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難免會遇到需要獨處的時候,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學會自得其樂,不再害怕孤單?

把__留給__


家有兩個孩子的,還好一點。

只有一個娃的,題主說的這個問題簡直是太普遍了。

我女兒今年六歲。大概是4歲半開始,我帶著她下樓時,她就會下意識地去找小夥伴。如果沒有看到,她就會輕輕嘆一口氣:唉,都沒有人跟我玩兒。現在上幼兒園時還好,晚上放了學回來,就算是有小朋友,她一看都是小小孩兒,也會搖搖頭:唉,跟我一樣大的,一個都看不見。

當媽的,見此情景,真是百感交集啊。想當年,我像我閨女這麼大的時候,村裡的孩子從來都是一集一窩啊。而且,哪裡會有說下了課在家裡練習聲樂、補習課程的?都是一處瘋玩,連爹媽喊吃飯都不肯回去啊。

但,這就是現實。

我會告訴她兩件事:

第一,跟她一樣大的孩子,都在學本領。

第二,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最好能不需要別人參與,自己做就能獲得開心。

我還給她講自己的故事。我說,媽媽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看書和寫文章。書就在那裡,只要你翻開,書裡就有故事;電腦就在那裡,只要你開始記錄,就沒有時間再去想不開心的事了。

六歲的她似懂非懂。我也沒指望她一次就懂。我常說,她常聽。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她現在知道自己給自己安排事情了。或者在沙發上看繪本,或者在她的小書桌上畫畫。她問我“媽媽,我乾點兒什麼好?”的次數已經越來越少了。我期待著她,能找到更多自得其樂的方式。

歡迎點擊頭像,關注“小公主變形計”。我是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喜歡心理學,也是六歲女孩的媽媽,所有的文章和回答都來自我育兒的親身體驗。歡迎您關注我,與我交流!


小公主變形計


自己一個人帶小孩,寶寶肯定會比較黏媽媽,然而有時候媽媽做飯做家務的時候,總需要走開的時候,這就需要寶寶學會自己獨處。如何幫助他克服害怕孤單,學會自得其樂呢?我是這樣做的。

培養寶寶的專注力。從寶寶很小的時候,當寶寶專注於某件事的時候,我絕對不會去打擾他,也要求身邊所有的人不準去幹擾他的專注力。陪伴寶寶的時候,先和寶寶一起玩玩具,等他自己會玩時,呆在一旁靜靜的看著;過了一段時間,當他玩得入神的時候,嘗試輕輕的起來做點自己的事,或者在他視線內輕輕的走動做做家務什麼的;等到這些都習慣了,嘗試到另一個房間或者不在他的視線內,當發現並叫媽媽時,第一時間跑到他身邊並告知媽媽一直在家,並讓他知道媽媽去幹了什麼。慢慢的,寶寶就會安心的自己玩,因為知道媽媽一直在。

其中,我發現玩拼圖是最能讓寶寶專注力高度集中的益智遊戲。先由簡單的幾塊到十多塊再到好幾十塊,或者幾個不同的拼圖弄亂再拼,寶寶一步步的挑戰升級,玩起來不亦樂乎,常常可以自己玩上半小時或1個小時。

所以我覺得寶寶獨處並且會玩得自得其樂,主要是能夠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


mini櫻花


小朋友需要越來越多的獨處,內在的獨立性才會慢慢建立起來,這個過程的早晚跟孩子的成長環境有關。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起。
1.出生後的第一年與母親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這種依戀關係會讓嬰幼兒感到溫暖,安全,並逐漸形成自信。是嬰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擁有自信是孩子邁出獨立腳步的關鍵。


2.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多做一些親子活動比如閱讀、遊戲、運動、旅行等等,經常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明白無論什麼樣的情況下父母都是愛他的。擁有這種安全感他們才不會時刻糾纏著父母,以期吸引他們的注意,或者故意討好父母。


3.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前期的親密關係,安全感地建立,孩子才會發展出獨立的心理需求。專注力是建立在興趣之上的。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家長千萬不能打擾,除非他要求你參與,否則讓他們自己玩去。能玩多久玩多久。漸漸地他們會很享受自己一個人獨處時間,並不會覺得孤單。

家有大王和二丫


說到讓孩子獨處,自得其樂,我不知道我們家在這件事情上對孩子做的好還是不好,記得孩子在兩歲半的時候,距離過年還有一個月吧,有時她不上幼兒園(私立的),但是我們要上班,而且上班時她醒不了,我們就讓她自己在家睡,有時候兩個小時回來還沒醒,有時候回來自己玩玩具或者哭,哭的時候多,但是我們也是沒辦法,當時也是很心疼孩子,有時到家看到孩子自己在床上抱著我的衣服躺著,心理很難受很難受的。

後來孩子的姥姥說不能捨下孩子,時間長了對孩子性格不好。後來沒再怎麼舍過,要不送上幼兒園要麼送老家,直到現在孩子四歲了,沒怎麼舍過,但是偶爾有事出去讓她自己在家等著給她說好,出去幹什麼去一會就回來,孩子很乖一點也不鬧,就自己在家裡玩 玩具,自己玩過家家……甚至有時候偶爾不願上學的時候就說你們去上班,我自己 家玩,等我們到家時自己真的很安靜地玩呢。

不知道我們這樣做對不對,希望大家看到的可以留言評論。


靜靜地等待花開


小時候,都是家裡、院裡一群小孩,根本不用擔心獨處。現在的大多數家庭還是一個孩子,而我們並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孩子,所以讓孩子學會獨處、學會自得其樂很重要。

1.合理選擇獨處的時間段。平常工作忙,回家還要做飯、收拾家裡,這段時間可以讓孩子自己玩,剛開始幾分鐘,然後逐漸累加時間,讓孩子在沒有大人的陪伴下,習慣一個人自己玩自己的。

2.幫助孩子培養興趣愛好。從小比較注意引導孩子閱讀,我在忙的時候,孩子就自己拿書看,或者自己堆積木、玩車車、拼圖等,等完成以後一起分享。給孩子放點音樂也不錯,自己就會手舞足蹈的,壓根不用管。

3.制定獨處清單。和孩子一起開展腦力碰撞,列舉孩子喜歡又適合獨處可以做的事兒,越多越好,然後貼牆上。當孩子需要陪伴時,可以讓他從清單裡做出選擇。

4.安排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務。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能陪伴的原因,然後請他幫忙做一些事,比如,擇菜、澆花、掃地拖地等。


一夕一晨


小朋友能不能獨處和家長平時如何陪伴孩子有關。我女兒從四歲開始就可以一個人在房間裡玩一二個小時,只是偶爾會喊我一下。

我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如果自己一個人做喜歡的事情時,媽媽儘量不要打斷孩子,讓他在自己的世界裡就好,媽媽只需要在旁邊看著他,在他需要媽媽的時候再發聲,其餘時間安靜地陪伴。

還有可以適當從幾分鐘的分離,慢慢拉長分離的時間,比如媽媽在廚房裡做飯,孩子在客廳玩耍。可以告訴孩子,你自己玩,媽媽在廚房裡,有事就叫我。孩子喊媽媽的時候,媽媽及時回應,慢慢的孩子就能夠安心的自己玩,而不會擔心媽媽走了。

如果媽媽要短暫離開一下,家裡有其他人,要告訴孩子,媽媽要出去一下,大概什麼時候能夠回來。一定不要騙孩子。媽媽騙孩子一次,孩子會很害怕,以後會擔心媽媽離開了不回來。

因此,媽媽需要給孩子屬於他的時間,也要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一個人玩耍。


妞妞媽媽


我們家孩子幼兒園小班,還沒有離開過大人,自己獨處呢。如果是在家裡,自己在一個房間裡玩耍的話,倒是經常有的。在家裡不管是哪個角度,都是孩子熟悉的環境,就算不和媽媽在一個房間也完全不害怕。

我姑娘有時候自己在書房畫畫能畫一個多小時,我在客廳做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也不互相打擾,沒聽孩子說害怕的事情呀。

有的孩子膽子小,看見不見媽媽就害怕,我覺得還是內心的安全感不夠好。

平時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孩子專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輕易去打擾,以免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糯米麻麻Coco


想讓孩子學會獨處,並且能夠自得其樂,關鍵還是看父母怎麼做。首先,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太過強調孩子一個人會不會害怕啊,不要表現得太擔心了。其次,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創造獨處的機會。

我女兒很小的時候就敢一個人呆在家裡,吃完晚飯她不願意和我們出去散步,想一個人在家看電視,可是剛開始又不敢。第一次的時候,我們在茶几上擺好水果和她愛吃的零食,開好電視,交代她不要亂動開關,尤其是不能開門,任何人敲門都不可以開,叮囑她我們帶了鑰匙會自己開門不會敲門讓她開門的。出門後我們會在門口觀察會,確定她沒有哭再走,但是很快就回來。


慢慢多實踐幾次,讓她一個人留在家裡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有時候我們去超市她不想去我們也會讓她呆在家裡,但是會告訴她注意事項,不厭其煩的說。不過還是不要輕易讓孩子一個人在家,她有這種能力就行,偶爾應付一下必須一個人獨處的突發情況就可以了。


源源和皮皮媽咪


應該從三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其一、家長細心觀察孩子的獨處能力;其二、針對性培養孩子獨立性;其三、給孩子獨處的機會



其一、家長細心觀察孩子的獨處能力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因此獨處能力不盡相同,對於能力強的孩子,只需要適當引導,而依賴性強,獨處能力差的孩子則需要觀察他在什麼時候會安靜下來。比如,我女兒就屬於特別粘人的類型。我發現她只要給她讀故事會安靜一會,還有,畫畫也會安靜下來。這也就為我引導提供了依據。

其二、針對性培養孩子的獨處能力

找到了能讓孩子的安靜下來的事物就相當於找到了讓她獨處的鑰匙,這時候就要引導了。先採用家長和孩子一起做的方式,比如手工、積木、畫畫、閱讀。等孩子慢慢熟悉了,熟練了就會自己去琢磨,有自己玩的慾望了。



其三、給孩子獨處的機會

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都不要打擾,專注於最是的能力一旦破壞,孩子會愈發的粘人而且也會不擅長獨處,因此,可以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她有機會自己一個人支配時間。

頭條號:笨媽熊娃 專注於分享育兒經,期待您的關注


笨媽熊娃


小朋友有需要獨處的時候,就獨處好了。如果家長感受孩子孤單,認為孩子不會自得其樂,那也是家長的認為和感受,並不一定是孩子的。

所以破這個題目,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小朋友如果內向,習慣於獨處,是不會覺得孤單的,同時家長可以陪同TA或者引導TA正向解讀這個獨處的意義。當然適當陪伴和遊戲也是可以的。

2 如果小朋友獨處,而他又主訴孤單,那麼家長就要詢問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小朋友不願意的獨處現象出現很重要。然後和孩子討論,解決他的情緒問題。

3 不把家長的感受強加在孩子身上,所謂“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說你冷”,我們也不要“有一種孤單是你媽覺得你孤單”。當你能夠去接近孩子,瞭解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的時候,你才能知道,你看到的“孤單”,可能正是孩子的樂趣所在。

我工作室有個小學員,經常一個人獨處,但她的思維發達,思考問題深刻,喜歡和大人討論透過事物的現象去看本質的問題。我們經過評估,不認為她的狀態有問題。這也提醒我們成年人,要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看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