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吃飯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端著碗到處走?

農夫也瘋狂


以前農村一個村子都找不出來一臺電視,收音機也少的可憐,吃飯時悶在屋裡,還不如端個碗出去找找人群,大家一起吃飯。會講故事的人天南海北一頓高談闊論,聽的人以話當菜津津有味。以前的人多單純啊,什麼世面都沒有見過,好奇心又重,隨便聽個故事就能入迷。

那時候人們雖然很窮,但是民風淳樸,秉性善良。鄰里關係和睦,大家相互扶持。吃飯的時候,人們總是喜歡端個大碗,把飯裝的滿滿的,邊吃邊滿村找飯場。一個村總有那麼幾個合適的場地,或村頭的大樹底下,或誰家寬敞的門前空場,人們自發的圍成一圈,席地而坐。一些講究的人會把鞋脫了墊在屁股底下,也有些人乾脆一直蹲著。

一個村子也往往有那麼幾個能說會道,見多識廣的,經不住幾句好話,幾句慫恿,就有人開始表演,或奇聞異事,或三國水滸,或感悟人生,或家長裡短。講的人意氣風發神采飛揚,聽的人專心致致如痴如醉。只講得孩子們反覆催促父親回家添飯,只講得媳婦們找來嬉笑怒罵連拉帶拽。

如今,村頭的大樹早已不在,門前的空場也蓋上的樓房,家家戶戶吃飯的時候都在自家裡看電視,再也看不見曾經端著碗找飯場的人了。


農民趙老三


不只是以前,即便是現在,回老家的時候,基本是飯碗一端,往衚衕裡一坐,一邊吃飯一邊跟鄰居們聊天。還記得小時候,每次吃飯的時候,母親都會端著碗出去,半天才回來。

為什麼呢?坐衚衕裡吃飯是一種習慣。

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都喜歡坐在衚衕裡吃飯。有的是因為家裡人少,一個人吃飯也沒什麼意思。有的是因為家裡有孩子,在外邊一邊吃飯一邊玩,容易哄著吃飯。其實,這個跟當地的飲食文化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老家還是民工大縣,壯勞力都外出打工了,家裡一般剩下的都是婦女、兒童和老人,有的家裡只有一個人了,吃飯的時候,大家在外面吃,也是為了方便說話聊天。

比如我們老家,吃飯的典型特點是鹹,人家都打趣說,家裡是不是賣鹽的。因為飯菜特別簡單,但特別的鹹,吃飯都是站著吃,也是食道癌的高發區。

別說平時了,就是請人幹活,管飯是大鍋飯,紅白喜事也是大鍋飯,沒有酒席,沒有桌椅,都是自己找地方吃飯,很多人看了都覺得不可思議。

個人認為,這種情況在北方農村比較常見,在南方農村還是比較少見的。在飲食不講究的農村比較常見,在飲食發達的農村比較少見。

總之,這也算一種飲食文化了,不是嗎?


快樂農人驛站


在過去的農村通常吃飯的時候都會在大樹下,很多人圍在一起,這樣大家就可以邊吃飯邊聽著大人們講故事,有時候孩子都聽得睡得著,碗掉在地方才發現。那時候大家吃的都是一樣的飯,所以不存在有什麼攀比的想法,畢竟那時候是以生產隊為單位,糧食家家戶戶都是一樣的,而出來吃飯則能證明自己還能吃飽飯。



1.在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屋子裡根本上呆不住人,尤其是那種茅草房子,夏天就跟蒸桑拿一樣。所以大家都會把飯帶到大樹下吃飯,這樣就更涼快一些,尤其是有風的時候更清爽。那時候農村都沒有通上電,所以大家都會出來。



2.那時候一天到晚都是在地裡忙活,同時那時候也要收公糧。也不像現在那樣都是農藥化肥。那時候天天在地裡拔草除害蟲,所以只有吃飯的時候農民才能休息一會,所以大家都會選擇聚在一起交流感情。那時候基本上談天談地談未來,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村裡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一一道來。

3.農村人最喜歡的就是熱鬧氣氛,就算是現在也依舊如此,每次紅白喜事大家都會聚在一起熱鬧熱鬧。大家聚在一起吃飯講笑話,那渾身都會輕鬆很多,幹了半天的活也不覺得身子骨累了。



4.那時候沒有什麼通信設施,電視大家基本上都買不起,所以大家通常都會聚在一起打發無聊的時間。同時大家還會對比今天吃了什麼飯,相互之間品嚐著百家菜,再清淡的飯菜也是香的。

而隨著農民經濟的發展,現在的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在空調屋裡享受信息化的溫暖,看著電視玩著手機,吃飯的時間也就過去了。大家怎麼看呢?


三農圈子


自從長大以後,隨著國家的對外開放,對國內的經濟建設,就有了出外打工掙錢的念頭,隨著人們對金錢和經濟消費需求越來越高,在農村人越來越少,在家裡的都是老人小孩,現在的人們家家住的條件越來越高,家家都有院子,大門也是天天關閉,所以現在很少有人端著碗出去吃飯,更沒有人端著碗串門的了。


家和興旺\n


在大街上端著碗吃飯,讓你們看看,我家能吃飽飯,娶個

媳婦也養得起。

以前農村把好的糧食繳公糧了,自己留存分到戶裡面的所剩無幾。

所以講,能夠吃飽飯的家庭,都是有勞力,勤奮的家庭,端著碗出門到大街上吃飯顯示家庭能吃上飯嘍!
高鐵泰安站


雄關漫道A


那時侯的老百姓沒有高樓大廈,沒有錦衣玉食。只要吃飽肚子,粗茶淡飯都覺得非常香甜。那個時侯,能吃飽飯似乎是人的第一要務,而且剛從大鍋飯上下來不久,人們習慣了聚在一起吃飯。


而聚在一起吃飯,只是熱鬧。根本不是什麼攀比,那時也沒啥攀比的。能端著碗走到門外,路邊,甚至鄰居家去吃飯的,大家的伙食基本差不多。民以食為天。那個年代的人們大多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對饑荒有深刻的認識。所以能吃上飯,過上溫飽的生活,是以前農村人的最美好願望。

所以人們見面最美好的問候不是你好,恭喜發財,而是“吃了嗎?”。一句吃了嗎,道盡了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久而久之,端著走出去吃飯,與鄰居朋友在吃飯時聊聊天,問侯問候,交流交流信息,那時侯,這幾乎是看電影,電視,聽收音機之外的另一大樂趣!



小太陽958


農村相比與城市在各方面都是有很大差異的,由於大家都住的不遠而且基本一個村子的人都相互認識,大家鄰里關係都很好,串門嘮家常是很普遍的事,同樣吃飯時候大家坐在一起也很正常。

1.嘮嗑



農村人基本每天都在地裡勞作,大家見面的時間還是很少的,吃飯時間也就成為了大家聊天的好時光,不僅相互之間說說家長裡短,而且還可以探討一下種地的訣竅。

2.說說飯菜

農村人普遍都很實在,大家對於飯菜也是十分講究的,你家吃啥我家吃啥大家都很在意,說說飯菜的好壞,說說當今的好生活,你言我語中時光就這樣流走了。

3.拉近關係



農村人最在意的就是鄰里關係,大家在吃飯時間相互間拉拉家常,說說村裡的大小事和國家大事,有問題大家一起解決,有苦一起吃有甜一起嘗,這就是農村人的自在。

以上內容均為小編個人觀點,大家不喜勿噴,歡迎廣大網友積極評論回覆,鄉村張二小每天會為大家帶來三農類問題的解答。


鄉村張二小



其次也是一種沒有文化和修養低的表現,現在你到農村看看,這種現象現在已經很少很少了,現在農民的生活好過了,吃飯問題已經不是問題,吃飯已經從數量型上向質量型轉變。


最後農村有很多民風鄉俗,好的東西發揚壯大,不適合現代人生活的習慣要徹底清理,我們應該傳播新風氣,弘揚正能量。


橄欖劍社會




以前農村吃飯為什麼喜歡端著到處走呢?這是因為:

以前的人沒有手機、沒有電話、沒有收音機等,人們對於國家大事、奇聞趣事、家長裡短的都是靠口口相傳。別的時候沒有空往一塊聚,吃飯的時候,端著碗來回走走串串,聽聽或散佈些些小道消息,以過過消息靈通之癮。

端著碗出門吃飯可以豐富自己的餐桌子。當時人們吃的菜都是自種自食,沒有掏錢買的。因為種的比較單調,湊在一塊吃飯,炒菜共用,使飲食材料多樣化,營養達到平衡。

湊在一塊吃飯還可以加深鄰里關係的和諧。每到吃飯時大家坐在一起,邊吃邊說,有的矛盾就會在互相聊天中化解開。也通過菜餚互相分亨,互相融入,增進感情。

現在,電視、電腦、手機的普及,天下大事小情,只要一機在手,便能了指掌。再加上餐桌上豐富多彩,出門吃飯的風俗已不再。可是每每想起那時候的生活,還真有點戀戀不捨呢!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在印象中,小的時候村裡的大人們都是這樣吃飯的,而自己也會端著一個小碗跑著吃。那個時候大人們都會給自己的小碗裡“抄”吃的(抄:用筷子夾),可能是麵條,可能是雞蛋,反正感覺就像吃百家飯一樣。而大人們會邊吃邊說話,一頓飯吃的很熱鬧的。細想想,這種端著碗到處走,或蹲著吃的現象在以前的村子裡特別普遍,包括現在有的上了年齡的老人還會這樣圍在一起。

分析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有多種原因造成的。

一、時代元素

那個年代,家家是沒有電視的,更沒有電腦、手機的,人們沒有什麼樂趣,他們之間的交流就是嘮嗑。白天大部分時間都會忙著農活,只有吃飯的時候,街坊鄰居才會聚在說說話,聊聊天。

二、嘮嗑主題

家長裡短是那個時候的主題,可能對於現在人來說很難理解,但是那個時候,人們不是以掙錢為目的,所有人只是勞動、養家,不像現在經濟和時間觀念這麼強烈。所以,他們喜歡的話題就是這家發生什麼事了,那家孩怎麼樣了,大家也沒有背背藏藏,就這樣一起嘮嗑,一起有共同的話題。

三、家裡人多、空間小

以前房子普遍都小,家裡人口多,在家裡吃飯實在比較擁擠,在外吃飯還方便。

四、節省

那個時候,家裡能用電照明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再加上沒有電扇之類的,夏天的屋裡很熱,在樹蔭下納著涼、吃著飯、嘮著嗑,就是件很愜意的事了。

老一輩的人不喜歡現在高科技的東西,也學不會了,他們還是喜歡老一輩的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實際上他們是在追求的回憶和相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