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愿意和家长交流?

妈心理


每天从幼儿园或学校接回孩子后,很多爸妈都会问“今天过得怎样啊?”

有些表达能力强,又喜欢聊天的孩子可能会饶有兴致地跟你话痨,但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就是扔下干巴巴的两三个字“还好啊”,然后就没心没肺地一边玩去了。

聊天技能也需打磨操练

说起来,和孩子聊天不应该就是我们父母的专长吗?

但事实并非如此,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不断挤压着亲子沟通的时间。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的愚蠢问题反而会把天聊死。

顺畅自然的沟通能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保持温暖的连接感。

在孩子年幼时,多和孩子说说话是很宝贵的体验。因为很多过来人都说,孩子一进入青春期,甚至在10岁前后,就不太爱搭理父母了。

因此孩子越小,保持这种亲密的沟通习惯越容易。等他们习惯了这种紧密的沟通模式后,将来他们也不会像断线的风筝,一下子疏离你。

电影《三块广告牌》中,绝望的母亲曾反思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在这个虚空的宇宙,我们都住在彼此的心里。” 而简单的聊天就能让父母和孩子顺利地到达彼此的内心,让彼此的关系更加贴近。

和孩子聊天的技能现在就学起来吧,等到他们青春期再想聊到一起去,就太迟了。

问具体的问题

问一个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或在学校过得怎样,就像问一个成人,你今天在公司过得怎样?你知道怎么回答吗?反正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太宽泛了,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正确的做法是,提出具体的问题,表达我们的关心。

譬如,今天学校的点心有哪几样啊?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今天,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才能促使孩子给出更多的答案。一旦话题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我们就可以再接再厉,继续拓展新的话题了。

除了问孩子问题,你也可以分享你的日常感受。

比如对大点的孩子来说,完全可以说说你最近看到或听到的有趣新闻、电影、小说等。孩子看到父母愿意和自己一起分享有趣的东西,会更加感受到父母的重视。

比如,像高铁霸座、明星逃税被罚这样的新闻,父母都可以有意识地和他们讨论讨论,除了了解孩子的想法,还能顺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生观呢。

除了新闻,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经历,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人生故事,都可以和孩子们聊聊。比如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外公是如何依靠自学逆袭成国企二把手的。

《纽约时报》曾撰文称,在青春期之前,经常与孩子分享家庭成员的故事,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复原力”,甚至能提高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未来的成就。

等你培养了这种好习惯后,说不定会发现,能和孩子交流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且他们经常还能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呢。

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

好不容易打开了孩子的心扉,千万要记住,不要一边刷手机,一边敷衍了事地嗯嗯哦。因为这比不沟通更能起到反作用。下面几个技巧可以帮你成为真正的倾听高手。

孩子说完他们的事,你可以说“哦,是吗?我还真不知道呢,那你还能说说……”,“原来是这样啊!”,孩子听了会觉得他们说的话对我们很重要,这种积极的反馈就像羽毛球训练中的最佳“喂球”一样,能刺激他们的球技不断提升。

注意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倾听不仅指听表面的话,俗语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有时候敏感的父母还能听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

孩子说话时,尽量不要打断他们,即使他们说了一些听起来很荒谬或不对劲的话。因为孩子可能只是想让你倾听,并且觉得她的感受和观点对父母很重要。

只要你能控制自己,不给孩子下判断、贴标签,就避免了误读孩子,能了解他们背后真正的想法。

比如大冬天走在路上,孩子突然来一句,“好久没吃冰淇淋了,现在好想吃冰淇淋了啊!”,先别急着像教导主任一样,劈头盖脸来一顿冰冻食品对胃不好的说教,而是耐心地听听他们的想法。

有时候孩子只是表达一下他们的渴望,而非必须实现。如果你总对这样的想法严防死守,很可能,下次孩子就懒得跟你交流他们真实的想法了。

所谓会聊天的父母,内心里是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的,想想看,如果你对同事、朋友说话都会经常换位思考,不会随意说话,那么对自己的孩子呢?

技巧永远是次要的,只要多点耐心,花点时间反思一下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模式,看看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那走进孩子的世界就真的不难。


壹壹早教说


多了解孩子内心,多关心,多体贴,多互动,多和孩子沟通;即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又帮孩子排难解忧;即让孩子很愿意接近父母,父母也要和孩子拉近距离。

父母不能贬低孩子,更不能抱怨打击孩子,对孩子多鼓励,多夸奖,多打气,培养孩子的自信。


对孩子的过错,不能采用暴力手段,采用这样方法,树立家长的威严,会令孩子敬而远之,对家长会闻风丧胆。孩子会感觉家里缺少温暖,就会接触外面的不良少年,时间久了,会误入歧途,更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惯。
不能用钱弥补孩子,应该用心去呵护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不能一味的宠爱娇惯,讲明道理,以理服人,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家长的言传身教很重要,每时每刻,要教育孩子,从小尊老爱幼,讲究文明礼貌,上行下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给孩子。
所以提高孩子的素质是很必要的,孩子在成长,模仿能力极强极高,你孝敬父母,孩子就错不了,对将来他们年迈的父母,也会尽孝道。


闻红阳


以前陆续看过一些文章,这里又看了一些回答,感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家庭里家长孩子之间没有平等关系,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家长高高在上施教,孩子需要听话服从,在这样结构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是不大可能愿意和家长主动交流的,尤其是那些觉得家长可能不会接受甚至反对的观点。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美国小学期末是这样奖励学生的》文章,正式发表在《读者原创版》杂志上,那篇文章当中有一张我在女儿小学期末典礼现场拍摄的照片,当时身高一米八几的校长在给一年级的小朋友颁奖,小朋友个子很小,双方的身高差很萌,于是校长就单漆跪地,让自己的眼睛和孩子们的视线持平,发一张证书拥抱一下孩子,我就是在这个瞬间抓拍下那张照片的。校长在地上跪了很久,直到发完各种证书,然后才站起来走回麦克风。可惜这张照片有些年了,今天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

校长姑且如此降下身段尊重小孩子,一般人就更不说了。也是几年前我拍摄过我们这里万圣节讨糖的场面,一个老人为了孩子能够看清楚篮子里的糖,也是单膝跪地把自己的身段降下来(见下),这是对小孩子尊重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动作。

作为父母,要想与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关系的话,最重要的就是从生下来开始就能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而和孩子对话时保持与孩子视线齐平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举动而已。父母和孩子谈话时,要蹲下来,和孩子视线持平,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让他知道你和他是平等的,同时你在乎他的任何感受。其次,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还表现在不直接给孩子命令而是让他做出选择,试设想整天被命令做这个做那个长大的孩子,对父母不逆反才怪了,给孩子选择的同时,也是尊重他们决定的表现。另外,中国父母很忙,缺少和孩子一对一的亲子时光,尤其是父亲,前段时间有篇文章讲述中国家庭教育是“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反叛的孩子”,说得特别有道理,孩子需要沟通,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和父母分享内心的压力、把情绪发泄出来的话,长大后就更有可能愿意和家长交流,如果从小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逆反的青春期中就更不会。

我是典型的和女儿一起长大的母亲,注意我并没有用陪她成长的语句,而是和她一起成长,这意味着在她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接受,一起找到最适合我们的交流方式。进入青春期的女儿也有过反叛的瞬间,但是因为我们常年建立起来的沟通方式,都有惊无险最后顺利度过,如今女儿已经是一个很成熟、很努力的高中生了。


心路独舞


孩子愿意和家长交流,一可以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要求什么,就满足什么也就是及时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二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代替主导作用,延时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成长,其实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如果形成惟我独尊自以为是的个性,孩子短时间内高兴,但是从长远看,等于把孩子推入深渊。所以首先不能为了满足孩子愿望,及时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实践证明,及时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只能葬送孩子的前程。

其次,既然不能满足孩子的一切不合理愿望,即便是合理合法的愿望也不能及时满足,那么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呢?

第一,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心声,让孩子充分表达!

第二,遇事多于孩子商量,让孩子有当家做主的感觉!

第三,不代替孩子体验,不代替孩子自主劳动!让孩子不做家庭的废物。让孩子在家里有成就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定要让孩子习惯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第四,特别是孩子回答问题,家长不可代替。

第五,家庭教育目的不是“不让孩子吃苦!”而是“不怕孩子吃苦!”

第六,孩子上学后,一定不要多询问成绩,而要询问孩子在班级里的情况,如,今年那个同学被老师表扬了,那个同学被老师批评了,为什么?班级出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

第七,孩子青春期,继续保持沟通,千万不可干预过多。

第八,不论在怎么样的状态,父母双方不能各行其是,而要意见统一。同时,身体力行,做孩子的表率!


锦绣中华一捧土


做一个让孩子感到温暖与有安全感的父母!人在放松愉悦的心情下,是愿意与人交流的,孩子有想象力,有创造力,有很多好奇的想法,只要父母鼓励孩子多讲,不要打断孩子说话,父母做好倾听!



用眼神表达喜爱,用目光表示欣赏,用语言肯定孩子,用支持鼓励孩子

当你用欣赏的目光看孩子时,你的微笑便是一种语言传达给孩子温暖和阳光,孩子喜欢与你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悲伤,父母可以慢慢接受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学会思考与简单的分析问题!孩子每取得一点进步,记得适当鼓励,并且支持孩子的探求欲!

夫妻和睦,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好的家庭氛围会给孩子内心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孩子不会因为做错了事而害怕父母责罚,如果孩子不是故意的,而且孩子有悔错态度,父母要及时察觉并以宽容和正确引导为主,允许孩子犯错,在改正错误的时候,孩子自己会成长的!如果孩子故意调皮捣蛋,也不要轻易用打骂的方式,有的孩子屡教不改,但是严厉斥责并非好的教育方式,反而会影响孩子今后性格的形成,可以使用一定的奖惩措施,与孩子保持沟通,也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为惩罚!



孩子愿意与父母交流并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也是孩子们对父母的爱的体现!也许爱孩子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陪伴,如何交流,如何平等,如何更好的去引导....


梦之觉



凤146983974


其实,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就可以找到答案。

为什么小时候的自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呢?我的答案是他们不理解我就算了,反而要给我贴各种不好的标签。

对于不理解自己的人,解释上一次两次渐渐地也就失去信心了,随便你们怎么认为吧,反正我说了你们也不会站到我这一边。于是就零沟通了。


发现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父母不信任我们。总是站在一个高位教训我们。而如今,我们又在重复他们的行为,孩子也像当年的我们。

要想让孩子愿意和我们交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他们。

比如,孩子暑假要参加一个特训,可他因为还有别的课没时间参加,当他有时间时,特训已经结束了。他哭的特别伤心。我理解他的感受可是他一直哭,我就觉得也太无理取闹了。明摆着去不了,也不是我不让去,干嘛要哭呢?

我很想训他让他闭嘴,但想想他计划好的事情突然泡汤了,搁我身上我也难过,计划了这么久的事情,结果因为特训课学生少,课提前结束,导致他没能参加。我安慰他说,妈妈也知道你难过,可是事情已经这样了,我也很没办法帮你,我们明年再参加。当我们理解孩子的感受时,分担孩子情绪时,孩子渐渐地也平复心情了。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和我们沟通,真的不怪孩子,反省下我们的所作所为有让孩子感觉到爱吗?感觉到被关注吗?


子谦妈妈育儿经


做父母的如果真的和孩子有感情的话?那一定是这一辈子的福气!很多时候做父母的只知生而不知养,因此会造成了孩子长大了以后和父母生分,而且也不愿意在闲下时间里去看望父母,甚至父母病了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的,尤其是父母需要儿女伺候时那真是悲伤无奈不已!在这时候父母与子女关系除了表面上是,暗地里早已名存实亡,恩将断,义欲绝了!

纵观我们左邻右舍及社会上子女与老人因矛盾而产生的种种悲剧,让我们看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民谚的现实!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与子女在小时候的沟通障碍而月积日累形成的结果。我们大都有亲身体会吧,当孩子在一两岁时喜欢好动与刨根问底的时候,我们大人很多时候都是胡乱应付了事,或者不耐烦地喝斥,或者没节制地纵容任其所为,从而让孩子幼小的心理会产生孤独感,厌烦感,疑惑感甚至是破坏感等。

小孩子的心理由于没有大人的正确疏导和告诫,因此,很多孩子长大了之后遇到事情不知如何处理?因而会发生了令人哭笑不得和不该发生的悲剧!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我们常常吓唬孩子说,这不能碰,那不能吃,孩子不听话了就说,一会大老虎来了,一会妖怪来了,一会警察叔叔来了专抓不听话小孩等等。这样很不好!很不好的,所以,家长要和孩子沟通交流,一定要有一颗爱心,关爱孩子多一些,因为小孩子也聪明啊,敏感啊,往往嘴上不说心里却在记着哩。

一定要有耐心,小孩子小脾气反复无常不定性,刚刚还在笑呢一转眼就会哭个稀里哗拉,你说东,他偏往西,可能小孩子觉得这样让大人着急而有趣,没有耐心一切白搭。一定要学会孩子的《婴儿语》,孩子们的语言是十分可爱的,纯真的,用小朋友们之间的说话交流语言,语气(语气很重要)!和孩子交流,温和地,尊重的,同等的,这样孩子会欣然接受,否则你用大人的语言,语气,命令式的,不耐烦式的等,只有让孩子更加反感了。

我们在家里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假如孩子从外面回来了,孩子一进屋准保去找在他心里最喜欢的那个人,即使孩子在家里玩,他也是多半往他最喜欢的人身边靠,孩子的对谁亲热是绝对不加掩饰的,最真实的。那么就顺势引导和孩子交好朋友,说悄悄话,帮助隐藏孩子的一个小秘密,说话算数等等!多和孩子说话,了解孩子心里想啥?怎么想的,对孩子一定要关心而又要树威严!说穿了就是让孩子多懂点小道理吧……。其实还有很多,就到这里吧。


北国有清雪


很庆幸我的孩子目前在进入小学四五年级阶段依然喜欢和家长聊天,学校的小秘密,自己的小秘密,我们大概是比老师知道的还要多,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几点个人的经验:

1.当孩子主动的说一些学校的故事时,不管是积极的正能量,还是家长感觉不爽的地方,都听的特别认真。

2.当孩子在家里申讨、表扬、否定某个同学时,家长都表示支持,但是事后会根据孩子表达的内容而提出意见和建议。

3.经常和孩子说自己小学阶段的故事,当自己的故事和孩子的一些故事重叠时,孩子就会特别愿意叽叽喳喳的分享自己在学校的故事,感觉找到了共同语言。

4.经常和孩子拥抱,肯定他们的进步,表扬我们看到的很小很小的细节,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关注,而不是一直纠结在学习上的焦虑。

5.关注学习成绩,但学习成绩不是全部,名正言顺的告诉孩子,学习是排在第二位的事情,身体好,心情好,自己努力了就行。

在没有压力,得到尊重,有爱的环境中长大,孩子自然愿意说。!


九斗学生心理


这是一个整个社会所关心的,硏究孩子内心世界,和发现帮助孩子成长的重要的问题。

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实在是挠头。但是不说还有点儿心里痒,憋不住就胡乱说两句吧!

要想给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能主动和家长来交流,首先做到细心的,无微不致的关怀是最重要的。这个一般的家长都能做到,但有人要说了:“你这不是废话吗!哪个家长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可我说不一定。我来问:当您的孩子狗屁不懂做错事的时候,你有没有训斥他?你有没有小心细致的问过他?我拿自身的例子讲:一次我儿子住院,我儿媳妇去照看他,把我的小孙子儿扔给我,那是一个数九的冬天。我们家养了前后院两棚猪,我喂猪,小孙儿就跟在后面。在他拉屎的时候,我听到了他的哭声,我一看他的小手里握着一块冰。我抢下冰,赶紧用手搓他的小手儿,我问:孩子,你为什么拿冰玩儿?他说:“我看到有人吃冰,我也想吃!”“孩子!那是脏水冻成的冰,不能吃!你想吃,爷爷给你盛碗水,一会儿就能吃到了。”“爷爷,真的吗?”“真的!”当时孩子乐得手舞足蹈,小手儿插入肚兜里跟在我的后面,嘴里不时叽里咕噜的说出不知鹰语还是鸟语。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儿,给我的心中抹去很多忧伤。

常打交道,是和孩子交心的绝着。孩子爱滑冰,我给他作冰车。孩子爱跑步比赛,我和他比过赛。孩子爱下棋,我和他下过棋。大一点儿了,我教他学习,比过语文造句。电视里诗词大赛,我和他比过“飞花令”,总之,还有很多,我都记不清了!

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孩子是那么的天真、美丽、善良。他会把“熊大,熊二”看成是无比的英雄。是维护正义,战不死的神。被砸扁了,能鼓起来了还能战斗。你也可以时不时的和他们共看一个点视节目,和他们谈论一下里面的是非,让他把你看成和他一样,你要和他成为朋友,他才愿意和你交心。

如果你能和他成为真正的朋友,他就会把你当作最贴心的人。将无话不说,无事不谈。

我的见解对不对读者自己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