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城市這十年都發生了什麼的變化?

SoA


說來,來北京只有一年,來談談它十年的變化,確乎是有點狂妄。這一年裡,我感受著北京,也拒絕感受北京,我熱愛著北京,也憎惡著北京,能給人如此矛盾又極端的心理,恐怕北京當屬獨一家。用汪峰那首歌的歌詞,可以這樣表達——

我在這裡歡笑,我在這裡哭泣;我在這裡活著,也在這死去;我在這裡祈禱,我在這裡迷惘;我在這裡尋找,也在這失去。

十年前,也曾來過北京,那時我只是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哥哥在京工作,便趁著我初中畢業的空擋,來到了心心念唸的首都。

那是個夏天吧,總之是很熱的。北京的天灰濛濛的,記憶中,是看不到太陽的,只是悶悶的,熱著,讓人喘不上氣來。那時大概是很流行刀郎和龐龍的,走在街頭總能聽到《兩隻蝴蝶》、《衝動的懲罰》等等網絡歌曲,那時候覺得北京真好。哥哥喜歡伍佰,花了不少錢買了音響,每天早上起來,都把音響開得震天響,裡邊放著《突然的自我》,我在伍佰的歌聲中醒來,覺得北京這地方真好。

那時候去頤和園、故宮、蠟像館、清華、北大、八達嶺長城,覺得這一切都像做夢一樣。我在課本上學到的那些,現在終於可以親眼看到,親自去感受,真是一件無比自豪的事。

十年後,我大學實習來到北京。是個冬天,很冷,不像十年前的夏天,只是天空仍舊是灰濛濛的,仍舊是看不到太陽,十年後有個新的名詞來形容這灰濛濛,叫做“霧霾”。街頭放著各式各樣的薛之謙。十年前,看到的只有北京的光鮮亮麗,這裡一切美的、好的。十年後,在這裡開始生活,才感知到了與美的、好的相對立的一切。

十年,對我來說,好長啊,對北京來說,長嗎?我看到了北京好的地方,還有不好的地方,這大概才算是符合辯證法的。我喜歡這個城市,它足夠包容,足夠強大,足夠有機會。儘管很多時候,我都在抱怨它。北京北京,祝好,祝你好。


大餅衛星


北京近十年的變化可以說是神速,彷彿在彈指一揮間就變成了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

歷史文化名城與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結合,使我們的首都更具魅力!

北京更大了、樓更高了、路更寬了、樹更綠了。

1、京津冀一體化,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冀是中國的“首都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滄州、秦皇島、石家莊、張家口、承德、邯鄲、邢臺、衡水等11個地級市,人口總數約為9000萬人。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為中部核心功能區,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真正形成“大北京”的概念。

一核:北京

雙城:北京、天津

三軸:京津發展軸、京保石發展軸、京唐秦發展軸

四區:中部核心功能區、東部濱海發展區、南部功能拓展區和西北部生態涵養區

多節點:包括石家莊、保定、唐山、邯鄲等區域中心城市和張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島、滄州、邢臺、衡水等節點城市

兩翼: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

2、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的政策使北京變得更“整潔”了,從北京的最高處鳥瞰,灰色低矮的棚戶區舊房不見了、違建消失了,遠遠近近、四面八方都是整齊的高樓大廈的海洋。

3、北京的路多了寬了,十年前四環就是近郊了,現在已經修到了七環,在不堵車的情況下1小時內就可從燕郊到二環。公共交通更是四通八達,地鐵線路共計17條(其中包括1號線、2號線、4號線,5號線、6號線、7號線、8號線、9號線、10號線、13號線、14號線,15號線、八通線、機場線、房山線、昌平線、亦莊線)並且還在計劃新增。公交線路有600多條,還有網約車、共享單車,總之是出門就不用走路了。

立體交通

北京城市軌道交通

4、綠色是生命的顏色,城市發展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更為重要,北京的林木綠化率、森林覆蓋率分別提高到59%和41.6%,綠色生態空間進一步擴大。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公園綠地把北京城裝飾的越發美麗。

北京奧森公園

免費公園

北京這十年的變化真是太多太多,未來北京的發展目標定位於: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一定會是最好的“宜居城市”之一。


風雪迷城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哈爾濱姑娘,在這出生、在這讀書、在這工作,一晃就生活了30年,糟糕,說著說著就暴露年齡了。不過,作為一位老哈爾濱人,我確確實實的感受到了哈爾濱的變化,特別是這十年更是深有感觸,就說說我身邊的例子吧。

交通方面

以前,覺得回家的路好長,現在回家更方便了,我家小區就在哈爾濱地鐵1號線地鐵口附近,真的是感覺太方便了,以前2小時的路程,坐地鐵半個小時就到了,絕對不會堵車。而且到2020年底2、3號線開通運營,4、5號線也已經開始招標。跟著地鐵沿線,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哈爾濱城市深度遊,逛吃逛吃的節奏根本停不下來。

購物方面

十年前,逛街也就是南崗秋林商業區或者是道里的金太陽之類,買衣服總會拉著小姐妹砍價殺價什麼的。現在,哈爾濱每個區都有各自的新興商圈崛起,像百盛、萬達、凱德,金安、西城紅場、王府井百貨真的是數不過來了,從國際大牌到快時尚品牌多的更是琳琅滿目,選擇性也更多了。

環境方面

就拿群力新區來說吧,記得十年前,顧鄉大壩那邊還有很多沙堆,我時不時的還會和朋友一起去那散步抓蜻蜓,現在群力新區完全變了一個樣,高檔住宅、商圈比比皆是,綠化也越來越好,光公園就建了好幾個,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溼地風光,這十年哈爾濱發生的改變非常之大,真心希望我的城市越來越好!


煒彤說


作為一位老南京人,不斷感受到南京的變化,特別在近十年深有感觸,因為許多變化就在身邊,每天都能體驗到!


一、南京更大了

南京原轄玄武、鼓樓、下關、白下、秦淮、建鄴、雨花臺、棲霞、浦口、六合、江寧等11個區,區劃調整後將白下與秦淮、下關與鼓樓合併,將溧水、高淳設區,並設江北新區,全市高城鎮化,成為華東特大城市。特別是2015年設立的江北新區,總面積2451平方千米,佔南京市域面積的37%,是華東面向內陸腹地的戰略支點,擁有便捷的公路、鐵路、水路和航空樞紐,是長江經濟帶與東部沿海經濟帶的重要交匯節點,長三角輻射中西部地區的綜合門戶及南京北上連接中西部的重要區域。南京與鎮江、揚州、滁州等城市已形成一體化,組成“大南京”。

二、南京更高了

南京作為現代化大都市,高樓林立。曾經的全國第一高樓——37層的金陵飯店,現在已成了“小弟弟”。紫峰大廈、德基廣場、新世紀廣場等一批摩天大樓像模特兒一樣爭奇鬥豔、展露風姿。從玄武湖、紫金山等處眺望,山水城林,南京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

三、南京更快了

隨著南京的變大,交通更為快捷。地鐵共有7條線路、139座車站,線路總長258公里,地鐵線路長度居中國大陸第5、世界第12位,日均客運量約285萬人次,2017年4月28日的346.9萬人次為最高單日客運量。滬寧、寧杭、合寧、滬漢蓉等高鐵四通八達,千里之外已不再遙遠。

四、南京更好玩了

南京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中山陵、總統府、夫子廟、玄武湖等老景區煥發著新姿,牛首山、大報恩寺、銀杏湖等一批新景點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各地遊客。青山綠水,留住了鄉愁,不但城市越來越美,而且農村已許多都市一族成為常客,成為人們休閒佳處。南京人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南京更好玩了!


南京黃飛鴻


武漢這十年的變化:

一、地鐵、隧道、橋樑、城鐵……

十年前也就是2007年以前,武漢市只有軌道交通1號線,也就是我們武漢市民俗稱的輕軌,我們沒有地鐵,沒有過江隧道……

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於2004年7月28日開通運營。老百姓很興奮!但是沒有連成環線的一條輕軌,對緩解交通的壓力並沒有起到很大作用。

這十年,我們的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武漢長江隧道,2008年12月28日通車。武漢過江隧道是我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一條隧道。

2010年7月28日, 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二期開通試運營

2012年12月28日,地鐵來啦!武漢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開通試運營,這是我國首條穿越長江的地鐵。

2013年12月28日,武漢軌道交通4號線一期開通試運營,是中國第二條穿越長江的地鐵線路,武鹹城鐵開通。

2014年5月28日, 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三期漢口北延長線開通試運營。

2014年12月28日,地鐵4號線二期開通,鸚鵡洲長江大橋開通。

2015年12月28日,地鐵3號線開通,東湖隧道正式通車。

2016年12月28日,地鐵6號線一期開通,2號線的延長線機場地鐵線通車,雄楚大道BRT通車。

2017年12月1日,武孝城鐵通車。

今年12月底,馬上有三條地鐵開通!!!

武漢地鐵21號線(陽邏線)

武漢地鐵8號線一期

武漢地鐵1號線涇河段

十年前和現在,交通簡直是逆天的變化,武漢人經受了滿城工地的陣痛,但是城市變化太大了,簡直幸福慘了~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6號線和機場線、8號線、21號線!7條軌道地鐵同時運營,貫穿大武漢三鎮!

二、城市道路——從二環到四環

2007年也就是十年前,武漢只有二環~~~

現在,四環線已經在望了~~西四環已經貫通~

2010年12月30日,武漢三環線全線貫通。武漢三環線全長88公里,由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和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合圍而成。

白沙洲長江大橋2000年9月9日正式通車,是武漢第三座長江大橋!

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2009年12月26日建成通車,世界上最大的公鐵兩用橋!

三環線是雙向六車道,連接了盤龍城、後湖、四新、南湖、光谷五大居住新區,環繞了武漢整個中心城區,設計車速80公里/小時。

武漢四環線位於繞城高速公路與三環線之間,全長146公里,串聯起陽邏、盤龍、吳家山、常福、紙坊、豹澥等六大新城,設計時速100公里/小時。

武漢四環線高速公路於2011年11月開工建設,分成北段、西段和南段和東段,均已開工建設,其中2016年西四環率先全線貫通。武漢北四環線2016年3月28日工程全線動工。南四環線據稱2017年底也將基本建成。2017年3月,東四環線開工建設。

三、平均工資×3

據武漢市統計局公佈數據,2007年,武漢市職工平均工資22999元。2016年武漢平均工資數據,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70590元。

當然房價也漲了好多啊……

四、“光谷”到湖北自貿區

十年前,“光谷”只是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

2009年,“光谷”——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全國114家高新技術開發區中特批的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之一(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

如今,武漢光谷的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擁有我國光電子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

今年3月,國務院批准設立遼寧等7大自貿區,其中包括湖北自貿區。這被稱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

2017年4月1日,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湖北自貿區實施範圍為119.96平方公里,涵蓋三個片區:武漢片區70平方公里(含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5.41平方公里),襄陽片區21.99平方公里(含襄陽保稅物流中心0.281平方公里),宜昌片區27.97平方公里。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內70平方公里是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核心區域。其中,東湖綜保區全部納入自貿區範圍,光谷生物城、未來科技城、光谷中心城、電子信息產業園、光谷現代服務業園、光谷智能製造產業園部分區域納入自貿區範圍。


白露整理


2015年沈騰的《夏洛特煩惱》上映,其中有一個橋段,講的是穿越了的夏洛讓好朋友大春在北京買房子,結果大春真在北京二環邊上了買了兩套房,每平米2700元,結果半年後漲到2900,大春就把房子賣了。影院裡一片笑聲,因為那兩套房子要是捂到現在,每平米都超過10萬了!

那麼長春10年的變化,就從房價說起吧!

10年,長春房價一路飆升!2007年,長春的房價剛剛開始走高,均價3000元/平米左右,那時一套100平米的兩居室30萬元左右;2017年7月,長春新房均價7145元/平米,翻了一番還多。而身處學區之中的南湖新村,均價達到17000元/平米,北湖和南部新城,房價都奔萬元而去!

10年,長春有了100萬輛車!11月27日,高德地圖發佈的城市交通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堵城排行榜前10位,長春排第七,甚至超過了上海。這在2007年是不可想像的。這10年,長春主城區汽車保有量超過了一百萬,市區人口437萬,幾乎家家一輛車。

長春的軌道交通也有了大發展,長春輕軌3號、4號線已全線貫通,地鐵一號線今年也已開通,長春也成了有地鐵的城市,瞬間高大上起來。

還要說說長春的兩橫三縱快速路。1990年,長春才有了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互通立交橋:西解放立交橋。2012年,兩橫三縱快速路開工建設,如今已全線開通。長春由立交橋時代真正進入了快速路時代。以前從汽車廠開車到淨月潭得1個多小時,現在半個小時就搞定了。

10年,長春的公園越來越多。市政府旁邊新建的友誼公園、南溪溼地公園、長春國際汽車公園、寬城區中心公園……幾乎每個區都有新建的公園,最牛的是伊通河,各項改造工程的實施,讓整個伊通河都成了大公園。有了這麼多公園,長春人休閒娛樂的地方越來越多了。


zkl2666


烏魯木齊,蒙語的音譯,意思是優美的牧場。這座生長在天山中部,北坡面的城市,這十年的發展,如同中國的每一座城市,一個字“大”!

城大,烏魯木齊市轄7區一縣,包括天山區、沙依巴克區、水磨溝區、達坂城區、米東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和烏魯木齊縣。土地的面積運用數字表達沒有意義,因為新疆整個的面積是祖國的六分之一。單說城市這十年的發展,烏魯木齊市產生了許多城中村,過去城郊的村子,已經被高樓包圍。而且,正在被高樓取代。

樓高,如今,烏魯木齊市的最高樓已經達到59層。房地產公司紛紛開發高層建築,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要。據瞭解,烏魯木齊市高層建築已經達到2000多座。

路寬,城市的道路逐步立體化,高架橋快速路在城市的版圖上,大大寫了一個“田”字,5層的立交橋連接東西南北。繞城高速,高鐵都已經開通。7條地鐵線路已經規劃完畢,並且正在逐步實施中。這十年中,烏魯木齊市在城市地面實施了城市快速交通系統,切實的提高了人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能力。

車多,10年內,烏魯木齊的車輛數量增加,生活在這裡的人有深切的感受,是忽然就多了起來,不是逐步。總之,一個城市的發展,你那裡有的這裡有,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因為,如今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

10年,會發生很多故事,19個省市區在援疆,這裡正在發生更大的變化。每一年日新月異,真的需要在記憶裡留下許多過去的空間。


玉見


我的家在石家莊。

十年前,當人們說起它的時候總要帶一句“哦,我知道,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

沒錯,從一個小村莊一躍成為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就像一隻醜小鴨。

十年後,當石家莊的的城市面積越來越大,高樓林立,居民幸福度全國第一。這時候,一個新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國際莊。



◆關於出行

十年前



我們騎著自行車,笑著鬧著,較勁飈起車來,敢和小轎車肩並肩。

那時候,在我們眼中,捷安特、阿米尼簡直是自行車裡的蘭博基尼。誰要有輛電動車更是車棚焦點。

十年後



石家莊邁入地鐵時代。今年6月底,莊民們心心念唸的地鐵開通了。石家莊將成為華北第三個擁有地鐵的城市。什麼堵車,什麼紅綠燈,不到半小時就能從城市一端跑到另一端。

想當年,汽車可是稀罕物。現在,手機一掃共享汽車開走,不用加油還有免費停車位,方便!


想吹吹傍晚的風?拿出手機,掃一輛共享單車,大街小巷任你遊蕩。

◆關於吃飯

十年前

小時候印象最深的飯館,就是中山路上的天府酒家。每個週六中午,補習班放學之後我媽都會騎著車子帶我過來吃一碗牛肉麵。

那時候飯店少啊,有特色的更少,吃來吃去也就那幾家。

十年後



想出門吃飯,先打開手機,大眾點評、美團等APP的推薦單上總有你中意的一款。碰見團購還能打個折。

不想出門,也要先看手機。外賣平臺上琳琅滿目的菜碼讓你一口吃下大江南北各派招牌菜,關鍵不用出門,手機一點,送餐上門。

◆關於購物

十年前

當時,老石家莊人買買買大約有三種途徑1.高端大氣人民商場2.小資情調精品屋3.草根氣息路邊攤……

十年後

先看購物天堂中山路。從西往東,新百廣場(人民商場)、東購、蘇寧廣場、樂匯城、勒泰、北國商城、北國東尚、先天下廣場、建華百貨、藍天商廈、東勝廣場……瞧這密集度,如果你的體力和錢包撐得住,一天逛下來是不會重樣兒的。

當然,目前還有萬象城、保利中心等一批新購物中心在建,購物是不是賊方便?

如果你不想逛,那就打開手機,無數個網購平臺,讓你買遍全世界。



值得一提的還有石家莊的菜市場。民以食為天,石家莊的菜市場乾淨整潔像超市,掃碼後農藥殘留隨時驗,洗菜、榨汁全免費。

◆關於花錢

十年前

那時候,錢就是錢,一張張或新或舊的紙片、硬幣。人人都有一個功能性口袋,叫錢包。

十年後

錢變成了數字,錢包變成了手機,交接錢的過程變成了掃碼。

現在的石家莊,隨便一個小攤,都有個二維碼放在旁邊。飯店裡就更不用說了。還有買菜、買水果、買衣服,忘帶錢包也不會尷尬了,有手機就行。

◆關於房價

十年前



我想回到過去,那個不考慮房價,爸爸媽媽單位分房子的年代……

十年後



房子基本等於一輩子。石家莊的房價,近幾年番了不知道多少番,3萬一平米的房價,讓多少人望塵莫及……

笑著鬧著,我與石家莊一起長大。

分分鐘感受崛起的自豪感,相信在別的城市無法體驗到。


石家莊故事


10年,青島最大的變化就是有點“大”城市的感覺了。

GDP:從不到4000億到過萬億

青島這座城市,誕生了很多品牌,海爾、海信、青啤、雙星……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由此青島也被成為品牌之都。從改革開放到2007年,青島在經濟方面,一直在吃“品牌”的老本。大企業多,但經濟缺乏活力。

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青島才開始尋找新的突破點。尤其是近幾年,隨著“動車小鎮”的崛起、一汽大眾華東製造基地等落戶,以及特銳德、海藻明月等高科技新興產業的發展,青島的經濟才有了更多亮點。

2007年時,青島的GDP為3750億,但到了2016年,青島的GDP已跨過萬億大關,成為全國第12個“萬億俱樂部”城市。在北方僅次於北京和天津。

遙想10年之前,青島和大連比,但現在青島已經甩開大連,開始和南京較量,成為了“準一線城市”。

城市空間:從前海一線到“三灣三城”

以前說青島,基本都是指前海一線。甚至有種說法——青島是“鑲著金邊的抹布”,大意是,青島只有海邊環境還可以,越往裡走,越差勁。雖然話刻薄了點,但也不無道理。在青島就有“寧要市南一張床,不要李滄一套房”的“名言”流傳。毫不誇張地說,那時的青島,都把李滄當郊區。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市南的房價已基本不動,而李滄則嗖嗖往上漲,每平米直奔3萬元了。李滄已經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城區。非但如此,即墨也劃區了,青島的城區面積一下子延伸到了鰲山灣,市區面積將達到5214平方千米,佔青島市總面積的46.22%。根據城市規模劃分標準,調整後的青島城區常駐人口將由不到500萬增加至611萬,自此青島將躋身"特大城市"的行列。

現在的青島,是完完全全的“大青島”概念。今年黨代會提出了“三灣三城”:即構築“中心灣區、西部灣區、東部灣區"海灣型城市新格局。中心灣區,以膠州灣群為依託打造中心城區,優化城市功能,集聚高端要素,延續歷史文脈,彰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城市風貌。西部灣區,以靈山灣群為依託打造西部灣城,建設董家口港城和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打造海洋強國戰略支點。東部灣區,以鰲山灣群為依託打造東部灣城,建設世界知名、以海洋教育科技為特色的中國藍谷。

在上面所說經濟和城市空間的基礎上,青島已經明確提出要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

交通:從公交到地鐵 從陸地到地下、海上

從體感上來講,這10年變化最大的當屬交通。10年之前,青島只有一條城市快速路。10年來,不僅又添了一條杭鞍快速路,海底隧道和海灣大橋相繼通車,徹底改變了“青黃不接”的歷史。以前去黃島,要麼輪渡,要麼繞膠州灣大半圈,耗時耗力,非常不方便。現在去黃島,走隧道僅需20分鐘。

另外,青島建成了山東首條地鐵——3號線,青島真正進入了“地鐵時代”。

高校:從海大獨大到山大回歸、高校雲集

10年之前,青島最好的高校就是海大。今天,海大有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山大青島校區。

山大與青島的情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並延續至上世紀50年代。彼時的山大,在青島締造了兩次輝煌。30年代的山大一時名人薈萃,星光閃耀。聞一多任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梁實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沈從文、老舍、童第周等學有專長的學者都陸續來到了青島。當時學校還藉助青島宜人的氣候風光等有利條件,定期邀請蔡元培、馮友蘭、胡適、顧頡剛、竺可楨、秉農山、潘光旦等國內學術大師來青講學,使青島隨全國學術文化大潮而湧動,山大進入了校史上第一個輝煌時期。不過到了50年代,山東省決定山大遷往濟南。

時隔近60年,山大與青島再續前緣。青島校區去年已開始招生,今年全面啟用。預計明年在校生將超萬人。山大的迴歸,將青島的高等教育水平拉昇了一大截。不僅如此,青島這幾年相繼引進了近30所國內外知名高校。清華、復旦、北航、哈工程等都在青島設立了校區或研究院。在全國愈演愈烈的高校爭奪戰中,有了“南深圳北青島”的美譽。

一座城市被稱為“大城市”,不但需要經濟的體量,更需要大學的滋養、人文的精神。這就是10年來,青島的成長。


青小島


問:你所在的城市這十年都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答:我所在城市,是安徽省省會城市合肥,十年以來,這裡的變化歷歷在目。



十年來,合肥變“大”了。這種大,是實實在在的地理面積上的擴大。十年前,巢湖還沒有併入合肥市,十年前,合肥的濱湖新區還沒有呈現出如今的發展態勢,十年前,高新、經開等開發區還沒有開枝散葉。如今,合肥的面積、輻射的區域是實實在在的變大了。巢湖併入合肥後,以11408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超越武漢,成為中國面積最大城市。 以前合肥人覺得,繞著二環一圈就算走完了整個合肥,如今,開車到了巢湖邊上,還不算抵達合肥的邊界。

十年來,合肥變“快”了。這種快,指的是交通的通達給城市帶來發展方面著實的成效。十年前,合肥人市內出行主要靠步行、公交,如今合肥人出行靠的是地鐵、私家車、快速公交;十年前,合肥人外出,靠的是公路、火車,如今,合肥人外出,靠的則是高速鐵路、航班。合肥南站、合肥地鐵1號線、2號線、新橋機場……合肥的速度,越來越快!

十年來,合肥變“繁華”了。十年前,合肥人一提到逛街、商業,想到的首先就是步行街、三孝口、四牌樓,而十年之後,商業綜合體鱗次櫛比的坐落在合肥的各個區域。政務區商圈、三里庵商圈、蕪湖路商圈、長江路商圈……一個個綜合體不斷的開起來,一個個商圈不斷的興起,合肥這個城市越來越繁華,合肥人也越來越“潮”了。



十年來,合肥變得更加“科技化”了。十年前,提高科教之城,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島,而如今,合肥早已不僅擁有這些,科大訊飛、美亞光電、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大先研院、清華啟迪、京東方……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企業落戶到合肥並且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合肥的科技水平一日千里,發展迅猛。最近,中國科技部發布關於批准6個國家研究中心的通知,合肥再次被委以重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赫然在列。“國家研究中心”全國僅6個。

十年來,合肥變得越來越具有可塑性了。現在的合肥,就像是一座奇幻的魔方,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的變化,它會呈現出怎樣瑰麗的色彩。未來十年,合肥會變成什麼樣呢?我們充滿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