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兒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施比授


隔代育兒的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對於孩子的過分溺愛。這是隔代教育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對於父母來說,他們當然並不想孩子過於嬌縱,對於孩子,一些不合理甚至是無理取鬧的要求,作為父母的我們當然會堅決的言語拒絕,甚至嚴厲的訓斥孩子。但是對於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說,無論還是提出什麼樣的要求,他(她)們都會盡量的滿足,這樣就會使得孩子養成一個嬌生慣養的習慣。這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但是,由於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是父母長輩,有時候他(她)們的過分溺愛也使得作為孩子父母的我們難以發聲。

第二,就是在孩子的學習教育方面。現在孩子的學習課程都比較深,知識面涉及又比較廣,即使是對於作為大學畢業的父母來說,輔導孩子的作業也是讓人頭痛不已的問題。更何況對於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說,他(她)們更是無法給予孩子太多的幫助。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孩子們都有一個愛玩的天性,都不會喜歡做作業。在做一會作業之後都會喊累想出去玩,這個時候,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出於溺愛孩子的目的,往往就會隨孩子的意願,其實這對孩子的學業成績並沒有多大的好處。但是對於作為父母的我們來說,學業成績是很重要的,玩耍只是偶爾放鬆的形式而已,這就會產生矛盾了。

第三,就是在孩子的待人處事方面。我們都會教育孩子與自己的同學禮貌、和諧的相處,即使是有一些小打小鬧,我們都會鼓勵孩子自己處理,以培養孩子獨立處理社交問題的能力。但是,對於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說,孫子孫女受到欺負是不能接受的,他(她)們往往就會找對方的家長或老師進行說理,久而久之,孩子在再次遇到社交問題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個依賴性,只希望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保護或幫助自己處理,自己很難養成獨立處理社交問題的能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我是一位80後的育兒媽媽,有空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我的自媒體號,大家多多交流育兒經驗!


80後談二胎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撫養,隔代育兒己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隔代育兒的矛盾主要是先進育兒理論和傳統育兒經驗的衝突。比如:

1、寶寶能不能把尿

理論:不該,給寶寶把尿會使寶寶脊椎變形,而且18個月前,寶寶沒有憋尿的意識。

經驗:當然要把,可以節約尿不溼,還可以訓練寶寶規律的排便習慣。

2、尿不溼好還是尿布好

理論:尿不溼方便,寶寶用尿不溼睡得更好。

經驗:尿不溼不透氣,還是尿布好。

3、寶寶多大可以吃鹽

理論:過早吃鹽會增加寶寶的腎臟負擔,寶寶一歲以後才可以吃鹽。

經驗:輔食不加鹽沒味道,寶寶吃鹽才有力氣。


4、能不能給寶寶吃零食

理論:不能吃,零食裡有添加劑,而且寶寶吃了零食就吃不下飯了。

經驗:吃零食沒關係,現在條件好,寶寶想吃就吃。

5、寶寶要不要每天洗澡

理論:寶寶新陳代謝快,應該天天洗,冬天可以隔一天洗一次。

經驗:夏天可以天天洗,冬天長時間不洗也沒關係,省得把寶寶凍病了。

隔代育兒的矛盾還有很多,當這些予盾發生時爭吵只會激化矛盾,心平氣和的溝通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畢竟家庭和睦更利於寶寶健康成長,不是嗎?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丫丫媽


眾所周知,隔代育兒都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和矛盾。所有這些問題和矛盾中,以下三個方面的矛盾最突出:

1、科學餵養方面的矛盾。這一方面的矛盾不同的地域又存在不同的差異。比如,關於母乳餵養和奶粉餵養問題,現在很多越來越多的媽媽崇尚母乳餵養,而很多老人家卻認為奶粉營養全面,餵養方便,更希望自己的孫子孫女喝奶粉。

2、生活習慣方面的矛盾。比如關於給孩子餵飯問題。年輕的媽媽給孩子足夠的機會和時間讓孩子慢慢學著自己吃飯;而老人家一方面認為孩子小,另一方面擔心孩子吃冷飯,喜歡給孩子餵飯。

3、早教方面的矛盾。現在的媽媽們都很注重孩子的早教,而老人家認為孩子還小,不著急學習。甚至還有老人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而學一些美術音樂等都是浪費時間,而且還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負擔。


笨媽說育兒


婷媽有話說:在我看來,隔代養育,確實是存在很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生活習慣的不同

老一代人時常說的一句話是: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我真的是受不了。那時候也因為這個跟老人鬧得不愉快。飯菜或零食有時候掉桌子上了,撿起來直接就放嘴裡了。手沒洗乾淨,就吃飯啦等等,就不一一舉例了。起碼的衛生,我覺得還是要注意的。

2、教育方式的不同

老一代人覺得他們比我們年長,有經驗,所謂“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飯還多”,覺得他們有理。比如要不要培養閱讀的習慣,幼兒園要不要寫作業等,他們覺得那時候他們的孩子六歲才上學,沒有上過幼兒園,現在照樣長大成人,也混得不錯。而我們會覺得,現在培養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到上小學了就水到渠成,不需要父母再花更多的時間來調整。我家孩子上幼兒園,孩子不太習慣做作業,因為爺爺奶奶過分溺愛,沒有做作業的習慣,一直到現在二年級了,做作業都很不主動,她自己也說,雖然知道要好好做作業,做完作業再玩,但總是忍不住貪玩。如果一開始就養成了習慣,現在就不存在這種“知道而做不到的”現象了。

不可否認,有長輩願意幫忙照看孩子,對於小家庭的經濟幫助還是挺大的。

不知道其他媽媽們是到的主要是哪方面的矛盾,歡迎留言告訴我哦。

我是婷媽,一個七歲女孩的媽媽,美國認證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努力踐行不懲罰、不嬌縱的有效管教孩子。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關注“婷媽育兒筆記”,一起聊聊孩子的那些事。

婷媽育兒筆記


 當今社會,許多工作太忙的父母會選擇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撫養。一來可以讓老人因帶孫有事可幹,內心充實;二來孩子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因為老人有充足的時間,以及較多的育兒經驗。據調查,我國有20%的獨生子女都是由祖輩撫養,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和城市雙職工家庭。孩子由祖輩撫養有許多好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隱患。

  1、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都無法取代的。即使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身心地照顧孩子,將全部感情都投注到孩子身上,也沒有辦法取代父母。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位,容易導致孩子產生被遺棄的感覺,在他內心深處留下陰影。特別是在與周圍孩子對比後,會形成落差感。這會進一步強化孩子內心被拋棄、被傷害和不安全的感覺。與父母血肉相連的愛的缺乏,會給孩子留下種種心理隱患,容易導致孩子形成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

  2、孩子易被溺愛、嬌寵

  許多祖輩在撫養孩子的時候,內心往往帶著年輕時對子女的遺憾。因為條件限制或是經驗缺乏,他們年輕時沒有給到兒子女兒充分的關愛。當他們年老、撫養孫子的時候,就有了彌補這個缺憾的機會了。其次,孫子對祖輩的需求和親密,會增加他們的價值感。這就促使祖輩一股腦的將情感投注到孫子身上,可謂“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事事依著孩子,寵著孩子。還有些年長的老人為了感受被需要的感覺和存在的價值,凡事都親力親為,不讓孩子來。到了孩子該學著獨立的年齡,還強行給孩子餵飯、把尿。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極易形成自私、任性、為所欲為的性格。

  3、引發家庭矛盾,加大親子隔閡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即看門人情結。也就是所有照顧孩子的人,無論是祖輩、父輩,甚至是家裡請的保姆,都會不自覺地產生競爭和排他的情緒。照顧孩子的任何一方都會想要給孩子他所認為的好的教育,同時堅定不移的相信他所做的都是最好的。這個情結可以讓孩子在每個照顧者身上都得到好的照料,但是它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就是對控制權的爭奪。當在教育上出現分歧的時候,祖輩和父輩容易陷入誰最有話語權這個點,而孩子到底怎麼教比較好反而成了次要問題。家人們的對峙往往會讓孩子們為難,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可能不能體察其中的緣由,不管他靠近哪一方都容易有內疚感,導致其成人後在人際中退縮。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稍大了、由父母撫養了,這時父母難免會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有看法。有些父母會忍不住扭轉孩子問題行為,這個過程容易導致父母與孩子產生對立情緒、加大親子隔閡。

  那麼爸爸媽媽們該怎麼做,才能減少這些心理隱患呢?分享一些小方法。

  1、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建議多與孩子進行肌膚接觸,擁抱、撫摸、親親孩子有利於孩子形成基本的安全感。多和孩子說話,一起玩耍。在孩子8個月前,儘量自己帶孩子。最新的心理學客體關係學家認為,8個月前離開媽媽的寶寶,即使在長大後也容易產生瀰漫性的焦慮。如果確實需要祖輩幫忙,建議最好是請老人來家裡,而不是將孩子送走。當自己有空的時候,比如下班回來,要主動與孩子接觸。如果孩子還小,儘管上班很累,晚上也要儘量帶孩子睡。

  2、如果不得已要將孩子送走,千萬不能兩手一鬆,不管不問。兩家距離不遠的話,晚上可以接孩子回家。如果相聚很遠,不能每天都接送,週末也要儘量騰出時間去陪孩子。若實在沒有條件和孩子見面,也要保持和孩子的聯繫,比如給孩子打電話、通視頻等,讓孩子安心、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當孩子能感受到這種確定的愛的時候,他的內心也就會安穩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