皇上,你看这么回话行吗?”

注意看雍正的表情。

雍正考虑了一下现在的处境,觉得暂时没有理由和机会下手,那就先留邬先生一条活路吧。

邬先生到雍正的心腹李卫那里去做幕僚,就相当于让雍正捏住了形踪,雍正就放心了。李卫最大优点就是忠诚,目前这个情况还算比较理想,符合雍正心意。

第二天清晨,老十三胤祥到来,雍正就更没有办法动手了。郊外邬先生与胤祥拱手相别,从此就远离是非,脱离了政治漩涡的中心。


馋嘴肥猫铲史官


电视来自二月河小说,结局太理想了,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一个皇帝呢?二月河先生只是不能让乌先生死,不然怎么又后面协助田文静和年羹尧的故事呢?如果这个人真的有,肯定是要死的,高无庸和高福以及后面的年羹尧说明一切了。


教父迷


这得问问二月河老师!他安排的他最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